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63600000018

第18章 太后治下的中国(18)

在光绪生命的尽头,他也只能怪罪袁世凯,正是因为袁世凯背叛了他,才导致他现在受到如此的失败和耻辱,自己所珍视的改革计划才化为了泡影,被幽禁在瀛台,度过了二十三个月漫长的禁闭生活。当他躺在床榻,奄奄一息之际,他的遗言竟是让自己的兄弟莫忘他的痛苦,许诺定为自己找袁世凯报仇雪恨。

关于荣禄,光绪说道,荣禄会首先想到保护慈禧,去提醒慈禧太后,这是很自然的,情有可原。毕竟,自己本想将荣禄处死,本就不希望能够从他那里得到任何忠诚。老佛爷对自己如此嫉恨,也能够理解,毕竟他确实密谋想要除掉她,只不过失败了而已。但是袁世凯则不可原谅,他口口声声说着忠诚于皇帝,愿效犬马之劳,却在最后的紧要关头背叛了他。皇帝对他恨之入骨,即使是在袁世凯当上了直隶总督一职,觐见时,皇帝也不愿意与他说话。

后来,光绪皇帝的兄弟,即摄政王遵守了当年的诺言,将袁世凯撤了职,令其整日活在惶恐与不安之中,也算是为光绪皇帝报了仇。正是这紫禁城中围绕在皇位周围错综微妙的点点人性,决定着宫中之人的命运。

注释:①八国联军进入京城,朝廷准备西逃之前,慈禧命人将珍妃推入井中。

§§§第15章慈禧训政

光绪皇帝的统治生涯戛然而止,空留帝王之名,实权却掌握在慈禧手中。曾经,凭借着自己的年少轻狂和新思想,他不顾一切地反抗宫廷中的黑暗势力,但不幸的是,他失败了,就像当年同治皇帝一样一败涂地。

慈禧太后在同治宾天后成功掌权,垂帘听政,这一次她再次大获全胜,满足了自己的统治欲望。

光绪皇帝是她的亲外甥,慈禧不是没有给过他机会,她曾经身退颐和园,将掌握国家方向的船舵交到他的手中,但他偏偏要将国家这艘巨轮驶进多风暴的危险海域,将整个大清王朝置于危难之中,使得群臣纷纷上书,请求太后重新掌舵,这是光绪皇帝自己的过失,是天意,并不能嫁祸在慈禧头上。

二十三年前,同治皇帝因为恶习早逝,慈禧不得不随众愿,重新执掌政权;现在,光绪皇帝又愚蠢鲁莽行事,她重掌政权,谁也不能责怪。众人皆附和,称如此看来,上天的意旨就是让太后继续执掌政权。慈禧仅仅是给了他们一些微小的推波助澜,并不能够太过于细腻审视。

光绪统治虽已结束,与同治不同的是,光绪尚在人世(虽然他脆弱,独自幽居)。但是慈禧从来就不喜欢做事模棱两可,让结局似是而非。所以,自从这可怜的君主踏进关押他后半生的瀛台,慈禧便开始着手以中国正统形式为光绪的“龙驭宾天”和“下访九泉”做准备,紧锣密鼓开始重新选择幼帝,确保这新的幼帝年纪、家室及温顺脾性都必须让她能够长久地掌握政权。

然而,此时南方各省民众情绪暴动,且欧洲国家对光绪皇帝乌托邦式的改革幻想持有同情,随时可能会开展一些示威反抗活动,慈禧意识到自己必须小心谨慎并严格按照礼节要求行事,才不至于将矛盾激化。十月初,整个京城流言四起,称光绪皇帝定活不过那个春节。

光绪皇帝沦为了宫廷的囚徒,已然丧失了希望,前途黯然,注定以悲剧收场。他深知自己劫数难逃,却又不得不扮演好傀儡天子的角色,每季装模作样地主持祭祀大典。八月八日,受到群臣要求,在整个朝堂之上,他带领朝臣在慈禧太后面前行了三跪九叩之礼,宣示了自己的彻底失败,承认了自己的无足轻重,认可了慈禧太后的最高权力。当天下午,荣禄率兵一队护送光绪皇帝从西苑走出,到月坛举办祭祀典礼。自从戊戌政变爆发,光绪失去了政权,像个木偶一样被慈禧太后控制着,举行国家的祭祀典礼。作为国家最高祭司,光绪意识到自己将要成为帝国的下一个牺牲品,这华丽的仪式完毕后,又要被重新关回那个孤寂幽冷、象征着耻辱的瀛台,想到这些,光绪皇帝内心该是多么的苦楚难堪!

