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42100000015

第15章 “南斋之命”与学术独立(3)

今世弱冠治古文字学者,余所见得四人焉:曰嘉兴唐立庵友兰,曰东莞容希白庚,曰胶州柯纯卿昌济,曰番禺商锡永承祚。立庵孤学,于书无所不窥,尝据古书、古器以校《说文解字》。希白则专攻古金文,欲补吴县吴斋中丞之书,而其书皆未就。纯卿为凤孙学士次子,年最少,读书亦最多,尝以书问字于余。余叹其逸足,每思所以苑之。前岁撰《殷虚书契补释》一编寄余。尚未能中绳墨也。锡永从上虞罗叔言参事游。壬戌夏,持参事书访余于上海,出所纂《殷虚文字类编》,索余文弁其首。癸亥五月,余来京师,锡永书亦垂刊成,乃始得而片之,夫殷虚文字之学,始于瑞安孙仲容比部,而实大成于参事。参事于宣统庚戌撰《殷虚贞卜文字考》,甲寅,复撰《殷虚书契考释》,创获甚多。丙辰之夏,复集殷虚文字之不可识者为《殷虚书契待问编》,参事与余,续有所释,皆笺识其上。其于《考释》一书,又大有增删。锡永乃汇诸书以《说文》次序编之,其所自释者,亦十之一二。精密矜慎,不作穿凿附会之说。……如锡永此书,可以传世矣!虽然,书契文字之学,自孙比部,而罗参事,而余,所得发明者,不过十之二三。而文字之外,若人名,若地理,若礼制,有待于考究者尤多。故此新出之史料,在在与旧史料相需,故古文字、古器物之学与经史之学实相表里。能达观二者之际,不屈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然后能得古人之真,而其言乃可信于后世。(《观堂集林》外二种下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870~871页)

王国维在这篇序言里,对商承祚之学术研究给予了很高之评价。认为商氏此项成果“精密慎,不作穿凿附会这说”,而且认为此作可以“传世”。

商承祚(1902—1991),广东番禺人,字锡永,号契斋,是前清最后一科之探花商衍鎏之子。师从罗振玉钻研甲骨文、金文。罗振玉尝将自己与王国维作过眉批笺注的《殷虚书契考释》、《殷虚书契待问编》交给他阅读,他将罗氏考释之甲骨文字按《说文》次序重新加以编排,并补入异体字,写上按语附后,编成了一部甲骨文字典《殷虚文字类编》。《类编》问世后即进了北京大学当研究生,未毕业即被南京东南大学聘为讲师,专讲甲骨文。1927年被中山大学聘为教授。曾先后任教于北平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金陵大学,著作甚丰。1934年出版的《说文中之古文考》,乃是纠正许慎之论说,并指出其可商榷之处。建国后长期任教于中山大学。陆续编著刊印了《长沙出土楚漆器图录》、《石刻篆文篇》十四卷,前者收入了长沙出土之楚、汉漆花纹摹绘,有些摹绘还附有原物图片;后者是继《殷虚文字类编》之后着手编辑的,该著作经过32年始予完成。全书独体字1231字。异体字1680字,附录10字,共计2921字。每字下注明出处及录句,便于观览。综观商承祚之一生,他在甲骨文字、钟鼎文字、古器物书法等领域皆做出杰出之贡献。亦由此可知,王国维除了对后学之奖掖外,真可谓慧眼识真珠矣。

四、深刻细论道统与学统

除此外,王国维还写了许多论著,可谓篇篇精品,字字珠玑。如《颂壶跋》、《梁伯戈跋》、《六朝瓦当拓本跋》、《魏正始石经残石考》、《古磐跋》、《持付轩仿古玺印谱序》,等等。他既痛惜古物被毁,更由于入值办法仍未决定,“现在不必每日入值,俟四人到齐再定入值办法。入都后即住金君息侯处,现正在觅屋,俟觅得后即拟迁入,方可照常作事。”(《王国维全集·书信)第350页)王氏入小朝廷后已经三个月了,除接到逊帝“谕旨”外,实际上,在南书房依然不能“照常作事”。为此,王氏叹息道:“北来后,笔墨上无谓之应酬稍忙,弟最不能书,然已书扇面二三十,此亦无法之事也。”(《王国维全集·书信》第366页),短短几个月,既然小朝廷不能“照常作事”,那么即应专心投入学术研究之中。

