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56600000020

第20章 童年记忆残片里的妈妈(2)

刘韵也一直默默地走着,临到安检口时,他突然塞给我一叠白纸,说:“大舅,这是我写给您的信,这是为你的生日而写的,今天送给您,拿回去看吧!”面对孩子的这个举动,我感到愕然。这个外甥很懂事,这是亲朋好友公认的。我一直把他作为儿子一样看待,但总认为,他还幼稚,不成熟。我默默地拍拍他的肩头,叮嘱他照看行李,看着他走过安检口,消失在候机厅的转弯处。展开厚厚的一叠纸,看着字里行间,孩子那些成熟而质朴的语句,不禁眼角一片湿润。他叙说了姥姥去世对他的心灵的震撼,谈到了我对老人的最后孝敬对他的感染,又反复告诫我该如何注意休息,保重身体。他也表达了今后的理想与努力的方向。

信中说,这是他想来想去,最终决定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捧着手中的这份礼物,我感到无比的告慰。因为,我可以欣慰地对妈妈的在天之灵说一声:“妈妈,你可以放心了!”

(2007年6月4日/周一/重庆)那块宝石花表伴随妈妈31年,直到妈妈生命的尽头依然“滴嗒”地奔走在时光的刻度上。

妈妈的手表

诗人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是,妈妈走的时候,连一句遗言都没有留下。

她不是没有想说的话,相信她在临终前的那段日子,面对着病榻前轮流照料她的子孙们,必定有千言万语要嘱托。遗憾的是,她已没有气力和能力去表达了。

她最后的情感寄托,只能用目光和肢体做点些微的示意,而这无声的肢体语言却胜过世上最美妙的语言,是任何华丽的词藻都不具有的感染力。

妈妈没说她为子女们留下什么,而我却感到,妈妈留下的是我们后人永远也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我和妹妹们在分手的时候,每人都把妈妈生前常用的身边之物留作永久的珍藏。远在美国的二妹妹带走了妈妈的老花镜,因为妈妈戴着它几十年,绣花、织衣、做活计。

我带走了妈妈的针线包。妈妈从大连来,都要带上针线包、顶针之类的女工家什。我说,妈妈不用了,现在很少穿破衣了。小洞可以凑合,太破就丢了。妈妈说,从前,谁家不是小的捡大的用。现在这些孩子太能花钱了。

接下来,就是一番数落……妈妈的话,让我无言以对,只好由着她。她会把衣柜里的衣服翻看一遍,开线的,破口的,袜子下面的洞洞,她都想法把它缝补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留着这个针线包,就不由人想起孟郊的这首千古绝唱。妈妈的另一件遗物,是一块戴了31年的宝石花手表。那是我送给妈妈的第一件礼物。

1976年,我在部队提干了。那时的23级,正排,可以拿到53块的工资。这点钱在今天不如吃低保的,但在当时绝对是今天白领的收入。

有了工资的年轻军官,顿时自我感觉就今非昔比。各种压抑的欲望都蠢蠢欲动。

从前不敢问津的东西,现在也要跃跃欲试搞一下:上海表、三接头、麦乳精、巧克力、大前门、竹叶青……反正是有钱的感觉真好。

拿到工资的那一刻,我的第一个心愿就是给妈妈买块手表。这是全家人的第一块手表。爸爸从前有一块心爱的英纳格手表。后来,叔叔考上大学,爸爸把手表送给了叔叔。一是叔叔上课需要,二是有块表也可以给大学生撑个脸面。从此,全家人就靠一架昭和十九年生产的日本挂钟计算着每天的作息。最辛苦的是妈妈,她即使在睡梦中都要清醒地知道钟点响几声,何时起床给下夜班的爸爸开门,何时起来给炉火添煤,清晨何时起来做饭,何时喊我们起床洗脸吃饭上学……妈妈没有表,却练就了生活的生物钟。

妈妈上班,下班,参加学习,开会从不迟到。生活已经把她的时钟格式化了。她要为每天的生活绷紧着精神的时钟,才不至于耽误全家人和她的工作。妈妈太累了,这不仅是身体的劳累,更有时刻上紧发条的神经。这是我给妈妈买表的初衷。那时,有钱也是买不到手表的。因为买表要积攒许多工业券。幸运的是,上海的战友中有的家长是仪表局的领导。于是,凭着战友的关系,走了后门,给妈妈买了一块上海手表厂产的全钢、防震的宝石花表。

