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32500000038

第38章 眷恋与沉思--20世纪俄罗斯作家视界中的中国文化(4)

这里我们首先应当提及的是"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安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这位女诗人在自己的国度被认为是20世纪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几十年间始终使读者怀有好感的诗人"之一,她的诗作则被看成"复杂而伟大的时代百感交集并思考许多问题的现代人的抒情日记"。除此而外,她在诗歌翻译方面也颇有成就。如法捷耶夫1956年自杀前不久在一封信中所说:"她是当今艺术造诣极高的翻译家,翻译过我们兄弟共和国以及东西方的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1965年,《诗人的声音:安·阿赫玛托娃所译外国诗人作品选》一书在莫斯科出版,其中就有她所翻译的中国诗人的作品。1969年出版的俄文版译诗集《东方古典诗歌》,也收有阿赫玛托娃翻译的中国诗以及印度诗、朝鲜诗和埃及诗。

让我们先看一下20世纪50年代阿赫玛托娃给她的儿子列夫·古米廖夫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话:

我在继续看中国古文献,又碰到了句奴。这是公元一世纪的事。两位汉人(苏武和李陵两位将军)被句奴俘虏,在句奴那儿住了19年。后来一位将军(苏武)返回故乡,另一位吟诗相送,这首诗歌已被译成英文(无韵体)。

列夫是阿赫玛托娃和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的唯一的儿子。他历经磨难,后来成为专门研究东方历史和文化的史学专家,写有关于匈奴的学术研究专著多部。因此,阿赫玛托娃总是把自己所接触到的、和东方历史文化有关的资料及时告诉他。阿赫玛托娃信中所说的苏武、李陵之事,见于我国东汉时代班固所撰《汉书·苏武传》。她所阅读的"中国古文献",此处当指《汉书》(具体为何种译本,不详)。书中记载:匈奴与汉和亲之后,苏武终于获准返汉,于是李陵置酒祝贺苏武。席间,李陵起舞并歌,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愦。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阿赫玛托娃将李陵所吟唱的这首诗歌以散文体译成俄文,附在致列夫的信中。若将她的译文再回译为中文,则是:"我行程万里/穿越茫茫沙漠/效忠皇上/去抗击匈奴/……"她希望自己"从古文献中摘录的这些内容和逐字逐句的译文"能引起儿子的兴趣,并对他的研究有所助益。毋庸赘言,阿赫玛托娃的这一阅读和翻译,也是她本人认识中国诗歌文化的一种方式。

在致其子列夫的上述信件中,阿赫玛托娃还提及:她见到了1954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我国先秦诗人屈原的诗作(英文版)。在此之前,她曾将屈原的长诗《离骚》译为俄文,译文后来收入俄罗斯著名汉学家费德林编选的《屈原诗集》(1954)一书中。阿赫玛托娃不懂中文,她是依据其他外文译本、在费德林等俄国汉学家们的帮助下转译《离骚》的。为了使自己的翻译尽量贴近原作,阿赫玛托娃在翻译之前曾请费德林等人给她提供一些有关中国诗歌的资料,以便了解中国诗学、音韵和调性等。另外,她还请费德林多次给她用汉语朗诵《离骚》,为的是"听一听屈原原作的读音、他的诗段的韵律"。以同样的方式,她还翻译了我国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阿赫玛托娃的这些译作,在俄罗斯读者中受到广泛的欢迎。费德林认为,阿赫玛托娃的翻译,是"在我们眼前复活了中国远古歌者的声音。那声音清纯不虚假,充满心灵的激情与悲剧情节。原本是陌生的外国诗,我们眼看着它渐渐地变成了自己的,我们感到亲切的诗。这种变化实际上是让中国诗在俄国土壤上二度开花。"

对于阿赫玛托娃个人而言,诗歌翻译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她进一步拓宽了自己作为诗人的感知世界的领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民族在不同时代所留下的诗歌遗产的了解,进一步引起了诗人对于东方文化的兴趣。1941~1943年间因法西斯人侵苏联,阿赫玛托娃随着疏散群众一起迁居于中亚城市塔什干。这一历史的机遇,又为她具体感受东方的大自然、东方人的生活和文化提供了条件。古代文化的沃土,在她的意识中唤起了东方神话般的先知、思想家和情侣们的形象,也唤起了她一种难以言说的亲切感。阿赫玛托娃写于塔什干时期的、反映疏散时期生活的组诗《明月当空》(1942~1944),同她直接感觉到了笼罩着这块土地的独特诗歌文化氛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中可以读到这样的诗行:

在这儿,谁敢对我讲,

我是身在异乡?

