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02400000014

第14章 高雅文化(3)

值得注意的是,最早开始喜好饮茶的大多是文化人。王子渊就是一个应试的文人。写《凡将篇》讲茶药理的司马相如更是汉代的大文学家。在我国文学史上,楚辞、汉赋、唐诗都是光辉的时代。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扬雄,常并称“扬马”。恰巧,这两位大汉赋家都是我国早期的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扬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物,一个从文学语言角度,都谈到茶。有人说,著作中谈到茶,不一定饮茶。如果是汉代的北方人谈茶而不懂茶、未见茶、未饮茶尚有可能。这两位大文学家则不然。扬雄和司马相如为皆蜀人,王子渊在成都附近买茶喝,司马相如曾久住成都,焉知不好茶?况且,《凡将篇》讲的是茶作药用,其实,药用、饮用亦无大界限。可以说会喝茶者不一定懂其药理,而知茶之药理者无不会饮茶。司马相如是当时的大文人,常出入于宫廷。有材料表明汉代宫廷可能已用茶。宋人秦醇说他在一位姓李的书生家里发现一篇叫《赵后遗事》的小说,其中记载汉成帝妃赵飞燕的故事。说赵飞燕梦中见成帝,尊命献茶,左右的人说:赵飞燕平生事帝不谨,这样的人献茶不能喝。飞燕梦中大哭,以致惊醒侍者。小说自然不能作信史,《赵后遗事》亦不知何人所作,但人们作小说也总要有些踪影。当时产茶不多,名茶更只能献帝王,这个故事亦可备考。司马相如以名臣事皇帝,怎知不会在宫中喝过茶?况且,又是产茶胜地之人。相如还曾奉天子命出使西南夷,进一步深入到茶的老家,对西南物产及风土、民情皆了解很多。扬雄同样对茶的各种发音都清楚,足见不是人云亦云。所以,历代谈到我国最早的饮茶名家,均列汉之司马、扬雄。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云:“借问扬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故陆羽写《茶经》时亦说,历代饮茶之家,“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其实,从历史文献和汉代考古看,西汉时,贵族饮茶已成时尚,东汉可能更普遍些。东汉名士葛玄曾在宜兴“植茶之圃”,汉王亦曾“课僮艺茶”。所以,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便更经常了。《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载:吴主孙皓昏庸,每与大臣宴,竟日不息,不管你会不会喝,都要灌你七大升。韦曜自幼好学,能文,但不善酒,孙皓暗地赐以茶水,用以代酒。

蜀相诸葛亮与茶有何关系史无明载,但吴国宫廷还饮茶,蜀为产茶之地,当更熟悉饮茶。所以,我国西南地区有许多诸葛亮与茶的传说。滇南六大茶山及西双版纳南糯山有许多大茶树,当地百姓相传为孔明南征时所栽,被称为“孔明树。”据傣文记载,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傣族已会人工栽培茶树,这与诸葛亮南征的时间也大体相当。可见,孔明也是个茶的知己。

饮茶为文人所好,这对茶来说真是在人间找到了最好的知音。如司马相、扬雄、韦曜、孔明之类,以文学家、学问家、政治家的气质来看待茶,喝起来自然别是一种滋味。这就为茶走向文化领域打下了基础。尽管此时茶文化尚未产生,但已露出了好苗头。

以茶养廉

中国茶文化确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一开始出现就不同凡响。现在一提起茶文化,有人立即想起明清文人在茶室、山林消闲避世之举,或者清末茶馆里逗蛐蛐的八旗子弟、遗老遗少。其实,茶文化产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积极人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奢侈之风,便是一个明显的佐证。