妈妈喜出望外。她从来没奢望自己能戴手表。妈妈坚持不要,要让我自己留着用。妈妈说,她用不着手表。每天就是上下班。

部队的战友中,绝大多数人都给自己买了表,并且经常相互比对时间,说是校时其实是在比试谁的牌子好,谁的质量高。

我的心愿不是自己先戴上,而是把第一块手表送给妈妈,以表达回报她的养育之恩;第二块手表送给爸爸,以弥补他把自己的心爱之物送给叔叔的遗憾(后来,我给爸爸买了一块杭州手表厂产的“英雄”牌手表)。

那块宝石花表伴随妈妈31年,直到妈妈生命的尽头依然“滴嗒”地奔走在时光的刻度上。

这是妈妈留给我的生命的时钟。我让奔走的秒针永远地停留在妈妈告别它的那一刻。

(2007年6月5日/周二/重庆)妈妈每天像时钟一样准确地出现在厨房里,直到有一天,她再也不能去厨房为这个家庭做饭。

妈妈与厨房

“民以食为天”,可见一日三餐对人是多么重要。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可见操持一家人的生计是多么不容易。妈妈的一生差不多都在与柴米油盐打交道,养家糊口用尽了她毕生的精力。厨房是妈妈为这个家贡献最多的地方。作为家庭主妇,任何一个有家的女人都会与之打交道,都听过锅碗瓢盆的交响曲。

厨房,是妈妈50多年来天天工作的地方,是她为一家老小最操心的地方。经历过困难生活年代的妈妈,为了一家人能吃饱吃好,付出了多少心血和代价。妈妈是全家人中吃剩饭剩菜最多的人。

她曾经说过,1962年困难时期,她就发过誓,将来有饭吃的时候,绝不浪费一颗粮食。过怕了苦日子的妈妈到了丰衣足食的晚年,依然保持着节俭的本色。我们经常为她吃剩饭的事和她理论。老太太倔犟得很,任凭儿女们说破了天,依然我行我素。节俭是她人生的写照。

在妈妈的大半生中,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几乎都是细水长流,很少让她不用算计着过日子。

从打记事起,妈妈系着围裙,烧火做饭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脑海里。那是农村的大锅灶。灶堂前,火堂里柴草冒出的青烟和锅里冒出的饭菜香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农家一日三餐特有的乡土味道。几十口人的大家族,做饭就像给民工做大灶一样,全然没有烹调技术可言。那年月能保证全家人都按时吃上饭,就是妈妈一个人的本事了。后来,我们一家人进了城市。先是借住别人的一间半房,一间是住房,半间是厨房。对面的邻居也是一样的面积,只是他们条件更差些。全家八口人,大约只有一间12平方米左右的屋子。

在今天看来,完全不可能居住的容积率,在不到30平方米的屋檐下,竟然居住了14口人。两家的厨房紧挨着,主妇做饭时都要互相让着,否则就要发生肢体冲撞。

记忆中,这是全家人生活中最艰难的日子。60年代困难时期,狭小的厨房,上顿不接下顿的主副食供应。妈妈都是每天掐着指头过日子。

地上长的东西能吃的都吃了,不能吃的也想方设法地吃。还记得,那是最困难的1962年,为了接济口粮的不足,邻居孙大伯给了妈妈一张酿造厂的酒糟票。这张票可以购买的是高粱酿酒后留下的糟糠。这根本不是能吃的东西,但在那个时候却是可以救命的口粮。

按照厂里门卫的规定,一张票只能放行一口袋。孙伯伯出个主意说,一张票限量一袋,但袋子大小没人计较,可以把两条麻袋拼接在一起。

于是,妈妈和爸爸动手剪开一条麻袋的一端,与另一条麻袋缝在一起,制作了一条迄今为止都忘不了的特大号麻袋。在娃娃的眼里,那条麻袋就像巨人一样。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妈妈推着车子进门时,门口太窄,麻袋是在门外卸下来的。

