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10700000021

第21章 三镇造反(1)

每一次新的权力上位,都艰险备尝,但英雄或枭雄,总会在这一条道路上,行走、奋起,不惜砸烂各种"坛坛罐罐"。所以,史上一切投靠异族的政治行为,即使暂时得势,也终必倾覆。石敬瑭就正在遭遇着这个命运。

石敬瑭的命运

按钱穆《国史大纲》的说法,石敬瑭割赠幽、蓟十六州,至元顺帝退出中国,其间凡424年,那一带土地,可以说长受异族统治。虽然此地各个民族都曾受到汉化,但实在不能与中国本部相比。严格来说,十六州中之某几部分,自唐代安史以来,早已不能直接沾受到中国传统政治与文化之培养。如是则先后几乎将及六百年之久。

钱穆还认为,国家内乱,借援外兵,引入内地,唐代亦屡有其事。后世责石敬瑭不当借援契丹,却忘了石敬瑭自身早是一个胡人。他在耶律德光前自称"儿皇帝",也是自安禄山以来相沿的"北人遗风"。

钱穆认为"唐代对于民族观念之不重视,流害遂至于此"。钱穆看到唐人政制,沿袭北朝周、隋。"惜当时北朝周、隋诸儒,以环境关系,未能发明民族华、夷之防,唐人遂亦模糊过去。"这是将五代石敬瑭的乱政算到唐玄宗时代,也有道理,可以备此一说。但直接开启大宋"冗兵"负担、导致靖康之变的地缘政治恶劣生态,则不必推远到唐玄宗时代。石敬瑭就是罪魁。在大宋地缘劣势前,石敬瑭难辞其咎。

此外,也要知道,石敬瑭自称"儿皇帝"虽然属于"北人遗风",但纳入中原文化圈考察,毕竟是一种自轻自贱的姿态,不然,为何不称契丹为"儿",自己为"父"呢?考二人的生卒年,石敬瑭出生于892年,耶律德光出生于902年。石敬瑭四十四岁,耶律德光三十四岁,石敬瑭比耶律德光还大整整十岁,但他依然自称"儿皇帝"。虽然这类"排辈"在中原文化中也常见,某人辈分高,年纪未必大,是家族中可以观察到的风景;但作为异姓而称谓他人为"父",自称为"儿",这在中原文化中就构成了一种贱行或耻辱。石敬瑭之所以自称"儿皇帝",固然有以此辨别亲疏,而不是辨别长幼的意思,但以相差十岁的年龄依旧称谓对方为"父",个中摇尾乞怜的低姿态是不难考见的。

但石敬瑭的低姿态并没有换来属下(主要是藩镇)的普遍忠诚。他治理中原,问题重重,不能得到藩镇的支持,后晋是不够"坚挺"的。石敬瑭在后来的日子里,极力讨好藩镇,甚至也可能是真诚地安抚藩镇,但燕云乃至于整个后晋,各藩镇间,有人出于耻服契丹,有人出于藩镇野心,根本不听石敬瑭的政令。

全国各地,就像有一股"反石"的浪潮。石敬瑭个人气场不够,治国策略不佳,最重要的,他的战略选择,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千年中国史可以依稀看出内在的人心相背:投靠异族,对国人而言,不是值得托付的政治选择。任何时间,都会有一种可能:以驱逐异族为政治诉求,重新谋取"合理"权力的上位。尽管,每一次新的权力上位,都艰险备尝,但英雄或枭雄,总会在这一条道路上,行走、奋起,不惜砸烂各种"坛坛罐罐"。所以,史上一切投靠异族的政治行为,即使暂时得势,也终必倾覆。石敬瑭就正在遭遇着这个命运。

