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42700000052

第52章 族群理论(18)

本尼迪克特·安德鲁(BenedictAnderson,1983)提出关于族群是想像社群的假说,谌华玉:《关于族群、民族、国籍等概念的翻译与思考》,《读书》2005年第11期。但是并没有进一步对社群与族群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论述。社群与族群的联系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族群可以被包涵在社群之内,族群内部也可以有不同的社群划分

社群的规模有大有小,规模大的社群把族群包含在其中。而在一个族群内部通常也会有多个不同类型的社群。

2在认同方面会有产生交集

社群的认同基于血缘、地缘、业缘、情缘和文化关系等方面,而其中也有族群的认同基础,因此,社群和族群在认同方面会有产生交集,在他视的时候社群和族群可以表达同一含义。如新加坡华人,人们视之为社群或族群应该不会导致歧义,澳门的土生葡人也可视之为社群或族群,当然这里要考虑一个语境,从而选择一个较为恰当的表述。

通常,学术语言的使用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但在公众的使用中难免出现“泛化”的问题,社群和族群也不例外。在中国台湾地区,“族群”概念的使用带来了“四大族群”的族群分裂以及“族群政治”的问题,也引起学界的关注,郝时远:《台湾的“族群”与“族群政治”析论》,《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族群”一词的使用还泛化成一般意义上“人群”的含义,以至有“网络族”、“卡通族”、“电子宠物族”、“超市生存族”等所谓“新新人类四大族群”的提法阿华:《新新人类四大族群》,《现代交际》2004年第9期。,这一方面说明社会语言的规范化问题。因此,在对社会群体的指称上,在不同的语境下,应使用含义明确的界定概念。社群和族群在实际的使用中,往往会有重合的时候。针对社会群体的指称,可以有更为恰当的指称。如针对日益增多的网民群体,有学者认为它已形成一种社群,根据较新的资料显示:

全球网民7个亿,中国居第二

据美国媒体报道,5月4日,美国市场调查公司comSoreNetworks发表最新调查报告称,全球范围网民总数已经升至近7个亿。美国网民总数仍然高居全球之首,达到1.52亿;居次位的是中国,网民总数达到7200万;日本以5200万网民总数位居第三。德国网民总数位居欧洲之首,达到3200万。10年前全球三分之二的网民是美国人,如今,美国网民占全球网民总数已经不到四分之一。《青年参考》2006、5、9第14版。

网络社群突破了个人社会关系网络形成的传统方式——即以地缘、血缘和业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络。网络社群使得聚众行为产生的条件降低了很多,通过网络内外的聚众行为,网络社群向民间组织转化的可能性也增加了,因此网络社群的兴起又引起了公民结社的问题——如何调整既存的结社制度,使之保持必要的控制功能的同时,又能疏导日益增加的公民自我组织的潜能?李春:《关注网络社群》,《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第12期。

四、结束语

在传统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空间。无论是传统的社会群体(村落社群或农村社群)还是针对新兴的社会群体(网络社群、城市社群、学生社群)、特殊社群(艾滋社群安钠·斯科特、莫尼卡·罗斯科:《亚洲防治艾滋病的社群行动寻踪》,《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第3期。、吸毒社群、同性恋社群),社群文化、社群的结构与功能、社群的认同和互动,社群对市场和现代化的适应等等,应该成为当前和今后应用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面)。有利于从微观、中观的宏观不同层面的研究。

