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42100000039

第39章 《柳如是别传》与考释之学(上)(1)

一、痛哭古人留赠来者

在陈寅恪的一生中,因其耗费十年心血凝成之巨著《柳如是别传》,而使其晚年的学术生涯达到辉煌之顶点。《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一生中最后的一部著作,也是他一生中最庞大之一部著作。陈寅恪穷十年之功,在目盲膑足,身体衰弱,期间中国政治运动不断,他历遭磨难,在如此之条件下仍矢志不移,以其超群之学识和惊人之毅力,完成了这部八十余万言之巨著,其中必蕴藏着极其深刻之内涵。据何龄修先生之统计,陈寅恪在写作《柳如是别传》时所参阅过的典籍,在一千种以上,直接引用过的书籍达六百种以上,这对身体正常之人来说,也绝非易事。所以说,在中国学术史上若有什么奇迹的话,《柳如是别传〉之著述堪称奇迹,即便是与西方的荷马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陈寅恪对典籍之熟,记诵之博,回观20世纪之百年学术史,似少可并俦者。

在《柳如是别传》正加紧撰著之1961年秋季,吴宓雨僧先生远道来广州金明馆晋谒陈寅恪先生,陈寅恪写了题为《辛丑七月雨僧老友自重庆来广州承询近况赋此答之》的律诗一首,诗云:“五羊重见九回肠,虽住罗浮别有乡。留命任教加白眼,著书惟剩颂红妆。(自注:近八年来草论再生缘及钱柳因缘释证等文凡数十万言。)钟君点鬼行将及,汤子抛人转更忙。为口东坡休自笑,老来事业未荒唐。”(《诗集·附唐诗存》,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5月版,第137页)就在此时,陈寅恪还向吴宓“细述其对柳如是研究之大纲”,吴宓便在日记中对陈寅恪的“颂红妆”之学术构架做了简略之概括:“总之,寅恪之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藉此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绝非消闲、风流之行事……”(见《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5页)这是吴宓对《柳如是别传》之撰作意旨最为真切、最为平实之评价,与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对写作该书“缘起”之表白完全一致,陈寅恪在第一章《缘起》中写道:

披寻钱柳之篇什于残阙毁禁之余,往往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已者焉。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郅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况出于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而又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诬之人哉!……今撰此书,专考证河东君之本末,而取牧斋事迹之有关者附之,以免喧宾夺主之嫌。起自初访半野堂前之一段因缘,迄于殉家难后之附带事件。(《柳如是别传》上册,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1月版,第4页。以下凡引本书文只注册数与页码。)

非常明显,吴宓所指出的“深意”,即是陈寅恪所致力于表彰的中华民族“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一句话,歌颂红妆,就是歌颂自由,歌颂独立。由此可知,陈寅恪晚年费十年之功来撰著《柳如是别传》之良苦用心矣。

陈寅恪自谓少年时在外家检读藏书,获睹钱曾所注牧斋诗集,便大好之。及长复读钱集,乃有笺释牧斋诗之意,不仅藉以温旧梦,寄遐思,亦欲自验其所学之深浅。这也是陈寅恪撰作《柳如是别传》之最初目的。此外,即“缘起”中所述之目的。综观《柳如是别传》全书,其架构、内容,基本上是从这两个方面写起的,既“痛哭古人”,又“留赠来者”,(下册,第1250页)但其核心倾向并非怀旧,而是面向未来。