正在此时,拖延了两三年的《观堂集林》终于印刷出来,为赠送该书事,王氏专门致信蒋汝藻,“弟前索寄赠书,尚未知此书成本须如此之钜,今拟先择最要者赠送,大约有二十部可敷分赠,而以内廷同事最占多数也。名单列后,庶可无重复之虑。目下书籍,仰先处尚未送到,到后需交富晋与否?亦祈见示,(富晋折扣亦大,前函已奉闻。)为荷。”(《王国维全集·书信》第380页)赠书名单为:陈韬庵(宝琛)、朱艾卿(益藩)、绍越千(英)、庄士敦、耆寿民(龄)、宝瑞辰(熙)、荣钟权(源)、袁珏生(励准)、朱聘文(汝珍)、杨子勤(钟羲)、景明九(方昶)、温毅甫(肃)、升吉甫(允)、徐森玉(鸿宝)、凤荪(劭忞)、金息侯(梁),以及日人今西龙、德人尉礼贤、俄人伊凤阁等。1924年,距离“五四”新文化运动既经数载,国内兵慌马乱,政争战争愈演愈烈。王国维虽然身处小朝廷,但时局之变化始终没有离开他的视线。他翻阅甫出版之新著《观堂集林》,一股墨香味扑鼻而来;此时,王氏才意识到,又一个旧历新年既经到来。王氏有些兴奋,因为他参与了入朝觐见,向溥仪恭贺了新春;返回居处,思绪沸腾,情不自禁,命笔撰写了一篇《论政学疏》进呈溥仪。该文以西学为参照,深入地论析了中国之道统与学统。王国维写道:

臣窃观自三代至于近世,道出于一而已。泰西通商以后,西学西政之书输入中国,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乃出于二。先绪中叶,新说渐胜;逮辛亥之变,而中国之政治学术,几全为新说所统一矣。然国之老成,民之多数,尚笃守旧说。新旧之争,更数十年而未有已,国是淆乱,元所适从。臣愚以为新旧不足论,论事之是非而已……原西说之所以风靡一世者,以其国家之富强也。然自欧战以后,欧洲诸强国情见势绌,道德堕落,本业衰微,货币低降,物价腾涌,工资之争斗日烈,危险之思想日多。……而中国此十二年中,纪纲扫地,争夺相仍,财政穷蹙,国几不国者,其源亦半出于此。臣尝求其故,盖有二焉。西人以权利为天赋,以富强为国是,以竞争为当然,以进取为能事,是故挟其奇技淫巧,以肆其豪强兼并,更无知止知足之心,浸成不夺不餍之势。于是国与国相争,上与下相争,贫与富相争,凡昔之所以致富强者,今适为其自毙之具,此皆由贪之一字误之也。此西说之害,根于心术者一也。(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416-417页)

王国维一针见血,不拐弯抹角,可谓有话直说。西方并非人间之天堂,亦非极乐世界,谁要想求生于西方谁就是死路一条;要想求生,还得返回到原有之立足点上———求助于祖宗的道统。似乎只有道统,才能救人一命,才是真正之价值根基;那么,老祖宗之道统是否真的就一下子会成为生存之根本呢?还是看王国维是怎么说的:

中国立说,首贵用中。孔子称过犹不及,孟子恶举一废百。西人之说,大率过而失其中,执一而忘其余者也。试以最浅显者言之。国以民为本,中外一也。先王知民之不能自治也,故立君以治之;君不能独治也,故设官以佐之;而又虑君与官吏之病民也,故立法以防制之,以此治民,是亦可矣。西人以是为不足,于是有立宪焉,有共和焉。然试问立宪共和之国,其政治果出于多数国民之公意乎?……孔子言患不均,《大学》言平天下,古之为政,未有不以均平为务者,然其道不外重农抑末、禁止兼并而已。井田之法,口分之制,皆屡试而不能行,或行而不能久。西人则以是为不足,于是有社会主义焉,有共产主义焉。(《王国维论学集》,第417页)

