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根据她的功劳、封官颁赏,可是木兰都谢绝了。皇帝以为木兰嫌官位太低,所以就一级一级往上加,最后封她为尚书郎,木兰还是不接受。皇帝问她想要什么,木兰回答说:“愿借明驮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在木兰的心中,高官厚禄,不如还我本来面目。所以她回到家中之后,马上就“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从军是为了替父,木兰还乡是为了敬老。她为国尽忠,不愧为巾帼英雄,她荣归故里,又重操机杼之业。她是我们民族美德的化身,她是尊老爱幼的一位杰出女性。她始终不肯离开百姓,所以百姓永远喜欢她。千百年来,说书唱戏都演她,并且送她一个美丽的姓,就等于献上一束花,花木兰实际上是一位孝父爱弟的古代女强人。
(四)为父母排忧解难
为父母排忧解难,也是做儿女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汉代缇萦救父的故事,流传颇广,值得一提。
汉文帝时,有一位名医叫淳于意,他曾当过太仓(今属江苏)长,所以人们也称他为太仓公。淳于意的医术非常高明,他只要看看病情,便能“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但他终日游历于宗室王侯之间,不肯以医为业。
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有人告他“匿迹自隐”,根据汉朝法律,淳于意要被押到长安去受刑。但根据汉朝法律,人犯了罪也可以用钱财来赎罪。可是由于淳于意长年游历,不治家业,十分困难,无钱赎罪。他一生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在押往长安之际,只见女儿哭泣,没有儿子帮忙,于是见景生情,气忿地说:“我没能生下儿子,指望不上有人帮我排忧解难了!”小女缇萦一听便痛下决心,随同父亲一起去长安,舍身去为父亲赎罪。
到了京城长安,缇萦冒死向汉文帝上书陈情:“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史记·扁鹊仓列传》)
汉文帝看了缇萦的上书后,深为她孝父敬老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从上书中悟出汉朝法律中的一些弊病。因此下令救免了淳于意的刑罚,同时废除了刑罚中的肉刑。
缇萦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封建社会,身为一名弱女子,其出身又并非高门贵族,竟敢冒死上书,使父亲免于刑罚,得以改过自新,实属难能可贵。她敢于指出刑罚的不合理之处,使文帝修改刑法,为后人争得了过而能改,不受肉刑的权益,这更令人钦佩。
(五)对于父母,正确就服从,错误就诤谏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的意见是,侍奉父母的过程中,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劝谏,发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恭敬对待父母而不要违背礼节,虽然劳心忧虑,但不要怨恨。
青少年尊敬老年人,是尊重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尊重他们过去的劳动,尊重他们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具体到家庭来说,也是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但这不等于承认并盲从他们的错误。即便是亲生父母,如果他们有了错误,也要指出来,不过要多讲究一些方式方法,巧妙对答,婉言相劝,为的是达到纠正其错误的目的。对社会上的长者,也应采取同样态度。
晋代,有一位少年,名叫原谷,他机智地劝谏父母赡养祖父,被后人传为佳话。
原谷的祖父年纪大了,连行动都不方便了,当然也不能为家中再做什么事情了。原谷的父母便把老人当做累赘,想方设法把老人抛弃掉。原谷当时只有15岁,但对父母的不孝行为很不赞成。多次劝谏父母,不要虐待祖父,更不要把老人抛弃。但是原谷的父母不听劝阻,决意要将老人抛出门外。
一天,原谷的父母做了一辆小车,将老人装在车上,拉着老人出了门,原谷见此景,知道父母要干蠢事,便悄悄跟在后面,以防不测。原谷的父母拉着小车走到荒郊野外,把老人扔下车,掉头便回,连小车都不要了。原谷等父母走后,便去安顿祖父,然后推上小车回家了。
原谷的父母一见儿子把小车推回家:十分吃惊,惶恐不安,赶忙对原谷说:“这是很不吉利的东西,不把它扔掉,还推回来干什么?”原谷不慌不忙地说:“等到将来你们老了,不能再劳动的时候,我就省得再做新车了。”他的父母一听这番话,不禁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他们从原谷的话中悟出了子女应该赡养老人的道理,同时也为自己的不孝感到羞愧。马上推起小车把老人拉回来,精心事奉,百般照料,一家人和睦相处,共享天伦之乐。(参见《古今图书集成·明伦》)
人人都会老的,这是自然规律。子女赡养父母是应尽的义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中国,法律也有明文规定。抛弃老人是犯法的。当有人虐待老人的时候,应该劝他好好想想自己也会有老的一天哪!
