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51600000033

第33章 聪明一世(3)

其实,光绪帝之所以一定要翁同龢去传取康有为的著作,实在是有点非让他参与到维新变法中来,有点拉他“下水”的意思,其最终目的是稳住他,至少不让他成为维新的反对者。因为光绪帝知道,他虽然与慈禧双方达成了妥协,慈禧表面上也同意维新,但本质上是反对的,如果作为朝中第一重臣的翁同龢一旦成为反对者,那么维新变法是断难实现的。这也是唯一能解释,为什么光绪帝虽如此被翁顶撞,但仅几天后还要让翁起草《定国是诏》参与维新的原因。

翁同龢在起草《定国是诏》的当天在日记中写道:

是日上奉慈谕,以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等因,并御书某某官应准入学,圣意志坚定,臣对:“本法不可不讲,圣贤义理之学诚不可忘。”退拟旨一道,又饬各省督抚保使才,不论官职大小旨一道。

这里翁同龢“退拟旨一道”,即指后来光绪颁行的维新变法的《定国是诏》。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本诏书是“上奉慈谕”欲颁行的,二是面对“圣意志坚定”的维新决心,“臣对:‘本法不可不讲,圣贤义理之学诚不可忘。’”而他的这一观点,几乎与奕临终时给慈禧和光绪的一模一样。何以如此?实在是不言而喻。从前有许多研究者都曾发现,翁同龢虽赞成、支持康有为的维新变法的主张,但在具体内容和方式上他又与康有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他至少不像康有为他们主张的那么激进,准确地说,他最多属于维新派中的保守派,以至于认为,当光绪帝4月24日向翁同龢索要康有为关于变法维新的著作时,翁同龢竟一反常态突兀地表白自己不与康有为往来。其实这只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这一现象的背后,即翁同龢为什么会这样。

由翁同龢起草的《定国是诏》颁行了,翁当然成了朝野公认的“维新派”,这自然为慈禧所不能容;而光绪帝知道,翁本质上几乎沦为了维新的绊脚石的边缘了,也不能让他留在朝中了。所谓“帝党”与“后党”有许多的分歧,但是在这一点上几乎是共识,所以至此,翁同龢的命运已经注定,于是在《定国是诏》颁行四天后便有了上面的那一道朱谕。借此,光绪帝还正好可以一摆杀鸡儆猴的架势:谁敢阻挡维新必将严惩,帝师也不例外!

聪明一世的翁同龢怎么也没想到,他如此做事如下棋,走一步看三步,以求方方面面都不得罪,但结果却是各方都得罪了。因此,如果我们说翁同龢的被黜原因是他的窝囊与愚蠢,那是大错而特错的,相反,正是因为他的“聪明”——一切似乎都正应了一句俗话:“聪明反被聪明误”。

如果说翁同龢的被开缺多少是有一点他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意味,且在当时的情境之中,他由于身处于局中而并未意识到,那么等到开缺回籍,痛定思痛后,聪明的他一定不会不悟出其中的原委吧!

在他回到原籍常熟后的第二天,也就是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日,他扫墓祭祖后在日记中写道:

由南门赴西山,六刻抵墓次,伏哭毕,默省获保首领,从先人于地下,幸矣!又省所以靖献吾君者,皆尧舜之道,无肮脏之词,尚不至贻羞行人也。

由此不难见出,即使是此时,翁同龢对于自己的多年来宦海生涯还是充满了自信的。换句话说,他还不相信自己真就此被清廷彻底抛弃,因为他自信自己“所以靖献吾君者,皆尧舜之道,无肮脏之词”,因此,在很长一个阶段内,他事实上还在等待着东山再起。而这实在是有点不聪明了。事实上他最终等来的是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追加的一条圣谕:“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束。”临终前,他口占一绝:“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短短四句话,道尽了这位老人宦海沉浮一辈子的无限伤痛。