关于大同世界之理想设计,可见古已有之。可不是吗?中国之大同思想源远流长。大同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是一个无比善良的愿望。这个梦想使无数英雄竞折腰,它之内容在《礼运篇》中是被这样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礼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207页)《礼运篇》乃先秦诸子社会理想之汇合与总结,是古代社会理想之集大成。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儒家、道家、墨家、农家以及阴阳家等各家各派之主张。从孔子到康有为,其间经历了漫长之岁月,大同思想由《礼运篇)之简单勾勒,后来复发展为康有为《大同书》之鸿篇巨著。《大同书》是中国大同思想的集大成之篇章,亦是大同理想最诱人之蓝图。此处不赘。由此可见,现代大同社会理想设计并非空穴来风,凭空想象。不过,今之大同,复各有差异。故大同世界是随时代变迁而发展的,它是一个在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不断更新的大同世界。这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要合乎民心意愿、合乎时代发展之要求,能使社会发展前进,民众安康幸福。王国维的确是与时俱进者。他紧跟时代,独立思考,论述了大同社会与大同社会之具体做法后,据以西学驳斥西学,以西学来维护中国道统。他分析道:

臣观西人处事,皆欲以科学之法驭之。夫科学之所能驭者,空间也,时间也,物质也,人类与动植物之躯体也。然其结构愈复杂,则科学之律令愈不确实。(同上注,第417页)

这究竟是王国维在说话呢,还是康德、尼采和叔本华在说话,一时实在难以分辨。当然,这毕竟是王国维在用康德之思辨言说科学。我们知道。王氏在年轻时尝将《静安文集》焚烧了,但印在大脑中之西学思想是烧不掉的,既然烧不掉,思想就会发生效用,就会变成酵酶,使其发挥恒久之潜能。王氏认为西学一是心术不正,二是方法不圆,“西人往往见其一而忘其他,故其道方而不能圆,往而不知反。此西说之弊,根本方法者二也”。(同上注,417页)那么中学有无弊端呢?王氏早已说过中学之毛病,只是此时他不愿意在上书中揭祖宗之伤疤而已;不但不揭伤疤,而且说西方要借鉴东方,使西方人变成东方人,说“欧战以后,彼土有识之士,乃转而崇拜东方之学术;非徒研究之,又信奉之。数年以来,欧洲诸大学议设东方学术讲座者以数十计,德人之奉孔子、老子学说者,至各成一团体。盖与民休息之术,莫尚于黄老;而长治久安之道,莫备于周孔”。(同上注,418页)一切皆“莫备于周孔”,恐言过其实耳;此话本身恐非周孔本意。如果按照此逻辑,西方亦只有走周孔之路才有希望,只有信奉周孔之道,方可发展。这岂不是又偏狭又不能自圆其说了吗?!这是什么道理?

五、“甲子之变”与“设帐授徒”

不管怎么说,王国维的思想毕竟是敏锐的。他撰写的这份《论政学疏》,其学识与政见,皆非溥仪身边之其他“遗臣”所能比并。王氏之所以进呈此份疏论,显然是由于自己预感到了小朝廷已处在摇摇欲坠之危势中。王氏的确很敏锐,他的预感果然已被证实。1924年10月,冯玉祥率国民军抵达北平,大炮直逼宫门。11月,冯氏派兵入宫,护驾溥仪迁往醇王府。然后宣布《修改清室优待条件》,凡五条,最关键之一条乃“废除皇帝尊号”,遂命溥仪交出“国玺”;接着召开“神武门”会议,决定点收印玺,解散宫中太监在内之雇人。至此,辛亥以后仍在称“圣上”喊“万岁”十多年之溥仪小朝廷永不复存在了。