(六)相依为命,养老送终
古人有机会做官,按当时的价值观念,这是无尚荣耀的事情。但由于尊老观念的制约,也有许多志士仁人,为了奉养老人,辞官不做。对于这种行为和这种行为所体现出来的伦理观念,必须紧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去考查。
李密(公元221-287年)年轻时,曾拜名儒谯周为师,以文学著名于世。李密原在蜀汉为官,屡次出使东吴,东吴人很佩服他的才辩。蜀汉灭亡之后,李密归晋。郡太守晋犍经考察推荐他为孝廉,晋武帝开始拜李密为郎中,不久又征他做太子洗马。这是太子的侍从官,掌管图书典籍,祭奠先圣宗师,在宫内为太子讲经,出行为太子先驱,是个荣誉很高的官职。但李密上表辞官不做。这种做法,在晋代很容易被视为不忠于朝廷而论死的。但李密为了奉养祖母,也顾不得许多了。
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全靠祖母抚养成人。李密既无叔伯,又无兄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苦零丁,与祖母相依为命。他不能忘恩负义,丢下祖母去追求荣华富贵。开始晋武帝不答应,严令他马上赴任。李密为了说明原因,给皇上写了一份《陈情表》,字斟句酌,文通意顺,情恳意切,酣畅淋漓。至今读来,仍然催人泪下。
李密在陈述不能离家的理由时说,祖母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言语出自肺腑,孝道存于肝胆。
李密一直等到祖母去世之后,才去赴任做太子洗马。
六、古代尊老的礼节
为人处世,一定要尊老敬长。尊老敬长要讲究礼貌。礼貌是一个人的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在公众场合,家庭内部,待人接物要懂得礼节。礼节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对人表示尊敬、祝贺或者哀悼之情的各种习惯形式,如:握手、鞠躬、跪拜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也称为礼数。不懂礼数的人,不是痴呆便是疯傻。如果不疯不傻,那就是缺乏教养。
“尊老爱幼”、“礼贤下士”这些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不能说成是奴隶主阶级或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利品。劳苦大众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新中国的主人翁,要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些优良传统,以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为此,有必要对古代的尊老礼节加以整理和研究,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经过改革,建设起新的尊老礼节。
(一)盥栉
古人讲究“晨兴即当盥栉,”也就是早晨起来要洗脸梳头。不能蓬头垢面去见尊长。这本是一个文明习惯,应该发扬。“不修边幅”不是社会主义的风度。
(二)整服
朱熹说:“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苟能如此,则不但威仪可法,又可不费衣服。”这也是好习惯,应该继承。无论是探亲访友,还是开会赴宴,一定要衣冠楚楚、文质彬彬,方可拜会尊长。
(三)昏定晨省