我不曾到这里约有七百年,

但什么也没有改变……

还是那些星辰和流水,

还是那深黑的苍天,

还是那吹来种子的风,

还是那母亲的歌儿相伴……

阿赫玛托娃不仅以自己的诗作表现了东方的壮丽、庄严和迷人,而且抒发了自己对这块神奇土地的亲情。对于诗人而言,这里的土地、文化和人们,一切都是她所熟悉的,她有一种"回故乡之感。因此,她才会这样写道:"在这块古老干旱的土地上/我又重新回到家中,/中国吹来的风在朦胧中歌唱,/一切都不再陌生……"

在认识中国文化、在阅读和翻译中国诗歌的过程中,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创作也无疑受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透过诗人晚年的抒情杰作、组诗《子夜诗抄》(1963~1965),不难发现这一影响的存在。在她当年翻译的中国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有一首是既为中国读者所熟悉,也为俄罗斯读者所喜爱的,即:"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阿赫玛托娃的《子夜诗抄》从艺术构思到意象创造,都有李商隐诗作影响的痕迹。如《子夜诗抄》第1首诗题为"迎春哀曲",以"春"为背景写离愁别绪,在构思上接近李诗。李商隐诗中"镜"的意象,在《子夜诗抄》中也一再出现,如第3首诗以"在镜子的背面"为题,第2首诗"初次警告"中有"我曾生活在多少面镜子里,/我曾歌唱在多少深渊之畔"的诗行。另外,诗人还从自己的长诗《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1940~1962)的第二部分《硬币的背面》中引了两句诗,作为《子夜诗抄》的题词:"只有镜子能梦见镜子,/只有寂静能维护寂静……"李商隐诗中"夜吟"一句在"迎春哀曲"中化为"寂静像是奥菲丽娅,/通宵为我们歌唱";李诗中"蜡炬成灰"一句,则化为阿赫玛托娃"夜访"(第6首诗)中"那时蜡烛又将闪射出昏黄的光亮,/梦境悠悠"、"初次警告"中"万物都会化为灰烬"的诗句。"代献词"中的"我能够背负离别之苦,可是忍受不了与你的会晤"两行诗,更明显地受到"相见时难别亦难"诗句的启示。善于表现离别相思之情且往往别有寄托,是李商隐无题诗的重要特色之一,这一特色与阿赫玛托娃的诗情颇为契合。这就使得阿赫玛托娃在她所了解的中国诗歌中很容易领受李商隐的诗歌精神,成为一种必然。

饶有趣味的是,阿赫玛托娃的第一位丈夫、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1886~1921)也同中国诗歌文化有着某种联系。古米廖夫精通法语,曾在巴黎大学索邦本部学习法国文学和艺术,学成回国后又有机会再去巴黎。他曾翻译过法国作家伏尔泰、诗人戈蒂耶的作品,还通过法文阅读过中国诗人李白、杜甫等的诗作。后来,古米廖夫曾对这些中国诗人的作品进行了"自由的改写",并将这些改写之作结为一集,以《瓷器陈列馆:中国诗歌》(1918)为书名正式出版。据俄罗斯研究者考证,古米廖夫改写的诗作,显示出他本人的诗歌所具有"精雅与纤细"的风格,并吻合于改编者的情思。

诗集《瓷器陈列馆:中国诗歌》的出现,与古米廖夫对于异国风情、异域文化(包括东方文化、非洲文化)的浓厚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兴趣甚至使得这位没有到过中国、也不懂中文的俄罗斯诗人创作了一些中国题材的诗歌,如诗集《珍珠》(1910)中的《中国行》、《箭筒》(1916)中的《中国小姐》等诗。《中国小姐》一诗中写道:

我常常从这辛子,

朝着那彩霞凝望,

有时我还要注视

树枝是怎样摇羌;

