登陆注册
17117100000013

第13章 附录二 斯坦贝克重要作品简介

(依首次出版年序)

●《金杯》(Cup of Gold,1929)

追溯英国海盗亨利·摩根(Henry Morgan)的一生故事,从他威尔斯峡谷的童年开始,至死时为牙买加副总督的故事。

●《天堂牧场》(The Pastures of God,1932)

一系列关于一群住在加州隐蔽山谷中的人的短篇故事。

●《大地的象征》(To a God Unknown,1933)

关于约瑟夫·韦恩(Joseph Wayne)与其家人,以及他们在加州肥沃山谷地区的新家园的一部象征性和神秘小说。

●《小红驹》(The Red Pony,1933)

短篇小说集。

●《薄饼坪》(Tortilla Flat,1935);一译《平原传奇》故事背景设定在加州蒙特雷破败不堪的地区,斯坦贝克的这部幽默小说描绘出流浪汉丹尼和其友人的生活及大胆之举。

●《相持》(In Dubious Battle,1936)

叙述加州山谷的工人冒险反抗植物栽种协会强大势力的劳工小说。

●《农工吉卜赛》(Harvest Gypsies,1936)

七篇关于移民农场工人的文章结集出版。

●《人鼠之间》(Of Mice and Man,1937)

背景设定在萨利纳斯山谷,描绘两个梦想拥有自己土地的牧场工人间的奇怪关系的小说。

●《长谷》(The Long Valley,1938)

描绘萨利纳斯谷地生活的十三个短篇故事集。

●《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1939)

斯坦贝克的叙事史诗,描写被撵出原居地的佃农一家,一路上穿越沙漠,直达加州的果园和田野,寻找新的栖身之所的一连串拼命求生的故事。

●《被遗忘的乡村》(The Forgotten Village,1941)

呈现出一个墨西哥乡村的原始质朴面的记事。

●《柯提兹海》(Sea of Cortez,1941)

李克茨和斯坦贝克写下海洋无脊椎生物如何被杀、防腐及分类的过程;斯坦贝克加上他自己对生命哲学的看法。

●《投弹了》(Bombs Away,1942)

六个年轻人的故事,书中记录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上训练学校的过程,并描写他们如何成为空军的经过。

●《月亮下去了》(The Moon is Down,1942)

斯坦贝克短篇小说之一;描写一个无名小矿城被一支身份不明的军队占领的故事。

●《制罐巷》(Cannery Row,1945)

斯坦贝克记录了加州蒙特雷海岸线(制罐巷)沿线一排排棚屋的角色与当地的氛围。

●《前进的客车》(The Wayward Bus,1947),一译《抛锚汽车》一群陌生人被困在加州郊区一个加油站和快餐店过夜的故事。

●《沧海泪珠》(The Pearl,1947)

重写一个古老的墨西哥乡野传说:渔夫采到一颗珍品珍珠,他的生活却因此而发生种种不幸。

●《俄罗斯纪行》(The Russian Journal,1948)

前往苏联的旅行记录,斯坦贝克的文字,配上罗伯特·卡帕的照片。

●《炽热的光》(Burning Bright,1950)

一个男人无视于自己的性无能,却又一心要生儿育女,恢复自己这方面的尊严,于是他的妻子就跟别人发生了只求生个孩子而别无意义的性关系。

●《柯提兹海航海记》(The Log from The Sea of Cortez,1951)

《柯提兹海》的再版,斯坦贝克加上了李克茨的小传。

●《伊甸园东》(East of Eden,1952)

两个美国家庭塔斯克(Trasks)和汉密尔顿(Hamiltons)自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故事,是斯坦贝克的自传体小说。

●《甜蜜星期四》(Sweet Thursday,1954)

斯坦贝克的喜剧故事,续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个《制罐巷》角色的故事。

●《比宾四世瞬息王朝》(The Short Reign of Rippen IV:A Fabrication,1957)