那么,翁同龢的这一切是他的咎由自取吗?那样说似乎对他太过残酷,也不太符合事实。

人们历来爱将翁同龢与李鸿章相对比评价,这一是因为他们几乎历来就是一对冤家,二是他们在晚清政坛上曾一度分量相当,三是他们二人的结局竟然大相径庭。

首先将他们俩放在一起比较的人是曾经与翁同龢结拜为兄弟的荣禄,他在甲午战争期间写给陕西巡抚鹿传麟的便条中有这样的话:“合肥(代指李鸿章,因为李是安徽合肥人)甘为小人,而常熟(代指翁同龢,因为翁是江苏常熟人)则仍作伪君子。”此话常被人们引用,非常有名,虽然其有各打五十大板——“一个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的意思,但倒也道出了他们两人的根本不同。的确,李鸿章在历史上似乎比较透明,他就是个政客、官僚兼卖国贼,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坏人”。虽然今天有几个所谓的“学者”,也曾写过几篇所谓的“学术论文”要替李鸿章翻案,但那只是一种哗众取宠而已,人们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几乎历来就并无多少争议。但是,而欲对翁同龢作出评价,似乎不太容易,他身上有着反差极大的两面性,且这种两面性并非是荣禄所说的伪君子的两面性——若真如荣禄所说,那么他的“坏”与李鸿章相比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吗,也就是说他不是一个十足的“坏人”吗?但我们似乎并不能简单地说翁同龢是一个“坏人”,可也不能说他就是一个“好人”,我们似乎只能说他是一个“聪明人”,正是他的聪明,使得他身上始终存在着封建士大夫与封建官僚双重人格,他的双重人格又决定着他们生活中的言行,使他最终成了一个很复杂的人。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也无论是对他一生持肯定的人还是有所保留的人,对于翁同龢至少有两个方面都是认可的:一是他的清廉,二是他的书法。

翁同龢被誉为“清流”领袖,其清廉之名并非浪得。据史料记载,翁同龢死后家无长物,连办丧事的钱也是他的生前友好和门人凑的;而在平常生活中,他更是自守清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拒受馈赠。清朝官员俸入微薄,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清朝有不成文的规矩,官员接受馈赠,只要与公事无关,就不算受贿,更不算贪污。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规矩,所以大多数官员都接受馈赠。如果是地方官来京,大多用“冰敬”、“炭敬”、“别敬”等名目给有关京官送礼;若京官到地方办事,地方官送礼的名目则有“程仪”、“津润”、“路费”等,馈赠的礼物主要是银两或贵重物品……而这一切在当时都不算受贿。但尽管如此,翁同龢仍坚决拒受这些。如,同治五年,他护送父亲灵柩回籍安葬;同治十二年,母亲去世,他回籍丁忧。由于当时他身任同治帝师,当时地方上的一些官员如曾国荃、丁日昌、高心夔等人均先后向他赠银,但他坚决不收。二是严肃家风。翁同龢自己无子女,自然视诸侄如己出,但是他对侄辈、侄孙辈从来都是严格管教。如,其兄翁同书之孙翁斌孙十八岁考中进士,春风得意。翁同龢认为翁斌孙成名太早,恐对日后不利,因而在翁斌孙考中的当月,连续寄去三封信,要他不收礼、不接受“包漕”,且要戒酒、戒骄、戒矜,严守一个“静”字,并特别提醒他:“仓上万不可染,勿预地方公事,勿闲散,勿外出应酬”;“两县送钱万不可收,无论是何名目,总是陋规。”三是约束亲友。光绪初年,盛宣怀因在经办轮船招商局中贪污受贿,被两江总督刘坤一参劾。盛家与翁家是世交,彼此早有往来,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携带礼物找到翁同龢,请翁同龢疏通有关大员,使其子免遭处分。翁同龢退还了礼物,说“此中事实未易悉”,明确拒绝了盛康的请求。光绪十年刑部主事朱寿镛因受贿被人告发,革职永不叙用。他向翁同龢求助。朱氏有恩于翁家,现在有困难理应帮他。但翁同龢了解了朱氏革职的经过后,认为事涉国家法律和一个官吏的操守,最终不但拒绝了朱氏要求,而且还要他认真反省,好好做人。翁同龢的这一系列行为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甚至放到我们今天,也会让我们许多的“公仆”们汗颜的吧!至于在当时,那更是与多数官僚的做派大相径庭,这不能不让他们多少有点尴尬。这或许便是翁同龢获得个伪君子的名声的原因之一吧。

