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23000000024

第24章 机缘品第七(3)

[4]《金光明经·四天王品》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法华经·普门品》:“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而为说法;应以得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波罗门身得度者,即现波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起修皆妄动[1],守住匪真精[2]。妙旨因师晓[3],终亡染污名[4]。

[1]本具身智,何劳修治?若有修治,皆是妄动。

[2]执守三身四智,亦是不是。上文言无住者人之本性,今若守住,非本性矣,故云匪真精也。

[3]妙旨三身四智之旨也。《笔削记》一:“终实圆理,故曰妙旨。”师,谓六祖也。

[4]亡,通“无”。马祖道一禅师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悟自性之身智,亡假名之染污。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1]。髫年出家[2],志求见性[3]。一日参礼[4],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5]白峰山,礼大通和尚[6]。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7],远来投礼[8],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9]。

[1]信州,唐置,元为路,明改广信府,今江西上饶县其旧治也。贵溪,县名,唐置,故城在今江西贵溪县西,今属江西豫章道。

[2]髫,音“迢”。髫年,小儿垂发辫时也,又为年幼者之称。

[3]见性,见前注中。

[4]凡集禅门人坐禅说法诵经谓之参。故诘旦升堂云早参,日暮念诵云晚参,非时说法为小参。凡垂语之尾,多用参语。参,言外妙旨之意也。参礼者,因参礼师也。

[5]学人,学道人也。《菩萨璎珞经》:“佛子庄严二种法身,是人名学行人。”洪州,见前注。

[6]《佛祖统纪》四十一:“神龙二年,北京神秀国师示寂于东都大官寺,谥大通禅师。”按:《传灯会元》《通载》等《神秀传》,无住白峰山事,且大通为神秀谥号,不应其徒即称大通和尚,盖别有一大通也。

[7]《汉书》四《文帝纪》:“朕狐疑。”注:师古曰:“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称多疑者而曰狐疑。”

[8]投礼,五体投地而行礼也。

[9]看,语助词;姑一试之也。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1],请问如何是某甲[2]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3],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4]。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1]丈室,又云方丈。禅林主持之正寝也。相传维摩诘居士之石室方一丈,丈室之名即本于此。《传灯录·禅门规式》:“长老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往生论注》上:“如维摩方丈,包容有余,何必国号无赀,乃称广大。”《法苑珠林·感通篇》:“吠舍离国宫城周五里,宫城北六里有寺塔,是说《维摩经》处。寺东北四里许有塔,是维摩故宅基。尚多灵神,其舍叠砖,传云积石,即是说法现疾处也。唐显庆年中敕使长史王立策,因向印度,过净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头陀寺碑文》:“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注:高诱曰:“堵长一丈高一丈,回环一堵为方丈。”铣曰:“宋孝武皇帝时也,言立方丈之室,以置经像也。”

[2]《史记》:“某子甲何为不来乎?”按:言某甲者,某以代姓,甲代名。指人指己,于文字上皆可用之。

[3]禅家心与性名别实同,说性即说心,故独言本性。

[4]正见,注见前。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1],大似浮云遮日面[2]。不知一法守空知[3],还如太虚生闪电[4]。此之知见瞥然兴[5],错认何曾解方便[6]。汝当一念自知非[7],自己灵光常显现[8]。

[1]不见一法,承上文“了无一物可见”而言。然不可有“无见”二字存于胸中,存无见者,随在无见,故能障蔽自己。

[2]浮云,喻胸中所存之“无见”二字也。李白诗:“总为浮云能蔽日。”

[3]“不知一法”承上文“无一物可知”而言。然不可执守空知,守空知者,如木石而取守空寂,即为空知所障,还如太虚生闪电也。

[4]闪电,喻执守之空知也。若不守空知,则太虚不生闪电矣。太虚,天空也。李群玉诗:“心似闲云在太虚。”闪电,谓电光一瞥;喻疾速也。

[5]瞥,音“劈”。徐曰:“瞥然,暂见也。”

[6]错认,以无知无见为是,而失见性之捷径。《法华文句》三:“方者,秘也。便者,妙也。”按:方便共有三种解释,余二种略。

[7]自知非者,自知见之与知,俱不是也。

[8]灵光者,人人固有之佛性,灵灵照照,而放光明者。《五灯会元》三:“百丈禅师上堂:‘灵光独照,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1]。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2]。情存一念悟[3],宁越昔时迷[4]。自性觉源体[5],随照枉迁流[6]。不入祖师室[7],茫然趣两头[8]。

[1]《维摩经·弟子品》:“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2]存无见,守空知,皆著相也。“菩提”见前注。

