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70300000053

第53章 正名(2)

谦让推辞的礼节有了,长幼之间的道理就理顺了,忌讳的话没有说出来,奇谈怪论也没有出口。用仁爱之心讲道理,用学习的心理去倾听,用公正的心理去辨别,不为众人的非难或夸奖去动摇,不用动听的言辞去盅惑别人的耳目,不贿赂显贵者的权势,不为亲信的人的言辞而喜欢。所以才能坚持正道而不倾斜,不受他人的胁迫而改变,口才流利而不流俗,重视公正的言论而鄙视争吵,这是君子的辩说。《诗经》上说:“在那漫漫长夜里,永远记着自己的过错。对太古流传下来的道理不怠慢,对礼节毫不含糊,何必顾及他人的言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原文】

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①然而类,差差②然而齐。彼正其名,当其辞,以务白其志义者也。彼名辞也者,志义之使也,足以相通则舍之矣。苟之,奸也。故名足以指实,辞足以见极,则舍之矣。外是者谓之訒,是君子之所弃,而愚者拾以为己宝。故愚者之言,芴然③而粗,啧然而不类,谙诸然④而沸。彼诱其名,眩其辞,而无深于其志义者也。故穷藉而无极,甚劳而无功,贪而无名。故知者之言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而不遇其所恶焉。而愚者反是。《诗》曰:“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腼面目,视人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此之谓也。【注释】

①俛:同“俯”,俯就,贴近。②差差:参差不齐。③芴然:同“忽然”,恍惚,模糊不清的样子,形容不可捉摸。④誻誻然:多话的样子。

【译文】

君子的话,深奥而又精辟,中肯而又有条理,纷繁而又一致。他用的名称正确,词语恰当,以此达到表明道义的目的。这种名称、词语,是为了表明道义的所在,能够沟通就可以了。那些投机取巧的,就是奸言。所以,名称能够说明事实,词语能够表达思想,就可以了。

不以这个为目的的就叫做故意讲一些难以理解的话,是君子所要抛弃的行为,而愚蠢的人却把这当作宝贝。所以,愚蠢的人的话,轻浮粗俗,杂乱没有条理,七嘴八舌吵吵闹闹。他用名称来引诱别人,用词语来使人缭乱,却对于表明道义没有丝毫用处。所以翻遍了书籍却没有边际,非常辛苦却没有功劳,贪图名望却得不到。聪明人的言语,思考之后很容易就明白了,实行起来非常容易做到,坚持它又能站住脚;有所成就必定得到自己所喜欢的,而不会遇到自己所厌恶的。愚蠢的人正好与此相反。《诗经》上说:“是鬼还是蜮,还不能知道,有脸也有眼睛,看你的作为却不像人。做了这首歌曲来戳穿你,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说的就是这种人。

【原文】

凡语治而待去欲①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凡语治而待寡欲②者,无以节欲而困于多欲者也。有欲无欲,异类也,生死也,非治乱也。欲之多寡,异类也,情之数也,非治乱也。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③所可。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求者从所可,所受乎心也。所受乎天之一欲,制于所受乎心之多,固难类所受乎天也。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故欲过之而动不及。心止之也。心之所可中理,则欲虽多,奚伤于治!欲不及而动过之,心使之也。心之所可失理,则欲虽寡,奚止于乱!故治乱在于心之所可,亡于情之所欲。不求之其所在而求之其所亡,虽日我得之,失之矣。

【注释】

①去欲:这是道家的观点。②寡欲:这是孟子、宋钘的观点。③从:通“纵”,放纵,此指放弃。

【译文】

大凡谈论治理国家而建议去掉欲望的,却没有办法引导人们的欲望,反倒被欲望所困。大凡谈论治理国家而建议减少欲望的,却没有办法节制欲望,反倒被欲望多所困。有欲望和没有欲望,这是不一样的,这是生和死的问题,不是治乱的问题。欲望的多少,这是不一样的,是性情的变化,不是治乱的问题。

欲望不是在有所追求的时候才有,而是追求欲望的人从自认为合适的情况去追求的。欲望不是在有所追求的时候才有,而是生来就有的;追求欲望的人从实际情况出发追求,这是受了内心的支配。天生就有的欲望单纯,而受到内心支配的欲望比较多,所以难以同天生的单纯的欲望相比。人都非常希望自己活着,都非常不希望自己死去。既然这样,还是有人放弃了生而去死的,不是他不愿意生而愿意死,而是在某种情况下不能够苟且偷生而应该杀身成仁。所以欲望非常强烈而行动却达不到,是由于心的支配。心认为符合道理,即使欲望非常多,又对治理国家有什么伤害呢?欲望没有那么强烈而行为却过度了,这也是心支配的。心中不认为符合道理,即使欲望非常少,对于祸乱的制止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治乱在于心的支配,与情欲的多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不在关键的方面去寻求国家冶乱的原因,却从无关的方面去寻求,即使说我明白了,其实还是不明白。

【原文】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为可而道之,知①所必出也。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性之具也。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所欲虽不可尽,求者犹近尽;欲虽不可去,所求不得,虑者欲节求也。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