我国两汉崇尚节俭,西汉初,皇帝还乘牛车。东汉国家已富,但人际交往和道德标准,仍崇尚孝养、友爱、清节、守正,士人皆以俭朴为美德。东汉人宋弘家无资产,所得租俸分赡九族,时以清行致称。宣秉分田地于贫者,以俸禄收养亲族,而自己无石米之储。王良为官恭俭,妻子不入官舍,司徒吏鲍恢过其家,见王良之妻布衣背柴自田中归。尽管在封建社会中这样的官吏是少数,王公贵族也很奢侈,但整个社会风气仍以清俭为美。汉末与三国虽门阀日显,但尚未尽失两汉之风。故曹操虽有铜雀歌舞,仍要作出点节俭的姿态,“亲耕籍田”,临逝遗言:以时服人殓,墓中不藏珍宝。

两晋南北朝时尚大变,此时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美,多效膏粱厚味。晋初三公世胄之家,有所谓石、何、裴、卫、荀、王诸族,都是以奢侈著名。《晋书》卷三十三载,何曾性奢,“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天的饮费可达一万钱。何曾之子何邵更胜乃父,一天的膳费达二万。任凯看着不服气,一顿饭就化万钱,还说:没什么可吃的,无法下筷子。石崇为巨富,庖膳必穷水陆之珍,以锦为障,以蜡为薪,厕所都要站十几侍女,上一趟厕所就要换一套衣服。贵族子弟,闲的无可奈何,赌博为事,一掷百万为输赢。玩够了又大吃大嚼,乃至“贾竖皆厌粱肉。”东晋南北朝继承了这种风气。南朝梁武帝号称“节俭”,其弟萧弘却奢侈无度。有人告发萧弘藏着武器,梁武帝怕他作乱,亲自去检查,看到库内皆珍宝绮罗,还有三十间储存钱币,共有钱三亿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的故事。

《茶经》和《晋书》都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陆纳任吴兴太守,将军谢安常欲到陆府拜访。陆纳的侄子陆椒见叔叔无所准备,便自作主张准备下一桌十来个人的酒馔。谢安到来,陆纳仅以几盘果品和茶水招待。陆椒怕慢待了贵客,忙命人把早已备下的酒馔搬上来。当侄子的本来想叔叔会夸他会办事,谁知客人走后,陆纳大怒,说:“你不能为我增添什么光彩也就罢了,怎么还这样讲奢侈,玷污我一贯清操绝俗的素业?!”于是当下把侄儿打了四十大板。陆纳,字祖言,《晋书》有传。其父陆玩即以蔑视权贵著称,号称“雅量宏远”,虽登公辅,而交友多布衣。陆纳继承乃父之风,他作吴兴太守时不肯受俸禄,后拜左尚书,朝廷召还,家人问要装几船东西走,陆纳让家奴装点路上吃的粮食即可。及船发,“止有被袱而已,其余并封以还官”。可见,陆纳反对侄子摆酒请客,用茶水招待谢安并非吝啬,亦非清高简慢,而是要表示提倡清操节俭。这在当时崇尚奢侈的情况下很难得。

与陆纳同时还有个桓温也主张以茶代酒。桓温既是个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又是个很有野心的人物。曾率兵伐蜀,灭成汉,因而威名大振,欲窥视朝廷。不过,在提倡节俭这一点上,也算有眼光。他常以简朴示人,“每宴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他问陆纳能饮多少酒,陆纳说只可饮二升。桓温说:我也不过三升酒,十来块肉罢了。桓温的饮茶也是为表示节俭的。

南北朝时,有的皇帝也以茶表示俭朴。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在位十年,朝廷无大的战事,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齐武帝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多麻烦百姓,灵位上千万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饮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想带头提倡简朴的好风气。这在帝王中也算难得。以茶为祭品大约正是从此时开始的。

我们看到,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已不是仅仅为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能,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当此之时,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进入精神领域。茶的“文化功能”开始表现出来。此后,“以茶代酒”,“以茶养廉”,一直成为我国茶人的优良传统。