未婚夫毕竟还爱我,

尽管他狡猾而苍老,

不久前他在广州

毕竟通过了会考。

古米廖夫的这首诗共有六节,每节四行,在形式上显示出诗人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某种认知。诗作的内容,从一位"中国小姐"的角度,表现她在"独处"时的情思。全诗从景物描写起笔,由远而近,再写到主人公自身,在其自我感情的抒发之后,最终写到她对未婚夫的思量。这样的运思轨迹和艺术构架,在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是唐代诗歌中常常可以见到,这表明古米廖夫确实认真阅读过中国古诗。从《中国小姐》一诗所涉及的景物、爱情婚姻关系、科举考试制度等内容来看,诗人对于中国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苏联时代的俄罗斯诗人中,阿·阿·苏尔科夫(1899~1983)与中国诗歌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他曾担任九卷本《简明文学百科全书》(1962~1978)的主编、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书记(1953~1959)01955年10月,苏尔科夫曾经来中国访问,并根据沿途见闻和感受,创作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的诗。这些诗后来都收入他出版的诗集《东方和西方》(1957)中。他还曾将若干首毛泽东诗词译成俄文。他所写的关于中国的诗,或以充满激情的诗句描画中国的优美自然景色(如《中国的风景》),或赞美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如《人民的心》),或讴歌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如《暴风雪》),均显示出20世纪50年代苏联知识分子对于中国文化的眷恋,对于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与苏尔科夫情况相似的是另一位俄罗斯诗人尼·谢·吉洪诺夫(1896~1979)。他是诗人兼小说家。早在1936年,我国就出版过他的小说《战争》(茅盾译);1952年,他的一本诗集又被译为中文出版。吉洪诺夫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向往着东方和中国。1952年和1959年,他曾先后两次来中国访问。在第二次访问中国期间,他曾满怀激情,写下了一组赞颂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诗歌,不久后即出版了诗集《五星照耀着绿色的大地》(1961)。在《中国人》这首诗的开头,吉洪诺夫引用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题词,既表明自己对于毛泽东诗词的理解,也点出了他本人这首诗歌的主旨,即对当代中国人的钦佩与赞美。他的《在韶山村》一诗,系根据自己参观毛泽东故居的印象写成。诗中写道:"屋后一片丛林,远方是倾斜的山坡,/树影倒映在池塘中,/……/依旧是这座房屋,这深深的池塘,/天空一片排红就像丝绸一样,/但是,再也看不到他走过的小路,/和那遥远的消逝了的春光。"诗人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毛泽东在这里度过的童年时代,不乏斗转星移、世事沧桑之叹,感慨于韶山这个小小的村庄对于中国和世界的贡献。同样写于1959年的《"中国人民是最贵重的金属"》一诗,以拟人化的手法和对话的形式,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固然需要煤炭、钢铁、石油和有色金属,但比这一切更可宝贵的是中国人民。在这里,诗人吉洪诺夫以质朴的语言传达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在苏联大力提倡的人道主义,涉及"一切在于人,一切为了人"这一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在20世纪俄罗斯诗坛上,还曾徘徊着一位联结起传统与现代、俄语文学世界与英语文学世界的个性独特的诗人身影,他就是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他生于列宁格勒的一个犹太人才家庭,由于不满于学校教育,15岁时便自动退学,走向人间独立谋生,先后做过十几种不同的工作,同时开始进行诗歌创作。这些诗作不能在苏联公开出版,却作为"地下出版物"广泛流传。1964年,他因"社会寄生虫"的罪名被判处五年劳改,1972年被驱逐出境。这期间,他已有诗集多种在美国出版。1977年,他获得美国国籍,在那里同时用俄语和英语写作,逐渐成为一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大诗人。

布罗茨基曾经"偶然地"到过中国。1979年12月,诗人在接受《巴黎评论》记者采访时谈到,他16岁时跟着一支地质勘探队,在中苏边境的伊尔库茨克一带住过相当长的时间。他说:"一次发大水的时候,我过河去了中国。不是我存心要去,而是运载我们全部装备器材物品的木筏漂到了阿穆尔河的右岸。所以我在中国呆了一会儿。"这一经历也许未给布罗茨基留下关于中国的任何深刻印象。到了自己生命的晚年,当布罗茨基对中国文化有了较多的了解时,他却真的"存心要"访问中国了,但一场重病使得他的愿望未能实现。

布罗茨基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怀有十分强烈的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的诗歌导师阿赫玛托娃的影响。他于1961年结识阿赫玛托娃,成为她的学生。阿赫玛托娃凝重宁静的诗风、哀歌的音调和她安详中的深邃思考,都无声地渗入布罗茨基的心灵,制约着他的诗歌创作。他知道,阿赫玛托娃曾经翻译过中国诗人屈原、李商隐等的诗作,热爱中国古典诗歌。这使得布罗茨基也开始有意识地阅读中国诗歌,关注中国文化。他曾经对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作出了高度评价。在他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看到他的艺术思维和中国文化的某种联系。