妈妈把麻袋里的高粱糠一盆盆地掏出来,晾晒在塑料布上。连续几天,妈妈在太阳下守着这堆摊开的高粱糠,就像守望着一个希望般的喜悦。

一大堆高粱糠最终变成了盘中餐,而那条作出了贡献的巨大麻袋再也没有派上用场。

后来,几经搬家迁居,居住的条件越来越好。厨房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旧式的风箱改为蜂窝煤,再由煤气罐改为天然气,甚至也用上电烤箱、电磁炉、微波炉、抽油烟机、电冰箱、饮水机……厨房,终于与居室分家,单独立户了。这是妈妈最高兴的事。厨房的独立意味着锅碗瓢盆这些日用杂品有了自己的家,可以让居室更加清洁敞亮。这对于喜欢清洁干净的妈妈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

但是,无论厨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妈妈的角色始终没变;她的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美德没变,爱惜每粒粮食的承诺没变。(妈妈在困难时期曾说过,有一天,粮食充足了,也不能糟蹋。)妈妈每天像时钟一样准确地出现在厨房里,直到有一天,她再也不能去厨房为这个家庭做饭。

妈妈离开我们的那天,灵堂就设在过厅里,这是妈妈为这个家庭作出奉献最多的地方!

(2007年6月6日/周三/重庆)妈妈的厨艺上不了有档次的宴席,但我这个游子却常常想吃上妈妈做的饭菜。

妈妈的厨艺

做了70年的饭,妈妈的厨艺却不敢恭维。

一年365天,妈妈几乎天天做饭,但逢年过节的家宴,却不让她上灶。妈妈能做的家常菜,几十年都不与时俱进,重复又单调,却是我们百吃不厌的家传菜。

妈妈的厨艺上不了有档次的宴席,但我这个游子却常常想吃上妈妈做的饭菜。

妈妈是个聪慧的女人,如果她有条件去学习,或生活在富有的家庭,相信她也能做出山珍海味、佳肴美食来。

从农村走向城市,主掌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生活,保证全家人一日三餐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已实属不易了。

特别是在困难的时期和十年“文革”中,城市居民中几乎家家缺粮,往往是不到月底,家中就无米下锅了。在左邻右舍的家庭中,每顿饭都是定量的,连玉米饼子也是定量切分给每个孩子的。

城市居民的各种副食品,全都凭票供应。每人全年的肉、蛋、鱼等供应总共只有七八斤。全年的食油只有2.4斤(每月二两油),各种豆制品和大宗蔬菜也大多凭票限量供应。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艺再高的厨师,没有原料和调料(对了,那时的油盐醋、葱姜蒜也是凭证购买的,是名副其实的计划经济),也是无技可施。

几十年在这样的生计条件下,主厨的妈妈只能将就着满足一家人果腹,也就心满意足了。久而久之,家人也习惯了妈妈的老三样:生菜蘸酱、青菜汤、二米饭。

进入90年代之后,家里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厨房里可以施展手艺的条件都具备了。妈妈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

看着冰箱里塞的满满的冷冻鱼虾,我一回家就数落一番。妈妈总是说:“我老了,不会做那些东西。你回来了,赶紧做吃吧,都给你留着呐!”

妈妈的话里,包含着她对儿子的疼爱,也包含着她对这些过去不曾烹调过的山珍海味的无奈。

后来,每逢过年的家宴和接待客人都是我和妹妹、妹夫上灶。妈妈只能打下手,做些准备。再后来,每逢这样的时候就请她做食客,完全不再让她下厨了。

遗憾的是,这样的日子屈指可数。妈妈没能享上几天这样的清福就走了。妈妈走了,她养育了我们几十年的那套看家的厨艺,至今还保留在家里的餐桌上。

(2007年6月7日/周四/重庆)爸爸是主力,妈妈是副手,我和妹妹做帮手。全家人耕种着希望,收获着汗水。

都市里的田园生活

大连,是座美丽洁净的海滨城市。

从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知道大连的外地人越来越多。作为大连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

童年和少年印象中的大连,如今已经没有多少原生态了。但记忆中的家却有着一段难忘的田园般的都市生活。

那时,或许是妈妈一生中最愉快而温馨的时光。爸爸是个工人,却十分酷爱农民那种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这对今天的城里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也是不可行的。然而,在六七十年代的城市边缘地区,却是一种能够实现的梦想。