法国人企图让一个查理曼大帝的后裔复辟不成的讽刺故事。

●《烽火一度》(Once There was a war,1958)

背景设定在英格兰、非洲和意大利,是斯坦贝克在1943年后半年为《纽约先驱论坛报》所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写的报道结集。

●《令人不满的冬天》(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1961)

透过新英格兰贵族家庭的生活,作者描绘出人性中对诚实与成功的一些劣等态度。

●《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Travel with Charley in Search of America,1962)

斯坦贝克带着他的狮子狗遍游美国的旅行记事。

●《给爱利茜亚的信》(Letters Alicia,1965—1966)

斯坦贝克在欧洲与中东旅游时的见闻录。

●《美国和美国人》(America and Americans,1966)

斯坦贝克的文字搭配上许多照片,介绍美国的多种面貌、它的景致之美及其多样的人种。

●《伊甸园东写作日记书信录》(Journal of a Novel:The East of Eden Letters,)

写作《伊甸园东》的日记,原本是一系列写给斯坦贝克的友人,维京出版社编辑帕斯卡·柯维奇(Pascal Covici)的信件。

●《萨巴达传》(Viva Zapata!1975)

萨巴达(Emiliano Zapata)在墨西哥革命中所扮演角色的故事。

●《斯坦贝克书信人生》(Steinbeck:A Life in Letters,1975)

斯坦贝克的最重要书信选集,由其遗孀伊莲和其友人罗伯特·瓦斯顿(Robert Wallsten)编选。

●《亚瑟王及其高贵武士行谊》(The Acts of King Arthur and His Noble Knights,1976)

斯坦贝克身后第一部出版的作品。在1959年,斯坦贝克重新诠释马洛里爵士〔Sir Thomas Malory?~1471,英国作家,以作品《亚瑟王之死》(Le Morte d誂rthur)而闻名——编按〕的七个故事,他尝试将马洛里翻译“成现代英语,同时……企图要重新创造一种节奏与语调……”类似中古世纪的英文。

●《斯坦贝克日记选》(Working Days:The Journals of The Grapes of Wrath,1989);一译《愤怒的葡萄写作日记》。

斯坦贝克在写作《愤怒的葡萄》期间的日记,并附有罗伯特·狄莫(Robert DeMott)的注记。

约翰·奥哈拉(John O誋ara):美国名记者、小说家,1905~1970,《苏马拉约会》为其成名作。

卡帕在中学时就对政治极感兴趣,曾有意加入共产党,在一次入党的秘密会议中,到最后一刻突然将入党申请书撤回,不意第二天就被政府当局盯上,家人也跟着受到盘问,迫使他不得不立即出国,前往德国求学,从此挥别故乡与亲人,这一年他只有十八岁。

约翰·福特(John Ford):1895~1973,美国电影导演。1913年到好莱坞,当过替身演员、演员和助理导演。他善于在影片中描绘美国开拓史,尤以《驿马车》(Stage Coach,1935)和《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1940,本片获当年奥斯卡最佳导演与最佳女主角奖)等片中的表现最为出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导演的影片有《亲爱的克莱门丁》(My Darling Clementine,1946)和《沉静的人》(The Quiet Man,1952),后者使他第四次获得奥斯卡奖。

《怒火之花》是由《愤怒的葡萄》改编而成。

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美国剧作家,1915~2005.在密歇根大学就学时开始写剧本,以《全是我儿子》(All My Sons,1947)确立其剧作家地位。以《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1949年获普利策奖)而驰名世界。其他重要作品有《炼狱》(The Crucible,1953)、《桥头眺望》(A View from the Bridge,1949)和《拖延》(Playing for,1981)。1956年与玛丽莲·梦露结婚(1961年离婚),又因被控同情共产主义,被非美活动委员会传讯,因而声名大噪。其自传《时光枢纽》(Timebends)于1987年问世。