[3]情,私意也。才存悟迹。何如未悟?故不可自以为悟也。

[4]言私意存一念之悟,与昔时之迷初无少异。

[5]圭峰禅师云:“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

[6]随照,随见知照也。枉,劳而无功。迁流者,念念迁谢,如水之流注。

[7]祖师,见前注。《论语》:“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8]茫然,即杳茫意,无主张貌。两头者,存无见,守空知也。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1],又言最上乘[2],弟子未解,愿为教授[3]。

[1]三乘,指声闻乘为羊车,缘觉乘为鹿车,菩萨乘为牛车言也。详见《法华经·譬喻品》。

[2]最上乘,指大白牛车,譬得佛乘者。《金刚般若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纂要》三:“最上者,一佛乘也。”《略疏》云:“最上乘者,圆顿教是也。”

[3]教授,教法授道也。《楞伽经》一:“现方便而教授。”《辅行》四之三:“宣传圣言名之为教,训诲于义名之为授。”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1],悟法解义是中乘[2],依法修行是大乘[3]。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4],一无所得,名最上乘[5]。乘是行义[6],不在口争[7]。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8]。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1]仅据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诵读经典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2]仅能悟佛法,解经典中之意义,虽知其所以然,尚未能躬行之实践者。

[3]既悟六度万行之理,能依法实践者。

[4]法性一而相各异,其各异之相,自外可见者,名法相。《维摩经·佛国品》:“善解法相,知众生根。”《大乘义章》二:“一切世谛,有为无为,通名法相。”

[5]《入道要门论》上:“大乘最上乘,其义云何?答:大乘者,是菩萨乘;最上乘者,是佛乘。又问:云何修而得此乘?答:修菩萨乘者,即是大乘。证菩萨乘.更不起观,至无修处,湛然常寂,不增不减,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6]《笔削记》一:“乘者,就喻彰名,运载为义。如世舟车,可以运重致远。”乘,以运载为义,故云行义。能行即是乘,但口说而不行,便非乘也。

[7]《史记》五十五《留侯世家》:“此难以口舌争也。”《读书录》:“学者开口皆能言道理,然当体诸心,果能实好此道理否?又当体之身,果能实行此道理否?若徒能言之于口,而体诸身心者,皆不能然,是所谓自欺也。”

[8]《悟性论·夜坐偈》云:“若识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动自如如。”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1]。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2]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3]。于此疑惑。师曰:汝作么生疑[4]?

[1]南海,县名。隋以番禺改置,明清时与番禺县并为省治。民国从治佛山镇,属广东粤海道。

[2]《大般涅槃经》译本有二种:一种北凉昙无谶译,凡四十卷,名《北本涅槃经》;一种刘宋慧严等再治,凡三十六卷,名《南本涅槃经》。此《涅槃经》系指《北本涅槃经》而言。

[3]“诸行无常”四句偈,过去离怖畏如来偈也。《涅槃经》十三:“过去之世,佛日未出,我于尔时作婆罗门,周遍求索大乘经典,乃至不闻方等文字。我于尔时,住于雪山。释提桓因心大惊怪,自变其身作罗刹像,甚可怖畏。下至雪山,去其(‘其’字,释尊自指因地)不远,而便立住。宣过去佛所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是苦行者(苦行者,亦释尊自指因地,皆指作婆罗门身言)闻是半偈,心生欢喜,即从座起,四方顾视。言:向所闻偈,谁之所说?我于尔时,更无所见,惟见罗刹,即便前至是罗刹所,作如是言:善哉!大士,汝于何处得是过去离怖畏者所说半偈?即答我言:我不食来已经多日,处处求索,了不可得。我即问言:汝所食者,为是何物?罗刹答言:食人暖肉。我复语言:汝但具足说是半偈,当以此身奉施供养。罗刹答言:谁当信汝?为八字故,弃所爱身。我即答言:十方诸佛,亦能证我为八字故舍于身命。罗刹答言:谛听,谛听!当为汝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无明生行行生识,乃至生老病死,终而复始,如环无端。修行者应先了解此行字之重要,知一切诸行是生灭法,不离十二因缘,至于四生六遵,无尽轮回,皆诸行无常也。当求所以常住之遵,明常住之遵则生,灭可灭灭之尽净则寂乐现前,而快乐无边矣。寂灭非断灭,乃不生不灭之谓也。”