这种联系清晰地显示在布罗茨基的诗作《明朝来信》(1974)中。全诗由假想之中居于中国明朝的外国人给自己国内亲友写的两封"信"构成,内容是写信者对收信人谈自己在"明朝"的见闻与印象,表达自己的情思。这种叙述角度,令人想起18世纪法国作家孟德斯鸠的小说《波斯人信札》。在第一封"信"中,布罗茨基所采用了现代诗歌中常见的戏拟手法,表现了明朝某皇帝的奢侈、残忍和难以消除的危机感,也间接地反映了当时农村凋敝、怨声载道的现实。第二封"信"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中国古训开头,在充分抒发了写信人的乡愁之后,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的形象传达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汇着崇尚与批判的某种双重态度:

风吹向西方,有如从豆芙中迸出的

黄色豆粒,--吹向长城屹立的地方。

在长城的衬托下,人如同象形文字似的丑陋可怕;

就像任何其他无法辨认的字样。

这单向的运动把我变成

某种被拉长的东西,好比马头那样。

活跃于体内的力量,都消耗在阴影

和野麦的干疼麦穗的摩擦上。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被认为是一个中央集权达到极盛的时代,又是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还是唯一的一个在农民起义成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朝代。布罗茨基选取明朝这样一个特殊的朝代作为中国封建统治时代的代表性王朝,从独特的艺术视角表现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严峻审视,表明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已具有一定的深度。

同类推荐
  • 白桦树皮

    白桦树皮

    本书为散文集,作者秉持着谨慎豁达热情的人生态度,冷静地反思过去,将笔触伸向社会的方方面面。全书分风物情愫、琐事意蕴、人间百态、岁月长廊、山川旅痕5个部分,共103篇,约30万字。其中人间百态是小说辑,生动形象的描绘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包括讲述了擦鞋女、商人、乡长、理发师、修车师傅等等各行各业的有趣故事;山川旅痕一辑中有作者游览的民间圣地,比如白水洋鸳鸯溪、太姥山、万安古城,也有普通百姓的农家果园,还有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等,内容多样,描述深刻而具体,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 风是年少的故乡

    风是年少的故乡

    本书精选了作者创作的数十篇作品,包括散文、小说、诗歌,书评、影评等作品。全书分为四辑,包括:我们的青春似水流年,散落在记忆里的时光碎片,早晨掠过的翅膀,解构阅读。
  • 再见故宫

    再见故宫

    时光漫游于幽深的宫殿,古老壮美的风景翩翩掠过,历史再一次回归寂静,朱红宫墙角落一处青苔的叹息,恰梦醒时分,大幕落下。百转千回,一代代王朝更迭,一朵朵娇颜零落。生命陷落于紫禁城,在限定的街巷内行走。或徐或疾,唯殊途同归。紫禁城,就像一出真实的幻梦。它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恢弘乐章,提醒我们正经历着世间变幻和无常。
  • 未曾会面的约见

    未曾会面的约见

    《未曾会面的约见》是一本散文集,共99篇。内容集结了作者的所见所闻,甚至一些颇显推理的故事。
  • 唐诗:一场绝代风华

    唐诗:一场绝代风华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遗落到人间的情愫、难的是无路,更是开路、邂逅黄土高原、入海前的绝唱、只得一场春梦了事、谁比思念长、一夜水涨,几多情殇、潇湘有泪说不尽、十年扬州情、隔水无端多媚眼等。
热门推荐
  • 朕的妃子是男人

    朕的妃子是男人

    “陌蓝儿,你又去跟那臭小子鬼混去了!”老妈又在施展她的“狮子吼”了。极度无语中。。好吧,我又得进行这无聊而又老套的自我介绍了。我叫陌蓝儿,蕾米贵族高中的学生。很普通。但是,自从遇到静蓝月,我的身份就开始慢慢地转变了。经过一场意外,我遇到了一个小屁孩儿,自称什么“见习转魂仙君”,他答应帮我重生。只是,我竟然穿越到了女尊男卑的世界,而且成了女皇帝,坐拥后宫三千美男。我草,穿越不带这么牛B的吧。管他呢。总之,我可以尽情享受了。在这里,我还遇到了熟人尼,就是静蓝月。没想到的是,他成了我的妃子耶。亲爱的转魂仙君,我爱死你了。---------一个苦逼女皇帝的罗曼史,就是这样,不多说了,故事开始了
  • “四人帮”沉浮录