伊力·卡山(Elia Kazan):1909~2003,美国戏剧和电影导演。1964生于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原名卡赞若格卢斯(Elia Kazanjoglous)。1913年随家人迁居美国,就学于威廉斯学院和耶鲁大学。在成为戏剧导演前演过一些配角。他因导演阿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及与他人共同创办演员摄影棚(Actor誷Studio,1947)而闻名。1944年开始导演电影,因影片《君子协定》(Gentlemen誷Agreement,1948)和《岸上风云》(On the Waterfront,1947)两次获奥斯卡奖。他的小说包括自传式的《美国啊,美国!》(America, America,1962,1964年拍成电影)。

拉娜·特纳(Lana Turner):1920~1995,美国电影女星。

桑丘·潘沙(Sance Panza):堂吉诃德的侍从,一个身材矮小,挺着肚子的农民。他世俗的欲望、常识和平庸的智能,成为他主人疯狂的理想主义的陪衬。

第比利斯:现格鲁吉亚共和国首都。

波将钦指Grigory Alekasandrovich Potemkin,是1762年帝俄宫廷政变主谋,深获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王宠信,1784年出任陆军元帅,俄土战争时为俄军统帅。据传,他曾为讨好女王而下令在她巡行所经之处搭建外观堂皇的假村庄,营造升平富庶的假象。

莫里斯·巴林(Maurice Baring):1874~1945,英国记者和作家。

1904年成为记者,并报道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之后他成为驻俄罗斯和君士坦丁堡的特派员。他出版有小说、诗集、小品文等。他也是个知名的俄罗斯专家、翻译及文选编辑。

《战争颂》据称是威廉·史特菲依营会歌(Oh brothers, will you meet us on Canaan?s happy shore?)原调,以1967年联邦政府官员华德·霍威之妻茱莉亚在《大西洋月刊》刊出的的诗文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为歌词。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书名即取自该诗。

HUAC初创于1937年,以马丁·代斯(Martin Dies)为主席,其主要目的为调查左翼与右翼政治团体,以及是否涉及颠覆活动。

《工人日报》(Daily Worker):创刊于1924年,虽为美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但也广泛反映当时的左派观点,最盛时期发行三万五千份。

好莱坞十人帮(Hollywood Ten):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年代里,受莫名迫害者不计其数,1947年时“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开始调查共产党渗透好莱坞的情况,若干被视为进步人士的制片人、导演和编剧均受牵连,其中十人因拒绝在审讯会上作证被打入“好莱坞十人帮”。1948年,华盛顿特区联邦法院判处十人各一年徒刑,1951年又继续加深和扩大对电影界人士的迫害,总计被指控为共产党列入黑名单的约有八百余人。

约翰·君特(John Gunther):1900~1970,是当代美国最受敬重的记者之一,自1936年为《欧洲内幕》(Inside Europe)日报撰文以降,出版一系列以“内幕”为主题的专书,范围涵盖欧、亚、非洲各国,为文喜以“我”为开头,论者称许他“结合了新闻人和历史学家的最佳特质”。

橡树岭(Oak Ridge):橡树岭或依音译为奥克里季,位于美国田纳西州东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因核工业而兴起,现为核研究与军事工业中心,能源部在城西设有Y2国家安全园区。

斯托克俱乐部(Stork Club):斯托克俱乐部是1929至1965年间纽约最富盛名的夜总会,也是当时全美少数开创名流文化的据点之一,从法兰克辛纳屈到肯尼迪家族均为座上常客,《纽约时报》记者布伦曼塔(Ralph Blumenthal)著有《斯托克俱乐部:美国最著名的夜总会与消失的笙歌社会》(Stork Club:America誷Most Famous Nightspot and the Lost World of Cafe Society)。