爸爸理想的住房,是独门独院,房前屋后有一大片可以种植各种蔬菜的土地。经过十多年的节衣缩食,最初靠借房而居的父母,买下了一座私宅,院子里外总共近二亩地。这让当工人的父亲,八小时做工,业余时间务农,在城市里过着亦工亦农的田园生活。

城里人生活支出的一大笔开销,是购买一日三餐的蔬菜。喜欢务农的父亲秉承了爷爷种菜的本领,用业余劳动节省下这笔可观的生活支出。全家人一年四季的蔬菜完全是自给自足,甚至一些时令的新鲜蔬菜还送给友邻。太多的时候,妈妈也摆摊卖过一些。

妈妈那时最高兴的事,就是不去市场排队买菜。家里做菜,走进菜园随手可得,鲜嫩滴翠的各种时令菜,即使缺少油腥味也清香可口。

一年四季,春种秋收,夏耕冬藏。爸爸是主力,妈妈是副手,我和妹妹做帮手。全家人耕种着希望,收获着汗水。劳动的成果每天都展现在饭桌上。不同的季节品尝着不同时令的新鲜蔬菜,房前屋后一片青翠,种植着各种北方蔬菜。

劳作的收获,让父母更加勤劳。他们在远近无人管理的荒地上开出一块又一块的菜地。往往为了一块桌面大小的荒地,就要付出几天的劳动。清除垃圾杂草,捡走石块,还要移来一些新土。那时正值壮年的父母,似乎乐此不疲。他们甚至走出十多里之外,到石门山上去开荒,种上玉米和地瓜这类不需要太多管护、而靠天生长的大田作物。

为了那些不在眼皮底下的飞地不受侵害,父母要到处去捡石头,垒起一道石埂,画地为牢,把自己的辛劳圈起来,昭示过往的行人,这块地是俺家的了!

同类推荐
  • 时间背后的河流

    时间背后的河流

    《时间背后的河流》收录了叶延滨最重要短诗作品,主要包括《干妈》、《环行公路的圆和古城的直线》、《囚徒与白鸽》、《寺中扫帚声》、《蜜月箴言》、《时间到了》、《最后的年轮》、《现代生态学》、《月族》、《石碑与青藤》、《一个人在城外》等百余首,供文学爱好者欣赏。
  • 时光是最美的花旦

    时光是最美的花旦

    她本是个普通女子,用自己的嫁成全了他人的贞,赔上的却是自己脂粉锦罗的下半生;她被强推着入了阴差阳错的桃花局,承担着本不属于她的宿命。一样的经典,不一样的解读!古典美女泰弋天,带你畅读文学史上的美丽与哀愁。
  • 柳光铎诗稿

    柳光铎诗稿

    柳光铎,1938年生人。退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員。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爱诗词丶收藏丶书法丶艺术刻字丶民间工艺。柳公葫芦是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诗集出版。
  • 只是不想辜负了相遇

    只是不想辜负了相遇

    青春都相似,欢喜又迷茫,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那一年,高子墨遇见了周娴,懂得了付出;陈檬离开了卓轩,学会了祝福;宫屿习惯了商陆,懂得了怜惜;顾绍殊放开了丁帆,学会了放手……就算终有一别,时光会记得我们的相遇。我们遇见爱,也在爱中成长。我们害怕分别,亦在别离后坚强蜕变。《只是不想辜负了相遇》写尽青春唯美遇见与别离故事,深情呈现青春年少的人遇到爱,在爱中成长,也因为爱变得坚强和勇敢的心路历程。
  • 名著之旅——新文化之旅

    名著之旅——新文化之旅

    本书主要讲了新文化类名著。世界名著指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关注的著作,其价值由于已经超越了时代本身而得以流传。需要注意的是,广义的世界名著不仅仅包含文学名著,还包括社科名著,人文名著等。
热门推荐
  • 高冷首席:逆袭女神请留步

    高冷首席:逆袭女神请留步

    她是个寄人篱下的养女,受尽了人间疾苦之后,又被逐出家门,这已经够惨了吧?可是这还不够上天又给她派来了一个让她恨不得挫骨扬灰的男人。难过时他说“快去死吧!活在世上浪费资源干什么?”谈恋爱时他说“就你这个丑样子还有人要?”直到后来他们都长大了,她才懂得他是为了让她更快的适应这个冷漠世界。他没有保护她,却教会了她如何让保护自己。他没有说爱自己,可是却比说爱自己的人,更爱自己,发现这些的时候她才知道,她早已沦陷…………
  • 星纪之源