二、读书唯剩颂红妆

其实,陈寅恪对历史上才女之研究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早在1919年,陈寅恪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对历史上的儿女之情做了较为详细的思考和分析。据吴学昭的《吴宓与陈寅恪》一书之记载。陈寅恪在此方面思考很周详,并做了类型化之分析与划分:(一)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便是如此;(二)与其人交识有素,而未尝共衾者次之,如宝黛等及中国未嫁之贞女是也;(三)又次之,则曾一度枕席,而永念不忘,如司棋与潘又安,及中国之寡妇是也;(四)又次之,则为夫妇终身而无外遇者;(五)最下者,随处接合,惟欲是图,而无所谓情矣。(见该书第15页)在青年时代之陈寅恪心目中,第五类即“最下者”,“最下者”也就不登“情”榜,把欲从情中彻底排除出去,才能维护情的纯洁性。此种纯情研究,可谓“才女”研究之滥觞。如果按照时间之顺序,陈寅恪之“才女”研究系列为:研究武则天的论著有1935年的《武与佛教》;研究秦妇的论著有1936年的《读秦妇吟》;研究崔莺莺的论著有1941年的《读莺莺传》;研究杨贵妃的有1944年的《长恨歌笺证》;研究韦丛的有《元微之悼亡诗笺证稿》;研究琵琶女的有《白香山琵琶引笺证》;建国后之1952年至晚年,有研究婚姻集团的《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烟集团》、《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从30年代中期对武则天之身世与佛教信仰之关系的论析,到60年代中期完成钱柳因缘诗笺释,数十年间的女性研究,“著书惟剩颂红妆”(《辛丑七月雨僧老友自重庆来广州承询近况赋此答之》见《诗集·附唐诗存》,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5月版,第137页),真乃一代宗师之学术奇迹。尤其是《柳如是别传》这部以诗证史的代表作,可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诚如陈寅恪之助手黄萱教授所言:

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钩稽沉隐,以成此稿。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第176页)

陈寅恪年轻时即多次检读钱谦益之著作,至1938年因避战乱,随校南迁昆明,因一个偶然之机会,便购得钱氏故园之红豆一粒。晚岁重读钱氏作品,深佩柳如是之为人及惋惜钱氏为后人所误解,遂决意笺释钱柳之诗篇。

三、行谊操守与人格自尊

柳如是名是,复字如是,号我闻居士,嫁于钱谦益牧斋后,号河东君。柳氏身世本甚坎坷,早年出身青楼。后入同里徐佛家为婢,复由徐家转入周道登家。柳氏后为周家所逐,流落人间,辗转数年,至松江与几社少年往来,常有诗作酬唱,故而增长了不少见识,诗文艺术亦大有提高;柳氏更欲结交行辈较先之胜流,以为标榜,增其身价,并可从之传授诗艺。在这段交往中,柳氏最大之收获是得邂逅陈子龙,并与之短期同居。柳陈二人年纪相差十岁,但才性相近,二人同居使柳氏度过最欢愉之日子。可惜陈氏仅为一穷孝廉,其妻张氏为一精明能干而能治家之人。陈子龙卧子之家,人多屋狭,张氏又有支配财务之权,势必不能更有余地及余资安置志在独立门户之柳氏,柳氏与陈子龙同居后,因得尽悉其家庭之复杂及经济之情势,自知无法与卧子长久同居,遂决定离开陈子龙。

河东君是一位敢爱敢恨之女子,她与陈子龙相好,二人才性相近,本是佳偶天成,无奈陈氏早已娶妻,柳氏不甘心作妾,遂与子龙分手。及与宋徵舆往来,宋徵舆尚未娶妻,年纪相近,正是理想之佳配,可惜宋徵舆在母亲的反对下,不敢娶柳氏为妻。及至宋氏与如是共商,希望嫁入缙绅之门,免受松江知府驱逐,可是宋徵舆不允,柳如是性本机敏,“岂不知辕文(宋徵舆字)此时处境之难?然爱之深者,望之切。望断而恨生,更鄙辕文之怯懦不肯牺牲”,(上册,第82页)遂与他决绝。

河东君虽出身卑下,但她天资聪慧,且能虚心学习,故善吟咏、工书画。(上册,第75页)早岁在周道登家中,已注意时事。后到松江,无礼法之拘牵,与几社之名士相往还,诗歌酬唱,杯酒言欢,故能提高自身学养,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柳氏能体认时局,能感受国家兴亡匹“妇”有责之使命。为此,陈寅恪指出:

几社诸名流之集于南园,其所为所言,关涉制科业者,实居最少部分。其大部分则为饮酒赋诗,放诞不羁之行动。当时党社名士颇自比于东汉甘陵南北部诸贤。其所谈论研讨者,亦不止于纸上之空文,必更涉及当时政治实际之问题。故几社之组织,自可视为政治小集团。南园之宴集,复是时事之坐谈会也。河东君之加入此集会,非如儒林外史之鲁小姐以酷好八股文之故,与待应乡会试诸人共习制科之业者。其所参预之课业,当为饮酒赋诗。其所发表之议论,自是放言无羁。然则河东君此时之同居南楼及同游南园,不仅为卧子之女腻友,亦应认为凡社之女社员也。前引宋让木秋塘曲序云:“坐有校书,新从吴江故相家,流落人间。凡所叙述,感慨激昂,绝不类闺房语。”可知河东君早岁性情言语,即已不同于寻常闺房少女。其所以如是者,殆萌芽于吴江故相之家。盖河东君夙慧通文,周文岸身旁有关当时政治之闻见,自能窥知涯浚。继经几社名士政论之薰习。其平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之观念,因成熟于此时也。(上册,第287-288页)