其实,翁同龢的清廉正是他士大夫人格,即知识分子人格在起着作用。但是翁同龢一直身处官场,事实上又是一个大官僚,这又不能不养成了他身上的另一种官僚人格。而这两种人格同处一身,不时会发生矛盾、冲突,也属自然而然。

翁同龢的确写得一手好书法。《清史稿·翁同龢传》称赞翁同龢的书法“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清徐珂《清稗类钞》评价他的书法“不拘一格,为乾嘉以后一人。”清代著名书法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具体评价他的书法:“学颜平原(颜真卿),老苍之至,无一雅笔。同治、光绪间推为第一,洵不诬也。”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谭钟麟对翁字更是推崇备至,他说:“本朝诸名家,直突平原(颜真卿)之上,与宋四家驰骋者,南园(钱沣)、道州(何绍基)、常熟(翁同龢)而已。”这些评价,足可见出翁同龢书法水平绝非一般之高,其书名也绝非浪得。

俗话说,“字如其人”,但就我看到过的翁氏书法作品来看,其风格应属宽博、大气一路,但是世人多以小气、狭隘评翁氏为人,这似乎矛盾。这也让我们不能不再次说到那个深深地躲在他自己宽博、大气笔墨背后的翁同龢其人。

封建知识分子历来将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立德、立功、立言”,翁同龢自然也不会例外,但是翁同龢一辈子,除了他起草的那些诏书、圣谕和一部被他晚年几次删改过的《翁同龢日记》,以及一些应景应酬诗作外,几乎没有留下来什么文章。显然这不会是因为他的公务繁忙,也不会是因为他真的没有情感需要宣泄,没有思想需要表达,更不会是他的文章才华在考上状元后便江郎才尽了,真正的原因只会是他生怕在文章中泄露自己的心机而惹祸,因为他看到清代有太多的文字狱;他把自己“立言”目标的实现寄托在自己的笔墨中,所以他精研书法,以达到在文化上的不朽,将人的真实面目深深地躲到了笔墨的背后。这既是翁氏书法之所以笔墨精良的原因,也是翁氏书法终显人、书矛盾的原因,更是翁同龢人格双重,且双重人格又时显矛盾的表现。

其实,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大多数都存在着人格的两重性,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所谓的“内圣外王”;而“内”要做到“圣”,就必须要保持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操守,即主要是保持儒家思想所要求的底线;而“外”要做到“王”,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现实社会中,他们只能去做的不是“王”,最多只是“官”,也就是说,只能是通过借助于别人来实行自己的“王道”,当然这个“别人”不能是不如自己者,而是力量越大者越好,最好自然是皇帝了。但是,这样一来,在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所谓“外王”,便有点像小马拉大车了,有时候你不但拉不动车,还反而为车所拉,并受其制约,这种制约不但有外在的,还有内在的——与你“内圣”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晚清人物中最赤裸裸地主张和实践所谓“内圣外王”的是曾国藩,出生于传统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的翁同龢,当然也不乏这种“内圣外王”的思想。正是因为“内圣”的追求,所以他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竟能保持一个知识分子的操守底线,例如保持清廉。

李鸿章虽然也是科举出生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彻底放弃了自己“内圣”的追求,一切只为了自己的“官”——那在他看来才是他所“外王”的唯一资本,因此,他无论是在收受那些行贿者送上的银子时,还是在那些卖国的条约上签字时,手从来就不曾抖过,正如荣禄所说“自甘小人”,这自然倒也显得很“真实”;而相比之下,翁同龢倒显得很“虚伪”了。