    星纪之源

    2080年,由于科技质的飞跃,人类纷纷举族迁涉,太阳系的星球。地球的一切规划轰然倒地!从此星河纪元开始,并规定了新纪元!纪元639年,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所有机甲驾驶员和我一起高呼:“绝地无留,死地则战。凯歌前奏已响,万人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赴水火兮,敢迟留。”灵魂交织,心灵碰撞。
  • 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

    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

    杨生民所著的《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是系统研究战国秦汉治国思想的专著,对战国、秦、两汉用学派的思想文化治国的成败得失进行了考察。从历史上看,西周用礼制治国。春秋末年,学派思想、学派文化产生,见于记载的有道家、儒家、兵家三家。战国时,有的国家开始用学派思想指导治国,如魏国、秦国的“以法治国”。西汉初年,统治阶级以道家黄老无为思想治国,但其中是包括了法家思想的。其后,汉朝杂用法、道、儒思想指导治国。除法、道、儒三家外,阴阳家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说和谶纬思想也对战国秦汉的社会历史起过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对这方面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并对董仲舒的评价提出新的见解。
  • 我是y1名演员

    我是y1名演员

    温辛暖,是一个最个性最美丽的女子,她的生活是我所见过的最凌乱最无奈的现实。会在强烈的绝望表层窥见隐藏的温暖,怎么能这样爱呢?怎么就不能这样爱呢?也许无人知晓。温辛暖,一个在生活里无奈和混乱,但内心却渴望关爱的女人,遭遇不同的男人,经历许多真真假假的爱情,她看似玩世不恭,放纵自己的同时,却又保留着最后的纯洁,看似游戏感情,却又一直坚守着那个叫顾里旭的男人...到底这是怎样的一个女人,谁又是她最后的归宿?
  • 狂篮时代

    狂篮时代

    二十一世纪末,科技的腾飞带来连锁反应,人类不断挑战自身极限……篮球从巨人时代、后卫时代、三分时代、真空时代开始进入前所未有的狂篮时代。
  • 南非,南非——镜头里的心坐标

    南非,南非——镜头里的心坐标

    本书从老狼、徐静蕾、冯仑、张梓琳、罗红、田亮、马艳丽、阿涩、飞鱼秀、全莉、黄志淙、刘煜等十三位中国知名人士酶不同角度出发,引领读者真切感受南非。本书共分十三个部分,每部分以一位中国名人的南非心情小文为序,对接南非的方方面面,在与读者分享他们的南非之旅的私旅行、心经验的同时,更展现出一个多彩、动感、友善、和谐的南非。十位杰出摄影师,五条特色游路线,呈现南非光影感悟,更有温馨小贴士,带您走马观花逛南非。
  • 快捷粥品

    快捷粥品

    本书精选粥品的10种技法及100种营养功效知识,附以做粥品的100种小贴士,读者既能学到做粥品的基本技法,又能了解相关的营养知识。照本习读,新手亦能做出郁香味美的各式粥品来。
  • 我们远在时光之外

    我们远在时光之外

    夏末的落叶在空荡荡的校园里寂寞的躺着,从容地在湛蓝天壁上呼啸而过的飞鸟,翅膀扇动的声音,将时光映衬的格外憔悴。我只是想说,在很久的以后某天,当校园里的铃声响起时,你是否还会在我身边。但这一切却都是早已注定的预言,没有人能够改变.........
  • 花月镜

    花月镜

    花月镜在一次偶然下救了一个呆萌的书生,从此,相继之后喈笑非啼的江湖之旅开始了…PS:本书不定时更新,如果喜欢请收藏或者投票。
  • 我的爪机男友和狗

    我的爪机男友和狗

    她的梦想是在职场上呼风唤雨。她的梦想是有个温柔体贴美丽大方的男票。而他的梦想是,这个傻逼我要征服她。“唉!”她莫名其妙又惊恐又激动的看着他,老娘已经这么多年没有见过这么貌美的男子啦!(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