《约翰·曼德威尔爵士游记》系曼德威尔爵士结集编辑旅游见闻录而成,成书于1366年。

吉尼·柯鲁帕(Gene Krupa):柯鲁帕1909年出生于芝加哥,是第一位成为超级明星的爵士鼓手,活跃于1940至1960年代,至1973年辞世前一直是美国爵士乐界重要人物。他1927年与“芝加哥人”乐队合作演出即声誉鹊起,1934年加入古德曼的新乐团,成为这支引领风骚的乐团的灵魂人物。

布基乌基(boogie-woogie):一种类似爵士乐的黑人音乐。

苏联对外文化协会(Voks):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全称为Vsesoiunoe Obshchestoo Kul誸urnoi Sviazis,成立于1905年,1958年废除。

亨利·华莱士(Henry Wallace):1888~1965,曾任《华莱士农民》主编,当过农业部长(1933至1940年)、副总统(1941至1945年)、商业部长(1945至1946年),反对美国冷战政策,1948年时为进步党总统候选人,后脱离该党。

考德威尔(Erskine Caldwell):1903~1987,美国小说家,作品以反映南方乡村贫困生活和黑人所受种族迫害见长,《烟草路》一书为其代表作,曾改编为戏剧。

凯莉·查普曼·凯特(Carrie Chapman Catt):1859年出生于威斯康星州,是美国妇女参政权运动先驱之一,1892年向国会提出参政权修正案,1900年出任“全美妇女参政权协会”(NAWSA)会长,1902年筹组“国际妇女参政权联盟”(IWSA),结合全球三十二国妇运团体,并将运动主旨扩大至世界和平与童工问题,1947年3月9日病逝于纽约。

托洛茨基(Trotsky):指Leon Trotsky,1879~1940,俄国犹太裔革命家,原名L。D。Bronstein。生于乌克兰的亚诺夫卡。1898年因是马克思主义者而被捕,流放西伯利亚。1902年逃脱,在伦敦结识列宁。在1905年革命中任圣彼得堡苏维埃主席,后去西欧办革命报纸,1917年回俄国,参加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中成为主要领导人。在内战中任国防人民委员,创建红军。1924年列宁逝世后他的影响减少。斯大林反对他的“不断革命论”,开除他的党籍,后又被流放中亚(1927),1929年被驱逐出苏联。他在流亡中依然从事鼓动工作,1937年被苏联法庭缺席审判判处死刑。他晚年去墨西哥避难,被斯大林派间谍暗杀。

格里姆林(gremlin):格里姆林意为小精灵,传说中,这种小精灵调皮捣蛋,常使飞机在战时发生原因不明的故障。

伏罗希洛夫(Kliment Efremovich Voroshilov):1881~1968,1935年任苏联元帅,斯大林过世后苏联领导班子大变动,1953年3月,赫鲁晓夫接掌总书记,伏罗希洛夫则担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一直到1960年5月7日“自请”辞职为止。

莫洛托夫(Vyacheslav Mikhaylovich Molotov):1890~1986,是极著名的苏联政治家和外交家,历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和主席团委员、人委会主席、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39至1949年和1953至1956年两度出任外长,1962年退休。

艾勒里·昆恩(Ellery Queen):艾勒里·昆恩系虚构人物,与福尔摩斯同为风靡欧美的名侦探。不过,昆恩之名原本是佛瑞德利·丹奈(Frederic Dannay)和曼佛瑞德·李(Manfred Lee)这对表兄弟的联合创作时所用的笔名,1929年时以《罗马帽子之谜》(Roman Hat Mystery)崭露头角,年年有新著问世,1932年《希腊棺材之谜》(Greek Coffin Mystery)轰动一时,之后每年都推出一到三部作品,直到1950年代末期为止,1961年时以此笔名获“爱伦坡奖”,形成欧美侦探小说一个重要的流派。

