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89200000002

第2章 !!!

从白发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帝国,到处有人向你贩卖“金庸”的招牌。从来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像金庸的武侠小说那样广受欢迎。也从来没有一个人的政论文章使得一家报纸发迹进而成功,成就了一个文化人的商业梦想。金庸用自己的笔墨创造了两个奇迹:其中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一个在中国新闻史。金庸以武侠小说名垂后世,查良镛则以政论闻名于当今。带着自己的14部武侠小说和《明报》多年的政论文字,金庸以理性之手和感性之手的写作获得了啧啧称赞。其研究者张圭阳在《金庸与报业》中认为:“要是没有金庸,香港也会有一份知识分子报纸出来,但品位会不一样,因为《明报》体现了金庸的品位。”

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1923年,浙江海宁人。他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官,后他如愿考进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后来因为“行侠仗义”,打抱不平退学。1948年底“身无分文走香江”,查良镛开始白手打天下。

行内人常说:查良镛的第一生命是报业,第二生命是电影。早在武侠生涯之前,金庸以林欢的笔名编写电影剧本《绝代佳人》,经常获奖。金庸写武侠纯粹是是被逼的,当时为救《新晚报》每日一篇“武侠”的急,1955年,从未写过小说的金庸开始写《书剑恩仇录》。1956年金庸再为《香港商报》连载《碧血剑》;到1958年《射雕英雄传》获得极大成功。

1960年代的香港,充斥了难民、小市民、移民和殖民者,鸡零狗碎的市民文化大行其道。而武侠小说就正好满足了民众的此种需求,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时石破天惊,人手一册,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气势。也因此金庸发现这是一个赚钱的行业,于是伙同中学同学沈宝新筹备出版日报。这就是出资10万于1959年出笼的《明报》。那时香港的报纸,大体有二类,一类是比较高层次的如《星岛日报》、《华侨报》等;另一类是低层次的如《响尾蛇》、《超然》等,以色情为招徕,迎合男性读者的低级趣味。早期的《明报》以小说及趣味资料为主,每日出版一张。35岁的金庸希望《明报》成为一份“走偏锋”的小报,利用小市民感兴趣的话题,再配上他的武侠小说吸引读者,发家制富。

金大侠大手笔拯救《明报》

《明报》创刊初期,沈宝新管营业,金庸负责编务,潘粤生作他们的助手。尽管他们不断更改副刊内容,改变新闻路线,金庸更是抱病撰写《神雕侠侣》,但是《明报》还是一步步滑向“声色犬马”之路,销量在千份之间起伏,第一年亏空严重。据《明报》老职员回忆:“查先生那时候真的很惨,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跟查太太两人喝。”那时,金庸住在尖沙咀,深夜下班时天星小轮已停航,要改乘俗称“哗啦哗啦”的电船仔渡海。

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当时金庸的武侠在《商报》上连载已拥有大量读者。许多人为了看金庸武侠,开始关注《明报》。慢慢金庸的武侠小说打稳了《明报》基础,加上沈宝新的经营手法,《明报》的广告业务稳步上升。

1960年代中国大陆的政治变局为金庸的出人头地提供了机会,金庸拯救《明报》也靠的就是这个时候的社论,特别是1962年“难民潮”事件的报道社论。此时,《明报》才开始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定位。“难民潮”结束之后,《明报》一改报格,从一份侧重武侠小说、煽情新闻和马经的“小市民报章”,提升到一份为读书人、知识分子接受的报章。1962年7月销量跨过3万份。到1963年,《明报》已完全摆脱财政窘境,平均日销量是5万份。

“文化大革命”为《明报》树立了“言论独立”的形象。当时《明报》开辟“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关大陆的消息,满足了香港人对大陆一无所知的需求。正是在“文革”中,《明报》成为报道中国消息的权威。也从此开始,金庸成为自由知识分子的英雄偶像。基于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考虑,金庸1966年创办《明报月刊》,自任月刊总编。后胡菊人出任总编,长达十三年。胡菊人将《明报月刊》经营成一份综合性的高水准读物,形成了一个全球高级学术刊物。1968年,又创办《明报周刊》,经数年发展,也成为娱乐周刊中的佼佼者。

1960年代,金庸的名言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少做工夫,多叹世界”,被人认为是“亦正亦邪”的文人。金庸有自己的理想,更有纵横捭阖的谋略,在香港是“马基亚维里型的知识分子”。金庸的“政治现实主义”使得他在台湾、大陆、香港和港英等多方政治势力的博奕中得到大家认可。从1970年代开始,他成为政治圈中的重要人物。1981年,英女皇授予他OBE勋衔。撒切尔夫人首度访华,金庸单独会晤撒切尔夫人。他出任过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改制小组召集人,曾三次北上,会见过邓小平、胡耀邦和江****等许多中国最高层领导人。

尽管《明报》与查良镛在有关中国问题上常被人讥笑为“机会主义者”和左摇右摆的“墙头草”。但到1980年代《明报》已经被视为一份拥有独立报格的知识份子报刊,赢得很高清誉。