饮茶风气

饮茶之风与晋代清谈家有很大的关系。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到东晋,南朝又偏安一隅,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爱声色歌舞,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谈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谈家,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饮宴之风。所以,最初的清谈家多酒徒。竹林七贤之类,如阮籍、刘伶等,皆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好酒之人。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对这些人来说,整天与酒肉打交道,一来经济条件有限,二来也觉得不雅。况且,能豪饮终日而不醉的毕竟是少数。酒能使人兴奋,但醉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于是清谈家们从好酒转向好茶。所以,后期的清谈家出现许多茶人,以茶助清谈之兴。《世说新语》载:清谈家王濛好饮茶,每有客至必以茶待客,有的士大夫以为苦,每欲往王濛家去便云:“今日有水厄”。把饮茶看作遭受水灾之苦。后来,“水厄”二字便成为南方茶人常用的戏语。粱武帝之子萧正德降魏,魏人元义欲为其设茶,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是说你能喝多少茶。谁想,萧正德不懂茶,便说:“下官虽生在水乡,却并未遭受过什么水灾之难。”引起周围人一阵大笑。此事见于《洛阳伽蓝记》。当时,魏定都洛阳,为奖励南人归魏,于洛阳城南伊洛二水之滨设归正里,又称“吴人里”。于是,南方的饮茶之风也传到中州之地。有位叫刘镐的人效仿南人饮茶风气,专习茗饮。彭城人王勰对他说:“卿好苍头之厄,是逐臭之夫效颦之妇也”。说他是附庸风雅,东施效颦。《洛阳伽蓝记》说,自此朝贵虽设茗茶而众人皆不复食。可见当时的饮茶之风仍是南方文人的好尚,北朝尚未形成习惯。

今人邓子琴先生著《中国风俗史》,把魏晋清谈之风分为四个时期,认为前两个时期的清谈家多好饮酒,而第三、第四时期的清谈家多以饮茶为助谈的手段,故认为“如王衍之终日清谈,必与水浆有关,中国饮茶之嗜好,亦当盛于此时,而清谈家当尤倡之”。这种推断与我们所看到的文献材料恰好一致。

如果说陆纳、桓温以茶待客是为表示节俭,只不过摆摆样子,而清谈家们终日饮茶则更容易培养出真正的茶人。他们对于茶的好处会体会更多。在清谈家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宗教玄学

南北朝时,是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的时期。尤其是南朝,自西晋末年社会动乱,许多士族迁移到南方,江南生活优裕,重视文化,黄河文化移植到长江流域,而且有很大发展。中国古代文化极盛时期首推汉唐,而南朝却处于继汉开唐的阶段。无论诗赋、散文、文学理论都很有成就。尤其是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所以非常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谈。这样,儒学、道学、清谈家便往往都与玄学有关,连作诗也有玄诗。玄学家的思想特点一是崇尚清淡高雅;二是喜欢作自由自在的玄想,天上地下,剖析社会自然的深刻道理。这些人还喜欢登台讲演,所讲的人多至千余,或数十百人。终日谈说,会口干舌燥,演讲学问又不比酒会上可以随心所欲,谈吐举止都要恰当,思路还要清楚。解决这些问题,茶又有了大用处。它不仅能提神益思,还能保持人平和的心境,所以玄学家也爱喝茶。茶进一步与文人结交。范文澜先生在考察东晋南朝时期瓷器生产时曾经谈到,早在西晋,文人作赋,茶、酒便与瓷器联系起来。而到东晋南朝近三百年间,士人把饮茶看作一种享受,开始进一步研究茶具,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越瓷的发展。所以后来陆羽在《茶经》中才能比较邢瓷与越瓷的高下说:“瓷碗,越州上,……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之上,殊不然。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对茶具的分析自然是后来才有的,但在东晋和南朝越瓷因饮茶而被推动起来这却是事实。范老的判断是很对的。