对柳如是来说,环境的确对她的成长起到了相当的辅助作用,但若不是柳如是天性聪慧,意志坚强,虚心好学,勇于与诸名士频繁往来,绝不能提高她的学识与地位。柳如是不甘寂寞,不甘庸常,更不甘受命运之摆布,而是努力奋斗,遇有机会,便与青年才俊及名流学士成为好友。柳氏与陈子龙、李待问、宋微舆的感情生活,成为她十年奔波中最愉快之日子。及至往半野堂找钱谦益,也出于她的主动争取,才获得后来的爱情生活。

当柳如是二十三岁(1640年)时,由友人汪汝谦之撮合,穿男装衣服往访钱牧斋于半野堂,当时钱牧斋已经五十九岁。二人年纪相差较大,但一见如故,钱氏专门为她建筑我闻室让柳氏居之,次年取柳氏为簉室。此举与当时社会风习相背,遭多数士大夫不满,由此可知柳氏对个人自尊之执著及对钱氏之钟爱。两人婚后生活幸福美满,正是因为两人皆有相知相爱之心。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福王政权为清兵所破,河东君劝牧斋殉国,牧斋不从,河东君欲投池自尽,不果。弘光政权结束,牧斋受到清兵之追捕,被迫降清。顺治三年(1646年)因感不受重用,遂离京回家乡。顺治四年(1647年),钱氏因谢陛案牵连,被捕关进京师刑部,秋天才获释。次年,又因涉及黄毓祺案被捕,河东君为他奔走,凭她的机智,聪慧善辩,也利用亲朋好友,终使钱氏得到脱罪。顺治七年(1650年),绛云楼失火被焚,河东君迁居红豆村庄。康熙三年(1664年),谦益卒,年八十三岁;三十四天后,河东君为钱氏族人所威逼而自缢,享年四十七岁。陈寅恪撰著《柳如是别传》,全书通称柳如是为河东君,正是因为柳氏终能归死钱氏。陈寅恪写道:

或疑河东君之称,亦自崇祯十三年冬钱柳遇见后始有之。若顾云美河东君传之题,亦未能概括一生始末。寅恪窃谓不然。夫河东君阅人多矣,如王胜时所谓“蘼芜山下故人多”者,(见王虞山柳枝词第壹肆首。)斯乃当时社会制度压迫使然,于此可暂不论。但终能归死于钱氏,杀身以报牧斋国士之知,故称河东君,以概括一生始末,所以明其志,悲其遇,非偶然涉笔之便利也。(上册,第222页)

柳氏如果是一个甘心过清贫、平淡日子的女子,她遇上牧斋后,虽说牧斋家庭经济不宽裕,但总可无忧无虑地过平淡的日子。可她最终皆不甘心平淡,复有重建明室之心愿,故以梁红玉自居,盼望牧斋能成为当世之韩世忠。(下册,第1050页)可惜牧斋为人迟疑怯懦,明社倾覆,他不肯殉明。福王政权建立于南京,他又暗中勾结马士英、阮大铖,以固个人权位。弘光政权垮台,钱氏怯于清兵之追捕而降清。但是后来钱氏直接参与复明运动,相信是因柳氏影响所致。故陈子龙与柳如是,不过是世间儿女之情感;而钱氏与河东君,则兼具家国兴亡之悲恨。清朝建立后,柳氏复劝钱氏从事复明活动,复明事业虽无法成功,但却可以稍赎钱谦益降清失节之前愆。更难得的是在谦益遇难时,柳氏设法奔走营救;及至钱谦益死后,钱氏族人争产,柳氏为表一己之清白,自杀殉钱谦益。柳如是出身微贱,沦落风尘,历尽风霜,但她无怨无悔,大胆追求个人之幸福。及至遇上钱牧斋,本可安度余生。她却因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而坚持复明事业。柳如是不计较个人利益和生活节操,及坚持独立自由、自尊之精神,更胜于当时饱读诗书之士大夫。就气节而言,“真名妓”柳如是是“伪名儒”钱谦益所望尘莫及的。在青春时期,柳如是参与风流儒雅的杞园之宴。其谈吐和风度,已经表现出非凡之魅力。陈寅恪指出:

河东君往往于歌筵绮席,议论风生,四座惊叹。故吾人今日犹可想见是夕杞园之宴。程唐李张诸人,对如花之美女,听说剑之雄词,心已醉而身欲死矣。(上册,第178页)

到1954年,陈寅恪撰写《题初学集并序》一律:“早岁偷窥禁锢编,白头重读倍凄然。夕阳芳草要离冢,东海南山下田。谁使英雄休入彀,转悲遗逸得加年。枯兰衰柳终无负,莫咏柴桑拟古篇。”(《诗集·附唐诗存》第105页)陈寅恪在“谁使英雄休入彀”句下自注云:“明南都倾覆,牧斋随例北迁,河东君独留金陵。未几牧斋南归。然则河东君之志可以推知也。”此种在乙酉(顺治二年,1645年)之变后独留金陵之河东君之志,随后表征得更加激越。顺治三年(1616年),黄毓祺在舟山起义抗清,柳氏“闺阁心悬海宇旗”(钱牧斋《后秋兴》之四),亲自到舟山慰劳义师。为了重新装备神武伯姚志卓的抗清残部,把“装五百罗汉之议”付诸实施,柳氏不惜“破除服珥装罗汉”(钱牧斋《后秋兴》之三),俾首饰转化为兵器。倘若反清复明成功,饮水思源,她也有资格被人尊为“罗汉妈妈”了。

河东君女侠之壮志,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陈寅恪做过一番深达幽微之回溯,前引《柳如是别传》中将时间地点定于崇祯八年(1635年)几社名流在南园宴集时的一段文字,即深刻地表征了这一点。河东君由萌芽,经薰习而臻于成熟,构成一名女侠循序渐进之心路历程。故,河东君以出自北里章台之身,而且有沉湘复楚之志,也就不难理解了。陈寅恪对历史人物之评价,十分重视其人物的行谊与操守,绝不是视道德高于一切之传统观念的坚持,更是肯定历史人物对自身人格之尊重。如果没有独立自尊的人格,也就没有独立自由的生命和思想。

四、性情激烈坚毅狷介

陈寅恪指出“河东君之善饮,不独其天性使然,其环境实有以致之。盖歌筵绮席,酬酢周旋,若不善饮,岂能成欢?此乃是非得已,情忧可伤,而谢山(全祖望)转执闺门礼法之条,以相绳责,殆免失之过矣。”(上册,第105-106页)谢山既不注意河东君之出身,也缺乏从历史人物的生存环境去考虑问题,遂对柳氏做出不适当之指责。再者,历史人物往往身处朝代更替之时,很多预料不到的事情皆可能发生,是身不由己,后世若不能知人论世,亦可能会发出错误的责难,如牧斋在松江从事复明活动时,陆天曾与他经常往来,亦可说他是涉及复明活动之人,陆氏次年应乡试,遂为人所责难,认为陆氏行为矛盾。陈寅恪为他辩解道:

同类推荐
  • 人世感怀(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人世感怀(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清廉之梦

    清廉之梦

    《清廉之梦》中,既有新体诗,也有旧体诗,还有一些词,甚至还有一些打油诗。不管哪种诗体,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这就是清廉可敬,贪腐可恶,反腐倡廉,抑浊扬清。如果读者能从中品出悠悠历史岁月和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之音韵,将是笔者之莫大欣慰!
  • 中国经典诗文集-宋词三百首

    中国经典诗文集-宋词三百首

    如果说“创造美是最高的乐趣”,那么,古代的中国诗人可以算是享受过美好人生的了。因为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创造了美丽的《诗经》和《楚辞》;以后,中国又创造了更美丽的唐诗和宋词。而在四者之中,最美丽的要算后来居上的宋词。因为宋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时似乎比唐诗还更深刻,更细致,更微妙。
  • 七城书

