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的是,在应聘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实用的技巧,而且大多数人去应聘时都会学习很多应聘技巧和面试绝招,当然这些会对你的应聘很有帮助,甚至可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是你要千万记住,有些技巧要不得,莫要“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事例三:
海子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在他们这一届毕业生都忙于每天奔走于各大招聘会的时候,他却不那么盲从劳累。他不和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好高骛远,而是较早的就去了解有关就业招聘就业这方面事情,以此来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海子从刚上大学那会就很关注与就业有关的信息,从师哥师姐们那里,他也听到了不少求职应聘的经历。海子从小就是个爱动脑筋的人,别人的经验教训使他收到了许多启发,每当听到校友们或成功或失败的应聘经历时,在感慨之余,他都会进行总结分析,从中感到获益匪浅。
毕业前海子参加了几次招聘会,虽然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他早已有了很好的心理准备,但是亲历招聘会现场仍然让他感受到了强烈的就业压力。很难得的是海子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的学校和所学专业这些都无法与那些名牌院校的毕业生相比,他也明白想要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拥有立足之地,就一定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为了应对招聘,海子可谓是做了充足的“一条龙”准备,从制作简历、查阅信息到学习应聘技巧和面试绝招等等,他都进行了一番“系统性”的学习。
海子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设计其实是很实际的,他觉得找工作不一定要一步到位,其实中小型的公司最适合自己目前的状况。常言说的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公司自有小公司的好处,只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经验,将来总有羽翼丰满的一天,到那时再“跳槽”也不晚。
这一天,海子接到了一家咨询公司的面试通知,这是一家刚刚成立不久的小型咨询公司,海子认为招聘的职位很适合自己,所以格外珍惜这次面试机会。临出发前,他站在镜子前对自己又审视了一次,自言自语说道:“在考官面前一定要表现的谦和、落落大方,争取给对方留下个好印象。”就这样带着心理暗示,海子踌躇满志地奔向了考场。
面试现场布置的很简洁,三个考官对海子一人进行单独面试。面试的过程并不复杂,虽然有个别问题回答的不尽如人意,但因为海子之前几次面试的经验,再加上他的反应比较灵敏,所以总体感觉还不错。
在面试即将结束的时侯,主考官表情温和地对海子说:“你的专业优势并不明显,但是你很有勇气,个人素质也还算不错。我们会考虑你的情况,你可以回去等待消息,有了结果我们会及时通知你的。”
听主考官说完这番话,海子心里十分激动,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成功的预感来临,看来今天的面试应该没问题了。
到现在为止,可以说海子的一切都是非常成功的,非常值得大家学习的,可是,在最后他却犯了个严重的错误,将他之前的一切努力都一笔勾销。
海子是湖南人,从面试一开始他就听出了主考官的普通话不太标准,明显带着自己家乡话的口音,给他的感觉十分亲切。有了这一发现,在面试过程中海子就一直在盘算着,为了增加面试成功的几率,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现在面试马上就要结束了,他觉得机会来了。
“主考官,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可以么?”海子面带微笑的上前问道。
“请问吧。”主考官面带微笑地看着他。
“您是不是湖南人啊?我听您的口音略带些湖南味儿。”
“是啊,怎么了?”主考官略显吃惊,他停顿了一下回答道。
“我也是湖南人啊,我家就在××,您家是不是也在那里啊?”