社群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观察、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维度。历史学的研究经验告诉我们,在新的史学范式之下,社会生活维度并没有别充分揭示。作为研究单位,“社群”之维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社群”是与“社会”相对而称的。吴文藻先生指出:“社会是描写集体生活的抽象概念,是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全部体系之总称。而社区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吴文藻:《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社会研究》1935年总第66期过去,我们习惯于缕析社会文化,关注“重大历史事件”,自然也就以“社会”为研究单位,而在新的史学范式中,与日常社会、普通民众、功能结构、生活情境等维度相对应的“社群”之维,理应成为历史学重视的研究单位。以社群为单位观察人类社会是拥有田野工作传统的人类学赖以支撑的方法论基石,社会学、民俗学以及语言(方言)研究都有一些诠释社群文化的经验,这些可以共享的学术资源,“满足所观察的文化具备深层次知识的要求”;这种“为理解所需的知识”,[美]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3页。是解读包括心态在内的社群思想和行为的他山之石。小田:《社群心态的解读——围绕1933年浙江乡村调查而展开》,《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在实践层面,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中国的一些农村地区,社群仍然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因此存在实践上的社群主义。而社群主义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地区人们的生活、行为和情感,有助于我们辨析其“利弊”,有助于防止脱离社会背景、轻易地以某种自由主义理想来改造这些社区。苏力:《社群主义构成一种挑战吗?》,《公共论丛》第四辑《自由与社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这实际上也是运用人类学思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第十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2][德]马克斯·韦伯著,胡景北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3][美]戴维·波谱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英]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5]丹尼尔·贝尔著,李琨、宋冰译:《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6]俞可平著:《社群主义》(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7]徐杰舜主编:《人类学教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8]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庄孔绍主编:《人类学通论》,陕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叶舒宪等编:《人类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黄平等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人类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徐杰舜主编:《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刘金宁等编:《自由与社群》“公共论丛”第四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俞可平:《从权利政治学到公益政治学——新自由主义之后的社群主义》,“公共论丛”第四辑《自由与社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5]李亦园著:《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6]曾玲:《社群整合的历史记忆与“祖籍认同”象征:新加坡华人的主神崇拜》,《文史哲》2006年第1期。

[17]李骏:《和谐与稳定:社群的视野》,《人文杂志》2005年第6期。

[18]贺东航:《地方社群传统与政府主动性——福建晋江慈善总会对构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9]程立涛、曾繁敏:《社群主义于集体主义之比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0]贾中海:《个人与社群——马克思主义对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批评与超越》,《长白学刊》2005年第5期。

[21]刘化军:《社群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论剖析——评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人”概念之争》,《人文杂志》2005年第5期。

[22]贺龙柱:《社群主义:改变抑或取代西方自由话语结构》,《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3]付文忠:《对政治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的超越——解读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24]韩震:《人类:社群地追求自由的生成性存在》,《河北学刊》2005年3月。

[25]李艳红:《欧美传播研究视野中的新闻传媒与弱势社群》,《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2期。

[26]何霜梅、胡军:《试论社群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2月。

[27]何霜梅:《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群主义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

[28]李春:《关注网络社群》,《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第12期。

[29]王双喜:《社群主义兴起的社会背景及现实意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

[30]张再林:《西方社群主义与儒家政治哲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月。

[31]周立:《泰勒的社群主义思想》,《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8月。

[32]郑传贵、卢晓慧:《当前我国社群隔离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称》,《城市问题》2003年第6期。

[33]王培森:《从网络交友看社群网站发展》,《信息产业报道》2003年第5期。

[34]许纪霖:《民族情感与社群作用——关于非典危机的深层反思》,《学习月刊》2003年第7期。

[35]许纪霖:《从非典危机反思民族、社群和公民意识》,《天涯》2003年第3期。

[36]许纪霖等:《当前学界的回顾与展望——许纪霖、黄万盛、杜维明三人谈》,《开放时代》2003年第1期。

[37]文来:《对社群概念的进一步讨论——与许纪霖先生对话》,《开放时代》2003年第3期。

[38]顾肃:《评社群主义的理论诉求》,《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

[39]小田:《社群心态的解读——围绕1933年浙江乡村调查而展开》,《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40]朱小田:《民间记忆与社群关系的成长——以一个江南乡村庙会为案例的跨学科考察》,《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41]小田:《庙会仪式与社群记忆——以江南一个村落联合体庙会为中心》,《民族艺术》2003年第3期。

[42]小田:《乡村史研究的社群视野》,《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

[43]卢毅:《从个人到社群:中国近代自由主义者的困顿——以严复、孙中山为例的个案研究》,《人文杂志》2002年第4期。

[44]陈晓强:《虚拟社群:一种新的、真实的社群形势》,《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45]东方朔:《自我概念之诠释及其冲突——社群主义和伦理学中的反理论思潮对自由主义自我概念的批判》,《开放时代》2001年第5期。

[46]欧阳向英:《社群主义是西方左翼政治思想的新形式》,《当代思潮》2000年第12期。

[47]郭星华:《社群隔离及其测量》,《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48]王中宪:《试论社会与社群的概念界限》,《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5期。

[49]安钠·斯科特、莫尼卡·罗斯科:《亚洲防治艾滋病的社群行动寻踪》,《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第3期。

