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28200000024

第24章 内圣外王——把既得的权力经营得更棒(5)

玄烨发动剿藩战争后,几年一折腾,吴三桂的势力越来越弱,孙延龄吃了很多败仗,眼看就要被清军打垮,他小子不是个有骨气有志气的男人,到这时真正的尊严却不要了,又想回到清朝的怀抱。由谁为自己说情呢?他想只有请老婆帮忙了,可他与老婆已经分居多日。这一天他来到老婆身边,轻轻地叫了几声:“四贞,我……”四贞瞥了他一眼,说:“你叫我什么?”孙延龄说:“我以前不听你的话,弄错主意,眼下危急万分,求你怜惜夫妻恩情,快为我解围。”说罢挤出几滴眼泪。四贞不高兴地说:“像你这样忘恩负义的人,还念什么夫妻恩情?我从前再三相劝,叫你不要叛清,你不但一句不听,反从此不入我室,离开了我,去做什么王爷。好!好!你去做王爷得了!我是没福的人,不要再来惹我!”说罢她把身子转过去,不理丈夫。孙延龄忙又跑到老婆的面前,“扑通”一声跪下,一边扯着老婆的衣服,一边哀求:“好姐姐、好姐姐,救救我……”

孙延龄是个高大英俊的男人,竟在娇小的老婆面前跪下,四贞的心立即软了下来,想起曾经有过的缠绵与温存,体内竟涌起情愫,她的声音变得温柔起来:“你悔已迟了,叫我如何为你解围呢?”老公说:“我已决定降清,但害怕皇上判我罪,求你到京城跑一趟,去见太后,为我说情,说我被人胁迫,一时糊涂才做出了蠢事。你为我开脱了罪名,我就是死了也会感激你……”四贞听老公一说“死”字,顿时潸然泪下,说:“你是好好儿活着,为什么自己咒死?你既然要我赴京,我就明日动身。”四贞去向皇上说,玄烨同意接受孙延龄的归降。

在都城北京,玄烨下令处死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可不管他是自己的姑父。同时,玄烨还争取了陕西提督王辅臣投诚,从而粉碎了吴三桂打通西北的战略思想。玄烨继而利用耿精忠与台湾郑经集团之间的矛盾,招降了耿精忠,并乘势进军,迫使郑经势力退出福建。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尚可喜忧愤而死,尚之信也因与吴三桂矛盾重重向清廷投降了。第二年,吴三桂竟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但几个月后就忧愤交加而死。他的孙子吴世璠在康熙二十年清军攻陷昆明后自杀。

经历8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在玄烨沉着应对下平定,他的位子坐得更稳了。

3.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灭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事当如此处也。

——玄烨

玄烨继承事业,是个小娃娃,鳌拜不把他放在眼里,结果吃了大亏;吴三桂叛乱起因于玄烨撤消三藩,他也不把还是个毛头小伙子的玄烨放在眼里,自以为身经百战,玄烨不是自己的对手,结果还是输给了玄烨。谁是真正的智者,通过较量就知道了。

鳌拜、吴三桂都过低地估计了玄烨的能力。除了他们,其他人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有个叫杨起隆的人,当得知吴三桂叛乱,趁乱做起谋取权力与利益的梦想,他诈称“朱三太子”,与几个哥们秘密联络,把京城1000多个贵族家奴组织起来,定于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元旦那一天,趁官员入朝时,各自杀死自己的主人——并许诺将来建立政权时,被杀官员的官职就由该官的家奴担任,因此得到了不少家奴的拥护。

就在杨起隆即将举事的时候,消息泄漏了出去。郎廷枢的家奴黄裁缝在夜里喝醉了酒,胡言乱语,其中有些话里分明藏有阴谋,这让精明的老郎谨慎起来,他趁黄裁缝醉意正浓时,主动与他说话,目的是诱导他说出更多的秘密。原来黄裁缝也参加了杨起隆的组织。郎廷枢得知后大惊失色,当即擒住黄裁缝等三人到旗主处,举报了这件事。

另一个叫周公直的正黄旗人也发现了异样的动静。他向政府报告说,自己的家奴陈益正聚集30多人在家中密谋举事。最高当局领导玄烨先生得到汇报后,大吃一惊,但他没有慌乱,而是果断地命令正黄旗都统图海、祖永烈迅速率领官兵前去擒拿,结果当场拿获了案犯30多人。接着,他又下令关闭城门,严行搜查,捕获首要人犯数百人。首犯杨起隆闻风而逃,不久也被拿获,判处死刑。玄烨可谓镇定自若,举手之间平定了一场大乱。