斯大林格勒战役(Battle of Stalingrad):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军队与苏联军队于1942年至1943年的冬季在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周围进行的一次大会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德军死亡七万人,1943年2月德军第六军团投降,苏军俘获战俘九万一千人。这次会战被认为是盟国战胜德国的一个主要转折点。

凯瑟琳·康乃尔(Katharine Cornell):1893~1974,美国1920至1950年代知名舞台剧女演员。

戴丝笛梦娜(Desdemona):戴丝笛梦娜系莎士比亚悲剧《奥赛罗》剧中人,因受阿伊古诬陷,被丈夫奥赛罗勒死。

萨拉米斯(Salamis):萨拉米斯是希腊东南方海岸外的小岛,希腊海军于公元前480年在此击败波斯人。

葛利果圣歌是一种节奏自由、音阶有限的清唱曲,相传由教皇葛利果一世汇集,故名,现今天主教会仍偶有使用。

高尔基(Maxim Gorki):1868~1936,俄国小说家。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现在的高尔基),本名佩什科夫(A。M。Peshkov),此为笔名。他从事过多种下层劳动者的工作,写过几篇浪漫主义短篇小说。后来开始写社会问题长篇小说、剧本,著名的有《底层》(Nadne,1902)。他的自传体三部曲(1915~1923)是他最好的作品。1905年因参加罢工活动入狱,1914年以前一直流亡于意大利,后来为新政权从事革命宣传工作。他是前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也是斯大林的支持者。他的死因离奇,可能是一起反苏阴谋的受害者。

《名利场》是英国小说家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1863)1847~1848年的作品。

乌克兰民族诗人谢甫琴科:全名Taras Hryhorovych Shevchenko,1814~1861.谢甫琴科出身农奴,后于1838年获得自由。除了是知名的诗人外,他也是乌克兰国家复兴运动者。

西蒙诺夫(Konstan tin Simonov):1915~1979,苏联著名作家,卫国战争时期任战地记者,后来主编《文学报》与《新世界》杂志,著有长篇小说《日日夜夜》、剧本《俄罗斯问题》、诗集《相聚与别离时》等。

冯保禄(Friedrich von Paulus):冯保禄是德国第六军司令,1942年苏军展开大反攻时曾电请希特勒撤军,但为希所拒。1943年冯保禄向苏联投降,羁苏期间支持苏联策划的“自由德国运动”,1953年辞世。

阿斯特拉汗(Astrakhan):俄罗斯联邦欧洲部分阿斯特拉汗州首府,为伏尔加河—里海盆地的要港,位于伏尔加河三角洲一大岛上。地处海平面以下二十二公尺,依靠七十五公里长的堤堰防止洪水入侵。

西哈诺全称为西哈诺·德·贝热拉克(Cirano de Bergerac),是有法国浪漫主义戏剧最后代表之称的罗斯丹(Edmond Rostand)代表作的剧中人,也就是“大鼻子情圣”。

《虎皮骑士》(The Knight of the Tiger Skin):《虎皮骑士》系格鲁吉亚共和国诗人肖塔·鲁斯塔维里(Shota Rustaveli,1166~1221)汲取民间传说素材所创的十六行体史诗,是格鲁吉亚古典文学代表作,也是世界著名的史诗之一。

亚拉冈(Aragon)是西班牙东北部古王国,凯瑟琳是英王亨利八世的皇后,英王为了跟她离婚不惜与天主教会决裂,另创英国国教。阿基坦(Aquitaine)的伊莱诺则是法王路易七世的皇后,曾随法王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与路易七世离异后再嫁英王亨利二世,辅佐其子理查治国。

格鲁吉亚教会(Church of Georgia):格鲁吉亚共和国之主要宗教,格鲁吉亚教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督教团体之一,自1917年起,独立于俄罗斯东正教会。

约翰·赫西(John Hersey):赫西是新闻记者兼小说家,1914年出生于中国天津,作品以当代生活和人类生存为主题,《墙》、《广岛》和《给亚达诺镇的钟》(1945年获普利策奖)为其代表作。