[50]邓光辉:《民族、社群及其叙述》,《当代电影》1999年第5期。

[51][美]罗伯特·D·普特南著,扬蓉编译:《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和公共生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3期。

[52]史有为:《语言社群类型与台湾的外来词》,《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2期。

[53]王中宪:《中国社会的社群视角》,《黑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54]熊志勇:《近代军人社群崛起与传统“四民”结构的整合——以晚清社会变迁为视点》,《人文杂志》1997年第1期。

[55]索端智:《历史事实·社会记忆·族群认同——以青海黄南吾屯土族为个案的研究》,《青海民族学院》2006年1月。

[56]陈心林:《族群理论与中国的族群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57]陈心林:《族群理论与中国的民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

[58]徐杰舜:《族群结构简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59]谌华玉:《关于族群、民族、国籍等概念的翻译与思考》,《读书》2005年第11期。

[60]叶江:《当代西方“族群”理论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61]朱伦:《西方的“族体”概念系统——从“族群”概念在中国的应用错位说起》,《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62]雷海:《对“族群”概念的再认识》,《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63]王东明:《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64]祁进玉:《国内近百年来民族和族群研究评述》,《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65]廖扬:《人类学视野中的交往与族群关系》,《思想战线》2005年第1期。

[66]张永红、刘德一:《试论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67]阿华:《新新人类四大族群》,《现代交际》2004年第9期。

[68]田敏:《论族群不能取代民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69]罗柳宁:《族群研究综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70]阮西湖:《民族,还是“族群”》,《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71]潘蛟:《“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72]乔玉光:《民族与族群:不等位的判断价值》,《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73]范可:《中西文语境的“族群”与“民族”》,《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74]马戎:《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75]陈烨:《Ethnicgroup(族群)、Nation(民族)与中国的民族》,《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3期。

[76]曹卉:《近年来族群问题研究综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77]纳日碧力戈:《问难“族群”》,《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78]乌小花:《论“民族”与“族群”界定》,《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79]郝时远:《台湾的“族群”与“族群政治”析论》,《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80]郝时远:《对西方学界有关族群(ethnicgroup)释义的辨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81]郝时远:《中西语境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思想战线》2002年第5期。

[82]郝时远:《Ethnic(民族)和Ethnic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83][美]郝瑞:《再谈“民族”与“族群”——回应李绍明教授》,《民族研究》2002年第6期。

[84]李红杰:《论民族概念的政治属性——从欧洲委员会的相关文件看“民族”与“族群”》,《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85]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86]蒋立松:《略论“族群”概念的西方文化背景》,《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年第1期。

[87]刘华芹:《族群与区域文化》,《中国都市人类学通讯》2002年第1~2期。

[88]黄泽:《云南未视别群体研究的族群理论意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89]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作者简介]吕燕平,贵州安顺学院。

族群的流动:内涵与边界——潭溪社区的个案研究

同类推荐
  • 导学与导研并重——大学教学改革新视野

    导学与导研并重——大学教学改革新视野

    《导学与导研并重——大学教学改革新视野》可谓在后现代与现代之间,抓住了平衡的着力点,紧紧扣住“导学与导研相结合”这个主题,围绕教师行为“导”与学生行为“学、研”的矛盾悉心探索,总算让人在紧张中有一种松弛。
  •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本专著主要内容为:性和谐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凸现的一个社会问题。从文革的极端禁欲主义文化中走出的中国人,正在以一种更加反叛的方式构建自己的性价值观。传统的性伦理和性规范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一些过去不可想象,不可接受的性越轨现象被接受了。这种反叛是人类婚姻制度所固有的本性与德性、人性与理性的矛盾的表现。在这样一场追求性规范“合理性”的运动中,哲学工作者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揭示性存在领域固有的、隐藏在现象内部的规律性,对传统性价值观和伦理观念做出客观的评价,分析这些观念形成、发展的原因,同时回答好这个问题:在当代中国,什么是性和谐,我们应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性和谐。
  • 汉语词汇认知心理研究