这就是“北京政变”亦即王国维所谓之“甲子之变”。当然,冯玉祥之驾炮逼宫,其要害是让曹锟交出“大总统”之权,但对王国维来说,却经历了巨大之“变故”,其影响非同小可。王氏充任了为溥仪护驾之侍从,未敢稍离开左右。他心情十分不好,还在为罗振玉六十大寿撰写的一首诗中说,“事到艰危誓致身,云雷屯处见经纶”。(《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589页)罗氏亦在甲子年秋八月“奉旨”入值南书房行走,从诗中可知罗、王二氏在此次变故中皆尝有“致身”效忠之举动。在堂皇之溥仪小朝廷内,其实,所“屯”的不是什么“云雷”,乃是相互间之明争暗斗、倾轧排挤,当然更不会有什么“经纶”可言。事实上,即使不发生“逼宫”事件,王国维既有离开此地,另行“设帐授徒”,专事教育或学术研究之念头。即在“逼宫”前夕的1924年9月,王国维尝致信沈兼士和马衡,对北京大学研究所以“保存古迹”名义发表宣言,谴责溥仪变卖古物,丧失国宝一事提出抗辩。他认为“今日宫中储藏与夫文华、武英诸殿陈列诸物,以古今中外之法律言之,固无一非皇室之私产,此民国优待皇室条件之所规定、法律之所保护、历任政府之所曾以公文承认者也”。(《王国维全集·书信》第406页)这就是王氏之抗词。在王氏看来,皇室之产业历来乃是私产,受法律保护,他人无权干涉,此“宣言”令他非常气愤,故“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名义亦乞取消”。(同上注,407页)“逼官”之后,王氏既辞了北大通讯导师,复失朝廷“行走”之职,直接谋生之路皆被堵死,王氏不能不另谋生路了。

恰逢此时,清华学校欲改办大学,同时设立国学研究院,需聘请海内外著名学人担任导师。“有实在本领”(顾颉刚语)的王国维之满腹“经纶”,这才有了最后发挥的机遇。

同类推荐
  • 雪泥鸿爪

    雪泥鸿爪

    本书是散文作品集,编为文学乱弹、浮生札记、书人书话等三篇,收:好梦中的隐忧、驳杂而无主调的变奏、怀念过去的“东方时空”、秋天的莫斯科、莫斯科墓园、学车、怀念丁一岚先生等作品。
  • 家国书

    家国书

    本书以时代剧变、风云际会的中华民族近、现代百年历史为背景,以人才辈出的马、沙、翁、沈四大家族人物为对象,描绘了四大家族儿女在伴随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进程中演绎的各自精彩的人生篇章,生动而艺术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伟大历程和巨大成就。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鲁迅作品集(6)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鲁迅作品集(6)

    听说:中国的好作家是大抵“悔其少作”的,他在自定集子的时候,就将少年时代的作品尽力删除,或者简直全部烧掉。我想,这大约和现在的老成的少年,看见他婴儿时代的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一样,自愧其幼稚,因而觉得有损于他现在的尊严,——于是以为倘使可以隐蔽,总还是隐蔽的好。但我对于自己的“少作”,愧则有之,悔却从来没有过。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当然是惹人发笑的,但自有婴年的天真,决非少年以至老年所能有。况且如果少时不作,到老恐怕也未必就能作,又怎么还知道悔呢?
  • 多维视野中的《呼啸山庄》

    多维视野中的《呼啸山庄》

    关于《呼啸山庄》的研究成果早已卷帙浩繁,但是,由于经典文学文本的丰富性,往往不断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反复研读和阐释。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的心得。作者在认真、审慎、反复、仔细地研读原小说的基础上,在作品的主题思想解析、人物形象剖析、艺术建构探析、文本对比分析和故事章节评析中提出了自己的不少的独立见解,让文学研究者能更全面、更客观地去把握和解释小说内涵。该著作的五部分互为关联、互为支撑,构成一个完成的逻辑链来阐释该部小说。
  • 机智人物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西域民间故事是“西域民间故事”丛书之一。该丛书中的民间故事记录了口述者、记录者、翻译者的姓名,保留了最初讲述者所使用的通俗而生活化的俚语,原汁原味。故事通过对人物语言、地方礼仪、服饰和饮食的描绘,让人们领略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对长期生活于新疆大地的读者更有着阅读的亲切感。有的故事是西域民间故事的经典之选,具有新疆民间文学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保持了原初的味道和浓郁的地哉特色。
热门推荐
  • 如果转身看见