约翰·杭恩·柏恩斯(John Horne Burns):柏恩斯有“战争小说家”之称,出版于1946年的《画廊》,即是以终战前后意大利拿坡里市中心的翁贝托一世画廊为舞台。

比尔·莫尔丁(Bill Mauldin):莫尔丁1921年生于新墨西哥州,是二次大战期间著名的连环漫画家,初以前线士兵为题材,后取材于社会与政治问题,1959年获普利策奖,有《在前线》等漫画集传世。

乔治·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1904~1983,俄裔美国芭蕾舞演员和编舞者,原名巴兰奇瓦泽(G。M。Balanchivadze)。曾就学于帝国剧院芭蕾舞学校,后自组芭蕾舞团,他的革新曾引起剧院领导的不满。1924年出国巡回演出时和其他几名舞蹈演员留在柏林。他们以苏联国家舞蹈团的名义在欧洲演出,后被佳吉列夫(Diaghilev)吸收到巴黎的俄罗斯芭蕾舞团。1934年他在纽约开办美国芭蕾舞学校,此后大半生致力于建立美国本土的舞蹈传统。1948年任纽约市立芭蕾舞团团长,并编导了许多百老汇演出的和好莱坞的音乐片。

沃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1,美国诗人。他当过职员、教师和新闻记者。主要诗作是《草叶集》(Leaves of Grass,1855),它最早是九十五页的小集子,经过再版八次,最后增补到四百余页。

卡尔·桑柏格(Carl Sandberg):1878~1967,美国诗人。他是新闻记者,同时写作写实主义诗歌来表现工业化的美国。他的作品有《剥玉米的人》(Cornhuskers,1918)和《早安,美国》(Good Morning, America,1928)。他对民歌有浓厚的兴趣,1927年出版《美国歌谣汇编》(The American Songbag)。还写有大部头著作《林肯传》六卷(Life of Abraham Lincoln,1926~1939)。

指黛娜·华盛顿(Dinah Washington),演唱风格多变,1950年代与名作曲家昆西·琼斯(Quincy Jones)合作,以高亢清亮的独特悲腔在爵士和蓝调乐界闯出名号,计有二十一首歌曲获排行榜首,1963年事业巅峰时因用药不当过世,享年只有三十九岁。

人民委员会(commissariats)是苏联在1917至1946年间所采行的制度,相当于英美国家的部会机关(ministry),后改称部长会议。

欧雷流士是17世纪日耳曼著名学者,两度应聘担任霍尔斯坦大公国的驻外使馆秘书,负责开拓与波斯间贸易商路。他于1633年至1634年首次出使俄罗斯,1635年完成与波斯王签约任务,1647年漫游记初版问世,1656年扩版推出,在欧洲风行一时。现今流传的版本多为1662年英译本。

穆沙斯基生卒于1839年至1881年,作品取材于民歌,富于写实与民族色彩,歌剧《鲍里斯·戈里诺东》为其代表作,声乐套曲《没有太阳》和《死之歌舞》亦为传世之作。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生活于1844年至1908年,系所谓强力集团的成员,作品深具俄罗斯民族色彩,歌剧《雪姑娘》和《萨特阔》、管弦乐《西班牙随想曲》、交响组曲《天方夜谭》为其代表作。

强力集团(mugochaya kuchka)指由巴拉基列夫、穆沙斯基、林姆斯基—高沙可夫、鲍罗廷和居伊等五位作曲家与艺评家斯塔索夫,于1956至1961年间所组成的作曲家集团,又称“五人团”,以发扬与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是以又有“新俄罗斯乐派”之称,是东欧和世界各国近现代民族乐派的开端。

赫克特生活于1895至1964年,是美国多产作家,作品包括三十五本长短篇小说和多部畅销剧作,其中,长篇小说《马莱尔幻想曲》被政府指控为诲淫刊物,另有喜剧《二十世纪》与电影戏本《恶棍》和《呼啸山庄》。

