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的张家塬乡透着丝丝的凉意,微风时时送来五谷的清香。我们踏着金秋走进了张家塬乡计划生育合格村汪家塬。海拔1800米的汪家塬村是张家塬乡的一个偏远山村,它三面环沟,四面环山,是个纯汉民的村子。全村总人口1803人,已婚育龄妇女130人,耕地面积10300亩。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众多的人口曾经让汪家塬人饱尝了贫穷和艰辛。建国前,汪家塬村人口处于高出生、高死亡状态,增长缓慢。1949年至1979年人口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增长很快,1979年全村总人口达到1300人左右,30年中年平均出生率均在40‰左右。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耕地逐年减少,尽管农业生产发展较快,但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人口的过快增长,不但与经济的发展不协调,而且还加剧了教育、卫生、劳动、就业等方面的紧张局面,严重制约了汪家塬村的发展。贫困落后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几辈人辛勤耕作的这片黄土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终在温饱线上徘徊,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已迫在眉睫。1980年我县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出了晚、稀、少的计划生育原则。县委、政府及各级组织把计划生育工作列为党政工作的计划日程,使这个村的人口出生由“无政府”状态转为有计划的生育。群众意识到了计划生育是利国利民的基本国策,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汪家塬村这片土地焕发出更多生机和活力。
张家塬乡党委书记陈保清:我乡的汪家塬村在全乡来说是文化素质比较高的,整体文化素质以及人的整体素质跟全乡上比稍高一筹。因为这个村在计划生育这方面来说,从七五年就开始实施计划生育了,计划生育能够及早地在这个地方实行,其原因就是文化素质比较高。根据这三十年的计划生育来看,七五年开始做了计划生育手术的有些户到现在人口素质以及娃娃的就业问题都是相当好的。人口的数量降了下来,而人口的素质却提高了。这个村的学校是“九年一贯制”的学校,现在有学生近700人。通过计划生育把人口降下来了,同时也使人们对每个孩子成长素质的提高都重视了。汪家塬村作为全乡小康试点村,人均收入现在达到1400多元了。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地方农业收入也比较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劳务输出占一定的比例。这个村的劳务输出跟其他村的不一样,他们出去就说是不行的,也是瓦工、驾驶员这一类的技术性的。所以,计划生育在我们乡,尤其是这个村来说,真正起到了一个模范带头作用。他们也真正体会到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优越性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20多年前,在汪家塬这样一个思想落后的地区推行“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则更是难上加难。推行计划生育难关键难在人的思想认识上的误区。1980年汪家塬开始大规模地宣传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工作者和村干部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动员,党员、团员、村干部带头,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采取结扎、放环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当年全村做结扎手术的有30余人,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刹住了,为汪家塬村的计划生育工作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马进远、石俊梅老两口是汪家塬村最早实行计划生育的计生户。1978年,石俊梅当选为汪家塬村党支部书记,当年正赶上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国策,石俊梅挑起了汪家塬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重担。那时,她既是计划生育宣传员又是一名妇女干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积极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带头做了绝育手术,为打开全村计划生育工作局面起到了带头作用。由于工作出色,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在工作、生活中,由于孩子少,负担轻,精力好,经过30多年的辛勤努力,如今他们的三个孩子都已大学毕业,老两口现在是汪家塬村最富裕的家庭之一,并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马进远、石俊梅:现在,我们好了。我们老两口过上田原生活了,再不下地干活了,大儿子的工作在银川区建二公司,是工程总指挥,盖楼的;老二分到同心药监局,嫌工资低不愿意干,跑出去搞营销,一月给的五千多元钱。三儿子毕业后他大哥给办到银川六中、十二中让教书,因为我们大儿子工资太高了,月薪要六千元呢,一年将近十一万,三儿子一看,不愿教书,在他大哥工地上包工呢,包些工领着工人在那里搞建筑。
汪家塬村会计王克斌说:“我们汪家塬村村党支部村委一班人,对计划生育是很重视的,不管乡上布置什么任务都是尽力完成。群众对计划生育认识相当高,他们把计划生育看作是重视教育,强于重视生育,他们懂得一个道理就是抓教育,娃娃有了科学知识,等于有了财富。从七五年搞计划生育到现在,我们汪家塬村出去的大中专学生已经二三百人了,博士后现在有几个,博士有十个。像高中生、大学生基本普遍了,家家基本上都有高中生,初中生现在普及了,没有辍学儿童。汪家塬村对计划生育认识很明确了,不要人催不要人赶,达到啥标准群众就自觉到这个地方搞计划生育来了”。
20世纪90年代,中央、自治区各级有关部门相继开展了计划生育“三为主”与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通知和决定计划生育以宣传教育为主,以避孕节育为主,以经常性工作为主和计划生育同发展经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认识上的飞跃带来行动上的自觉。各级计划生育部门和广大计生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及时总结经验,先后在汪家塬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计划生育宣传活动,广泛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实现了广大群众生育观念从过去被动实行计划生育到自觉和积极参与计划生育的根本性转变。
尚玉明,张月是对年轻夫妇,他们积极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只生了两个孩子就采取了绝育措施。在他们看来实行计划生育也是自己自觉要做的事情,因为他父母亲也是结扎户,他们已深深地认识到了孩子少,负担轻,还能生活好。
尚玉明说:“我父母生了我们姊妹三个就结扎了。我1996年结婚以后,当初我想以后生娃娃就生的少一点,有两个就行了,生了一个丫头,一个儿子以后就做了绝育手术。我们汪家塬,像我们这一代还有上一代对教育特别的重视,我考虑养得少一点,娃娃接受教育相对好一点。我想不管怎样,我们的娃娃首先要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前面有很多的例子,娃娃少了,接受教育好了,将来考一个好的学校,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信息员刘瑞娥说:“在我们汪家塬,我作为一个信息员,搞计划生育时各家各户都是主动的,能结扎的主动结扎,能放环的主动放环,服药的主动服药,对我们的工作比较支持,也是积极的,不需要督促,有的自己就来了。比如说我们刚才碰上的张东如,听说计划生育手术队来了,就主动来找我,说是生了一个娃娃,已经几个月了,给我带个环”。
为了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体现计划生育的优越性,汪家塬村在计划生育工作思路上大胆进行创新探索,以经常性落实避孕节育措施为主线,找准新时期农民在移民搬迁、抗旱救灾、脱贫致富等热点和难点问题,将计划生育工作和扶贫开发紧密结合,加大投资力度,对计划生育户在帮扶项目上优先安排,救济资金上重点倾斜,致富信息和技术跟踪指导,确保了计划生育户无灾先富,有灾无忧,使利益导向作用更加明显,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使汪家塬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计生户张淑红说:“党的政策好,我生在毛井乡老区,我们姊妹八个。为了生活放弃了上学的机会,有的是文盲,有的只上了几天小学,在现在这个社会上,实在是啥都干不了。所以,我们结婚后夫妇商量只生两胎,一方面是为了少生优育,另一方面是培养提高下一代人的素质,使孩子将来能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才”。
金色的斜阳洒落在温暖的农家小院,沉甸甸的谷穗预示着丰收的未来,似乎将人们带到了汪家塬美好的明天。从开始搞计划生育到现在汪家塬有300多人做了绝育手术,计划生育率提高了,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100多元达到了现在的1400元。现在全村共有运输车辆12辆,蔬菜种植区100多亩,新建校舍42间,修建公路14公里,90%以上的群众告别了祖祖辈辈住过的窑洞,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过去那个被称为“汪家塬,全村没有200元”的村子,现在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