对于案件的审理,玄烨十分重视,他认识到叛乱分子敢在京城发难,一旦得逞,后果不堪设想。刑部审完案犯,提交一份判决报告,拟将李株、黄裁缝等200余人按“谋反律”凌迟处死,其亲属自祖父以至子孙,还有叔伯兄弟及其儿子,凡男的年满16岁,都予以处斩;15岁以下之男子和案犯的母亲女儿妻子姐妹以及财产都籍没入官。

玄烨要亲自过问这样的案件,当审判报告交到他手上审核时,他琢磨再三,决定从宽处理,因为事情搞大了会引起轰动,就可能有人利用它滋事。天下再乱,京城不能乱;京城不乱,天下再乱也有办法扭转。于是,玄烨亲自下笔结案,只将李株、黄裁缝等9人凌迟处死,蔡文以下194人改为斩首。对于案犯亲属,玄烨不愿株连过多,一律免罪释放,其家产也免入官,受牵连之人亦不予追究。就这样,玄烨采用宽严结合的处理方法,使一场足以震惊全国的大案在无声无息中得到处理,没有引起大恐慌和震动,京城很快安定下来,没有影响自己平定三藩的大事。

过了不久,玄烨面临着一场更大的考验。康熙十三年四月初,河北总兵蔡禄准备叛乱响应吴三桂。蔡禄和襄阳总兵官杨来嘉原都是郑成功的部将。郑成功去世后,他们率部降清,被从优提拔,授以总兵官。当获知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后,蔡禄也萌生了反叛之意,开始和起兵反清的杨来嘉书信来往,购买骡马,制造兵器,命令士卒以捕鱼为名,进行军事演习,密谋发动叛乱。河北离北京近,他们决定夺下京城,把玄烨直接拿下。

如果不是正巧侍卫关保到河北出差,无意间探听到这个消息,那么事态会变得严重起来。关保急忙提前回京,把蔡禄与杨来嘉反叛的阴谋报告玄烨。玄烨很是吃惊,怎么都来与我过不去?欺我年轻是吗?河北属于京畿重地,一旦发生叛乱,首先就要威胁到京城的安危。而且,和杨起隆的乌合之众不同,蔡禄率领的是久经沙场的强兵悍将,对京城有致命的威胁。

形势万分危急,玄烨告诫自己绝对不能慌乱,一慌乱就没有主见了,就会发出错误的决策信号。作为一个智者,静如中流砥柱,动似水中行船。既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又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这样才能面对棘手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潜能,而不过度膨胀。惟有把握好自己,谨慎操作,灵活应变,尽量少失误,才能得高分。

玄烨经过认真思考后,立即派内大臣阿密达领护军速赴蔡禄驻防地怀庆。在蔡禄还没有将士卒鼓动起来之际,阿密达就已率部迅速包围了他的衙署。蔡禄的部下企图负隅顽抗。阿密达指挥若定,率部冲进衙署,将蔡禄父子及同谋一并擒获,四月二十四日,押解北京处决。这样,一场叛乱又被扑灭在萌芽之中了。

4.将分裂者彻底摆平

台湾属国土一方,必应重置大清管辖,若不及时回归,恐复为外夷所侵。朕主意已决,乘机规取澎湖台湾!

——玄烨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清朝的玄烨不失为一位英明雄略之主。和平收复台湾,实现祖国统一,是这位政治家的卓越功勋之一。

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同年,郑成功逝世,他的儿子郑经继位治理台湾。1681年,郑经突然死了,他的几个儿子同室操戈,爆发内讧。最后侍卫大将冯锡范平定内乱,拥立郑克塽登位。郑家第三代领导人生于台,长于台,统一观念淡薄,多次拒绝与玄烨和谈。可是由于郑氏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使得岛内人心离散,不少文臣武将以为孤栖岛上,前景黯淡,终非长久之计。

与此同时,祖国大陆的经济逐步恢复发展,社会秩序安定,民族矛盾缓和。削平西南方“三藩之乱”,平息西北方噶尔丹叛乱后,玄烨把大陆基本统一了起来。收复台湾,成了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于是,玄烨把收复台湾提到日程上来,并作为三大重要而亟待办理的政务之一。

但也有人反对收复台湾,如户部尚书梁清标、刑部尚书介山、兵部侍郎温代等,他们认为台湾港口浅狭,船舰“驻泊无所,粮运不继”;另外“三藩”初平,要休养生息,不应再开征战。玄烨帝力排众议,说:“台湾属国土一方,必应重置大清管辖,若不及时回归,恐复为外夷所侵。朕主意已决,乘机规取澎湖台湾!”