兵部尚书死不降契丹

大同节度使(驻云中,治所即今山西大同)判官吴峦,关闭城垒,拒绝接受契丹诏命。大同属于"幽云十六州"之一,吴峦此举,等于根本不听石敬瑭的政治安排。

吴峦,史称"少好学",但他在科举中"举明经不中",报考"明经科"没有考中,后唐时,出任大同军节度使沙彦珣的从事,累迁判官。石敬瑭颠覆后晋之后,契丹撤军时,路过云州,沙彦珣出城迎谒,被契丹掳走。吴峦因此对城中将士们说:"我等皆属礼仪之邦的文明人,怎能向野蛮的夷狄称臣!"将士们为他感动,就推举他为大同军主事。这时石敬瑭虽然已将云州割让给契丹,但吴峦仍率将卒顽强拒守。契丹围攻大同七日,还没有攻克。石敬瑭知道难题来了,但他硬着头皮给耶律德光写信,让契丹撤军,说是由他来解决这个问题。

契丹解围后,石敬瑭以升官为交换条件,召吴峦回京。改授他为武宁节度副使(治所在今江苏徐州),再迁右谏议大夫,复州防御使(治所在今湖北仙桃)。吴峦勉强答应了这个条件,回朝。

但天福七年(942),石敬瑭死后,石重贵即位,与契丹绝盟。当时后晋的边境要塞贝州永清军(治所在今河北邢台),战略地位重要,后晋在此地囤积粮草,以防契丹入侵。当时永清军节度使是王令温。王令温虽然也有战功,也有与契丹大战的经历,但石重贵认为吴峦当初拒绝投降契丹,应该比王令温政治上更可靠,就让王令温回朝做官,调吴峦为永清军节度使,应对契丹。

王令温有一个牙将,心怀叵测,曾引诱契丹来袭贝州。此人有骄悍之气,难于管制。当初王令温曾经削夺了他的牙将职位。吴峦来到贝州后,爱兵如子,善待士卒,又不聚敛财富,一时颇得人心。这位牙将看到这局面,就假意钦佩吴峦,表示愿意在吴峦帐下效犬马之劳。吴峦对他也是推诚相见,让他督导将士和招募的义兵守卫贝州南门,吴峦带兵守卫东门。

开运元年(944)正月,契丹主耶律德光率大军来攻贝州时,带来很多攻城器械,吴峦见状,开东门,放入带着攻城器械的契丹士兵,而后关闭大门,率城中兵民奋力激战,将引燃的柴薪投入夹城之中,将契丹兵和攻城的战具焚烧一空。但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位丧心病狂的牙将,却打开了南门,契丹兵一拥而进。吴峦率众抵抗后,见城中已乱,知道大势已去,即乘马返回馆廨,整顿衣冠,投井而死。贝州失陷。

可以将吴峦将军表彰为誓死不降契丹的后晋英雄。石敬瑭归附契丹后,应州(今山西应县)也属于割让之地。但当地的武官,指挥使郭崇威,不想接受契丹的侮辱,率众离开已经属于契丹的辖地,南归。

郭崇威,后来出任后晋武官。后晋第二代也是最后一代君主石重贵时,他曾与刘知远一起戍守太原,这期间,他与后来的后周太祖郭威相友善,一直在郭威麾下,有战功,后汉以后,他与郭威一起镇守邺镇(属天雄军,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后来成为后周的开国元勋之一。他的姓名因为与"郭威"的"威"重名,出于"避讳"制度,郭威称帝后,郭崇威改名郭崇。

石敬瑭时的兵部尚书王权,曾被召要出使契丹,向宗主国表示谢忱。但他拒绝出使。他认为自己累世将相,不能做这种无羞耻之事,他对人说:"吾老矣,安能向穹庐屈膝!"我已经老了,怎么可能向草原帐篷屈膝下跪!

于是假托年老有病,不赴诏命。石敬瑭大怒,罢免了他的官职。王权是老臣,他出生于唐懿宗咸通五年(864),从曾祖父起,世代都是大唐官僚,石敬瑭的后晋,考虑到他的官宦背景,任命他为兵部尚书。但王权毕竟有大唐的士风,在这样一个乱世,屈身去赴穹庐请安,这事,他做不出。这就是儒学讲述的"有所不为"。

君子"有所不为",小人"无所不为"。之所以"有所不为",是因为有生死以之的价值观。王权在这个问题上的姿态,凸显了一种大丈夫气概,五代乱世,难得。

石敬瑭无力控制全国局面,他最信任的武官刘知远,事实上也已经开始心怀异志,像更多的地方藩镇一样,在观望,在与石敬瑭玩推手。

……这时节,更有三个重要人物,举兵反晋,在摇摇欲坠的后晋建立之初,像拳击手一样,又给了后晋三记勾拳,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沉重地打击了"刚刚成立的后晋政权。这三个重要人物分别是:范延光、安重荣、安从进。

