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53100000011

第11章 未来增长来自何方?(1)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增长缓慢的趋势,但世界经济危机同时又在倒逼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政府的牵引和政策的强力倾斜,一改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外延式粗放扩张经济模式,一场内延集约化经济结构模式的变革时代正在到来,虽然变革在短期内不会一蹴而就。

在世界金融大危机中终于前呼万唤始出来的新兴产业,正在形成中国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农村建设、城市化加速度、中产阶级消费群的迅速崛起以及由庞大国内人口促成的市场,正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消费升级,它们和中国制造升级、消费升级、区域经济一起,产生合力共同托起中国新一波的增长荣景。

我们的调查表明,买房、购车、自费旅游将成为当今乃至未来中国中产阶层的三大消费热点。目前的中国中产阶层还没有形成一个实力群体,这正好说明中国中产阶层消费的巨大潜力。今后几十年,中国消费结构升级与经济扩张将形成新的良性循环,它表现在以下过程中: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等一批相关产业增长——提高经济活动的总量水平——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和乡村城市化——农民收入提高并在较低档次上形成消费需求——为加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建筑业提供新的广阔市场——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扩张时期。

“中国奇迹”内生机制没有变

对“中国能否延续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的悬念,中国领导层已多次表示了信心,而央行于2008年年末开始短期内数度降息、国务院暂免利息税出台、4万亿元人民币对扩大内需、提振工业的拉动计划、七大产业振兴规划等,无一不显示出中国最高决策者对捍卫和延续“中国奇迹”的坚强决心。而本书的笔者则认为,更重要的是,“中国奇迹”神话延续根植于它的一些重要的内生性机制之中。

在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2008年尾不失时机地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了如下判断:“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变”,“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

对中央的上述判断怎样理解?中国经济今后的发展趋势又如何?中央作出这个判断固然有鼓舞信心的意味在里边,但更重要的是,这一判断是基于一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并没有因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的基本事实。那么,什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呢?只有先弄明白这个问题,才能说到底变还是没变。我们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1.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看,中国目前还处于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意味着中国还有巨大的“追赶”空间。

2.尽管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还处于漫长的“填空”阶段。填什么空?城镇化、工业化乃至新农村建设进程方兴未艾,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需要建设的空间还很大。

3.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要求在不断提升,而且提升的速度越来越快。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经济发展既是强大的压力,也是强大的动力。

结论是,只要中国经济“追赶”的态势没有改变,“填空”的空间没有改变,“需求”的刚性没有改变,那么,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也就不会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不能仅仅依据几个数据,而短期的经济指数下行也无法说明中国经济未来的长期趋势。那么,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主线又是什么,动力又来自哪里?从一般国际经验看,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是结构变动,而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动力则仍然强劲:

1.来自就业的不充分。城乡二元矛盾的表现之一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效率更高的工业、服务业转移,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来自消费需求的升级、经济结构转型的强烈愿望。过去几十年人民群众吃、穿、用等物质生活的改善,直接带动了食品、纺织、家电等行业的大发展,进而带动与之相关的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等行业的发展。未来,中国消费结构正面临着吃、喝、住、行等的升级,房地产、汽车行业的产业链更长、带动力也更强劲。

总之,经济发展阶段的相对差距、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的相对空间,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

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不会因为世界经济形势发生逆转。”如何理解中国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的判断?中国战略机遇期具体指的是什么?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说过:“我们希望至少有50年到70年的和平时间”,意思是指中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搞建设。同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这不是个别国家的需求或愿望,而是客观存在。到了新世纪,不打仗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观念,所以战略机遇期首先是国际环境。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表明,战略机遇期不仅是国际和平环境问题,而且还是包括国内的稳定环境。

面对近些年来世界经济出现的问题,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一般的理解,关于“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有三条依据:第一,世界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全球性战争,我们有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搞经济发展;第二,越来越深入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全球经济在遭逢了金融大危机后处在下一波荣景周期的谷底,未来水涨船高,中国经济仍将有一个较长时期快速上升的阶段。

将上述战略机遇期的判断与中国战略重点联系起来考虑,我们认为,如果说过去中国的战略重点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快速和总量增加的话,那么到了现在乃至未来,中国的战略重点已开始转变为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与效益增强。“做大做快”的条件将发生变化,“做好做强”的条件正在显现,可以说,中国实质已进入了难得的科学发展战略机遇期。

