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47200000007

第7章 《三国志演义》序

三国的故事向来是很能引起许多人的想像力与兴趣的。这也是很自然的。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分裂的时代:一,春秋到战国,二,楚汉之争,三,三国,四,南北朝,五,隋唐之际,六,五代十国,七,宋金分立的时期。这七个时代之中,南北朝与南宋都是不同的民族分立的时期,心理上总有一点“华夷”的观念,大家对于“北朝”的史事都不大注意,故南北朝不成演义的小说,而南宋时也只配做那偏于“攘夷”的小说(如《说岳》)。其余五个分立的时期都是演义小说的好题目。分立的时期,人才容易见长,勇将与军师更容易见长,可以不用添枝添叶,而自然有热闹的故事。所以《东周列国志》《七国志》《楚汉春秋》《三国志》《隋唐演义》《五代史平话》《残唐五代》等书的风行,远胜于《两汉演义》《两晋演义》等书。但这五个分立时期之中,春秋战国的时代太古了,材料太少;况且头绪太纷烦,不容易做的满意。楚汉与隋唐又太短了,若不靠想象力来添材料,也不能做成热闹的故事。五代十国头绪也太繁,况且人才并不高明,故关于这个时代的小说都不能做好。只有三国时代,魏蜀吴的人才都可算是势均力敌的,陈寿、裴松之保存的材料也很不少;况且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了许多杂书的材料,很有小说的趣味。因此,这个时代遂成了演义家的绝好题目。

《三国志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唐朝已有说三国故事的了。段成式《酉阳杂俎》说:“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剧,有市人小说,呼扁鹊作褊鹊字,上声。”又李商隐《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都可证晚唐已有说三国的。宋朝“说话”的风气更发达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北宋晚年的“说话”,共有许多科,内中“说三分”是一种独立科目,不属于“讲史”一科,竟成了一种专科了。苏轼《志林》说: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宋金分立的时代,南方的平话,北方的院本,都有这一类的历史故事。现在可考见的,只有金院本中的《襄阳会》。到了元朝,我们的材料便多了。《录鬼簿》与《涵虚子》记的杂剧名目中,至少有下列各种是演三国故事的:

王晔:《卧龙冈》。

朱凯:《黄鹤楼》。

王实甫:《陆绩怀橘》《曹子建七步成章》。

关汉卿:《管宁割席》《单刀会》。

尚仲贤:《诸葛论功》。(《录鬼簿》作《武成庙诸葛论功》,不知是否三国故事。)

高文秀:《周瑜谒鲁肃》《刘先主襄阳会》。

郑德辉:《王粲登搂》《三战吕布》(二本)。

武汉臣:《三战吕布》(二本)。(按《录鬼簿》,武作的是一部分,余为郑作。)

王仲文:《诸葛祭风》《五丈原》。

于伯渊:《斩吕布》。

石君宝:《哭周瑜》。

赵文宝:《烧樊城糜竺收资》。

无名氏:《连环计》《博望烧屯》《隔江斗智》。

这十九种之中,现在只有《单刀会》《博望烧屯》(日本京都文科大学影刻的《元人杂剧三十种》之二)《连环计》《隔江斗智》《王粲登楼》(臧刻《元曲选》百种之一),五种存在。明朝宗室周宪王的《杂剧十段锦》之中,有《关云长义勇辞金》一种,现在也有传本(董康刻的)。

我们研究这几种现存的杂剧,可以推知宋至明初的三国故事大概与现行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相差不远。内中只有《王粲登楼》一本是捏造出来的情节;如说蔡邕做丞相,曹子建和他同朝为学士,王粲上万言策,得封天下兵马大元帅:都是极浅薄的捏造。其余的几本,虽有小节的不同,但大体上都与《三国演义》相差不多。我们从这些杂剧的名目和现存本上,可以推知元朝的三国故事至少有下列各部分:

(1)吕布故事:《虎牢关三战吕布》《连环计》《斩吕布》。

(2)诸葛亮故事:《卧龙冈》《博望烧屯》《烧樊城》《襄阳会》《祭风》《隔江斗智》《哭周瑜》《五丈原》。

(3)周瑜故事:《谒鲁肃》《隔江斗智》《哭周瑜》。

(4)刘、关、张故事:《三战吕布》《斩吕布》及以上诸剧。

(5)关羽故事:《义勇辞金》《单刀会》。

(6)曹植、管宁等小故事。

最可注意的是曹操在宋朝已成了一个被人痛恨的人物(见上引苏轼的话),诸葛亮在元朝已成了一个足计多谋的军师,而关羽已成了一个神人。(《义勇辞金》里称他为“关大王”;《单刀会》是元初的戏,题目已称《关大王单刀会》了。)