范延光心生"异志"

范延光正做着天雄(今河北邯郸)节度使。他不听"儿皇帝"节制,以魏州也即天雄军为根据地、大本营,开始"造反"。

天雄,是唐以来的要塞称谓,史称天雄军。此地曾名魏州,又称魏博,后又改名大名。故唐末以来史上所谓"天雄、魏博、魏州、广晋、大名、邯郸",辖地虽有变化,但大致所指是同一个省级军政辖区。其地大致相当于今河北南部、山东北部。属于史上著名的"河朔三镇"之一。另外两镇是范阳(又称幽州、卢龙,辖境在今河北北部,北京、保定及辽东等地)、成德(幽州以南河北中部,西接山西)。三镇依次为中原北部的三道屏障,范阳是第一道屏障,如今已经属于契丹;天雄为最后一道屏障,天雄破,中原就成为前线了。

此地故实甚多,当初后唐明宗李嗣源就是在这里反叛李存勖,得了天下。现在,范延光就镇守在这里。

说来这位范延光"微时",也即没有出名之前,本来没有多大野心。但他遭遇了一个江湖术士张生的蛊惑。张生对他一番恭维,改变了他的心态。

张生说:"看您这面相、骨相,将来必定可做将相。"不久之后,范延光做了官,算是跻身显贵行列,他想起张生的话来,觉得他的相术太准啦!于是就召他在麾下做参谋或顾问,对他极为器重信任。

有一次,范延光梦见有蛇从肚脐眼儿钻进肚子里了,就问张生这梦主何吉凶。张生一如既往地说拜年话:"蛇啊,就是龙,这是龙蛇啊!这是当帝王的兆头啊!"范延光闻言大喜,从此有了"异志"。这件事可以与李嗣源时那位周玄豹术士"媲美"。李嗣源也是因为周玄豹相术很准,想召他入朝做官,但是遇到大学士赵凤的劝谏,最后没有让周玄豹入朝,也因此避免了术士祸害下的灾难。但范延光不同,没有人劝谏他。因此,他只能按照有限的个人智慧来处理这件事。

五代十国,乃至于三千年历史故实,我看惯了这类术士的恭维,大致规律就是:术士吹捧主家,主家大喜过望,后来果然部分或全部实现术士的预测,于是术士被召来做官。但这之后,就是一场悲剧,几乎没有一个例外。

范延光也不例外。范延光在后唐时与潞王李从珂关系亲密,潞王做了皇上也即史称末帝之后,与石敬瑭对峙,晋阳大战时,范延光曾奉命带两万精甲步骑到辽州(今山西左权),与赵德钧形成掎角之势,对付河东和契丹联军。但李从珂很快覆亡,赵德钧等人又投降了契丹,范延光即匆忙带兵返回天雄大本营,虽然表面上向石敬瑭上表愿意归附,但内心一直不安。

那时有个成德节度使董温琪,投降契丹,被契丹掳往北方草原。董温琪的部下有个叫秘琼的,自说自话做了成德军的"留后"。范延光于是暗中写信给秘琼,要求俩人勾连一气,共同对付石敬瑭。秘琼接信后应该有过恐惧,觉得天雄虽然是天下名镇,但是要推翻有契丹支持的晋帝国,似乎可能性不大。所以没有给他回信,但是也不敢回绝,干脆不回应。这就惹恼了范延光,在后来的日子里对秘琼痛下杀手,暂且按下不表。

范延光有"异志",他在等机会。但他勾引秘琼的事,早被石敬瑭侦知,于是有了准备。要说范延光,当初也是一条汉子。他在跟从李嗣源时,有一次李嗣源被敌兵所围,范延光在凶险的战局中被秘密派出求援,半夜被敌兵俘虏,下狱,史称"搒掠数百,胁以白刃",玩命拷打,以死威胁,但范延光就是没有供出李嗣源这边的信息。好歹躲过一劫,得到了李嗣源的信任。

