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02400000017

第17章 辉煌时期(3)

《茶经》早已流传到国外,尤其是日本,十分注意对陆羽《茶经》的研究。目前,《茶经》已被译成日、英、俄等国文字,传布于世界各地。

陆羽的《茶经》,是对整个中唐以前唐代茶文化发展的总结。陆羽之后,唐人又发展了《茶经》的思想,如苏虞曾著《十六汤品》,从煮茶的时间、器具、燃料等方面讲如何保持茶汤的品质,补充了唐代茶艺的内容。唐人张又新曾著《煎茶水记》,对天下适于煎茶的江、泉、潭、湖、井的水质加以评定,列出天下二十名水序列。张又新声称他所列名水为陆羽生前亲自鉴别口授。但实际上他的观点常与陆羽相悖,故后人认为是假托羽名讲他个人的主张。不过,张氏此作将茶与全国名水相联系,引起茶人对自然山水的更大兴趣,使山川、自然在更广阔的意义上与茶结合,进一步体现中国茶文化学中天、地、人的关系,还是有所贡献的。在茶道思想方面,唐人刘贞亮总结的茶之“十德”;卢仝通过诗歌总结茶的精神作用……等等,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此外,温庭筠曾作《采茶录》,虽仅四百字,但却以诗人、艺术家的特有气质,把煮茶时的火焰、声音、汤色皆以形象的笔法再现,也是很有特点的作品。至于唐人诗歌中有关茶的描写便更多了。

总之,唐朝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时期。

承上启下

从五代到宋辽金,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大转折时期。仅从中原王朝看,封建制度已走过了它的鼎盛时期,开始向下滑坡。但从全中国看却是北方民族崛起,南北民族大融合,北方社会向中原看齐和大发展的时期。辽与北宋对峙,金与南宋对抗,宋朝虽然军事上总是打败仗,但经济、文化仍相当繁荣。茶文化正是在这种民族交融、思想撞击的时代得到发展。尤其从茶文化的传播看,无论社会层面或地域都大大超过了唐代。唐代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集团领导茗茶运动,而宋代则进一步向上下两层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正式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从两头补充了唐代茶文化的狭小范围。从地域讲,唐代虽已开始向边疆甚至国外传播饮茶技术,但作为文化意义上的茗饮活动不过中原及产茶盛地而已。而到宋代,中原茶文化则通过宋辽、宋金的交往,正式作为一种文化内容传播到北方牧猎民族当中,奠定了此后上千年间北方民族饮茶的习俗和文化风尚,甚至使茶成为中原政权控制北方民族的一种“国策”,使茶成为连接南北的经济和文化纽带。

从茶艺与茶道精神来讲,一方面它继承了唐人开创的茶文化内容,并根据自己时代的需要加以发展,同时为元明茶文化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在茶道思想上,随着理学思想的出现,儒家的内省观念进一步渗透到茗饮之中。从茶艺讲,首先将唐代的穿饼,发展为精制的团茶,使制茶本身工艺化,增加了茶艺的内容。同时,又出现大量散茶,为后代泡茶和饮茶简易化开辟了先河。民间的点茶和斗茶之风的兴起,把茶艺推展到广泛的社会层面。宫廷贡茶和茶仪、茶宴的大规模举行又使茶文化的地位抬升。宫廷的奢侈化与民间的质朴形成鲜明对比。从文化内容说,由于茶诗、茶画的大量出现,而且大多出自名人手笔,使茶文化与相关艺术正式结合起来。如果说唐代茶文化更重于精神实质,宋人则把这种精神进一步贯彻于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表面看是从深刻走向通俗、浮浅,而从社会效果看是向纵深发展了。因此,这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时期。

别出新格

后梁灭唐,开始了中国又一个分裂动荡的时期。五代大都是短命王朝,武人得势,大多不讲文治。但因直接承盛唐风气,许多文化活动不可能因此终止。茶文化也如此。尤其在南方,吴蜀、江浙物产丰富,战事较北方也少得多,文人品茶论茗之事并未断绝。这一时期,许多文人组织饮茶团体、进行茶艺著述便是一个证明。

五代人和凝,就是一个大力推行茗饮的著名茶人。和凝为梁贞明二年(916年)进士,又于后唐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知贡举,后晋时为中书侍郎、同门下平章事,后汉拜太子太傅,封鲁国公,终于后周。历梁、唐、晋、汉、周,是典型的五代人,也是典型的文士、文官。他在朝为官时,和其他朝官共同组织“汤社”,每日以茶相较量,味差者受罚。自唐以来,北方民间和文人中会社组织很多,佛教徒组织“千人邑”、“千人社”,会社是推行文化思想的一种得力手段。和凝正式组织“汤社”,这比唐代陆羽等人不加名目的饮茶集团更为社会所注目。自此,汤社成为文人聚会的一种正式形式,也开辟了宋人斗茶之风的先例。