得到肯定消息后的海子明显过于兴奋,感觉到成功就在眼前,还不等主考官回答,就兴奋的用家乡话与主考官拉起了老乡关系。但是,让海子始料不及的是,主考官不但没有接他的话,反倒显得很不高兴,他很不客气地打断了海子的话,面孔一板,说道:“你的问题与本次考试无关,我在这里不做回答。如果没有其他问题的话,你就可以离开了。”
海子被主考官的态度吓了一跳,他有些发慌,脑子里顿时一片空白,愣在了那里。正当他醒悟过来,试图去解释什么以平息主考官的怒火的时候,主考官表情严肃的开口了:“虽然我们是同乡,但是本公司有明确的招聘标准,有我们自己的职业道德准则。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你不符合本公司的录用标准,所以你未被录用,也不用回去等通知了。”
主考官的话说得海子哑口无言,只能十分尴尬的走出了面试室。
他很后悔自己的弄巧成拙,原本还有的一线希望就这样被自己给毁了,毁在了自己的小聪明上。
这次海子真的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笔者点评:我相信大多数应聘者在应聘过程中都会想着用一些别出心裁的方式来博得考官的好感,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应聘者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考官最大的心理需求不是这些“小聪明”,而是帮助公司选拔最适合岗位的专业人才。
海子的经历告诉大家,面试时一定不要与考官攀亲带故或者拉老乡关系。及时碰巧考官是你的故乡人,或者你发现他刚好与你的某一位朋友有特殊的关系,这件事也不易有求职者点出,尤其是在招聘过程中点出。在这种公事场合中人情关系是不适合谈论的。
一位大型国企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曾经说过:“以我的招聘工作经验,最怕的就是遇到这样的求职者,面试一旦介入了人情关系,就会变得非常棘手。本来求职者可能是个不错的人选,但这时情况就变得复杂了,选与不选、用与不用都会陷入遭到质疑的困境。”所以求职者一定要明白考官的想法,他们希望的是关系单纯化的面试,刻意的拉关系只会令对方反感。
所以说大家一定记住,面试过程中技巧很重要,但是更应该注意的是不要过分专注于这些手段和方法。经过了前两个面试失败的主观因素“准备不足”和“态度不端”后,第三个主观因素“耍小聪明”也带给了大家,相信大家一定对后面的因素更加期待,那么话不多说,马上开始下一因素。
4.败给不该问的问题
大多数的招聘过程中,考官往往会问你对于公司的某些看法,还有就是在面试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会问你有什么问题可以向他们提问,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究竟什么问题该问什么问题不该问呢?又或者说怎样问才能既达到自己的目的,又能不引起考官反感呢?接下来的事例以及分析就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
“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么?”,这也许就是一个陷阱,许多人可是都败在了这里,一定要引起大家重视。
事例四:
提起张韬来,整个学校里的同学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他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就是大家平时口中常说的“阳光男孩”。
张韬还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还担任过不少社团工作,比如学生会体育部副部长、系团总支副书记、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等等。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说这个小伙子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全能型人才。
快毕业时,张韬选择到一家知名外企从事管理工作。这是一家他心仪已久的公司,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他在很久之前就可以全方位地关注该公司了解该公司的许多。从公司的人员设置到业务情况,从它的企业文化再到下属子公司的分布,可以说张韬对于这家公司的一切都了如指掌,自己在应聘考试时也胸有成竹。虽然面对的是几百名对手的激烈竞争,但凭借自己的实力,张韬顺利的通过了笔试,接着又过五关斩六将,拿下了前两轮面试,成为最后一轮面试中被公司选中的最后5名候选人之一。
可以说剩下来的这5名同学,每一个都是非常优秀的,可是即便这样,对于这最后一轮的面试,张韬依然信心十足。最终的结果是要在这最后的5名候选人中录取3个,而张韬对于前两轮的面试有着非常良好的自我感觉,面对着考官的提问,他应答得体,对答如流,从考官的表情上就能看出对自己的满意。另外,张韬私下里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也对他们这5个人的情况有一些了解,私底下自己将他们5个人做过一番比较。他认为在剩下的5个人中,自己的实力就算不是第一,那也肯定是数一数二的,而最后录取的是三个人,所以说他很放心,感觉自己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
最后一轮的面试由公司的老总做考官,对应聘者进行考核,显示出了公司对这次招聘的重视程度。
张韬是第三个进入考场的。面试过程比较顺利,老总看起来是个很随和的人,整个面试过程中也并没有问到什么实质性的问题,不过就是一起随便的聊了几句,气氛显得非常轻松,话题也很随意。因为心理上的放松,张韬感觉这一轮自己的发挥并不比前两轮差,他感觉自己从公司老总的眼中看到的分明都是赞美和满意。随着谈话进入尾声,他更是产生了一种胜利在望的欣喜感觉,在他看来通过这最后一关已经不成什么问题了。
然而,没有料到的是,就在谈话即将结束时情况发生了变化,给了张韬一个坐云霄飞车一般的感觉。当时公司老总已经做出马上就要结束面试的样子,然后突然身体向后一靠,微笑着问张韬:“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么?”