【注释】

①知:通“智”。

【译文】

本性,是上天成就的;感情,是本性的实质;欲望,是感情的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认为自己的欲望可以达到就去追求,这是感情不可避免的。认为欲望可以达到就去实行,这是人的智慧必然做出的选择。所以即使一个守门的小卒,他的欲望也是不可能去掉的,这是本性所固有的。即使是天子,欲望也是没有尽头的。

欲望虽然没有尽头,但是可以接近满足;欲望虽然不能去掉,但是可以节制它。欲望虽然不能穷尽,但是对欲望的追求还是可以达到满足的;欲望虽然不可以去掉,追求的虽然达不到,但是追求欲望的人可以抑制自己的追求,按照正确的原则行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节制自己的欲望,天下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注释】

①走:跑。②无多:无所谓多,指再多也不嫌多。③无寡:无所谓少,指再少也不要。

【译文】

大凡人都是顺从自认为正确的原则来做事,而抛弃自认为不正确的原则。了解了为人处世原则的,都会这样做,没有按照为人处事原则来做事的人,是没有的。

假如有个人想去南方,不管路程有多远都会去;如果不想去北方,不管多近都不会去的,难道说由于南方的路程比较远,就离开南方而去北方吗?现在人的欲望,非常多而不嫌多;厌恶的东西,非常少而不嫌少。难道说由于欲望多,就背离欲望而取自己所厌恶的吗?所以,符合道义的欲望就顺从它,哪里会因为欲望多而混乱呢?不符合道义的就要抛弃它,哪里会因为欲望减少而安定呢?所以聪明的人只要根据道义来行事,那些奇谈怪论就都衰亡了。

【原文】

凡人之取也,所欲未尝粹①而来也;其去也,所恶未尝粹而往也。故人无动而不可以不与权②俱。衡③不正,则重县④于仰,而人以为轻;轻县于俯,而人以为重,此人所以惑于轻重也。权不正,则祸托于欲,而人以为福;福托于恶,而人以为祸,此亦人所以惑于祸福也。道者,古今之正权也;离道而内自择,则不知祸福之所托。

【注释】

①粹:纯粹,引申为完全彻底。②权:秤锤,这里引申指衡量行为的准则,即“道”。③衡:秤杆,秤。④县:同“悬”,挂。

【译文】

大凡人想得到的东西,他想要的不一定能够得到;想去掉的东西,他所厌恶的不一定都能去掉。所以,人的行动没有不可能不加以衡量的。

衡器不准确,虽然挂上了重物,也会反过来,人就会认为是轻的;虽然挂上的是轻物,反而会低下去,人会认为是重物,这是人被轻重迷惑的缘故。衡量的标准不正确,祸患就会包含在欲望之中,人认为它是福气;福气包含在厌恶的事情中,人认为那是祸患,这是人被祸福所迷惑的缘故。道义,古今都是正确的衡量标准。背离了道义而自己内心选择,就不会知道祸福在什么地方了。

【原文】

易者,以一易一,人日无得亦无丧也。以一易两,人日无丧而有得也。以两易一,人日无得而有丧也。计者取所多,谋者从所可。以两易一,人莫之为,明其数也。从道而出,犹以一易两也,奚丧!离道而内自择,是犹以两易一也,奚得!其累百年之欲,易一时之嫌①,然且为之,不明其数也。

【注释】

①嫌:通“慊”,满足。

【译文】

在交换过程中,拿一个东西来换取另一件东西。人们说这是没有什么得到也没有损失。拿一个东西换取两件东西,人们说这是没有什么损失而是得到了。拿两个东西换取一件东西,人们说这没有什么得到而是损失。善于计算的人希望换取很多,善于谋划的人遵从自己认为合适的办法。

同类推荐
  • 王小波传

    王小波传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离世,年仅45岁。《王小波传》是国内外首部完整再现王小波惊艳一生的唯一传记,以王小波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王小波对时代、社会深刻思考的文学创造和思想横向铺展开来,以点带面,以人带史,描述了王小波精神世界的心路历程,呈现了王小波幽默机敏、理性清澈、特立独行的人性特点,反映了王小波及其文学思想的价值与当代意义。
  • 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自刘邦开汉以来,附会在他身上的神奇传说可谓多矣,史料言之凿凿称刘邦乃蚊龙播种,赤帝化身。其实,仔细研究刘邦,读者会发现他是一位极度世俗化的人——世俗化的生活、世俗化的情感、世俗化的人格……然而,也正是得益于这种世俗化,刘邦才具备了一般人少有的高级情商,这是他战胜对手,成为一代伟大开国帝王的重要因素。本书以刘邦生平为线索,通过对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功过是非的论述,以翔实的史料佐证,以公正的角度客观评价,全景式为读者解析刘邦从嬉皮士到天下共主的真实人生。
  •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外交家下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外交家下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 蒋氏家族全传