1988年《明报》日销量已是11万份,1989年跃升到18万份。除了《明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外,明报机构尚有一份《明报晚报》。金庸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1991年1月23日注册成立“明报企业有限公司”,当年3月22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明报集团1990年度的盈利高达七千万元,到1991年度接近一亿元。金庸个人财富在1991年《资本》杂志编辑《九十年代香港华人亿万富豪榜》中名列第64位。

香港文化出版界的“帮主”

香港的文化人,多少都跟《明报》和金庸有过关系。所以,金庸在香港的文化和出版界,隐然有“帮主”之地位。《信报》老板林山木1960年代加入《明报》,先在资料室做资料员,受到金庸赏识被派往英国学习财经,后任《明报晚报》副总编辑,后来自立门户建立《信报》,成为香港经济学的教父级人物。现《成报》总编辑韩中旋与小说家江之南都曾经是《明报》的编辑。曾以散文广受欢迎的张君默是《明报》的记者。创办《新夜报》,后《明报》总编辑的王世瑜曾经是《明报》校对兼送稿生。胡菊人加入过《明报月刊》。女作家亦舒也在《明报》当过娱乐记者。现《苹果日报》社长董桥、《东方日报》主笔陶杰等都曾在《明报》工作和战斗过。

多年来《明报》一直在与胡仙的《星岛日报》和马家兄弟的《东方日报》争夺香港读者市场。金庸很有自信,他常对人说:“胡仙继承了一大笔遗产,而我从上海来到香港的时候是个穷小子。”胡仙在香港受到尊敬,但是金庸更是被认为是英雄——《明报》是香港最有影响的报纸,有人把它比喻成香港的《泰晤士报》,其对中国时局的预测和分析,是其它报纸不能比拟的。《明报月刊》则是华人世界最文人化的刊物,其对大中华的大关怀,在所有的月刊里,是办得最好和最公正的。而《东方日报》的马家兄弟虽然也是从果菜贩子变成的百万富翁,但是他们不过是一些热爱丑闻的报业业主,毫无理想和追求可言。

金庸认为,私人出钱兴办的报社,不是社会的“公器”,而是老板的“私器”。现任《明报》总编张健波所言:“老板只看两个数字,一个是营业额,一个是销量。”正是这两个数字决定了报纸反映老板的意图。金庸提出的例子是:报业大王默多克收购伦敦《泰晤士报》(Times)后,资深总编辑罗伯特·埃万斯(RobertEvans)的立论与老板不同,即被解雇。

金庸“主政”时期的《明报》

无论在编辑委员会,还是行政委员会,长期担任家长角色的查良镛都是最高的决策者,《明报》是金庸的《明报》。这与胡仙不懂报纸,从来不进入编辑部很不一样。“万金油女小开”胡仙虽然是个报业业主,但总是勤勉地在豪华的虎豹别墅里为手下记者、编辑的帐单签单,而不是在新闻和政治的领地纵横捭阖,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进入1990年代,虽然《明报》编辑部组织架构庞大复杂,但整体运作仍围绕查良镛而行。

金庸的理想是把《明报》办成全世界最好的中文报纸。他说:“报馆由一个人控制,一个人死了,报纸就不能生存;要是制度化了,即使个人被暗杀,报纸还是可以营运下去,所以我提出制度化。”1992年2月金庸主动将《明报》的控股权转让给商人于品海。1993年4月1日,于品海取代查良镛出任明报企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查良镛主政《明报》的年代结束。1994年1月1日,查良镛辞去名誉主席职位。金庸离开的那一天,在偌大的办公室,他将自己的日用品装进纸盒。虽然金庸还是《明报》的精神领袖,但是《明报》已经不再是查良镛的《明报》。

金庸在售卖《明报》前先后与多家媒体机构洽谈,著名的有默多克名下的《南华早报》、《镜报》集团、新加坡的《联合早报》集团和日本的《东京时报》集团等,但最终选择了和自己一样白手起家的于品海。成为《明报》第二代业主的于品海19岁在加拿大办中文手抄报纸;30岁以零成本收购马尼拉希尔顿酒店;后投入网络行业,现任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中国数码信息董事会主席。2000年以5。9亿身家位居香港千禧富豪一列。虽然他被金庸看重,但最后还是把《明报》转让出去了。《明报》现任老板是马来西亚人张晓卿。张晓卿买下《明报》时,曾诚意邀请金庸出山,被金庸婉言拒绝。

同类推荐
  • 界内

    界内

    世间万物皆有灵,各自成一界,但唯有修武之人方能展现界之力,并运用自如。武之道,界内现!(书友群:160981061剧之走向,群内现!)
  • 掌心三月

    掌心三月

    三皇五帝我为首,脚踏神龙翱九州。且看三月是如何一步步重振家族,灭魔弑神。
  • 梦魔巅峰

    梦魔巅峰

    他饱受家辱,而努力修炼。最终,因为各种机遇,而使得他称霸天下。
  • 寒武纪

    寒武纪

    姜小邪前世是一名实习押运员,接到一次奇怪的任务,押送一批普通物资,可是其中暗藏着一个铅盒。途中遇不明势力抢夺,发生枪战,押运小组伤亡惨重,暗中保护押运组的军方特战队也没能扭转战局,特警队长临死前让姜小邪毁掉铅盒中的物品。姜小邪打开铅盒,发现里面竟是一枚三叶虫化石。无意中姜小邪将血液喷到化石上面。异象发生,姜小邪昏迷过去,醒来发现穿越到混元大陆……
  • 小白的战争