[4]作么生,犹言“因何”。禅家疑问之词也。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1]。色身无常,有生有灭[2]。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3]“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4]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5]分散,全然是苦[6],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7]是生灭之体,五蕴[8]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9],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1]色身,地、水、火、风四大也。按:身者,外四大所成之身也。又为三种身之一,从四大五尘等色法而成之身,谓之色身。法身,佛之真身也。《金刚纂要》四:“法身毕竟非色身,非诸相。”按:法身,即一切法平等实性也。

[2]《智度论》二十三:“一切有为法无常者,新新生灭故,属因缘故,不增积故。复次,生时无来处,灭亦无去处,是故名无常。”

[3]见《涅槃经》十三《圣行品》。

[4]不审,犹云未知。

[5]《对法论》一:“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何等地界?谓坚劲性。何等水界?谓流湿性。何等火界?谓温热性。何等风界?谓轻等动性。”

[6]《大智度论》十五:“受此四大五众身,应有种种苦分,无有受身而不苦者。”

[7]《起信法藏疏》:“法性者,明此真体普遍之义。通与一切法为性,即显真如,遍于染净,通情非情,深广之义。故《智论》曰:在众生数中,名为佛性。在非众生数中,名为法性。”

[8]五蕴:色、受、想、行、识也。有相为色,领纳名受,取像曰想,迁流为行,分别为识。蕴者,积聚为义,谓积聚生死过患。

[9]更生,复生也。《山海经》:“无綮之国,其人无男女,穴居食土,死即埋之,其心不朽。死一百二十岁,乃复更生。”

师曰:汝是释子[1],何习外道[2]断常邪见[3],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4],耽著世乐[5]。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6],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7]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8]无有生相[9],刹那无有灭相[10],更无生灭可灭[11],是则寂灭现前[12]。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

[1]《弥沙塞律·杂类》:“出家,皆舍本姓,同称释子。”《维摩经慧远疏》:“从佛释师教化出生,故名释子。”释子,释迦佛之弟子也。

[2]《唯识俗诠》第一:“外道者,心游道外,不顺真理,外于佛道,故名外道。”

[3]《大智度论》七:“见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断。常见者,见五众常忍乐;断见者,见五众灭心忍乐。一切众生,多堕此二见中。菩萨身断此二,亦能除一切众生二见,令处中道。”

[4]吝者,爱惜而不肯舍也。

[5]耽,音“端”,过乐也。尔,雅乐也。《法华·譬喻品》:“深著世乐,无有慧心。”

[6]好、恶,俱去声。

[7]愍,音“闵”。

[8]刹那,谓极短时也。《大藏法数》:“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或云,壮士一弹指间有六十刹那。

[9]生相,生起之相也。

[10]灭相,灭去之相也。

[11]无生灭,如空里无花。

[12]《笔削记》五:“分明显了,更无暗昧,故曰现前。”《黄檗传心法要》下:“声闻人见无明生,无明灭;缘觉人但见无明灭,不见无明生,念念证寂灭;诸佛见众生终日生而无生,终日灭而无灭。无生无灭,即大乘果。”

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1],圆明常寂照[2]。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3]。诸求二乘人[4],目以为无作[5]。尽属情所计[6],六十二见本[7]。

[1]无上,见前注。《楞伽经》:“妄想不生,不起不灭,我说涅槃。涅槃者,如真实义见,离先妄想心心数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笔削记》三:“法身、解脱、般若,备此三点,以成大涅槃。”《入道要门》上:“如何得大涅槃?师曰:不造生死业。对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

[2]一物不欠,故云圆;妙净明心,故云明;无始无终,故云常;无有散乱,故云寂;灵鉴不昧,故云照。

[3]断,断灭也。

[4]二乘,声闻乘人、缘觉乘人。

[5]《大智度论》九十三:“邪见者,所谓无作见。虽六十二种皆是邪见,无作最重。所以者何?无作,言不应作功德求涅槃。若言天作,若言世界始来.虽是邪见,而不遮作福德,以无作大恶,故不生。”

[6]计,分别计度也。

同类推荐
  •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忙、茫、盲……大多数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大街上人们行色匆匆,办公室里人们忙忙碌碌,工作台前人们废寝忘食。有人忙出了功成名就,有人忙出了事半功倍,有人忙出了迷惘无助,有人在盲目地忙啊忙……人在旅途,最累莫过奔命、最怕莫过于茫然若失、最苦莫过于苦海无边。故而,我们需要学会去调整、去谋划、去经营、去感悟,用从容的心去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愿这本忙里偷闲者写给大忙人的佛学感悟,能够帮助每一位现代社会的大忙人,让大家都找到一张让心灵放松的按摩椅,一个让心灵休憩的驿站,一处让心灵休整的港湾。
  • 创造全面的人生(星云日记二)