后来,范延光又在李嗣源解决汴州朱守殷之战中,立功。这事也让范延光对自己信心倍增。他认为自己料事如神,有纵横沙场的本事,隐隐地觉得自己似有能力逐鹿中原。这种感觉跟肚脐眼儿的"龙蛇"应有关系。

但他在后唐明宗时代,应该还没有萌动造反之心。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他这里,稍有脑子的人,也不敢肆意乱动。朱守殷有异动倾向,一战而溃。范延光应该比朱守殷明智。后唐待他也算有恩。他看到朝中有乱象,知道一己之力无能改变朝廷格局,于是多次请求外放。明宗最后答应了他,外放为成德节度使(治所在河北正定)。冬天的一个早上,李嗣源为外放的范延光饯行时说:"你现在就要离我远去,我想听听,你有什么意见,尽管说出来。"范延光答道:"朝廷大事,万望陛下同内外辅佐的大臣们商议决定,不要听小人的话语。"说罢流泪,李嗣源也流下泪来。当时君臣之间确有一种相信相知的感情。

范延光所以说这一番话,跟当时朝廷任用孟汉琼一班中使宦官有关。孟汉琼虽然不是史上最坏的宦官,但他确有结党营私、舞弄权柄之举。

范延光一番话,仿佛诸葛孔明《出师表》,有着对后唐王朝的关爱。不久,范延光又做了天雄节度使。此地遂成为他的大本营。虽然他后来又做过宣武节度使,但天雄军还是他最为倚重的根据地。他后来又与潞王李从珂很友善,李从珂称帝后,给范延光加官为枢密使,从此,范延光有了参与军机的朝中大权。李从珂还让儿子娶了范延光的女儿,俩人结成了亲家。李从珂讨伐石敬瑭时,任命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河东前敌总指挥),范延光则为天雄四面行营招讨使(河北前敌总指挥),同时代理魏博行府事,相当于河北前敌的政务主任,同时他还兼着中书令(国务大臣)。范延光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人生的巅峰状态。李从珂也确实非常信任他,以至于晋安大败后,一度想到天雄军去投奔范延光。

讨伐石敬瑭的晋安大战时,范延光作为招讨使之一,受诏带领部下将士两万余人屯驻辽州(今属山西左权),当时赵德钧已经心生异志,要求范延光的部众与他的卢龙兵合为一处。范延光以他的政治智慧,看出了赵德钧其心叵测,很可能是聚兵一处后,以此壮大自家声势,加重向契丹投降的砝码。于是,他出于警惕,上表称他所带领的天雄将士已经进入贼境,无法再南行数百里与赵德钧会合。于是赵德钧的这个谋略没有成功。但范延光也有自保的一面,在救助晋安大寨时,他并不积极,这也是事实。

人的复杂性在范延光这里也可以看到。他跟契丹打了多年的阵仗,所以李从珂之后,他虽然表面"臣服"石敬瑭,但骨子里还是有中原情结,想想李嗣源时代的"光荣",他怎么也不愿意为契丹的"儿皇帝"效忠,何况,他那神秘的肚脐眼儿里还钻进过一条"龙蛇"。范延光特别信任的一个左都押衙(略相当于省军区办公室副主任)名叫孙锐的,特别专横,他看到藩府有些准备呈给朝廷的奏章,觉得有不如意处,竟敢当着范延光的面撕碎扔地上。有一次范延光生病,这位左都押衙就纠集了几位同党聚谋,逼迫范延光造反。这又是五代时屡见不鲜的"权反在下"的"阴谋推戴"。范延光想起从肚脐里钻进来的那条"龙蛇",觉得也许正是上天给他的难得机缘,没有怎么犹豫,就答应下来。

范延光初期无非是"聚卒缮兵,悉召巡内刺史集魏州",将士卒聚集起来,修缮甲兵,将全部辖境的刺史级别的官员都集中到魏州大本营,史称"将作乱"。节度使管辖范围大小不一,从几个州到几十个州不等。但节度使的治所,一般也在辖区某州之内。州,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行政单位,节度使管辖,略相当于现在的省级行政单位。节度使下属各州,一般安排刺史管理。故所谓"召巡内刺史",略相当于省长召集全省各地级市市长。