    小白的战争

    一个孤儿与中年男子的羁绊,一个少年与一个帝国的故事,一个男人与整个大陆的情谊,看贪财可爱的少年如何成长为整个大陆的强者。
热门推荐
  • 吉庄纪事

    吉庄纪事

    《吉庄纪事》,是郭万新继《正说尉迟恭》之后撰写的又一部乡土文化力作。这是一部以吉庄群体性地域生活为描写对象的百年历史纪事,是作者在认真研究地方文献、深入吉庄生活的基础上,以口述实录形式写成的纪实文学。他以平和的心态、质朴的笔墨,再现了一个村庄真实的生活和生存记忆。本书既朴素生动,又不失为一册富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读本,对所有想了解北方农村生活、了解晋北风土人情的读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因为它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一个塞外小村庄在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迁后的种种世象和由此所显现的各种人物,而且也可以结合学者方家对中国农村百年研究状况以及他们所持的观点进行纵横对比,不可谓其价值不高。
  • 荒灵

    荒灵

    天日昭昭,皇天渺渺,善恶是非!冥冥之中自会有是非。命里有时终须有,莫强求。孤欲纵横荒灵陆,左持刀,右持剑。墨帽铜铠,千骑怒天地。为报父恩碎河山,亲领军,平天下。吾醉酒笑谈人生,双鬓白~又何妨!持剑笑苍天,何人敢阻拦?日后定当上云天,屠天神,灭地府。
  • 执剑书写人生

    执剑书写人生

    八个半气旋?半个是做什么?吸血鬼,滚刀肉,这就是半个的作用。一心求死的子阳突然看到了方向,慢慢的走向属于自己的道路。
  • 最后一个愿望

    最后一个愿望

    最近过得不怎么轻松的张静,做了个古怪的梦。梦里有只怪兽许她五次许愿机会。醒来后,她却将此事抛在了一旁。在几次离奇巧合后,张静终于意识到机会的珍贵,但这时,她只剩下最后一个愿望。张静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吗?最后一个愿望又会是什么?这是久远暗恋修得正果的故事、报恩的故事,也是寻找幸福的故事。
  • 骨霜

    骨霜

    一个巨大的异世战场,一个庞大的世界结构,在鲜血与战争中生存,在阴谋与背叛中崛起,经历无数的磨难,成就一段属于马尔兰大陆的不朽史诗。
  • 拯救2012危机

    拯救2012危机

    由于人类的贪婪,地球周围笼罩着一层由人类的贪念形成的负能量,以致地球连连发生自然灾害,面临着毁灭性的灾难,而此时希特勒已经偷到了耶稣用来管理宇宙的法杖,他企图通过地球这个脆弱的环节来毁灭整个宇宙。但是,希特勒没有获取启动法杖的咒语。要获取咒语唯一的办法就是派人回到历史去偷听上帝给耶稣传授咒语,但前提是必须派一个记忆力很好的人。此时的星际记忆赛已经结束,希特勒盯上了本次记忆赛的冠军赵文俊,一个来自地球中国的小老百姓,希特勒打算把赵文俊杀掉,取出他的脑细胞,移植到受他派遣回历史窃取咒语的心腹人的大脑。星际联合中心知道此事后,派遣一名“机器特工”去保护赵文俊,同时向赵文俊学习记忆法回历史窃取咒语回来拯救宇宙。在这一趟惊险的历史旅途中发生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情,名利的阴谋和斗争,情感的挣扎、斗争和浪漫,还有生离死别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正与邪模糊了概念……
  • 成仙飞升

    成仙飞升

    天地玄妙,星辰浩瀚,无数的修道者为长生,追求那自然的道,踏上漫漫修真之旅。大道无情,生死茫茫,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修道孤独,元气无穷,长生漫漫……修道,修的是真,修得是那份洒脱不羁,修得是那对天地万物的感悟……一个人间卑微的乞丐,偶然获得一枚蕴含无尽灵气且可以复生灵药的神奇石头,从而踏上修道之路。人境:炼气十重地境:筑基、玄丹、元婴、神游、阴阳、周天、化虚、合一、渡劫、大乘。天境:仙人
  • 鹤鸣山纪

    鹤鸣山纪

    丹田被毁,无法修炼?师门被灭,无处可归?身世之谜,背后的隐情如何探寻?天涯流浪,坚持的初心可曾改变?且看他如何冲破困境,逆天改命。
  • 柒晨古墓案

    柒晨古墓案

    因为一个案子回国了;因为一个案子她遇见了他,因为一个案子她离开了他,因为一个案子她喜欢上了他;血染古墓,不仅仅只是一个案子,更是一个最美好但又最残忍的案子
  • 诸天万圣01

    诸天万圣01

    星罗大陆,武道为尊,祭祀神像,开启武道之路,血逆苍天,唯我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