苏联的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11月7日,是俄历10月25日,故称十月革命。

波雅尔(boyar)系帝俄时代的贵族称号,地位次于王公,此一阶级后由彼得大帝废除。

爱伦堡生活于1891至1967年,是乌克兰犹太裔多产作家兼记者,也是1930至1960年代间曝光率最高的苏联作家,在冷战期间扮演苏联和西方艺文界的主要桥梁,有诗集、游记、短篇小说、随笔和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与《暴风雨》等传世。其中,回忆录《人、岁月和生活》曾引起苏联文艺界争议。

同类推荐
  • 恋人未满

    恋人未满

    因为爱你,我不会在你面前刻意的表现。矫情和粉饰之时爱情华丽的外衣,虽然绚美却不保暖,但我会在无意中透露出我做过的事情,不为博得你的夸奖,只想让你知道我的爱有多深沉。因为爱你,我会在你的背后久久的注视,会在分开时常常的思念,会对我们的未来有种种美妙的设想,只是这些你并非全部知道。
  • 春天的奇迹

    春天的奇迹

    外宣局是这次拆迁宣传工作的总策划和具体实施者,肩负着引导社会、影响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职责。本着“高站位把握导向,求实效舆论先行”的原则,在区领导赋予“宣传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次拆迁能否顺利完成”的重大责任面前,外宣局局长孙海芬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压力。
  • 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

    间隔年,一个女孩在游行

    她,蔡璐璐,一个80后单身女孩,经历了一段奇幻又刺激的间隔年之旅:在路上,她经历了单身女孩旅行可能遇到的各种惊奇、刺激和彪悍的事:她想要的,是如何在庸常不变的朝九晚五中寻找到人生的乐趣与价值,如何不在房子、车子、信用卡三座大山重压之下日渐麻木,将年少时的所有梦想抛诸脑后。也许答案就在路上。每个人只能年轻一次,即使不能像光鲜的影视剧中那般轰轰烈烈,至少要给自己一次机会,试着推开那扇通往世界的大门,哪怕只从门缝中瞭望一眼也好。
  • 晚风集(卷一)

    晚风集(卷一)

    殷谦散文作品精品合集。其中不乏犀利的批评,怡人的观点,明智的思想。这五部作品从人生的各方面都有所涉及,或者通过故事,或者通过评论,形式各种,但可见作者独特的心境,让我们受益匪浅。
  • 张中行散文-生活卷

    张中行散文-生活卷

    张中行思维方式很像一位道人,许多事都被他定位在广阔的文化背景和充满亲情的人生趣味里。他以平常心待事,又以学者的视角思索生活,让人在不急不躁、不冷不热中悟出许多道理,它让人清醒、让人回味,让人从世俗中猛然转向静谧、超然的境地。
热门推荐
  • 因为迷茫,所以叫人生

    因为迷茫,所以叫人生

    心中的梦想还要坚持吗?脚下的路还能继续走吗?所做的选择后悔了吗?未来的方向还看得见吗?……如果你感到迷茫了,恭喜你,说明你进步了。因为只有进入新环境或接受新事物时才会迷茫,若只是简单复制,一万个不会迷茫。这就是人生,穿越一个又一个迷茫的历程。
  • 穿越之帅哥我来了

    穿越之帅哥我来了

    四个混世小魔女在一次展览会上被4个漂亮独特的手镯吸引,当下决定晚上把它偷到手,结果手镯把她们带到四个历史上没有的国家!看4位混世小魔女怎么在古代混出名!她们会遇到她们命中注定的另一半吗?
  • 《冰冷公主的复仇计划》