散文的《三国演义》自然是从宋以来“说三分”的“话本”变化演进出来的。宋时已有很好的短篇小说,如新发现的《京本通俗小说》(在《烟画东堂小品》中),便是很明白的例。但宋时有无这样长篇的历史话本,还不可知。旧说都以为《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一个杭州人罗贯中做的。罗贯中,或说是名贯,字本中(《七修类稿》);或说是名本,字贯中(《续文献通考》)。《水浒传》《三国志》《隋唐演义》《平妖传》等书,相传都是他做的。大概他是当时的一个演义家,曾做了一些演义体的小说。明初的《三国演义》也许真是他做的。但那个本子和现行的《三国演义》不同。当明万历年间,《水将传》的改本已风行了,但《三国演义》还是很浅劣的。胡应麟在《庄岳委谈》里说《三国演义》“绝浅陋可嗤”,又说此书与《水浒》“二书浅深工拙,若霄壤之悬”。可见此书在明朝并不曾受文人的看重。

明朝末年有一个“李卓吾评本”的《三国演义》出现。此本现在也不易得了;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铃木豹轩教授藏的一部《英雄谱》,上栏是百十回本的《忠义水浒传》,下栏是这个本子的《三国演义》。我们不知道这个本子和那明初传下来的本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但我们可以断定这个仍旧是很幼稚的。后来清朝初年,有一个毛宗岗(序始),把这个本子大加删改,加上批评,就成了现在通行的《三国志演义》。毛宗岗假托一种“古本”,但我们称他做“毛本”。毛宗岗把明末的本子叫做“俗本”,但我们要称他做“明本”。

毛本有“凡例”十条,说明他删改明本之处。最重要的有几点:

(1)文字上的修正:“俗本(即明本,下同)之乎者也等字,大半龃龉不通;又词语冗长,每多复沓处。今悉依古本改正。”

(2)增入的故事:“如关公秉烛达旦,管宁割席分坐,曹操分香卖履,于禁陵阙见面,以至武侯夫人之才,康成侍儿之慧,邓艾凤兮之对,钟会不汗之答,杜预《左传》之癖:今悉依古本存之。”

(3)增入的文章:“如孔融荐祢衡表,陈琳讨曹操檄,今悉依古本增入。”

(4)削去的故事:“如诸葛亮欲烧魏延于上方谷,诸葛瞻得邓艾书而犹豫未决,之类……今皆削去。”

(5)削去的诗词:“俗本每至‘后人有诗叹曰’,便处处是周静轩先生,而其诗又甚俚鄙可笑。今此编悉取唐、宋名人作以实之。俗本往往捏造古人诗句,如钟繇、王朗颂铜雀台,蔡瑁题诗馆驿屋壁,皆伪作七言律体。今悉依古本削去。”

(6)辨正的故事:“俗本纪事多讹。如昭烈闻雷失箸,及马腾入京遇害,关公封汉寿亭侯,之类,皆与古本不合。又曹后骂曹丕,而俗本反书其党恶;孙夫人投江而死,而俗本但纪其归吴。今悉依古本辨定。”

我们看了这些改动之处,便可以推想明本《三国演义》的大概情形了。

我们再总说一句:《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自宋至清初五百多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

这部书现行本(毛本)虽是最后的修正本,却仍旧只可算是一部很有势力的通俗历史讲义,不能算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书。为什么《三国演义》不能有文学价值呢?这也有几个原因:

第一,《三国演义》拘守历史的故事太严,而想像力太少,创造力太薄弱。此书中最精彩,最有趣味的部分在于赤壁之战的前后,从诸葛亮舌战群儒起,到三气周瑜为止。三国的人才都会聚在这一块,“三分”的局面也定于这一个短时期,所以演义家尽力使用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打破历史事实的束缚,故能把这个时期写的很热闹。我们看元人的《隔江斗智》与此书中三气周瑜的不同,便可以推想演义家运用想象力的自由。因为想象力不受历史的拘束,所以这一大段能见精彩。但全书的大部分都是严守传说的历史,至多不过能在穿插琐事上表现一点小聪明,不敢尽量想象创造,所以只能成一部通俗历史,而没有文学的价值。《水浒传》全是想象,故能出奇出色;《三国演义》大部分是演述与穿插,故无法能出奇出色。