接着,慈禧太后转而着手处理政事。虽说前几年退居颐和园,将国事交给了光绪皇帝,但是她处理政事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减退。第一步必须采取的措施是向大臣、向整个世界证明,自己发动这样一场政变是正确的、正当的、完全有理由。她还必须除掉那些冒犯、反对自己的人,然后将自己的心腹安置在重要职位,围绕在自己左右。

中秋节时皇帝忧郁,遂太后准其出行数日。之后,慈禧太后下诏警告道,任何皇亲国戚,不管官居何位,如若存二心不忠于大清,都必须受其恶果。满族亲王若是出现任何不忠、谋反的风吹草动,都很难逃过慈禧太后的法眼,且一旦发现,太后必然严厉处置(就像载垣逆谋一事)。这一次,她下发了一道圣旨,称载澍贝勒?竟敢公然支持、同情光绪皇帝维新变法,判处其终身圈禁宗人府。

此外,不幸的是,他还娶了慈禧的侄女为福晋,两人关系处得很不好。百日维新之初,他建议光绪皇帝彻底摆脱慈禧太后对政事的干预,却不幸被他的福晋听闻,报告给了慈禧太后。因此慈禧才采取了行动,造成了今日的局面。

戊戌变法后,京城中人主要持两种观念。一种认为光绪皇帝维新变法之举利国利民,乃是好事;一种则认为慈禧太后及时发动政变将变法镇压才是明智之举。但是,京城中那些大小官员多是见利忘义之徒,政治倾向往往随着权力变动而左右摇摆。所以,整体来说,既然此时慈禧大权在握,民众当然更多地站在慈禧太后一边。

除此之外,慈禧太后还拥有如俾斯麦一样的能力和手段,在引导公众意向一事上很是在行,她派太监们到酒肆茶坊里去传播谣言,诋毁光绪的种种昏庸无道,无端迷信西法,甚至谋害太后,以此渐渐争取到士大夫和文官的支持和同情,舆论皆以皇帝为非,以太后再次训政为是。

慈禧再三强调,光绪皇帝未尽孝道,竟然密谋想要杀害自己年迈的姨母(在正统的儒者看来,这是不可饶恕的)。此外,光绪皇帝得到了外国人的同情和支持,仅此一点,他在激进的中国人眼中就应该受到谴责。最终,众人皆认为光绪皇帝缺少判断力和自控力,而慈禧太后重新掌握政权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完全合情合理。就连那些原本认为在光绪皇帝的改革变法中看到了新的时代曙光的外国公使也逐渐地接受、认可了这样的观点。

这些外国使官的外交政策很娴熟且灵活多变,总是选择那些阻力最小注释:①很有趣的是,这位满族贝勒在1909年1月被皇帝的兄弟,即现任摄政王释放,并在同日任命其统帅一支八旗兵。同日,摄政王免去袁世凯的直隶总督一职,对于爱新觉罗氏来说,如此针对叶赫那拉氏的举措实在大快人心。的政策(特别是当他们没有自己独立政策时),或者接受并宽恕既成的事实。因此不久后,他们的官方态度,包括英国的态度全部发生了转变,从敦促光绪变法,瞬而谴责光绪皇帝改革维新,称其操之过急。而1900年始,慈禧太后实行新政变法,这些外国人再次调整政策,转而支持,称慈禧新政是大清王朝即将来临的复生之举。

1898年6月,英国外交部长看到了光绪皇帝的变法诏书,认为“大清朝终于认识到必须开始彻底进行改革了。”?十月,主要变法人士康有为逃脱了慈禧的报复,被上海的英国使馆救下,由英国战舰护送到了一个英国殖民保护区(这就给人错觉,认为这是英国或出于人道主义,或出于自己的利益,积极地参与、干涉中国的发展大业)。