当然翁同龢的虚伪还不止这一点。

说起来翁同龢“外王”的运气,算是很不错了,一是他考得了状元的头衔,更重要的是他傍上了同治、光绪;但是换一个角度说,他的运气也实在太坏,因为同治、光绪之外还有一个慈禧,这让他很难办,他不得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周旋其间。而就是这种聪明的周旋,又无时无刻不与他内心“圣”的追求的性格相冲突,也给人以虚伪的印象。关于这一点,连他的世交潘祖荫也曾经评价说:“叔平虽为君之座师,其人专以巧妙用事。”这样评价虽未必客观准确,但翁同龢不够胸襟坦荡,不曾果敢有为,爱耍些小聪明,爱打些小算盘等等,恐怕也是事实;而这一切终使得他身居高位,但政治才能大打折扣,并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且不但误己,更是误国——这也是事实,且都成为了历史。历史许多时候仅仅只是一个庄重而又空洞的大字眼,你越走近了,便越看不到它。例如我现在在试图叙述一段历史时,我只看见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无意间与一些人走到了一起,并掺和到了一些事情中,更做了一些事情,如此而已。但是,这就是翁同龢的机遇。许多人努力一生、奋斗一生,终不能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一点痕迹。不想做、事实上也做不了“维新派”的翁同龢,却被尊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既不想得罪皇帝,也不想得罪慈禧的他却被罢了官;也正是因为这一切,翁同龢便不再是一个科场得意的状元郎,也不再是一个工于笔墨的书法家,而俨然成了一个政治家;而事实上,无论是他的政治才能还是其政治效果,都是极差的。

《翁同龢传》的作者高阳先生说:“守礼安分是翁同龢的第一长处,但守礼安分者每短于应急济变之才,时势所趋,莫知其然而然地用其短,此真清祚不永的气数使然了。”此话说得很有见地。

同类推荐
  • 中国治水史诗评传

    中国治水史诗评传

    2010年由杨钦欢总策划,何建明、程贤章主编的《〈中国治水史诗〉评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评传汇集了李存葆、何建明、蒋子龙、徐坤、张炜、叶延滨等近百位知名作家的治水作品。中国治水专家对百名作家参与治水史的创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治水史诗(套装上下册)》弥补了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空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纪实价值。
  • 看云小集(《花园丛书》)

    看云小集(《花园丛书》)

    读书随笔大概没有规定的写法,也不必向“正宗”书话看齐,我在《看书琐记》的后记里说了一点想法,这或许会让看惯“正宗”书话的读者失望。其实,我的不再“正宗”,正是由曾经“正宗”而来的。许多年前,我也写过“正宗”书话,数量还不算少,大都一书一议,不痛不痒说几句,甚至起承转合也都规矩绳墨,“厌气”也就是自然的事了。回过头来,对自己过去的写,真有点像看一张光腚赤脚的孩儿照,虽然幼稚,却还有一点童趣的可爱,但如果再像老莱子那样,穿了斑斓衣裳,扮婴儿啼戏于父母之前,其他人是不会喜欢的。我心里清楚,有的事情不到这个年岁,大概也明白不了。
  • 程门立雪:一个文人家庭的作品集

    程门立雪:一个文人家庭的作品集

    该书收集了著名作家程树榛和妻子郭晓岚及女儿程丹梅、程黧眉、程湘梅发表过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报告文学作品。作者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后人,这部内容跨越时代、题材迥异、辈分不同、却洋溢家庭文学之传统的著作,为文学书籍的新样式开创了先例。
  • 十字坡

    十字坡

    诗歌是一场灵魂的修炼过程在各种专业的渗透中积累,并娴熟的升华,注定记录历史也成就历史。
  • 徐志摩文集.4

    徐志摩文集.4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收录了徐志摩经典力作,分为散文、书信和诗歌三部分。
热门推荐
  • 花语系列之一:倾城泪

    花语系列之一:倾城泪

    一个朝代的安危、两个男人的争斗、三个女人的纠结,他乖张多疑,冷酷无情,是残暴的王;他博古通今,雄才伟略,有成为一代名君的抱负;她慈悲为怀,外刚内柔,是圣洁的化身;因为善良,她成全了别人;她攻于心计,争强好胜,凡事都不肯退让;站在风里的她,不知风将吹向何方,何处才是她的归宿?
  • 遗落神荒

    遗落神荒

    盘古开天后,女娲补天前,大荒遍妖兽,山海经载悠。每日更新,敬请关注。众所周知,《山海经》并非是“人”的世界,而是“兽”的世界。本书便是以兽的视点展开。鸟兽虫鱼各种形态的兽以族为单位,以部落为集结,建构秩序,明争暗斗。四大部落蠢蠢欲动,阴谋阳谋纷至沓来。此间,一名叫奢厉的兽精手持一把怪异兵器改变了一切。机缘巧合下,他踏上了大荒的道路,且看他如何修炼宿脉,邂逅五狐美女,炼制不死丹药,参与一场又一场重大的兵变,重整大荒,夺得王者之位,建构新世界。目睹前所未有的漫画式文风,见证你所期待的白描式神话。遗忘部落,神驻八荒——遗落神荒。读者讨论群:424037920
  • 回忆之殇