    蒋氏家族全传

    蒋介石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位毁誉兼有的人物。本书详细记述了蒋介石的生平、婚姻家庭和军政生涯,涉及身世秘密、辛亥革命、上海证券交易所工作、黄埔军校时期、北伐战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宋联姻、统一中国、围剿红军、西安事变、抗日战争、国共决战、退守台湾、传位蒋经国等内容。本书客观地描述了蒋介石领导北伐统一中国以及领导抗战抵御外侮的历史功绩,同时指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政府的腐化堕落、民心的丧失是其失去政权的重要原因。
  • 汪精卫第二卷

    汪精卫第二卷

    提到汪精卫,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两个字——汉奸!汪精卫在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否定的人物,甚至被认为是中国人的耻辱。因此现在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把汪精卫从辛亥革命和国民党的历史中完全抹杀,只是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实在无法抹杀汪精卫的存在,才简单地提到了汪精卫和他的维新政府。这种出于主观愿望而随意修改历史的作法,使国人对历史产生了错误和虚假的理解。重新去纵观汪精卫的一生,历史不仅仅是记录事件,还需要真实、公正、客观。
热门推荐
  • 7天让你读懂管理心理学

    7天让你读懂管理心理学

    心理学是帮助人们了解自我、洞察人生、解释行为的一门实用科学。人的心理千变万化,这也使得人的心理现象成为一个极为复杂和奇妙的领域。但通过大量的试验以及经验的总结证明,人类的心理活动仍然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对心理现象事实上都很熟悉,只不过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解,因此觉得神秘罢了。
  • 实贱出真知

    实贱出真知

    第一,霸道总裁、后宫争斗,穿越重生、庶女逆袭……统统没有。第二,只是诚实的讲述一些人在这个不是十分美好的世界里深深浅浅的每一步。第三,这文不知道最后会写成什么样。
  • 倾心不怕晚

    倾心不怕晚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我甘愿倾尽所有,只为你一生幸福无忧。
  • 超神觉醒者

    超神觉醒者

    忽然有一天,盖云觉醒,他发现这个世界从此不一样了。斯巴达勇士?开什么玩笑!没有八块腹肌你也敢高喊斯巴达!?二战战场?子弹乱射,炮弹齐飞是没错,但这个红头发自称黑寡妇的萌音小萝莉是怎么回事!?还有,这个家伙怎么长的和我一模一样?什么,你说他是这片世界的‘我’!?不可能,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我要做所有宇宙中唯一的那个!!
  • 误惹帝少:天价女佣逃婚记

    误惹帝少:天价女佣逃婚记

    进错电梯遇帝少,从此生活一团糟。嫁傻子被打包送人,亿万买断终生。斗智斗勇斗女人,草根逆袭成女神。杀身祸引出惊天谜,兄妹?恋人?仇人?她穿了一次又一次婚纱,新郎偏偏不是他。好不容易自己洞房花烛了,醒来枕边是别人,娇妻落跑,生死不明,小三死缠,萌宝上门:亲,租个爹!皇甫轩:我啥时候又冒出来一儿子?皇甫忆轩:要不,买一送一,把我妈咪打包给你?浪漫喜剧一对一宠文,悬念迭起,情节曲折,唯美爱恋,欲罢不能。欢迎入坑。QQ:1539816951,敲门砖:任意角色名。
  • 逮个坏坏老公

    逮个坏坏老公

    当浪子碰上萌妹……是这样的。浪子哭笑不得——“小精灵,别拆房了……咱盖不起!”当霸王男碰上魔女……是这样的。霸王男气急败坏的跳脚——“小魔女,你要对我负责……”
  • 洪荒之玉帝传

    洪荒之玉帝传

    混沌不知其大,洪荒不知其始,玉帝亦非昊天,莫把寻常作神仙。
  • 宫廷春深

    宫廷春深

    讲述了清朝最著名的十三位后妃的故事。她们是:被逼为努尔哈赤殉葬的大妃阿巴亥;曾经辅佐三代帝王、被称为“大清国母”的孝庄太后;顺治皇帝挚爱一生、甚至因为她的仙逝而要舍身出家的董鄂妃;貌若天仙、体有异香、身世传奇的西域女子香妃;统治中国半个世纪、生前死后都饱受争议的慈禧太后;备受光绪皇帝宠爱、最终却葬身井底的珍妃……她们的故事惊心动魄,她们的命运让人扼腕叹息。《宫廷春深:千古流传的大清后妃故事》以后妃的命运为切入点,展现大清王朝三百年兴衰治乱的宏大画卷。全书以正史为主,参以最新史料和史学观点,可帮助读者认识真实的清代后妃。
  • 巫冥真藏

    巫冥真藏

    一个普通的少年,再经历一次意外的劫难之后,毅然的踏上了修真之路,身怀神秘的“羊皮纸”,却有着不平凡的身世,少年历经坎坷,以平凡的资质追求天道,在这个佛、魔、道、儒、妖、巫并存的修真界中,演绎一曲悲欢离合的不朽传说。
  • 芊泽花

    芊泽花

    他有着倾国之容,颠世之权。靠近他便是无止境的深渊,一失足,千古恨。可是,她明明就已经尽量的远离他,为什么还是躲不过这劫难?而然爱已反目,她还怎能再留恋他?情节虚构,切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