玄烨看好两位将领,施琅和姚启圣。施琅是郑氏的旧将,掌握海上的险要,玄烨加封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令其打造舰船,操练水师。施琅上任后,日夜督操,练成水师2万,分载战船300艘,等待着最高统帅发布进攻号令。姚启圣是浙江人,少年时就以胆大敢为出名,后来在作战中立功,当上福建总督,玄烨命令姚启圣积聚粮草,随时准备渡海东征。

玄烨认为收复台湾,不能强攻硬拼,而应当稳扎稳打,争取和平解决,最后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对此,他派人与郑氏集团进行了九次会谈,可是,郑经企图依靠强大的水军,世代据守台湾,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条件,这时玄烨意识到争取郑经等上层的希望不大。于是,玄烨就把目标转移到中下层将领和士兵身上,通过招抚,分化瓦解郑氏集团的力量,并作出征讨台湾的强势姿态。

郑氏听到清军东征台湾的消息,惊恐万分,他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大家意见几乎一致,即战必败。鉴于此,郑氏做出归降清廷,但“须援朝鲜例”,不受管束的决定。玄烨洞察郑氏不良用心,怒斥道:“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氏乃中国之人。”坚持台湾必受制于清廷,断然拒绝了郑氏的无理要求。

郑氏不愿归降,独立又不准,无奈作背水一战,祈求侥幸取胜,苟延残喘。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夏天,施琅力主出师,又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但是玄烨认为时机不可延误,久拖有害无益,于是果断下诏进取台湾。施琅由福州下海,乘南风先取澎湖,他说:“澎湖不破,台湾无法攻取。拿下澎湖,台湾不战自溃。”玄烨信任施琅,觉得非常有道理,澎湖列岛地处大陆与台湾中间,为台湾咽喉和门户。捏住咽喉,台湾也就不堪一击。当时镇守澎湖是台湾郑氏集团中威望最高的大将刘国轩。刘国轩沿海塘筑土垒、土墙,在港口沉船海底,把澎湖守得格外严密。

施琅先以“水鬼”排除海底障碍物,趁夜幕袭取了桶盘、虎井两小屿,以做前哨据点。接着,施琅分兵三路:50艘进攻西边的牛心湾;50艘攻击东边的鸡笼屿;自督战舰136艘直冲郑军主力。从黎明激战到夕阳西下,焚毁郑军舰船百余艘,澎湖列岛为清军占领。刘国轩回天无力,逃回台湾。

大获全胜后,施琅立即安抚澎湖居民及郑军降将,士卒给以银米,负伤者代为医治,有欲归见妻儿者派船送回台湾。施琅率军逼近台湾,这时候岛内人心瓦解,士无斗志。同时,施琅又派人以厚爵游说刘国轩。刘国轩看到屏障澎湖既失,清军攻占台湾轻而易举,权衡再三,力劝郑氏作出明智抉择:顺应时势,归降清廷。郑氏遣使至施琅军前,决计俯首称臣。

施琅派人飞马入京,奏请玄烨定夺。

紫禁城金銮殿,玄烨主持召开了对台专题会议。几个大臣主张武力夺取台湾,诛郑氏九族,以报郑成功举兵抗清之仇。对此,玄烨严词拒绝:“君子以德报怨,不可耿耿于怀于旧隙。台岛兵民同为炎黄子孙,理应共乐升平。”他决定把握这一良机,以武力助和谈的方式使台湾回归。不久,玄烨下达了对台政策,由施琅将军传给台湾郑氏当局。玄烨恩威并施:“澎湖已克,台湾荡平似秋风之扫落叶,如能诚心归降,则既往不咎,可将前罪尽行赦免,仍加恩安插,务令所得。”