第二,《三国演义》的作者,修改者,最后写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学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他们极力描写诸葛亮,但他们理想中只晓得“足计多谋”是诸葛亮的大本领,所以诸葛亮竟成一个祭风祭星,神机妙算的道士。他们又想写刘备的仁义,然而他们只能写一个庸懦无能的刘备。他们又想写一个神武的关羽,然而关羽竟成了一个骄傲无谋的武夫。这固是时代的关系(参看《胡适文存》卷一,52~53页),但《三国演义》的作者究竟难逃“平凡”的批评。毛宗岗的凡例里说:

俗本谬托李卓吾先生评阅……其评中多有唐突昭烈,漫骂武侯之语,今俱削去。

这种见地便是“平凡”的铁证。至于文学的技术,更“平凡”了。我们试看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一大段;在作者的心里,这一段总算是极力抬高诸葛亮了;但我们读了,只觉得平凡浅薄,令人欲呕。后来写“三气周瑜”一大段,固然比元人的《隔江斗智》高的多了,但仍是很浅薄的描写,把一个风流儒雅的周郎写成了一个妒忌阴险的小人,并且把诸葛亮也写成了一个奸刁险诈的小人。这些例都是从《三国演义》的最精彩的部分里挑出来的,尚且是这样,其余的部分更不消说了。文学的技术最重剪裁。会剪裁的,只消极力描写一两件事,便能有声有色。《三国演义》最不会剪裁;他的本领在于搜罗一切竹头木肩,破烂铜铁,不肯遗漏一点。因为不肯剪裁,故此书不成为文学的作品。

话虽如此,然而《三国演义》究竟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在几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没有一部书比得上他的魔力。五百年来,无数的失学国民从这部书里得着了无数的常识与智慧,从这部书里学会了看书写信作文的技能,从这部书里学得了做人与应世的本领。他们不求高超的见解,也不求文学的技能;他们只求一部趣味浓厚,看了使人不肯放手的教科书。《四书五经》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二十四史》与《通鉴》《纲鉴》也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古文观止》与《古文辞类纂》也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但是《三国演义》恰能供给这个要求。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要求,我们都曾尝过他的魔力,我们都曾受过他的恩惠。我们都应该对他表示相当的敬意与感谢!

(注)作此序时,曾参用周豫才先生的《小说史讲义》稿本,不及一一注出,特记于此。

(收录入罗贯中著,汪原放标点:《三国演义》,1922年亚东图书馆初版)

同类推荐
  •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本文是一个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课题。从比较的视角,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文本分析、社会批评、实证研究、文化研究等批评方法,对西方互文性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影响和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本文所探讨的互文性仅限于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层面,对于国内出现的从语篇分析角度进行的诸多研究中只是在必要时提及,不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互文性在中国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迄今为止只出版了一部专著,国内对互文性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说还处于有待深化和提升的阶段,因此本文将用较为浓重的笔墨对互文性理论的前历史、其在法国的诞生、其在欧美的流变及其理论本身的特点进行追根溯源、系统梳理和详尽描述
  • 等待香港: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

    等待香港: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

    “等待香港”撷取了林奕华近二十年来在香港、伦敦以及其他各地写下的关于香港的长短文字,书名取材自贝克特的经典荒诞剧《等待戈多》,仿佛心中有个等的对象,而我们可以做的就只是被动地等待。香港是个同样荒谬的地方,香港以什么方式存在?还可以什么方式存在? 无线的昨天与今天,各时代领军人物,从周梁淑怡到今日之陈志云;无线四十年剧集盘点;隐藏各处的轶事,等读者挖掘。
  • 叶圣陶散文

    叶圣陶散文

    “学生阅读经典”丛书是一套为中小学生编辑的语文课外读物,精选了多位名家的经典作品,适合中小学生阅读。阅读这套丛书不但能提高你的文学修养,对你的语文学习也大有益处,更能提高你的写作水平和应试能力。本书为丛书之一,收录了叶圣陶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
  • 指尖上的华尔兹

    指尖上的华尔兹

    《指尖上的华尔兹》作者指尖旋舞的情愫是跟着年龄而走,或是时节、风景,一段心历,一段感悟。人生的味道,揉碎,潋滟于流光飞舞里,静静消融,每一篇,都隐约闪光点点,若以琥珀释之,应是极品。本书包括:琵琶弦上说相思,零度沸腾,不为繁华易素心等内容。
  • 宋词是一朵情花Ⅱ