    回忆之殇

    她正青春年少,却身患绝症,是他用深情温暖了她孤寂的心。一次意外让两人阴阳相隔,难道此生终将活在回忆中?她在他的墓前遇到的那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究竟是谁?是他再世为人?还是?
  • 闪婚总裁宠甜妻

    闪婚总裁宠甜妻

    九年前因为一次赌约她招惹上了他,她以为这只是游戏,没想到自己越陷越深,可即便如此她还是抛弃了他九年后他无意间遇见了她用尽手段只为将她锁在自己的身边他说“乔伊伊我这五年来承受的痛苦,我会让你一一体会”她笑道“我奉陪到底。”
  • 第一弃夫

    第一弃夫

    一场车祸,莫小夕穿越到了北汉的太原城,化身成了语涵嫣,在那里她和到北汉做前锋的赵光义相遇想爱,也认识了北汉末帝刘继元,两人对她一见倾心。他竟然是大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那场千古之谜‘斧影烛声’的始作俑者,当兵临城下,她做自己的性命为要挟,他是为了她六军不发,覆了天下。离开北汉,离开梅祁轩,隐姓埋名地带着儿子过着平静生活后,她把现代的娱乐方式带到开封,在哪里开教坊,讲红楼梦的评书,唱现代流行歌曲,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却因为在‘鬼门关’结实的不知他真实身份的知己-赵德芳,而因此被他家眷和土匪串通,导致儿子被绑架·······为了救儿子,事情兜兜转转,他们终是再见面,而宋太祖也终于知道所有事情真相,便下令太医逼她喝下了失忆药。看赵光义再见时,怎么样为语涵嫣弑兄夺位,语涵嫣又在这场宫变中起了什么作用,而赵德芳对语涵嫣的感情又让他做了什么样抉择呢?·······
  • 大小姐的贴身兵王

    大小姐的贴身兵王

    他,曾是雇佣兵中的皇者!他,曾是一个让敌人闻风丧胆,让美女欲罢不能的嗜血修罗!如今,却只因一个诺言回归繁华都市,原本只想平静的生活,但乱世佳人、各方势力却如飞蛾扑火,纷纷涌现在他的身边……他不得不再次化身魔神,劈荆斩刺,掀起血雨腥风!从头开始,逆流而上!纵横都市,书写属于他的无双传奇!
  • 探灵师

    探灵师

    我叫袁高领,原本只是去南陵市做实习会计,没想到的是,我的灵魂在不知不觉中,成了非人类存在的猎物。为了生存下去,我能放弃吗?为了完整的心脏,我能放弃吗?为了心爱的女神,我能放弃吗?只有不顾任何代价走下去,没有别的选择……1张月票加更1章,2张月票,加更2章,4张月票家更5章,就是这么任性,就是这么随意,把你们手里的月票尽管抛过来吧,存稿够多,不怕砸
  • 腹黑公子:独宠小娇妻

    腹黑公子:独宠小娇妻

    他本是一位被世人不知的私生子,却愿为她争名夺利;她身负弑母之仇,却为他放下仇恨。他冷酷却对她腹黑,她绝情却只对他柔情。然而在这场名利的天下,是谁负了谁又是谁伤了谁?
  • 快穿之男主攻略记

    快穿之男主攻略记

    从小身体不好的他在哥哥的努力下活到了18岁,然而也只活到了18岁。一朝醒来,发现自己莫名其妙绑定了系统君,并在弯路上越走越远......
  •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是罗智先生时隔三年推出的最新心学研究著作,这既是他对多年潜心研习心学的全面总结,也是他对心学研究作品创作的一次创新。这是国内第一部以笔记的方式解读王阳明心学智慧的著作。罗智先生把阳明心学和王阳明的一生融合在了一起,传记+心学的解析,使得全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都较高。罗智先生总结了以往作品的成功经验,采用全新的形式创作本书,全书内容轻松易读、见解独到,囊括了《传习录》的全书精华,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文艺性,都较以往更上一层,是难得的阳明心学上佳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