之前众人纷纷采取权宜之计,现在则开始逐渐承认这样的事实,即“慈禧太后以及满族权贵因为担心变法危及他们的利益及安危,认为改革变法危及到了满族的统治!”?两个月后,和平及友好时期到来,在这样的时局下,克劳德·麦克唐纳先生告知索尔兹伯里的侯爵,称七位外国公使夫人此前收到了慈禧太后64岁大寿庆典的请柬,而且亲自参见了慈禧太后,称慈禧太后“给人印象颇佳,对客人周到热情,且温和文雅。” 在这次大寿庆典上,傀儡皇帝被迫按照礼节与所有女士一一握手。就这样,改革大幕徐徐落下,变法这场闹剧终于谢幕,所有相关人士几乎皆对如此的收场颇为满意。

然而,不久之后,英国及其他国家的外交大臣,听闻各地流言四起且日渐盛行,流言称“慈禧太后将要对光绪皇帝采取极端手段”?。惊骇之余,他们提醒清政府,切不可做出任何令英国感觉不妥或不体面的过激行为。总理衙门知道,若光绪皇帝莫名其妙突然驾崩,定会令各国使馆大吃一惊,继而对清政府产生怀疑抑或不满。人们茶余饭后闲谈中乃至媒体中都报道了英

注释:①1899年一号中国蓝皮书,编号266。

②1899年一号中国蓝皮书,编号401。

③1899年一号中国蓝皮书,编号426。国大使馆对此事的干预,得知外国干预,中国民众很愤怒,称这纯属中国的国内问题,且在中国,这样的先例举不胜举,断然不容外国人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在满族人看来,光绪皇帝接受了西方新奇观念已经是违背祖制的大罪,现在他又获得了西方国家的支持和同情,不仅是满人,就连汉人也开始憎恨他了。

此事的风波很快便平息了,举国上下重新回到往昔的生活轨道,慈禧太后再次掌舵大清朝,人们不仅满意甚至还稍稍欢喜。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戏剧化的废黜光绪皇帝一事,京城之中,人们乐此不疲地传播着流言,说光绪皇帝蓄意谋害慈禧太后,现在则仅仅将他幽闭瀛台,这样的惩罚与他所犯罪行相比实在太过轻微?。文人学士也纷纷撰文谈论此事,肆意将光绪皇帝和唐朝(公元726年)一个谋杀太后的皇帝作比。

舆论形势对光绪皇帝甚是不利,因此,人们预测光绪皇帝即将不久于人世,然而民众对这样的传言竟然不以为然,仿佛这件事本就无足轻重。毫无疑问,不管这件事在南方民众看来多么严重,或者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在北方,民众几乎很少谈论此事。眼看公众的心态已经摆平,已经掌控舆论优势,慈禧太后随后便以一个受害者的名义,发布了一道圣旨,称天子得了重病,话中既没有表现出惊讶,也没有表达丝毫的担忧挂念。

众人认为,慈禧太后最终同意派出各省名医来为皇帝看病也只是迫对

礼节不得已为之。诏书中称:“自四月以来,朕即觉违和,至今日病势未能轻减。”此诏书形式上宣告了即将废黜光绪皇帝一事,而众人对此反应迥然各异。

那些被慈禧诏去为光绪皇帝看病的医生中,有一位名医名叫陈莲舫。多年来,此人被誉为中国最有名的医师。以下是他提供的当时在京城的经历以及他对自己职责本质的描述,他将这些提供给了《泰晤士报》的一名记者,注释:① 这可以被看作为中国官场之道的一个例子:上海道台要求英国领事馆协助抓捕康有为时,毫无犹豫地称光绪皇帝已经驾崩,是被康有为弑杀。(1899年一号中国蓝皮书,编号

401。)并发表在了报上。其文选译如下:

朝廷下旨,召集各省总督及巡抚选派当地名医前往京城为皇帝看病。江苏巡抚乃选送名医陈莲舫入都,不得延误。对此职务丝毫没有兴趣且深知此职乃公职,无报酬,对陈莲舫这样一个已经年过七旬的老医者而言,进京为皇帝诊治实非易事。但是此乃皇差,不容推辞。收到巡抚送来的六千两白银,作为此次上京的盘缠和职务的报酬,他将家中店铺交给两个可信的随从(或学徒)看管,即刻亲自上京到军机处报到。踏进军机处之门,陈莲舫发现此时已有三位其他地区的名医等候于此,随时恭候皇帝召见。法国使馆的医生德对福已经为皇帝作了诊断且他对天子症状的诊断成为外国公使的谈资。对于这位法国医生的诊断及建议疗法,陈莲舫甚是鄙夷。而他本人为皇帝所开药方所用乃是中世纪作家在历史小说中描绘的欧洲医师所用之语言。陈所开案,先言皇帝之气体热度等,又述呼吸器病已十余年,又言发热则由于身虚心劳之故,方药则系饮片数种及调养身心之故,他所言更适合中国而非英国读者。不管如何,就他所言,皇帝病症在于呼吸器官衰弱所致,已十余年,发热则由于身虚心劳之故。陈离京之前(约十一月中旬),光绪皇帝烧已退,且病情得到改善,但是皇帝病情严重,事关重大,陈莲舫意脱身将职责留给年轻的同行,他于是贿赂太监高官,侥幸逃脱。当被问及皇帝病情是否严重时,陈莲舫回答晦涩,称若皇帝撑到春节,次年春天,皇帝的身体就会逐渐恢复,有望彻底痊愈。

陈到京后数日,即由军机处一官员传旨上殿觐见。皇帝及太后正于大殿南侧的偏殿等待。这次的会见过程展现了这个中部帝国统治者的威严,同时也显示出中国内部政策的绝对保守性。陈叩首,跪于下,太后与皇帝对坐,中置一矮几,且整个会谈中,皇帝与太后两人一直相对而坐。皇帝面色苍白无华,有倦容,喉间有痰,头似发热,形容瘦弱,鼻如鹰钩,据陈意,颇类一西人。太后威仪严整,一望而知为有权力之人,似极以皇帝之病为虑,小心看护貌若慈母。旧时医官不得问及皇帝病情,太后乃代述其病状,皇帝时时颔首或说一二字,以证实之。殿庭之上惟闻太后语音,陈则以目视地,不敢仰首,闻太后命诊脉,陈才始举手切帝脉。身仍跪于地上。据言,实茫然未知脉象,虚以手按之而已。诊毕,太后又接着陈述病情,言,帝舌苔若何,口中喉中生疮若何,但既不能亲视,则亦姑妄听之而已。太后语毕,陈遂叩头谢恩而退,又以病案及其治理调护之法,上呈军机处转奏于帝。其所开药系饮片数种及调养身心之故。?

陈莲舫的预言果真成为了现实。皇帝活过了春节,渐渐地恢复了体力。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慈禧太后担忧外国使馆介入此事,才不敢轻举妄动,因此保住了光绪的性命。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慈禧已经意识到南方各省群情愤怒,不服从自己的统治,认为当前的权宜之计是要平复这些怒火,而不是报复光绪,再惹事端。

政变中,慈禧太后处死了几位来自广东的改革者,两广地区人士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排满情绪。这些暴动的南方民众非常愤怒,大声谴责满人及他们的所作所为,这时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会引发一场新的叛乱暴动。

在中国,任何消息传播都极其迅速,不多久,消息便传到了南方民众耳中,称皇帝性命危在旦夕,年末将是光绪皇帝宾天之时。由是,全国各地的抗议和警告之言如同雪花般从四面八方飞落京城,有些是发到各个部门,而有些是直接发到皇帝手中。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清官,是指那些公正廉洁、克己奉公、惠及百姓的官员,也被人们称之为“廉吏”。在历朝历代,都有一大批著名的清官廉吏。如先秦时期的晏婴、乐喜,汉晋时期的召信臣、杜诗、吴隐之,隋唐时期的姚崇、宋璟、柳宗元,宋元明清时期的包拯、范仲淹、海瑞、于谦、张伯行等等。时移世易,万象更新,但历史上的清官有不少做法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书《中国古代清官传》从史籍、野史、传记和笔录中选择了105位代表人物,按其出生年代为序,各自成篇,汇编成册,希望它能帮助大家一起学习!
  • 曼德拉彼得大帝

    曼德拉彼得大帝

    本书主要是对曼德拉和彼得大帝两位名人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做了详细介绍,尤其探究了中外名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而且此书对名人成功前的鲜为人知的事件也有详细的介绍。
  • 比尔盖茨传

    比尔盖茨传

    本书是根据众多有关比尔·盖茨的传记资料编纂而成。比尔·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与两个姐姐一起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的父亲,是西雅图的律师。盖茨的母亲是学校教师,华盛顿大学的董事。盖茨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了在计算机方面的天才,并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将这一天才充分地发挥出来。他曾就读于在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和私立的湖滨中学。在那里,他发现了他在软件方面的兴趣并且在13岁时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1973年,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在那里和现在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结成了终生朋友。在哈佛的时候,
  • 半个世纪的孤独:迈克尔·杰克逊