    如果转身看见

    “叫一次我的名字吧!”夏芸微微抬头迎着余光她的眼睛澄澈明亮,像冬日里桃花般美丽,惹人注目。“为什么?”“因为...我身上肩负的不仅仅是我的生命,我将带着这两条命开始新的生活!”————莫棱,不得不承认,连我自己都没发现的情况下都喜欢上你了,你这么好,颜值又高,天生令女人倾倒,可是......那是曾经。
  • 仙神修记

    仙神修记

    “离开父母,走出山村的少年。拜他人做父为母,应奇遇菜园老人,引导其走上了一途修仙逆的不归道”……
  • 病由心生珍藏版:健康心理幸福一生

    病由心生珍藏版:健康心理幸福一生

    幸福的人生应当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如果说“人食五谷杂粮,孰能无病”可以理解,但因为过度追求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的幸福,而让自己陷入心理疾病的泥潭,则可以说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幸福有很多种定义。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幸福;拥有甜蜜的爱情,是幸福;拥有美满的家庭,是幸福……幸福不仅仅是你拥有几幢豪华别墅,拥有几辆顶级名车,当这一切无人与你分享,或者你已经没有能力和精力去享受,你还会感觉到幸福吗?幸福也不是你中了500万之后的欣喜若狂,如果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早已不堪一击,这样的惊毒你或许无福消受。
  • 晴天娃娃青梅竹马

    晴天娃娃青梅竹马

    贵族,校园,青梅竹马,孤儿院,黑帮教父,狗血剧情。
  • 伊人妒红颜

    伊人妒红颜

    不知何时起,建都里流传着关于世家孙府的一个传说,听闻孙韫膝下一小女儿,众人唤她小苏,容颜倾城,美貌无双,才情出色,为人善良可亲,尤其是那摄人心魄的微笑,更是世人从未目睹的风采,然而见过她的人实在屈指可数,于是她便成了人们心中的谜团。安陵三十二年,邻国王爷前来朝拜,途中遇袭,多亏一名蒙面女子出手相救,王爷请其留下名号时,她只是嫣然一笑,轻道:“我是小苏。”.......小苏?一个谜一样的女子,在绥羲朝平静的外表下,演绎一段暗潮汹涌的旷世情缘。
  • 炽光阴影

    炽光阴影

    哪怕是再炽烈的光源,也有你看不见的阴影。或许,在哪个你不知道的日出日落,世界已悄然改变。
  • 位列仙班的日子

    位列仙班的日子

    我有一剑杀神仙,都他娘的靠边站。我有一剑仙人跪,你他娘的跪不跪!
  • 唐少的逗乐小娇妻

    唐少的逗乐小娇妻

    他是高高在上的城市领袖,她是一个28线的配角演员,在一次酒会上她被人算计,他顺便救了她,于是她剩下的一生变成了他的人。“你就不能控制点,我今天还有宣传要做的”某男一个翻身,“那就取消,让他们改时间”又是一场激战,哪有别人说的严肃
  • 中国治水史诗(下)

    中国治水史诗(下)

    近代考古发现:太行山东麓,曾是远古时期渤海西岸的海岸线。由于冰川期的影响,地面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海进和海退,在距今五六千年时发生的海退之后,天津一带地面上升,渐渐成陆。
  • 风乱卿华

    风乱卿华

    终究有那么一个人,让我红了眼眶,却还笑着原谅。终究有一段故事,让我伤了筋骨,而后释然微笑。岁月里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场梦,所有的欢喜和忧伤,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无法捡拾的过往。既然无缘,何须誓言。明夕何夕,君已陌路一场红尘恋,一份千年缘,几缕隔岸相思,隐逸了多少楼台旧梦?在水一方,愿着一身荷香,乘一叶兰舟,寻你在烟波浩渺的西子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