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城诅咒情缘
第一章以前猫场繁荣昌盛硫磺厂
贵州猫场镇,位于大方县西部,距县城51公里,文化底蕴深厚,历来为大方县西部物资集散地、商贸重镇,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炭、硫磺储量丰富。境内风光旖旎的九洞天以其独有的山雄水美令前来观光的宾客叹为观止。
2011年清明时节,我打工从江苏来到久别多时猫场镇,在回忆中学时期的往事的同时,走访了一些我们猫场镇的历史文化。其中,有一个国营劳改硫磺厂的废址以及它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我的好奇心,眼前的硫磺厂一切记忆犹新。
走在硫磺厂的遗址上,看着高耸如云的烟囱,庄严的办公大楼和会场,能隐约地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屋内的桌上和地上散落着许多文件,桌上东倒西歪的容器和铺洒的药品粉末,仿佛诠释着这里曾进行过繁忙的工作,而工作人员才离开不久。在烧制硫产品的硫窑里,还有高温下氧化硫长期作用留下的痕迹,旁边的炉渣早已堆成一座小山。
据曾在硫磺厂工作过的一位老人介绍,猫场镇硫磺厂是在新中国刚成立前几年,火药、炸弹等军需物资短缺,医疗卫生所需硫磺匮乏的背景下,于1954年建厂的。整个厂区实现功能性的自给自足,不仅生产硫磺产品,还拥有其自己的煤矿、水泥厂、农业队、化肥厂、工业加工厂及酒店等企业。该地也是大方监狱的所在地,厂区内有5大监狱,犯人最多的时候达到近万人,监狱的犯人成为该硫磺厂主要的劳动力。
20世纪70—90年代,是硫磺厂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据说,那个时候没多少人知道“猫场镇”这个地名,但只要谈到硫磺厂,可谓是人人皆知。
今年86岁的xx大爷告诉我,他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是劳改队伍中的一员,被分到了第五大队,也就是当时的农业队,其主要任务是保障整个硫磺厂监狱犯人和工作人员后勤生活。因为整个厂区人口很多,xx爷必须每天一大早赶着马车,到各村挨家挨户收购食堂所需的原材料:南瓜、红薯、土豆、小麦、大豆……只要是能吃的东西都要大量收购。
整个硫磺厂的工作井然有序,各环节各司其职。水厂、电厂、煤矿、机械加工厂、农业队以及木工厂如同一个人的各种器官,为整个生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远远望去,矿山上全是采矿人的身影,像爬满了蚂蚁。大家都忙碌着,以尽快完成一天中自己的采矿任务。
从矿山到达窑区,有专门安装的多条运矿轨道,轨道上来回的矿车穿梭在矿山与窑区之间。
炉窑被一层硫矿和一层煤炭地交替着填满,待到30多个炉窑全部填满的时候,便统一点火开始烧制。紧接着滚滚的硫烟染黄了硫磺厂的天空,好几公里远的地方都能闻到刺鼻的氧化硫的味道。
几天后,炉窑被陆续揭开,炉窑里新生的硫磺粉通过轨道被送到了制硫车间,硫磺成品在这里诞生。
当时的硫磺成品是很少在当地的市场上流通的,每天都会有很多大型货车直接把硫磺产品拉走。在80年代,当时的煤炭的市场价是几十块钱一吨,而硫磺产品的价格已达到上千元一吨。
当时硫磺厂是猫场镇最为繁华的地带,全镇的集市也都集中在硫磺厂区,称为“白日场”,人们每天可以在这里进行商品交易。白天的硫磺厂可谓是人来人往,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夜晚降临,硫磺厂变得灯火通明,远远地就能望见硫磺厂区的上空被灯火映得通亮。厂区内经常会放映露天电影,全镇的人都会聚集在厂区观看免费电影。而且在八几年,硫磺厂还拥有了自己的卫星电视接收塔,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