    创造全面的人生(星云日记二)

    命运,不是由别人操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不要相信命运能左右一切,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全面的人生。
  • 悟道

    悟道

    本书是采撷星云大师的禅心禅话,锤炼成一本智慧的结集,希望在每个读者的心中开垦一块天地,洒上几颗莲花的种子,等待净莲绽放的日子,身心皆安,烦恼不再丛生……
  • 快乐禅:禅理教你透视生活的智慧

    快乐禅:禅理教你透视生活的智慧

    本书通过多篇禅意故事,告诉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珍惜当下、知足常乐、珍藏本钱、顺其自然等积极健康的观念。
  • 给人欢喜(人间佛教语录1)

    给人欢喜(人间佛教语录1)

    本书是大师依据佛陀的言说及其弘法多年的教化经验。主要包括生活观、伦理观、修持观、处世观、仪礼观、教育观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天下城:逃婚郡主

    天下城:逃婚郡主

    在众人眼中,他是绝世外貌与邪恶灵魂完美结合的妖孽;有人用刀杀人,有人用笔杀人,他却用微笑焚心;爱上他的人痛不欲生,恨他入骨的人却甘心为他舍弃生命;他终年徘徊在地狱边缘,却没人能将他再次打入地狱,因为他将与你同赴;他是天下唯一胆敢公然藐视皇权的人,他不是武林霸主却无一人敢在他面前称霸;他令无数女子倾心,然而用尽一切手段却不能同挚爱的女人相守;他宠她、溺她、疼她、霸她、虐她、囚禁她,然而最终那个无数次救他助他唯一信任的朋友却用最残酷的手段报复他——他挚爱的她是……
  • 捡个鬼魅做郎君

    捡个鬼魅做郎君

    他是鬼,而她却是人。最近,也却最远······彼此站在一个可遇而不可及的地方。人们都说人鬼殊途,可是他们就是彼此爱上了,沦陷了,相约白首了······
  • 世界名人轶事

    世界名人轶事

    本系列书精选英语名著作品,并加上一些生词注释,使读者无须处处翻查词典,影响阅读兴致。同时每篇配上中译文,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原文。此外,还附有题解说明,介绍作品主旨、背景、寓意以及修辞特色等。英语学习部分,选出原文中较实用的词汇和句式,介绍其现代用法。我们的目的是希望达到“阅读名著,学好英语”的效果。
  • 都市主宰之冰封天下

    都市主宰之冰封天下

    一个被世界所抛弃的孤儿,一个被冰封百年的王者,一枚被时空所诅咒的戒指。。。。会有怎样的故事所发生。。。。
  • 终仙记

    终仙记

    任凭再如何天资卓绝,却抵不过人心险恶,就此烟消云散……转世重修,历经万难,再次回到仙界,却发现一切都只是一场算计……仙道渺渺,始终归于一个“情”字……本书又名《杀人王本纪》,中午晚上各一更,求支持
  • 爆笑追爱:极品校草萌丫头

    爆笑追爱:极品校草萌丫头

    某帅:“蘑菇头,请你带大脑出门。”某妞:“恩?人家带了哒,还挺好使的!”他是有史以来最惨的男猪脚。因为他遇见了有史以来最脑残的女猪脚!不就追一个帅哥吗?不就谈一场恋爱吗?惹来俊男靓女一窝蜂……
  • 痴情于他心痛因他再哭为他

    痴情于他心痛因他再哭为他

    那是上初中的第一天,满怀期待的来到学校,直到遇见了他,才发现原来爱情是这样的…………
  • 无相思尘论

    无相思尘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力灭八荒

    力灭八荒

    蛮荒大地,天地浩荡,万族林立,唐天因偶得到一块上古血玉而引来八帝围杀,因未婚妻的一句“生当复来归,死亦长相思。”执念使其灵魂没有消散。因心中的不甘终于得到重生的机会。起誓道“待我重回八荒之时,便是你们八帝灭门之日。(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梦)
  • 浮生醒梦

    浮生醒梦

    她,被自己的妹妹所抛弃,却不存在一丝的怨恨,表面张扬,懦弱的她始终站在不远处保护着自己的妹妹,哪怕是抢夺着爱情,她也不曾反抗。他,手握重兵,却在肮脏的环境中倾心一人,却不知自己遇见相同的容貌,不相同的心,他暴怒的向她找寻答案,却被一次次放手,最后离乡背井,远离尘世。他,魔君宫主,放毒杀人轻而易举,却为一人放下征服,痴心等候,甘愿陪她畅走四方。一次失去,二次得到,再次失去,却已是岁月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