1683年农历十月初八,郑氏大将冯锡范、刘国轩陪同郑王郑克塽,向施琅投降,献出台湾地图。从清朝顺治十八年,郑成功赶走荷兰人宣布独立到玄烨收复台湾,一共是23年。台湾收复后,归属福建省。

5.以自己的方式修造“长城”

凡事暂时易,久则难。

——玄烨

1691年5月,古北口总兵官蔡元向奏请皇帝,说自己所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倾塌甚多,请行修筑”。玄烨想,他的祖辈就是破长城而入主关内的,没有吴三桂帮忙或许会迟一些,但一定能入关统治中原,所以长城究竟有什么用呢?堂堂一个大清帝国,难道用那些砖头就可保全?最后,玄烨竟然不同意修长城,他在高级干部会议上说: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曾修理,其时岂无过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重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自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绵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长城在军事用途上,价值的确越来越小。冷兵器时代,清兵能入关,而热兵器时代更是难保不破,如日本鬼子就攻克了长城。至于长城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应予以保留,是另一种意思。玄烨心里有自己的“长城”——以德立国,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从而拥护他的统治,这种无形的长城比实际的长城有用得多。

玄烨是个好学的皇帝,他上自天象地舆音乐法律兵事,下至骑射医药,蒙古西域拉丁文书字母,都有所通晓。他生活勤俭,待民宽惠,不断减少老百姓的负担,使得全国上下都很敬服于他。

玄烨对汉文化取接受态度,这一点与他的先辈努尔哈赤、皇太极是一样的。自秦始皇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后,中国历史发展2000多年,其中统治200年以上皇朝只有西汉、唐、明、清。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汉族,只有清朝统治者是少数民族。他们的成功更不容易,与其说甘愿同化于汉族文化,不如说他们的“大文化观”刷新了思维。文化合,才能民族合,正是如此,清朝才得以长达268年的统治。

玄烨明白满族人要长期统治华夏,必须利用汉人,而利用汉人,必先利用汉文化。但是他又不允许有人用汉文化的优越性来歧视满族文化,对此他制造了文字狱。一个名叫戴名世的人写了一部书《南山集》,里面收录有桐城人方孝标遗书,其有毁谤内容,玄烨得奏后,大开杀戒,牵连此案很多人被杀死。玄烨这样做完全是维护他的统治,却暴露出文化上的自卑心理。他自卑而不自弃,以小容大,建立自我。

除了“文治”长城外,玄烨也不放松对于“武功”长城的筑建。

在平藩战争中,玄烨发现了八旗子弟的战斗力比以前差多了,这是他最忧虑的事,所以与其让兵民去修长城,不如让他们加强训练,提个身体素质。于是他在远离长城的北方,设立“木兰围场”,每年秋季,他亲率王公大臣,八旗官兵1万余人到“木兰围场”,参加为期20天的秋猎。

木兰围场,具有军事演习的实践意义。每次玄烨都亲临现场,做总指挥,他选定逐年轮换的狩猎区域,然后搭建170多座大帐篷为“内城”,250多座大帐篷为“外城”,“城外再设警卫”。第二天清晨,八旗官兵在玄烨的统一督导下集结围拢。在上万官兵声震云霄的呐喊中,玄烨一马当先,引弓射猎,其余万马奔腾,紧随其后。声势和规模都非常壮观。

木兰围场每年定时开,玄烨把这种秋猎方式制度化,目的有二,一是使满州王公大臣,八旗子弟保持住勇猛、强悍的风范,二是有政治意图,借此吓吓那些窥视北方边境的外敌,大清帝国不是好惹的。这种威慑作用发挥了良好的效果,使北方边境再无战事。

同类推荐
  • 纯情ladygaga

    纯情ladygaga

    LadyGaga在一次采访中,曾说过一句颇有深意的话,她说道:“一开始人们都说LadyGaga是个谎言,没错,我是个谎言,可我每天都在努力将这个谎言变为真实,我的假睫毛、我的唇膏、我的假发都是谎言,可最终,它们都成为真实。”
  • 百代文宗:韩愈

    百代文宗:韩愈

    本书对韩愈的一生进行了分析、归纳与总结,探索了这位文学巨匠的成长道路,以及他的内心世界。
  • 梁思成传

    梁思成传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杰出代表、伟大建筑巨人梁思成波澜起伏的生命历程。
  •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Ⅱ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Ⅱ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出自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之手。书中记载了包括恺撒、安东尼、梭伦等50名古希腊罗马政治家和军事统帅的事迹,既是一部体例松散的古代史,也开了西方世界传记文学的先河,对之后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学和文学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 战争教父李靖第1部:乱世将星