    七城书

    珠珠一岁多了,与我们在场主义几乎同岁。散文是从说话开始的,于是我想到成长中的珠珠;或者说,从珠珠逐渐清晰的话语,想到了在场主义。对智慧的人,一岁也许就是一个坎。过了一岁,不仅开始产生自己独立的话语,而且那话语逐渐清晰而明亮。我相信,从童真开始,逐渐走向清晰、丰富、成熟和睿智,是一种生命的规律。
  • 心中风景

    心中风景

    本书当代名家散文丛书:心中风景内容包括:亚美利加天空的温情;辉煌的震撼;依稀明晰的梦境;在维也纳感到失落;维也纳的“金戒指”;那里的高雅羞辱了我;临近赤道的故乡;拉让江畔的约会;“长屋”的节日;香港的启示;金马伦山麓;“水果刀”的祝福;维多利亚海滨绿意;夜香港的魅力;登太平山看香港夜景;说不尽的西子湖;绍兴的感动;深厚的中原腹地;寻找雨花台;消隐了的桨声灯影;有关北京城墙的话题;被遮蔽的风景;电话亭上的招贴;消失的故乡;崇武半岛。
热门推荐
  • 六界客栈

    六界客栈

    21世纪最潮的活动是什么?当然是旅行。古城名胜挑战度太低!穿越时空的风险又太高!为什么不来一场跨界之旅?传说在六界的分岔路口,有一间专门接待跨界旅人的客栈……---------坑品良好,放心入内!
  • 不一样的烂赌生涯

    不一样的烂赌生涯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因种种的负面原因,精神世界的理念发生了变质,失去了最初的底色。但也许灵魂深处,感恩依然存在!可对于一个身负巨债赌债、不能称之为人的人,他游离于人性良知与毁灭堕落的边缘,感恩将何去何从?也许,在本书的主人公龙任的身上,你能找到答案!
  • 让你感动一生的小故事

    让你感动一生的小故事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需要很多让我们感动和令我们深省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可以给我们以启迪与感动。
  • 此题无解(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此题无解(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作品讲述了一个孤独、失望、充满负能量、披着科幻小说外衣的绝望爱情故事。曾贝贝醒来时发现自己因为一场实验事故失去了记忆,身处无人区中的一个废弃的大学校园。此地除她之外只有另一个叫陆离的年轻人,他是这个实验的负责人,而实验的内容是制造复制人。茫然而无助的曾贝贝很快不知觉地陷入了一场没有希望的单恋,但随着复制人项目的再一次启动,实验背后的故事浮出水面,一切似乎变得不仅仅是没有希望,而是可怖的绝望。
  • 仙侠新时代

    仙侠新时代

    神威降世!仙界覆灭,成仙遥遥无望!上古仙家,化作冤魂,承载亿万年的罪孽!仙界覆灭,成仙无路,上古之后谁能成仙!身负罪孽,吾仙无望!然则只能,洗罪孽,开凡胎,悟道法,明玄微,聚元神,踏青天,夺仙果,成真仙!古之境,开辟仙侠新时代!
  • 玩丧尸过界

    玩丧尸过界

    丧尸来了,打破了所有的秩序。姬亮踏上了求生之路,半人半尸的他将要何去何从。尸核成了末世里最珍贵的物品,它能提升人类的免疫力,能提升丧尸的境界。但是在危机面前可怕的不是丧尸,而是人的心。人性的丑恶,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时代,将会是怎样?灾难降临,有的人成了丧尸,有的人成了丧尸的食物。剩下的人不想成为丧尸也不想做丧尸的食物,求生才是王道,不是为了胜利,不是为了征服,仅仅是为了生存.
  • 重生封神洪荒

    重生封神洪荒

    封神经病,你看了一遍就像你看了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哈哈,好吧,你开心就好
  • 穿越密码—一滴泪

    穿越密码—一滴泪

    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为了一滴泪穿越到一个陌生的时空。嫁给了一个傲气的王爷。遇到了一个天使一样守护他的上官哲。爱上了一个冷酷的男子,今世果,前世因。
  • 二见倾心

    二见倾心

    他伤心时,她也会感到难过;他快乐时,她也会跟着快乐。他的温柔,她开心地接受;他的体贴,她快乐的感受。他的一切一切好像都是为了自己存在,而她也视作理所当然,除了他的爱情。世界上有没有一见钟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他对这个可爱的女生二见倾心了,他表白,她逃离,她害怕再一次受伤。
  • 克斋集摘

    克斋集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