古人要求儿女侍奉父母要注意“昏定晨省”。这是日常生活礼节。《礼·曲礼上》规定:“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汉朝郑玄注曰:“定,定其床衽也;省,问其安否何如。”要求晚上照顾老人就寝,早晨要到老人房中请安。这本是一个文明习惯,按说应该继承。父母年迈体衰,经常需要儿女关照,否则一日不进父母室,死在房中无人知,那将成为终身遗憾。为人之子,晚上安置一下老人就寝,然后道一声“晚安”,早晨到父母房中道一声“早安”,并检查整理一下房间,收拾一下被褥。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并不分外。这个礼节的实质是提醒儿女时刻注意父母的健康状况。
(四)冬温夏凊
屠羲英《童子礼》云:“夏月侍父母,常须挥扇于其侧,以清炎暑,及驱逐蝇蚊。冬月,则审察衣裘之厚薄,炉火之多寡,时为增益。并候视窗户罅隙,使不为风寒所侵,务期父母安乐方已。”
当今社会,如果家庭生活已然实现小康,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这当然不成问题。但我国多数家庭尚在温饱水平,冬天为老人生好火炉,夏天为老人打打扇子,相依为乐,促膝谈心,也是一种天伦之乐,亲情之福。
(五)侍坐
晚辈陪侍尊长坐于堂上,应居左侧。尊长不让坐,不敢抢先坐下;尊长让坐,方可告坐,但要鞠躬致谢,然后再坐方为有礼。
(六)随行
随长者出行,一般要后于长者。如果长者有问,应急趋向前而列长者之右。我国古代,堂上尚右,路上(包括车中)尚左。
(七)稽首
根据《周礼·春官·大祝》规定,古代有九种拜礼,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称“九拜”。
“稽首”为古代臣拜君之礼。据《周礼·春官·大祝》疏云:“稽是稽留之义,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此为一家之言。
另有一说,行跪拜礼时,两手拱至地,头至手,不触及地。《荀子·大略》:“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注:“稽首,亦头至手,而手至地故曰下衡则头触地。”
稽首之礼,在宋代的童蒙训戒中已不讲了。
(八)顿首
“顿首”就是“叩首”,《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注:“稽首拜,头至地也;顿首拜,头叩地也。”疏:“二种拜俱头至地,但稽首至地多时,顿首至地则举,故以叩地言之。谓若以首叩物然。”
“顿首者,为空首之时,引头至地,首顿地即举,故名顿首。”
“顿首”本是平辈之间的敬礼,如李陵《答苏武书》末尾称“顿首”。丘迟《与陈伯之书》末尾亦称“顿首”。到了唐以后,“稽首”与“顿首”已然混同而用,古籍中的注疏就反映了文人学士都弄不清楚了。来往书信和上书奏事,末尾均言“顿首”。例如柳宗元《献平淮夷雅表》末尾就写的是“臣宗元诚恐诚惧,顿首顿首,谨言。”
(九)空首
《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三曰空首。”注:“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疏:“空手拜,头至手,所谓拜手是也。”
《尚书·益稷》:“皋陶拜手稽首。”唐朝王维《送陆员外诗》:“拜手辞上官,缓步出南宫。”所谓拜手即空首之拜。值得注意的是,古人本席地而坐,坐资是双膝著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只要上身挺直,臀部提起、便成长跪,行稽首、顿首、空首之礼,都很方便。
由于后代坐姿改变了,所以这三种礼节几乎可以说是消失了。
(十)、振动
《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四曰振动。”注:“郑大夫云‘动读为董,书亦或为董。振董,以两手相击也。”《仪礼》称“揖厌”,犹后来的打躬连拱手。
(十一)吉拜、凶拜、奇拜
“吉拜”是拜而后稽颡。“凶拜”是稽颡而后拜。“奇拜”是先屈一膝,就是“雅拜”。后世不传,今也不行此礼了。
(十二)褒拜
褒读为报,“褒拜”就是“报拜”。郑司农云:“褒拜,今时持节拜是也。”此礼近代也没有了。
(十三)肃拜