南朝时,古代的神仙家们开始创立道教。道家修行长生不老之术,炼“内丹”,实际就是作气功。茶不仅能使人不眠,而且能升清降浊,疏通经络,所以道人们也爱喝茶。佛教在这时正处于一个与汉文化进一步结合,艰难发展的时期,儒、道、佛经常大论战,可是念佛的人也爱喝茶。各种思想常常争的你死我活,水火不容,但是对茶都不反对。于是,除文人之外,和尚、道士、神仙,都与茶联系起来。南北朝时许多神怪故事中有饮茶的故事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南朝刘敬叔著《异苑》,说剡县陈务妻年轻守寡,房宅下多古墓,陈务妻好饮茶,常以茶祭地下亡魂。一日鬼魂在梦中相谢,次日得钱十万养活自己的三个孩子。《广陵耆老传》记载,晋元帝时有位老太婆在市上卖茶,从早到晚壶中茶也不见少,所得钱皆送乞丐和穷人。后州官以为有伤“风化”,将老太婆捕入狱,夜间老婆婆自窗中带着茶具飞走了,证明她是一个神仙。《释道该说续名僧传》说,南朝法瑶和尚好饮茶,活到九十九岁。《宋录》则云,有人到八公山访昙济道人,道士总是以茶待客。南朝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曾隐居于江苏句容县之曲山,梁武帝请他下山他不出,武帝每遇国家大事便派人人山请教,号称“山中宰相”。陶弘景就是个爱茶、懂茶的人,他在《杂录》中记载:“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丘丹子、黄山君都是传说中的神仙。从这些记载我们看到,在东晋和南朝之时,饮茶已与和尚、神仙、道士、以及地下的鬼魂都联系起来。茶已进入宗教领域。尽管此时还没有形成后来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它已经脱离一般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

总之,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好头。而到南北朝之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交情。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贵族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它是引发文思以助清兴的手段;在道家看来,它是帮助炼“内丹”,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又是禅定人静的必备之物。甚至茶可通“鬼神”,人活着要喝茶,变成鬼也要喝茶,茶用于祭祀,是一种沟通人鬼关系的信息物。这样一来,茶的文化、社会功能已远远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尽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茶艺和茶道,对这些精神现象也没有系统总结,还不能称之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但中国茶文化已见端倪。所以,我们把中国茶文化的发端断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一般说来,某种文化总是先由有闲阶级创立的。中国饮茶、植茶技术自然首先由民间开始,但形成茶文化却要有必要的文化社会条件。西晋,特别是东晋与南朝,是我国各种思想文化在战国之后又一个大碰撞的时期,南朝经济的发展又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北方文化多雄浑、粗犷,南方文化多精深、儒雅。茶的个性正适合了南朝的文化特点,加之皆为产茶胜地,又有名山秀水以佐文人雅兴,茶文化在南朝兴起便是很自然的事了。

但是,当此之时,我们还只能说茶走入文化圈,起着文化、社会作用,它本身还没有形成一个正式的学问体系。

同类推荐
  • 日本,我用一万种方式认识你

    日本,我用一万种方式认识你

    真实有趣的日本从这里开始——本书作者以自己在日本居住六年的所见所闻,对日本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时尚、娱乐等诸多方面作了近距离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将所见、所感、所悟整理成了文字。主要讲述作者在日本生活时发生的故事。将日本普通民众、日本政治、文化、美食、交通等浓缩成个人,通过与邻居们的生活碰撞记录日本。以时间为线索,文章带有故事性,但又不缺真实。以小见大,以散文随笔的形式讲述最真实的日本。书中文字不似专家学者般深奥,也全无情绪化的议论和泛泛而谈,而是力求以平实、客观的描述,将一个真实的日本呈现给读者。
  • 吉祥对联2000副

    吉祥对联2000副

    本书收集吉祥对联2000副,包括福字联、吉字联、祥字联、红字联、喜字联;还包括一字联、二字联、三字联、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八字联、九字联、十字联,一直到二十字联,还有横批,内容丰富,好记好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名人格言对联(上)

