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也许会有人说,怎么会用‘灵禅’这个书名,其实,这也是由道经和佛语中有感而发,从小就受祖辈熏陶,喜欢看道家典籍,加之周边黄庭祖院,从小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沉浸在“道”的浩瀚中。
于生活的角度看,道家的理想是‘天人合一’,也许,世间有太多苦难,要是不能超然于世,也就不能逍遥于天,最终,难免再堕轮回,重受生死病老之苦,而人,最难做到的,就是看清自己,也就是道家所讲的“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之入于天。”
天何谓之大?既然融入于天,那么,也就是得道,古往今来,多少圣贤志士为达此境界,不断埋头苦修,可惜,前路荆棘坎坷,谁又能一帆风顺呢?能于修行途上,披荆斩棘者少之又少,真是应证了那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以。”
道家最讲究‘心’,其‘心’正,则万事尽遂人意,反之,则会功败垂成,堕入魔障不能自已,可惜,世事多变,其心,也会应时而异,能真正做到‘处万物而不惊者’屈指可数,纵观历史,真正了悟通“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道者,又有几何?
佛语里,常讲“心静,禅行”,认为世间苦难,皆是证道所需的,不论是三灾九难,还是七苦临身,能做到不动如山慈悲为怀者,皆是悟通妙义菩提的禅师,实为佛门巨擘,可传颂万世而不朽,心静了,智慧才能通达,而智慧,是解脱魔障的根源,同时,也是禅悟的根基,所谓的佛门霹雳,也只是强身健体,护持法门的外物罢了,真正的行世妙悟,讲究的是,以大慈悲心怀,阐释世间一切苦厄,不论前路是六道轮回,还是般若地狱,心不动,万劫岂能加身?心则通,达悟世间真理。
诸如“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当知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妄想。”
于江湖而言,世人,总以喜恶是非,来判其正,其邪?这其中,究竟对不对?无人知晓,有时,甚至难以定论。
俗世,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归根结底,始终是世人不能清除孽障所为,其困惑,也随时日而增,久而久之,已到不可自拔所在,不论是所见,还是所闻,皆为模模糊糊,总是看不清,猜不透。
其行,可谓是雾里看花,井中捞月,徒劳无功而已,这,也不算是他们的错,世事本就无常,世人怎能一眼看清呢?能真正明悟真理者,其心,早已不在尘世之中,所明目的一切,就如净世琉璃,无垢无净。
看待世事时的态度,也就与众不同,这两者间,究竟有何差别?谁也不能诠释的清,毕竟,这两者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对任何事物,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概而论,总该看清事物本质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