    战争教父李靖第1部:乱世将星

    躲得过战场刀剑无眼,却难躲官场人心无情:被隋炀帝钦点守边练兵,顶头上司王仁恭却将其精锐抽尽,只留给他一千老弱;满怀一腔报国热情,请朝廷派李渊抗击突厥,却被未来皇帝记恨在心;因告发李渊谋反,隋亡之际,差点被李渊斩首;幸得一命,却又在南方为唐朝征练新军时,遭到皇帝和太子的双重暗算……
热门推荐
  • 虫仆

    虫仆

    林氏家族在一场阴谋中被毁灭,“唯一”逃出的林坤决定向联邦复仇,但在逃亡到曾经作为人类第二希望的星球上时,更多的意外发生了,随着虫卵的孵化,更大的漩涡将他卷入其中……(原名虫祭、取祭品,重名已改,另本书虫族仅代指那种虫族而不是那种虫族诶嘿嘿你们懂的。)
  • 似是良人来

    似是良人来

    人人尽言富贵险中求,但不知姻缘二字也亦是如此。这是一个关于大魏公主季长乐兢兢业业追夫的故事。八岁时季长乐初见离墨,彼时陌上风流,惊为天人。十岁时听闻他要远游,哭得魏帝不能上早朝。十三岁时为他苦练舞艺,脚上磨出血泡。十五岁时为偷窥他,结果从房顶上摔了下来。十六岁时扇了情敌一个巴掌,换来一个月的禁足。......................追夫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 都市情邂记

    都市情邂记

    江冥在一天夜晚观月,偶然领悟大千道义,传承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神兵魔器”,从此生活超牛逼,踩恶少,收小弟,追校花,泡美眉,敛钱财,斩妖除魔,过着超凡人的生活……
  • 夫君个个都是宝

    夫君个个都是宝

    上官锦儿,凤祥国的太女殿下,集万千宠爱为一身。为了得到美人心,经历情路坎坷,终于抱得美男归,却接二连三的事发生,她的桃花不断开放。是上天注定?还是命运安排?
  • 假如情深亦未晚

    假如情深亦未晚

    “做我的情人。”为了救丽儿,我成了沈亦霆的情人。我卑微的把自己的尊严放在沈亦霆面前,任由他屈辱的用消毒水洗遍我全身,任由他看不起我,轻视我。我一直咬牙忍受着,总以为这样的日子终会熬到头,自己终会等来沈亦霆厌烦我的那天。到那时,我就可以恢复自由。后来,我也确实终于等来了那天。可同样等来的,却还有沈亦霆再次寒意彻骨的话:“陆晚之,去取悦那人,让他成为你的男人。”也是直到那时我才明白,原来,有些事不能开始,因为一旦开始了,你就再也没了回头的机会。沈亦霆,你知道吗?这一生,我最感激的人是你,可最恨的人,也是你!
  • 寻找,天使的翅膀

    寻找,天使的翅膀

    此小说完全是现实派作品而且语言平淡...其实作为此文作者的我认为,这部小说的主角,并不是个完美的女孩,甚至她因为悲伤的童年而变得有一点心理扭曲。这样的人物形象并不应该是言情小说里该有的主角形象,她只是现实社会中一个叛逆的女孩为了改变自己生活在不停地寻找幸福...
  • 非凡筑基

    非凡筑基

    莫问烈炎几腔雄,一缕心火云中留;挥剑斩云苍穹现,长怒清吟震中州。且看一个筑基期弟子如何在高手如云的修真世界搅动一方风云。本书为爽文,越级战斗对主角来说如饮水;主角遇到危险往往会逢凶化吉,绝地翻盘,有仇现报绝不拖沓。
  • 朱门嫡女不好惹

    朱门嫡女不好惹

    本是朱门嫡女,却惨遭毒手,于生死一线之时回到幼年。重活一世,防火防盗防表姐,心思缜密斗姨娘,郎君你别傻愣着,快来随我平战乱,这一生,要的不就是国泰家安?
  • 已畦琐语

    已畦琐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尊胜菩萨所问一切诸法入无量门陀罗尼经

    尊胜菩萨所问一切诸法入无量门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