面对2008年以来的世界危机冲击,我们还看到中国和美国之间明显的不同点:美国经济是解决富裕起来之后如何朝前走,但美国又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大的发展空间;而中国则由穷变富,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缺少庞大人口支撑的庞大需求,也不缺少支持发展的条件,所以中国的发展阶段和美国是不一样的。就是中国的问题和美国也不一样,不能因为美国经济陷入了危机,就说中国经济也丧失了发展的转圜余地。

处在大历史格局中

2008年底,股神巴菲特把当时所看到的从美国发端并迅速波及全球的那场金融海啸称为“金融珍珠港事件”。世界投行排名第五的雷曼兄弟的轰然倒地,在美国引发了排山倒海的骨牌效应,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负能量的冲击波。这个冲击之大即便不是绝后,也是空前的。危机反映了世界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说到底是全球经济结构的巨大失衡。这个巨大失衡中,又包含了中国和美国两大国经济的失衡。在过去一个很长时期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大国,中国则是最大的生产大国,后者将生产出来的商品大部分卖到美国,双方形成了一个天人之合的产销供求链。而危机的突发,使这个链条骤然断裂,于是整个全球经济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危机。危机逼迫世界上这两个最大的经济大国进行调整,即调整他们的增长模式,美国从消费导向转向出口导向,而中国则相反,从原来的出口导向转变成内向型的消费导向,于是,从2009年开始出现一个新的国际平衡,也就是说,只有中美这两个大国的经济贸易取得平衡,全球经济才有可能再度寻获新的增长动力。

就是我们上述的这个由金融危机带来的大历史格局,给中国一次千载一遇的历史大机会,即中国被倒逼进行从出口导向转变为内需和消费导向的革命性变革。我们预测,在未来10—15年间,中国GDP每年的新增量中有16%—17%将由中国大众消费拉动的汽车业提供,汽车业将成为当前及未来中国国民经济拉动的最强大的产业之一。由于汽车产业链较长,涉及石油化工、钢铁、电力、轮胎、金融、维修服务等众多行业,可以直接面对大众消费,因此,发展汽车业可以成为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扩大内需、刺激居民消费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而且我们还将看到,汽车的大众化消费,将给中国整个社会结构、居民生活及消费模式带来极其深刻的革命。汽车消费的普及,不仅将改变人们的活动范围,改变他们的工作、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的方式,也将改变目前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加快城乡居民的融合及中国城镇化的进程。

汽车消费的普及,不仅改变了居民的居住方式,从而导致城镇化快速向外延扩张,而且居民的生活方式如旅游、郊外休闲等,都将成为广大居民最为便利的生活态势;而正是这种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将极大地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从而爆发式地创造出居民的消费需求。

我们再来看电信业。可以说,随着中国国内启动发放3G牌照,从2009年开始掀起3G投资建设的高峰,有分析员指出,电信营运商的资本开支仅在这一年就超过3100亿元人民币,电信设备制造商将成为主要得益者。尽管3G需要电信营运商较大投资,但由于中国人口庞大加上市场广阔,不仅会吸引更多原来存量用户由2G转向3G,而且也吸引更多新用户蜂拥进入3G市场。有人认为,在未来10年期间,3G将拉动中国经济规模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

由于电信业对居民消费有直接拉动作用,电信业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电信业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不仅表现为现有电信业本身,还表现为电信业对居民创造消费的作用。我们只要看看这十多年来国内电信业的发展,就能看到电信业对创造居民消费的作用,因此有分析员认为,3G在未来10年内增加居民消费10万亿元不但不为过,可能到那时再回头看,10万亿元的消费拉动只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数字。如果我们再考虑对电信业上下游新产业的影响,那么这种拉动居民消费的作用可能比我们预估的更为巨大。

由汽车业和电信业可由此及彼地推及到所有由中国政府政策推动的未来的排浪式消费领域。我们可以借我们的想象列举出尽可能多的泛消费领域在未来中国可能产生出的革命性巨变,它们包括食品饮料(含酒业)、住宅、商业、家用电器、电信、旅游……

总之,由2008年发端的金融危机生发出的中国这个大历史格局,将使我们看到,一场原本纸上谈兵了多少年的内需转型,终于破茧而出,带来货真价实的扩大内需的消费升级革命,而这个革命,请不要忘了,是在具有13亿人口之巨的中国实现的。我们已经可以想见,随着中国政府政策向广大内需的大力倾斜,以及随着全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大幅提高,一场由家庭汽车、住房改善和提高,家电的普及和升级换代等在各层面的排浪式消费实际已经展开,它的影响力将极其深远地影响到未来的中国经济。