    汉语词汇认知心理研究

    本书共分6章,着重对汉语单音节词汇词义识别的内在心理过程进行了研究。
  • 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本书是目前国内首部探讨20世纪以来全球知名媒体国际传播战略的教材。《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以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特别是国际战略理论为基本框架,结合媒体经营管理理论和国际传播理论,在描述BBC、VOA等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演变历程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这些媒体的主要国际传播战略。
  • 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本书奉献给读者的是作者对于当今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创造、文化传播、艺术功能、产业理念及实践等诸多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本书是一本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基本理论著作,书中对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进行了准确界定,研究分析广播电视艺术的构成要素、功能及其属性,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建构起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范畴及知识体系。
热门推荐
  • 路过三十四世纪:狂妄宠妻

    路过三十四世纪:狂妄宠妻

    34世纪,你这是欺负本姑娘不懂行是吧!哼哼,有系统亲爷爷在左,护妹狂姐在右,你丫的看到本姑娘还不路过,你这是自找虐!打电话,两只手把边框一拉,点击若姐,正在接通电话……对方已接通电话……“喂,锦璃,是不是有人欺负你了。”“姐,不是,我在介绍呢。”“也对咧,老姐最近帮你相中了一对象好像叫季什么影的!”“艹。”留下一句话谢幕。
  • 末世人途

    末世人途

    末日降临、丧尸遍地,经历了轮回重生之苦的叶阳,再次降临末世的三天前,却发现自己所在的世界被迅速游戏化,而且还是一款残酷的末世生存游戏……驻地卡、职业卡、装备卡、食物卡……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作为拥有在末日中苟延残喘一年时间记忆的叶阳,重新回到起点……作为重生者,他又是否能突破前人关卡,找到末日的原因,并在游戏中脱颖而出呢?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纨绔逆袭

    纨绔逆袭

    别人网恋的对象如花似玉郭江龙网恋的对象却像如花好心帮邻居试试家里的玻璃是不是防弹的却被当成驴肝肺高中时想来一场世纪求婚,“老婆”挺着肚子来祝贺警花同志,是他让我踩着他的身体过去的,与我何干美女,想夺走我爸家产的唯一办法就是嫁给我老天爷,你为什么要给我一副万人迷的脸蛋,我恨你
  • 一世之主

    一世之主

    小子白轩,自幼体质孱弱,饱经世间人情冷暖,看废材少爷如何崛起,不甘命运的摆布,看顽强少年如何一步步的踏上强者的登天之路,笑看苍生,俯瞰天下。“宠物、功法、神器,一切都是我拼命换来的!”“我的人生我做主,看少年如何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登上人生巅峰”······
  • 妄为人师

    妄为人师

    师大毕业后,可以为师矣。传道,授业,解惑;贪欢,喜闲,慕色。这是一个家庭教师在另一个世界重操旧业,培养萝莉,妄为人师的故事。当一位道德沦丧、无视版权、欺凌幼女的老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主要阅读方法参考:《极品家丁》
  • 爱心的河流

    爱心的河流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蒋行远用二十多年时间帮扶30名多民族儿女上学,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二十多年的爱心付出、无赖和坚守,汇聚成了一条爱心的河流……
  • 那年:时光荏苒

    那年:时光荏苒

    对于爱情,秦奕从来都没有想过,他不敢奢想,也不敢想。对于爱情他甚至厌恶,甚至觉得恶心,他从来不相信爱情。在他的世界里,爱情既是奢侈品也是廉价物。爱情这种东西就是就是可笑至极。从小就被人视为“自闭儿”又背负着仇恨的他又怎么能知道爱情,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那年他高三,18岁一个叫宋潇潇的女孩闯入了他的世界......
  • 死亡不过转瞬间

    死亡不过转瞬间

    每个人都有喜欢的人,每个人都会被人喜欢,有人让我感动,有人让我感激,无论如何我都要追求到我的幸福,我要我的青春记忆常驻,哪怕最后一无所有,但是我有回忆,当我快要死亡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只能带走我的回忆。
  • 奇幻少年行

    奇幻少年行

    绚丽的世界异彩纷呈,有仙,有魔,有各种族,珍兽,异兽但这个奇幻的世界还有未知的奥秘。爱情,友情,阴谋,少年们不断成长,前进吧,少年
  • 综清穿木槿槿

    综清穿木槿槿

    槿槿目瞪口呆的照着记忆回忆,这绝对不是历史,自己是遇上架空了还是历史被某位前辈改了吧。什么时候清朝可以正大光明的穿汉服了,重点是她在宿舍睡个觉怎么就穿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