    名人格言对联(上)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名人写的对联,以及处世格言。
  • 伍迪·艾伦谈话录(节选)

    伍迪·艾伦谈话录(节选)

    EL:你对语言学的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呢?WA:自学成才的优劣之一,其实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弊端,就是你为了能受到完满的教育而博览群书。对于自学的人来说,很平常的知识之间都会有惊人的鸿沟。所以可能我是读过几本语义学和语言学方面的书,但那是很随性的。你和我谈话期间,如果提到了六门我学过的科目,你就会觉得我很博学。但要是突然提到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的东西,我就可能由于自学却偏巧遗漏了,也许那还是个很简单的东西。
  • 重阳节

    重阳节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热门推荐
  • 大明三公

    大明三公

    一个现代的三流大学的小白兼宅男级人,只因为看了一本小说,就穿越了,成为嘉靖同学的发小,看他如何在嘉靖年间一步步走上大明唯一的活着的时候被授予太师,太尉,太傅于一身的超级三公。
  • 我入地狱

    我入地狱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总有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本书将带各位走入这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
  • 中国历代文学名家成才故事

    中国历代文学名家成才故事

    本书分为六编,精选了中国历代文学名家成才故事近八十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他们从小立志立德、刻苦学习的过程和坚持正义、报销祖国的事迹。
  • 竹马,你别跑!

    竹马,你别跑!

    青梅竹马的爱情是幸福的,但她们之间却隔着重重阻挠,为什么?他们最后能在一起吗?
  • 做最优秀执行者

    做最优秀执行者

    文学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描摹,是对人类生存经验的艺术表现和思考,是一个民族的心灵之窗。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产品的一座宝库,她时贯古今,地连八方,浩如烟海,璀灿辉煌;在这里不是珍藏着一颗珍珠,而是各民族珍珠美玉的荟萃,踏入这座殿堂,你的面前会出现无数个新的领域,你可以从此了解到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心理状态等等也会透过纸缝,活跃在你的面前。文学作品不仅给人以知识,而且给人以教育。文学也是人学,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作品,总是或多或少地阐述人生的道理,有的甚至有着深刻的见解,虽处异国异地,我们同样可以得到启迪,爱到教育。·
  • 末代逍遥录

    末代逍遥录

    三生石上三生缘。当命运降临的时候,人只能卑微的去接受。一段血海深仇,一段三世情缘。流浪在都市的少年却身怀各界功法,何去何从。
  • 壮士,喝了这碗毒汤

    壮士,喝了这碗毒汤

    壮士,喝了这碗毒汤,你再无烦恼,在雨中忧愁,只在梦中清醒,在现实里平凡。
  • 世纪末的觉醒者

    世纪末的觉醒者

    这个世界有许多光怪陆离的传说,又有许多不被世人皆知的迷团,有些被认定是超自然现象,而有些则被称为世界未解之谜。这是个俩极分化的世界,掌权者操控整个世界的格局,掌财者操控这个世界的命脉。我叫林凡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成长道路平平淡淡,而我对于人生的规划更是毫无头绪,而我所在的南清市遭到恐怖袭击,我被卷入无端跳出来的命案。封存已久的记忆?突然冒出来的又都是些什么人?怪物一样存在的野兽又是什么?这些究竟是巧合还是蓄谋已久的计划……
  • 战神联盟之冰封的搞笑日常

    战神联盟之冰封的搞笑日常

    嗯……主角大家都见过啦!讲的也就是战联和冰封那群人的搞笑日常什么的啦~蛤蛤蛤毕竟是新人呢~多多关照,米娜桑~
  • 万能药水

    万能药水

    少年刘建康得到了一瓶奇特的药水,喝下后,效果如下:“美型基因激活……成功……“脑细胞活性增强……成功……“肌体强度增强……成功……“好色基因清除……滴……滴……任务过于繁重……滴……任务失败……滴!警告!警告!好色基因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