    “四人帮”沉浮录

    本书对十年“文革”期间,中国政治舞台上最为活跃的党内阴谋团伙“四人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作者收集了大量历史材料,从四个人的底细开始,对他们的历史进行追踪回顾,讲述他们如何一步步积累政治资本,并一步步攫取政治权力,并结为帮派团伙,直至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在十年“文革”期间,这一阴谋团火为非作歹,打到一大批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卓越功勋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制造数不胜数的冤假错案;他们在权力斗争中不择手段、心狠手辣,与林彪团伙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为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他们挑起群众斗群众,制造天下大乱,不惜把中国大地变成血雨腥风的狂热海洋。
  • 鼻涕侠

    鼻涕侠

    亲情,友情,爱情,情感交错世界,却都是无情。痛苦,憎恨,奋斗,不顾一切的背后,早已有定局。切问苍天,大地,人生何苦蹉跎!当一切重任都委托到一个孩子身上,会有怎样的境遇。
  • 萌系修仙路

    萌系修仙路

    穿越,她认了,各种苦逼身世,她也认了,但是贼老天连她的修仙天赋都有夺去,这不是要玩死她,就算天才变废柴又怎样,天赋算个毛线球,她是二十一世纪的RPG游戏王,各种游戏攻略烂熟于心,没了天赋,按照攻略照样脚踩比武会,拳打修仙界修八卦,炼仙丹,养灵宠,小萝莉异世修神录正式展开,各色美男,青年俊杰纷至沓来,结果她是个彻头彻尾的小腐女,最后竟撮合的那些俊杰个个比翼双飞,阿勒,等下,好像最后只剩下她落单了诶,难道修了半天,要被封个月老么。游戏攻略的现实版应用,真正的游戏高手,才不要作弊器什么的呢
  • 爱情来过这儿

    爱情来过这儿

    他们敢爱敢恨,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在他们追求爱情之路的过程中,有喜怒哀乐,更有悲欢离合。他们的青春故事是从大学校园开始的。他们也迷茫,他们也伤痛,最后,他们也能快乐的微笑·晓川是一个温和的男孩子,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在大学校园里,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展开了追求。可是,晓川遇到了自己不爱,却爱自己的女孩子,最终没有结局。后来,晓川在失意的时候,遇到了自己最爱的女孩子,可是,也没有成功。最后,晓川对爱情失望,发出了质疑:爱情有没有来过这儿?晓川给自己的男生好朋友聂小龙,介绍了一位自己女生里面的朋友,结果他们直到大学毕业都没有分手,直到后来结婚了。让晓川羡慕不已。六个人的成长之路。他们对友情,爱情,都有自己的看法。虽然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他们饱受痛苦,但是在最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都获得了应有的成长。这是一个关于青春孩子成长的故事,请你来一起看看吧!敬请收看本小说,感谢您的支持。
  • 日久生情之:先结婚后恋爱

    日久生情之:先结婚后恋爱

    黑夜,人们在酒吧里疯狂的扭动身体,用酒精麻痹着自己的神经。“言少,你的小媳妇呢?”康华调侃的话,另在座的人大笑起来。“滚!小心把你的嘴缝起来。”朋友一句调侃的话,另霍言暴怒不已。他霍言什么时候需要老婆?在他的字典里,根本没有结婚没有老婆这几个字。
  • 巅峰造诣的科学家(1)

    巅峰造诣的科学家(1)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三世诀神纪

    三世诀神纪

    冰神寒愁冰杀了玉帝,被废黜流放,历经两世磨难,第二世化身枫笛从头再来,不断变强,重返巅峰,重返天庭,却发现自己的身份并不简单……
  • 我的大美女老婆

    我的大美女老婆

    我是一个屌丝,而我的老婆是美女,我是一名保安,而我的老婆是总裁,别人都说我是小白脸,而我的老婆却说我是好男人,一名保安的逆袭之路,一名"小白脸"的正名之途.
  • 高衙内在三国

    高衙内在三国

    现代型男重生到了汉末,有了一个牛逼哄哄的名字:高干,还有三个牛气冲天的身份:陈留高氏未来的家主;袁绍最宠爱的外甥;新任并州刺史。这可是如假包换的高衙内吶!生活看起来是如此美好,高干却悍然出兵抢了二表兄袁熙未过门的妻子甄洛,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到底是不爱江山爱美人?还是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嫂子的观念在作祟?或者是另有他图?蓝袍白马,背后还有美人环腰,高衙内和洛神同乘一骑私奔的滋味相当不错。可是如果身后再跟着一辆香车,车上坐着抢来的大小乔、孙尚香等人,那感觉岂不是更爽?PS:本书尽量贴近史实,因剧情需要,改了甄洛年龄,考据党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