在大的历史条件下带来并形成的的未来中国排浪式消费革命,又将和即将形成的新一轮中国城镇化狂潮相耦合。截至2011年末,中国城镇化率51.27%。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无论与世界上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率都还相对较低,就是因为这个“相对较低”,才具有强大的后劲,才具有强大的爆发力。笔者要再一次强调的是,这一城市化进程是在一个具有13亿人口、9亿是农民的巨型国度里展开的,它最终形成的过程将是世界史上一次中国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徙的伟大壮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未来,扫除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障碍——取消户籍制度也势在必行。这一障碍的被打破,使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的打破最终不可逆转。预计到2015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5%;到2020年,这一比率将进一步提高,达到发达国家60%的水平,到2030年将达到75%的水平。中国城市化巨大的发展空间,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首先,城市化必将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而房地产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行业。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感觉现在的大中城市的楼价和世界城市的平均楼价相比不是高了,而相对还是低了,未来中国楼市的价格还将刚性上涨。未来北京、上海等一些特大都市圈(合计超过5亿人口)的楼价将高得惊人,超过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城市楼价。这是由中国人口众多和土地稀缺决定的。中国未来的另一条房产金蛇带是广深珠港澳,延伸到海南中国海西,像一条金链沿海岸线蜿蜒而上,人口集聚将逐步接近2亿人。另加上五颗内陆明珠:成都、重庆、武汉、西安、沈阳,分别对周边地区超过1亿人口形成辐射效应。这些城市链的形成障碍固然很多,但经济发展大趋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验证。

本节的重要结论是:高屋建瓴地从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这个大历史条件下看21世纪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中国政府极强的内需扩大政策,不断发展的中产阶级,快速推进的城镇化,以及正在扑面而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国内需正孕育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机遇,而2009年度和2010年度将是一个从出口型导向向内需消费时代转型的起始年。这种转型将拥有的两个巨大的维度:一是覆盖巨大的消费人口,从城市到农村,消费者的心理认知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二是覆盖行业,从房地产、汽车、家电到服装、化妆品、饮料、旅游等。

战略转型的制度性保驾护航

2010年10月18日结束的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是世界经济大危机后一次承上启下的重要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获得通过。10月27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建议》全文。

同类推荐
  • 实话实说谈保险

    实话实说谈保险

    本书介绍了各种保险的功能、用途、特点和好处,内容着重在于人寿保险,对象是未买保险的人、已买保险的人和卖保险的人。
  • 2007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工业发展效益现状与分析

    2007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工业发展效益现状与分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许多工作要做,应突出重点,在以下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上取得进展和突破:第一:要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向又好又快的发展。第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第三: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布局合理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第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第五:在继续推进生产经营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必须推进生产社会化的改革和调整。
  • 市场与政府

    市场与政府

    《市场与政府》收录了张维迎三十余年来的重要文章和演讲33篇,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08年金融危机,张维迎一直活跃在中国改革的最前沿,他的许多观点后来被证明具有极强的预见性,本书精选的文章,几乎囊括了张维迎教授所有对中国改革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观点,他对市场经济的坚持、对主流经济学的思考和对中国资本市场及金融稳定的建议,都在书中得到了完整的论述,本书是了解张维迎学术思想、理解宏观经济脉络、认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权威文本。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在于市场体系自身包含着反市场的力量—政府。这是一种“异化”。
  • 老百姓必学的经济学常识

    老百姓必学的经济学常识

    本书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经济学普及读物。书中采用独特的讲故事的方式来解释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写的都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例,既有实用性,又有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好懂易学。
  • 超给力的经济学:改变你生活和工作的经济学笔记

    超给力的经济学:改变你生活和工作的经济学笔记

    工作中我们处处与经济打交道,生活中时时刻刻与经济发生着联系。我们需要了解经济学常识并善于使用一些经济学原理,让工作更加井井有条,让生活更加有滋有味。如果你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掌握主动、步步为营,那么请翻开这本书,在经济学的指引下获得更完美的工作和生活。
热门推荐
  • 见习小道士

    见习小道士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可是我发现我们哥仨全都入错了行:我是个道士,另外俩哥们儿是和尚和警察——靠......就凭我们仨,竟然还踏上了消灭旱魃、拯救人类的伟大道路上......这不是闹呢吗?一个呆萌的警察、另一个呆萌的和尚还有一个猥琐的道士,拿什么去拯救世界?
  • 黑之斑

    黑之斑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大叫:“又有人穿越啦!!!大家快来看啊!!!”
  • 冷后入怀之暴君妖娆