    《冰冷公主的复仇计划》

    亚洲首富在一夜之间破产,首富家人莫名失踪,如今还下落不明
  • 狐狸女遇上美少年:青春无敌对对碰

    狐狸女遇上美少年:青春无敌对对碰

    她,韩伶儿,将要跨入二十五岁的熟女,崇尚美丽与享乐。她家老头一声不吭地走了,给遗产的时候又狠狠地摆了她一道。条件一:要做满一年的高中校长。条件二:照顾韩泽允……她真的栽进老头设下的陷阱了,什么学生都是可爱活泼的,活泼得让人捶胸顿足,精神分裂。精英学生?根本就是惹事专家。当狐狸女遇上难以应付的美少年们,究竟谁会俯首称臣?
  • 爱在秋末夏初

    爱在秋末夏初

    我后悔过,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后悔,以至于我的内心,永远缝补不上那道缺口。所以我总在想,若是当初我坚持下去,那结果会怎样...我不知道,或许有很多人曾经和我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或许更多人会选择很洒脱的抛开这一切的烦恼,可是我一直纠结着,直到那一封邀请函...
  • 末日丧尸女王

    末日丧尸女王

    她,叱咤丧尸界的女霸王。他,人类最顶尖的丧尸猎手。两雄相遇却暗生情愫······女王,别跑!天涯海角也要捉住你!本文非签约文,供大家免费试看。群号:178352419欢迎加入
  • 大总裁的小妻子

    大总裁的小妻子

    米璇对黎英凯的了解,缘于那一夜的交谈;黎英凯对米璇的了解,缘于那本日记。米璇是一朵花,黎英凯就是能一辈子爱花惜花的人;米璇是一朵花,黎英凯就是从天上洒落大地的雨。雨悄悄来到人间,飘洒在大地,飘洒在她这朵花的心田,将她的忧郁都洗遍。只有雨才能让花的忧郁随大江东去,她想要的幸福只有他能给。在这个懂她、敬她、爱她的人,和那个她从小就喜欢的、割舍不掉的韩东哥之间,她究竟该何去何从?当她最终想明白谁是她的真爱的时候,会不会已经为时已晚?
  • 缘定此生彼岸花

    缘定此生彼岸花

    《缘定此生彼岸花》原名《慵懒娘亲,你可爱迷人的儿子来了》。彼岸花,又名死人花,开在黄泉碧落的花。它是地狱的恶魔,是人间的罗刹,正如她一般。她,倾水妖儿,是23世纪的杀手阁主人,又是全球最有钱的女魔头。世人传她杀人如麻,却不晓得她所杀之人皆是该死之人;又传她毒医双绝,却并非宅心仁厚,却不知,宅心仁厚,是嫌活得太长吗?当绝代风华的她穿越成了落入荒野的她,后又怀有三子,将在异世掀起怎样的风浪?那生生世世伴随她的彼岸花又有怎样的秘密呢?简介不详,望先移至第七八章之间的那一章简介,然后再从第一章开始阅读。简介无能,看文说话,欢迎跳坑!
  • 天地禁咒

    天地禁咒

    天地混沌初开,阴阳二气衍生万物,阴生魔,欲吞天地,阳为神,舍身与魔同归于尽,但天幕因而缺破,大地满目疮痍,魔气残喘尚存,神魔之战万年后,神兵魔兵尽落凡间,明道踏入江湖,偶然邂逅几段旷世爱恋,奋力守护神州大地,灭神魔,诛妖邪...天.地.人.三界唯我独尊...
  • 百里红尘

    百里红尘

    百里红尘是一个残忍的女人,年仅十七的她经历了很多可悲的过去,才成了百里家族的一员,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活着,所以喜欢杀人,用别人的死来证明自己的生。这一次任务,她的身份是唐门的无双公子。回到故地,物是人非,她精心帮曾经的故人们选好了华丽墓地。直到遇见幻城,那个完美无缺的男人是特别的,顶着耀眼的外表,心底却隐藏了无尽的黑暗,他同所有人都不一样,他......是另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