    宋词是一朵情花Ⅱ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花有荣枯开落,词有喜怒哀乐,此事古难全。千古爱恨总是相似的,不同的只是故事中变换的“主角”。大概每个人的心底都曾开过一朵情花,为着一个人或一段爱。点点滴滴心事,丝丝缕缕柔情,都镌刻在飘摇尘世的情花上,镂空的是花瓣,饱满的是深情。人生自是有情痴,流连必是多情处。今人爱宋词,爱情花,恐怕也是因为逃不出这个“情”字。她包罗万象,又于万象中生出种种聚散无常。宋词就是开在绝情谷的绚烂情花,我们都中了它的毒。
热门推荐
  • 白帝崛起

    白帝崛起

    李善:“如果说这世上有谁能让我看得起,那么很抱歉,都没有。”
  •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本书以产权改革为核心,讨论了土地确权、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民营企业的产权维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镇化、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社会资本的创造等问题;总结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前瞻性的分析和研究,并阐明了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实质上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经济学。
  • 产后体形恢复妙招

    产后体形恢复妙招

    本书向广大产妇提供了产后体形恢复的最新科学方法,包括有关体形恢复操、生理调节及面容调整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对饮食营养及健康生活方式进行了科学指导。
  • 仙侠之最贱双人行

    仙侠之最贱双人行

    这是一本两个初出茅庐的小雏男‘惊天地泣鬼神’的相爱相杀,‘日常番’式仙侠文。因为日常,这里世界没有末路,也从不曾孤独,这里太阳照常升起。与此同时,妙华庵女尼姑光头为何屡屡被摸,紫道宗弟子内裤为何疯狂失窃,就连御兽宫众灵兽也深夜哀嚎不断惨遭毒手?这一切究竟是何人所为?夜幕背后究竟又隐藏着什么?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是洪荒之力的爆发还是丧心病狂的兽性觉醒?————————————“什么?你怀疑我?你看着我纯洁且真挚的眼睛,大声告诉我,你怀疑我?”某人痛心疾首的仰天疾呼:“禽兽尚有怜悯之心,你居然连禽兽不如。”于是,某人拿起脚下的砖头,怒目相对:“来呀,我们大战三百回合呀,我们互相伤害呀!”
  • 金嫁

    金嫁

    为了荣华富贵,上一世她斗的太幸苦,却终究是凄惨结局,这一世就让她悠闲养老吧,可那些跳梁小丑偏不让她如愿,看来老虎不发威,还真有人当她是病猫啊……
  • 华氏中藏经

    华氏中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每天学点中国史

    每天学点中国史

    本书根据青少年朋友的兴趣爱好,为青少年朋友们精挑细选的。本书用简洁流畅的文字把中国的历史从史前到近代合理地划分为多个时期,分别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每个时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名词,让读者一目了然,在短时间内就能了解诸多历史知识。
  • 吾从异世来:早安,我的教官大人

    吾从异世来:早安,我的教官大人

    稚子之心的大魔头死了,被自己养的狼崽子给咬死的。白仙仙表示,她真的很冤啊!但是,没想到自己死后竟然到了一个新世界。白仙仙表示,她很喜欢!“老大,这个王八蛋怎么办?”“灵魂给你当下酒菜,至于人,拿去喂小黑。”“老大,这只小鬼怎么办?。”“一会儿拿去当诱饵!”“老大……”“等等,别说话!”仙仙袅袅婷婷的走到一个男子身边,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无辜道:“帅哥,等人么?”
  • 莫家“四少”

    莫家“四少”

    一朝穿越,她带着记忆重生在一个以武为尊的异世。却由“她变成了”他“!面对师傅的爱,师兄的情,她逃……却总是能巧合的遇上那个男人!他为她大开杀戒又如何?只要能与她生死相随,他甘之如饴。
  • 第十八个王妃

    第十八个王妃

    她,是来自现代的奇怪医者。医者仁心,世人皆知。而她却格外冷淡,亦正亦邪。不仅样貌倾城,还医术超群。无人知晓她的真名,只得给她取一个外号,名为“莲花医”只因她的性子冷淡,如莲花一般。她,古代的“废柴大小姐”,名为白缘安,家中有两个姊妹和一个大哥。她是嫡女,天炎白家的嫡女,这个身份说出去有多少人羡慕不止,可是她从小便毫无修炼的天赋,甚至连白家的一个端茶递水的小厮都打不过,百姓流言不止,更有游吟诗人作诗。白家有女名缘安,三岁无才且无能。世人皆知其家境,却也不知其内里。大哥临玉可音攻,二姐临月会辅助,幺妹临水样貌好。三姐无貌且无德,爹爹把她弃。白家三女白缘安,落地额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