    冷后入怀之暴君妖娆

    他是残暴狠戾,安忍无亲,跋扈恣睢的大圣朝皇子夙君笙;超然卓绝,暴戾无常,为保幼弟双手沾满鲜血,视人命为蝼蚁;回首却是胞弟陷害,众叛亲离,身死悬崖;她是冷情凉心,恬淡安然,生性凉薄的丞相之女顾淼然;自小爹不亲娘不爱,受尽冷眼,从此看透世间冷暖,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是却独独对他一见倾心,只匆匆一瞥,便惊鸿在心,以命相待;重活一世,他步步为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论心机,凭计谋,谁人与之争锋;谁说美人江山不可兼得?他偏要!(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诡影迷魂

    诡影迷魂

    惊悚的午夜铃声,恐怖的镜中世界,楼道的诡异笑声……这个看似平凡的校园背后到底影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古怪的丛林,奇异的古塔,悬疑的杀人案背后又有着怎样恐怖离奇的阴谋……或许是命中注定,阴阳师北冥宇与三个身负异能的少年相遇,一段段奇异的经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场面,平静的大学校园背后的秘密渐渐浮出水面……
  • 豪门暖情:家有萌后妻

    豪门暖情:家有萌后妻

    影后重生为校花,某女曰:欺我者,诛!辱我者,诛!惜我者,视如珍宝!温柔是他留给学生的表象,冷酷是他留给对手的真相。他可以嫣然一笑,令女人神魂颠倒。也可以冲冠一怒,令对手心肝俱颤。某人曰:教授是副业,总裁是主业。花旦曰:羊是伪皮,狼是真皮。某人纠正:伪皮是为了接近绵羊,要不然你怎么会爱上狼!腹黑教授跟一只呆萌绵羊结婚,完全是成了某父恩情,本对女人无所需的教授,不想某天也会因为家里的大学生跟男学生一起晚餐而急的跳脚。某女觉得和教授在一起那就像人间地狱,只能像其他女生一样远远仰望,却不能站在课堂上高调宣扬,“他是我的夫!”
  • 大明八大奇侠

    大明八大奇侠

    一个人,一支笛子,一支萧。师傅,弟子不孝,但家仇终将有我来报,崔郢踏上了属于自己的江湖之旅。一路破案,一路修炼,广交朋友,组成了奇侠,命案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十六年前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
  • 相府奇缘

    相府奇缘

    五年前的血案为丞相府蒙上一层疑云。五年后,前来相府投奔的塞外郡主却意外地发现着什么,这个看上去一片祥和的丞相府,到底在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塞外郡主将逐一揭晓答案,不过,越到最后越发现,究竟是在解谜团?还是身在谜团之中?****************************************************************家斗+腹黑+武侠小说希望“小清新”(潇沁心)的《相府奇缘》能够刮起一阵清新、复古的家斗武侠风吧!!!!
  • 医尊王座

    医尊王座

    学医已经够苦了,什么?还要修仙?我拒绝!废材医学狗一样斩妖除魔义不容辞!
  • 驱魔神女:本尊是妖孽

    驱魔神女:本尊是妖孽

    她是千年才出一个的驱魔大师,本来就不多的邪魔因为她的出现被赶尽杀绝。封掉最后的一只,她居然穿越到了异世。还是一个啥都不会还成天嚣张的废柴的身上。怪不得成天挨揍,还留下一堆烂摊子,只是坑爹的没给她留下半点记忆。嘴里叼着一根稻草在街上闲逛,从天而降一帅哥不打招呼,直接挥剑相向:“妖孽,休走”。季沄栢激动地摸向袖里的灵符,浑身一颤,精神百倍的环顾四周:‘妖孽在哪儿?”。回答她的是一柄利剑,破空而出,直指她的脑袋。丫的,呆在原地干笑着:“帅哥,不要闹了,我不会武呀!!”。打得过打,彰显恶女本色。打不过跑,装傻充愣外加小小诡计。谁能料到上辈子封魔封到绝迹,这辈子却成了妖魔的头头······
  • 喜欢紫色的女人

    喜欢紫色的女人

    紫色是庄重典雅的颜色,它是七色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中最后的一道色彩,默默无闻的配合着其他颜色发挥着整体的功能,不炫耀,不夺目,甘当配角。肖家姐妹俩是不同职业和年龄的现代女性,在网络上和现实之中演绎着她们情感深处的真情。然而,来到网络上的人们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中的“残酷意境”,网络不是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