毛文锡为唐末进士,五代十国时人后蜀任翰林学士,后历迁礼部尚书、判枢密院事,并拜司徒。生活在四川这个茶的故乡,因而通晓茶的知识。后受谮贬荆州司马,又临近茶圣陆羽的故乡。然后降后唐,得悉江浙饮茶妙趣,复又人蜀。此人一生在江南茶乡东西盘环,深敬陆羽。遂仿陆氏《茶经》七之事、八之出,撰《茶谱》。可惜原文已佚,其遗文见《太平寰宇记》与《事类赋》。

还有苏廙的《仙茶传》,原书亦佚,现存第九卷《作汤十六法》,又称《十六汤品》,收录于《清异录》。有人认为苏虞为唐代人。但苏氏生平无考,《清异录·茗藓门》所收各条均不早于五代,故苏广仍以断为五代较宜。苏广所叙制茶汤方法为“点茶法”,明显区别于唐代的直接煎煮。这更证明苏氏非唐人。同时,也说明,宋人之点茶是早在五代便开始了。

另有陶毂,晋时在朝为官与和凝相善,得其赏识迁著作郎、监察御史、仓部郎中等,后归汉、待周,一直到宋初方卒。陶榖一生好茶,据说他曾买了太尉党进一个家妓,过定陶时天正下大雪。陶毂雅兴大发,取雪水烹茶,并对党家妓说:“党太尉该不懂这种风雅之事吧?”家妓看不起陶氏的穷酸,乃讽刺说:“党太尉是个粗人,只会吃羊羔美酒,那懂的这个!”陶学士虽然惭愧,但仍不忘茶,遂撰《茗藓录》,为宋代第一部茶书,对研究由五代至宋茶的演变、渊源有重要意义。陶舜于宋初历任礼部、刑部、户部等三部尚书,其饮茶爱好及所撰茶书对宋代必有很大影响。

后人提起宋代茶艺,必从贡茶说起,而讲贡茶又离不开建茶。然而,建茶之始并不在宋,而始于南唐。陆羽著《茶经》时,尚不知建茶情形,但明确注明:福建十二州产茶情形未详,偶尔得之,其味甚佳。可能在唐代,建茶便已有相当的发展。到南唐时,福建、浙江一带已成为茶叶的重要产地。五代时的幽州军阀和辽初的契丹人千方百计与南唐联系。南唐使者常从海陆犯险北使,都是为换取南唐的茶、锦之利。五代初幽州军阀刘仁恭残暴而好财,据说曾令军人到西北采树叶充茶出卖而禁止南方茶入境,以换取厚利。辽史专家陈述先生认为,刘仁恭让军士采的并不是树叶,而是一种确实可以饮用并治病的中药,《五代史》作者为说明刘仁恭的贪婪,故意贬抑。不论是树叶还是中药,但刘仁恭排斥南茶入境之事想是有的。这也反证了南方茶当时已大量向北方边塞出口。其中,南唐占很大比例。

南唐之茶,又以建州最为著名。这与南唐佛教发展又发生了关系。宋人沙少虞所著《宋朝事实类苑》说,建州山水奇秀,士人多创佛刹,落落相望。南唐时,日州所领十一县到处是佛寺。建安有佛寺三百五十一,建阳二百五十七,浦城一百七十八,崇安八十五,松溪四十一,关隶五十二,总共可以千数。沙氏所说寺数可能是宋代统计,但南唐寺院确实多,而且是我国佛教禅宗派最发达的地方。这便又应了“名山、名刹出好茶”和“茶禅一体”的典故。五代十国时,南唐最为富庶,宋太祖下南唐,得到南唐大片土地财富,自然也包括茶之利,从此建茶大受重视。特别是自建茶作为皇室专贡之后,其地位更高不可攀,其他地区望尘莫及。可见,宋朝茶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奠定的。

综上所述,五代时期并未因盛唐的灭亡与战争的频仍而使唐代茶文化中断。相反,正因局势动荡,文人生活迁徙多变,使中原及长江流域发源的茶艺得以向南北扩展。五代十国时期对茶文化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开辟“汤社”,使饮茶活动更有组织的进行。

(2)文人“汤社”开始对茶的品质竞赛评比,这不仅开宋代“斗茶”的先河,一直影响到现代茶行业专家们的品评会。我国物产丰富,各地物产各有千秋优长,本不好统一评价,唯茶、酒二项向来有精深的品评理论,这是有深刻历史渊源的。

(3)五代时已开始出现“点茶法”,这便打破了一般人“点茶始于宋”的成见。

(4)五代人继唐人之风,多著茶书,补充了唐代的茶艺和茶学理论。

(5)宋代以皇室为首饮茶走向奢侈,有失唐人朴拙之风。而五代好茶者多“穷酸”文士,虽动荡漂泊,纵然当了朝廷大官也不及武人的权势。所以,还保持了唐人茶文化的朴实。宋代由中间向两端发展,皇室尚奢侈,文人尚风雅,民间尚质朴。这质朴的一面,是由五代茶人继承下来的。陶榖以雪水煮茶,进一步加强茶艺是向自然靠近的势态。自此临泉傍溪饮茶成为宋人最雅爱的风尚。