    半个世纪的孤独:迈克尔·杰克逊

    作者以生动流利、饱含深情的笔触从迈克尔·杰克逊一生跌宕起伏的经历中,用记事的方式书写了其童年生活、成名经历、辉煌与悲哀的人生、从黑人楷模到苍白怪人等无数经典片段,内容丰富而翔实,重现了其生前一个个生动的瞬间,让一代歌王波澜壮阔而又多姿多彩的一生在书中得到了几近完美的展现。
  • 正说霍元甲

    正说霍元甲

    作家晨曲通过走访霍氏后人,查阅史料,以掌握的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专著《正说霍元甲》,向国内外读者详细讲述了武术大师霍元甲行侠乡里、打擂扬威、首创精武会以及与霍元甲相关的其他人和事。精武会的发展过程,其子霍东阁赴南洋创办精武会,霍氏家族渊源及后代繁衍等情况,也在书中作了详细介绍,并澄清了近年来影视作品中虚构的人物和事件。书中还附录了因电影《霍元甲》引起的诉讼始末和部分精武拳谱介绍两个章节。此书资料翔实,接近完整,是一部集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的佳作。
热门推荐
  • 感悟文学大师经典——伪自由书——鲁迅作品精选

    感悟文学大师经典——伪自由书——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嚣张黑道大小姐:玩转异世

    嚣张黑道大小姐:玩转异世

    这是什么鬼?!!明明正在和兄弟一起“逃亡”途中的本大小姐不过就是进了偶然发现的秘密基地而已,跟一个奇怪是声音对话,然后就这样突然晕天转地一下就到荒山野岭了?!!!而且还是老祖干的好事?!!算了,既来之则安之吧,貌似忘了什么的说。。想不起来了,算了吧!嘻嘻。此文:来回穿,一起穿,玩转异世,帅哥美男妖孽应该有吧,嘻嘻
  • 林徽因全集之译作诗歌戏剧(1)

    林徽因全集之译作诗歌戏剧(1)

    这些文章,或写亲友交往、家庭琐事,或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或是发表真实的议论,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诗文玲珑剔透、感情细腻、风格婉丽,颇富美感;建筑相关作品深入浅出、审美独特,古典韵味十足。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 漂浮灵魂

    漂浮灵魂

    1、幻灵大陆上的幻灵兽依照灵兽的灵智、手段、修为的高低可分为低级、初窥期、意识期、浮云期、心通期、大成期六大阶段,至于每一阶段的具体划分与人类中修灵者等级划分大致相同,只是低级幻灵兽划分为一到九阶,其余几大阶段皆是分为低、中、高三大阶段,2、可大致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灵阵、幻灵阵、地灵阵、天灵阵以及至今未曾在大陆上出现过的仙灵阵。
  • 21岁的遇见

    21岁的遇见

    21岁的我习惯了现在的生活,随波逐流安静平淡。直到遇到那个不一样的你,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 大地苍生

    大地苍生

    从民国初年至上个世纪中下叶,关东大地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芸芸众生在这块充满苦难和希望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在爱恨情仇中交错着悲欢离合。阴谋与爱情、无私与贪婪、忠诚与背叛、欲望与尊严轮回上演,在关东大地上演绎着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剧。
  • 蜀仙妖恋传

    蜀仙妖恋传

    修仙路,逆世情,红尘炼道心!
  • 界之永恒国度

    界之永恒国度

    一座神秘的小岛一尊充满谜团的殿堂十二件不明正体的神器带着永恒国度降临一场圣战一触即发这是灵魂的历练你将看清界的本源followme!!
  • 别无它求

    别无它求

    来自大清沟的一棵大学苗,为了一份我和天堂的约定,甘愿回到穷山沟,当起了最年轻的村长。自主创业,带领乡亲们走过,路过太多的崎岖与阻碍,把穷山沟摇身变成为景色宜人的休闲山庄。他不是官,但他有官应有的灵魂!他把人间大爱发扬光大,洒在了那片苍茫大地之上。
  • 致那段青春

    致那段青春

    青春不闪烁,怎么见到光芒?时光匆匆,你可以等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