看着老总那放松的表情以及脸上的笑容,张韬认为这还是和面试过程中一样的随意问答,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道:“我想知道我的薪水能不能再多一些,某某公司和某某公司(这里具体不予以透露)的面试我都通过了,他们给的待遇都比你们这里要高些。如果你们能把我的薪水提高些,我是希望到你们公司工作的,希望贵公司能早点儿给我明确的答复。”
听了张韬的一番话,公司老总皱了皱眉头,随即微笑着对张韬说:
“你现在就能得到答复,你随时可以去那两家公司高就,我们公司不会接受你了。”随后他挥笔在那份个人资料上签署了几个字。
这个始料不及的变化让张韬心里一惊!“其实,我的意思并不是……”他连忙起身想要对老总解释什么,但不等他说完,旁边的工作人员马上礼貌地上前对他说:“对不起,您的面试时间到了。”张韬只好收拾起材料,无奈地走向门口。
面试结束了,这样的结果十分出乎张韬的预料,当时的感觉就如同天堂到地狱一般,心情真的失落至极。独自走出公司的大门,张韬停住脚步,懊恼地回过头,看着这座自己向往已久的公司的大楼,心里充满了苦涩和不解。难道渴望已久的眼看就要到手的这份理想的工作,就这么不明不白的丢掉了么?这到底是为什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张韬百思不得其解。
笔者点评:生活中,总会出现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提问,而最悲剧的问题,就是在不恰当的时间不恰当的地点,问出不恰当的问题。
张韬就是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导致了最后面试的失败,他问的问题,正是目前大多数招聘方都非常忌讳的一个问题——薪酬问题,现在大多数招聘方对于本科毕业生的招聘,都很讨厌被询问薪酬问题,有的招聘方甚至只要有人问到这个问题就立刻不予录用。但是大家都很清楚,大家应聘工作的时候,工资、福利、待遇都是和求职者息息相关的,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那么,如果你想要了解,该怎样做呢?
这里,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如果求职者曾经有过工作经历的话,当招聘方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问到收入情况。这时候,你就可以在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后,紧接着反问一句:“请问这个标准和贵公司的相比如何?”当然招聘方并不会给你准确数字,但是因为有了对比,通常也会比较含蓄的回答这个问题。比如说“不会低于过去的收入”或者是“和过去的收入基本相符”之类的。通过这些回答,求职者就能推算出目标岗位的大致薪酬水平。就算对方并不愿意回答这方面问题,那么由于是你回答他的问题时的补充,则并不会影响到面试成绩。其次,还有一些招聘方在面试时反而回主动问道:
“你期望的薪酬标准大约是多少?”此时,求职者就可以根据回答来提出反问:“我愿意接受贵公司的薪酬标准,不知按规定这个岗位的薪酬标准时多少?”这样,你就可以在不透露自己详情的情况下而摸透对方的底细。最后再说一点的就是,这些并不一定非要从公司面试的招聘方口中得知答案,因为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很容易的就可以打听出大致薪酬水平,而且通常情况下间接打听到的会比实际的略低一些。
“提问不当”,就是笔者这里总结的第四个主观因素,这时候,相信大家应该可以从这些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但是还有许多大家常犯的问题,待笔者为大家一一道来。
5.放弃尊严的可怕
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然而现今社会,拜金主义盛行,为此,许多人放弃了自己的尊严,这是一个人的悲哀,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要知道,若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那么首先需要的是自己要对自己的尊重。
感慨一番之后,有一句话送给大家。尊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如此,面试时自然也不例外。现在许多公司在招聘过程中会存在一些所谓的“压力面试”,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被吓到,并且为了故意迎合考官而放弃自己尊严的话,那真的是非常可怕的问题。
事例五:
2008年底,李军再有一个学期就要大学毕业了。和许多经历过这个时期的朋友们一样,他开始每天都忙于奔走在各种招聘会上,为此不得不每天早出晚归的挤着公交车去不同的公司参加笔试、面试等等。
花了两个月时间,他跑了至少30场招聘会,参加过20多个公司的笔试、面试,却仍然没有什么结果,这对于他来说打击很大。不过他并没有被这些打倒,而是决定冷静下来,好好整理一下头绪,总结一下这两个多月以来的经验教训,期望接下来参加的招聘会上会有所突破。
虽说李军是本科学历,但实际上他就读的是一所民办大学,民办大学毕业生在南京这座城市一直都是很缺乏竞争优势的,而原来李军总是找一些大型企业或知名公司去参加应聘,但是这些公司对毕业生的门槛很高,他们一般招聘的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应聘者中除了许多名牌大学生外爷不乏许多硕士、博士、以及“海归”。像是李军这样条件的能被录取的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