同类推荐
  • 整合与重构——全球化视阈下的中国文化重建

    整合与重构——全球化视阈下的中国文化重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这既阐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也揭示了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与国情的相关性。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正是从当时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基本国情出发,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文化状况、文化特征,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和政策,为中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修德养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修德养性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岁时节俗

    岁时节俗

    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且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具有集体性、地域性、变异性、传承性、规范性等基本特征。民俗文化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每一个人从生前到身后的全过程,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人生礼仪、民间信仰、岁时节日民俗、社会组织民俗、民间文学艺术等等。这种最日常生活化的图景,体现出绵延不绝的世代传承,唱响起生命热力的动人弦歌。
  • 谚语歇后语

    谚语歇后语

    《谚语歇后语(最新图文普及版)》是百姓语言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们经过千百年的流传、使用和锤炼,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谚语在古代也称为“俗语”,《礼记·大Q学》释文:“谚,俗语也”。谚语、歇后语都是定型语汇,谚语在表义功能上相当于词。它们通俗浅易,流传广泛,简练深刻。歇后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前半截是一种比喻,后半截是这个比喻的揭晓。无论口头还是书面使用,都可以“歇”去后半截,以前半截示意。歇后语也有叫做“俏皮话”的,它与谚语比较,更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含蓄、幽默而饶有风趣。由于歇后语的比喻部分取材丰富、具体、形象、奇妙,因而许多歇后语读起来乐趣无穷,久而不忘。
  • 藏戏(E眼藏地行 卷四)

    藏戏(E眼藏地行 卷四)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的聚居地以青藏高原为主,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和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人居住。藏族也是居住地海拔最高,距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献典籍的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公元16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与各兄弟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热门推荐
  • 修罗魔院

    修罗魔院

    神战大陆上,每一名魔法师都以成为“战神”为终极目标!他们青春、热血、拼搏、阳光,领略光明的力量;只是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当黑暗降临、剑光闪耀、巨龙长啸之时,光明的生机何在?背负着家族血仇的男主又将带着怎样的秘密与众多好友一起强势补天;看九系少年如何成长为一代“修罗”,守护光明、战胜黑暗!
  • 孤人意微小说集

    孤人意微小说集

    孤人意微小说集个人原创各类微小说集不定更换笔名写书了,笔名:作命面具
  • 执掌妖域

    执掌妖域

    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少年。来到了只有妖灵精怪的世界。他,是人。这方世界里唯一的人。凭借人类独有的智慧和坚韧的性格。在妖域之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走上一条超凡之路。
  • 青锦鲤

    青锦鲤

    原本孤苦伶仃的少年,不知为何在异界成了“锦鲤”,风水轮流转,认识不认识的都来求他这“锦鲤”赐个如意。青如意(李如意)真是尼加拉瓜大瀑布汗。最后没想到清高高贵隐于世的青龙圣族也来有求于他,说想要他参与选择寻找出青龙族王的最优继承人选。青“锦鲤”本是欣然前往,却没想到搅进一场伤心惨目、异常惨痛的残暴风雨……
  • 带着房屋去穿越

    带着房屋去穿越

    如果你有一套房屋能穿越历史,你会怎样?至少,我希望自己能有钱,从古代中随便买点古董回来就卖钱,哈哈哈!去耶稣时代看看再去一下大卫家,到秦始皇的皇宫里泡泡妞,你觉得如何?
  • 爱情志

    爱情志

    这世界本没有爱情。向往爱情的人多了,有关爱的假设就有了。有人追求动人的暧昧,渴望长情的陪伴,讴歌生离死别的炽烈。有人说爱情寡淡如水,冷暖自知。有人为错过的美丽怅然低语。好吧。关于爱情,你永远掰扯不清。
  • 异世女兵王

    异世女兵王

    前世被虐待,爱上收养自己的小爹。这一世,凌薇只想安安静静做凌家米虫,孝顺有爱的凌父凌母一辈子,结果发现自己身怀大气运,凌父凌母遭遇暗杀,旁边几个虎视眈眈的小子,整天要我当未婚妻,你们啥意思?打得过我再说!本文1V1,每天都有更新,请收藏,谢谢!
  • 感恩成就高度: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员工

    感恩成就高度: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员工

    感恩的人性具有照亮宇宙的魔光,感恩的品质铸就职场永久的丰碑,感恩的处世具有海阔天空的舞台。这就是感恩成就高度的意义之所在。当你学会感恩的时候,就会明白工作的初衷是为公司提供结果,最终成就的却是自己。
  • 幼学求源幼学须知

    幼学求源幼学须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停不下来的胡思乱想

    停不下来的胡思乱想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自我走丢了,连我自己都找不到。仔细想想,可能是那一年。那一年,我十七。青葱年少的我,对世界的理解皆是来自各色名著上的描述。而在那一年,形形色色的人出现在面前,展现出他们各自的神通,演义着生活的精彩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