《周礼·春官·大祝》云“九曰肃拜。”注云:“但俯下手,今时揖是也。”《辞源》注:“直身肃容而微下手以拜。”明代屠羲英《童子礼》称为“肃揖”。他说:“凡揖时,稍阔其足,则立稳,须直其膝,曲其身,低其首,眼看自己鞋头,两手圆拱而下。凡与尊者揖,举手至眼而下,与长者揖,举手至口而下,皆令过膝,与平交者揖,举手当心下不必过膝,然皆当手随身起,叉于当胸。”现在通称作揖。
(十四)下拜
“下拜”就是跪下而拜。《童子礼》说:“凡下拜之法,一揖少退,再一揖,即俯伏。以两手齐按地,先跪左足、次屈右足,顿首至地即起。先起右足,以双手齐按膝上,次起左足,仍一揖而后拜。其仪度以详缓为敬,不可急迫。”
这种礼节,一般在祭天祭地,拜望君长时履行。在喜庆婚礼中拜望父母也通行。
(十五)下跪
“下跪”之时,低头拱手,齐下双膝,腰当直竖,不可蹲踞,背当稍曲,以致恭敬。
这是一种非常之礼、感情激动,来不及行下拜之礼。一般用在感恩激德或负荆请罪的场合。
(十六)鞠躬
在古代,“鞠躬”本是一种待人接物的礼貌。其姿式为曲身以示谨敬。《论语·乡党》云:“入公门,鞠躬如也。”《仪礼·聘礼》:“执圭,入门,鞠躬焉,如恐失之。”注引孔安国曰:“敛身”。现代,鞠躬成了社会交际场合的通行礼节。
(十七)捧袂
古人在会晤与分别之际,相互握手以示亲近。如《文选·苏武诗之三》:“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不过,晚辈见长者,应先鞠躬,以示尊敬,待长者主动伸手之后,晚辈才能上前以双手捧长者之手。《礼记·曲礼》云:“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这种礼节,古代称为“捧袂”。例如王勃《腾王阁序》云:“今兹捧袂,喜托龙门。”袂是古人衣袖袖口,捧袂就是双手捧长者之手。
现代社会,也要讲究长幼之序。年轻人不要冒然勉强请求与长者握手,待长者伸手示意愿意提携,方可近前,以双手承之,以示尊敬。
古今中外,任何礼节都是曲已以敬人。《曲礼》曰:“毋不敬”。又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可见,生活中是离不开礼的。
七、现代尊老的礼节
“现代”这个概念,一般以“五四运动”为起点。讲历史的多从鸦片战争算起,而讲礼仪革命实际上应从“五四运动”算起更符合实际。当然,辛亥革命胜利了,男人们剪了辫子,也算是礼仪革命。但是比较彻底的礼仪革命,还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又是一次礼仪革命,而且是翻天覆地的革命。
1978年中共11届3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这是拨乱反正,促进中华礼仪走上正轨的更加深刻的礼仪革命。这种变化与革命是可以单独写一篇论文的。本书不想细讲了。只想描画一个礼仪规范。
(一)早晨给老人问安是个好习惯
古人讲究昏定晨省。所谓晨省,就是问候早安。民国年间市场上卖的毛巾,都印上“祝君早安”的礼貌用语。这等于商家向用户问好。
凭印象,这种毛巾好像50年代还有,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消失的。
孔夫子讲:“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挂在心上,一方面因[其高寿]而感到高兴和荣耀,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感到恐惧和不放心。”
为人子女的,要时刻注意高年父母的身体。每天早晨进房去问个安,是十分必要的。有的人不在乎这事,结果老人死在卧室几天都不知道,那不令人笑话吗?
[示例]:儿子:“妈!起来了吗?”
母亲:“起来了,你也起来了?”
儿子:“昨晚睡得好吗?”
母亲:“睡得挺好的,谢谢你掂着我。”
儿子:“妈,早饭是在您屋里吃,还是跟大家一起吃?”
母亲:“跟大家一块吃,等我洗漱一下就去。”
儿媳:“妈,洗脸水我给您打好了,放脸盆架上了。”
母亲:“嗯,谢谢你,总是你勤快。”
(二)共进早餐是全家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