这类举动,动静比较大。所以范延光"将要"作乱,还没有作乱,石敬瑭就有了感觉。

纷繁杂乱的后晋帝国

同类推荐
  • 执宰大宋

    执宰大宋

    少年吴三朵穿越到宋朝成为吴玠,得麒麟钢枪,学得麒麟钢枪十八招;战西夏,抗金寇,功勋卓显。吴三朵成为吴玠后,斗奸臣,泡女人,耍番邦,除恶霸,一举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大宋崛起,华夏巨变。
  • 血腥的盛唐2:三权分立下的贞观之治

    血腥的盛唐2:三权分立下的贞观之治

    在最鼎盛时期,唐朝经济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领土面积是当今中国的两倍,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涌入长安朝圣,2300多名诗人创造了无法逾越的文化盛世;然而事实上,如此繁荣的景象只持续了不到整个朝代一半的时间,大唐王朝的最后近百年间,连年内战,四处硝烟,黄河流域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万里无狗吠,落日的余辉下,是一望无际的地狱之国。翻开本书,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主角们: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唐明皇、李白、安禄山、黄巢……帝王将相,轮番上阵,诗人草寇,粉墨登场,紧锣密鼓,不容喘息,连演数场好戏:一场比一场令人血脉贲张!一场比一场起伏跌宕!一场比一场充满血腥和阴谋!
  • 神奇的生命之光褚蒜子传

    神奇的生命之光褚蒜子传

    东晋初年褚蒜子(324-384)一生三度垂帘听政的传奇的政治故事和爱情故事,东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曾祖褚洽,官安东将军;父褚裒。官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追赠侍中、太傅,爵都乡亭侯。出成年以后,晋成帝闻其美丽及才识,将之许配给弟弟琅玡王司马岳,褚蒜子成为琅玡王妃。不久晋成帝病逝,传帝位予司马岳,是为晋康帝,公元342年册封褚蒜子为皇后.
  • 五国风云录

    五国风云录

    五国争霸,天下纷乱,英雄辈出,谁主沉浮!到底谁能成为天下之主,期待你来揭晓真正的答案!
  • 神厨之境

    神厨之境

    厨道生活在现代的高中生小肆无意中唤醒了被封印在厨刀的、曾有“厨神”之称的千年魂魄——上官玉。而此时,小肆寄住的“何家老店”也正面临着倒闭危机!小肆和上官玉将会展现怎样精湛酷炫、超乎想象的厨艺拯救“何家老店”呢?
热门推荐
  • 逐鹿椒房

    逐鹿椒房

    她误入红墙,以为遇见的是一生相守,无奈尴尬的身份只换得相爱相杀,世间女子为在椒房殿争得一席之地尔虞我诈,如履薄冰步步为营的她幡然醒悟,与其安弱守雌,不如手握江山!她要争的,便是名唤大好河山的椒房殿!
  • 刀枪戈壁时遇见你

    刀枪戈壁时遇见你

    言月,只为了在战场上那一眼,嫁给了帝皇。他一代隐士,为了一个诺言,不惜以身殉国。他一代帝皇为了权谋不惜以牺牲挚爱作为代价。究经谁是本书的男女主呢?
  • 大道战神

    大道战神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狗刍。大道五十天演四十九,遁去一道为万物一线生机之道,看太古天庭东皇太一转生,手持混沌鸿蒙钟,执掌遁去的一道,成就大道战神。
  • 妃同小可

    妃同小可

    于媛,代号:迷。是国家特殊机构里的一员,这次执行任务,就被“任务”了。没想到自己的灵魂会穿到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寒星国,更没想到自己成了别人的小老婆。当小老婆也太惨了点,连丈夫都没见过也就罢了,还住在望月轩,所谓的望月轩就是望着月亮数日子等死。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试道黄辰久

    试道黄辰久

    乔红鸾魂穿到懦弱女身上,开始斗恶奴、斗姨娘。把自己的小生活过好之后,潜心研究自己的医术。在杨千煜来乔家做客犯病之时,救下杨千煜,使得二小姐吃醋,随后乔红鸾便展开与二小姐的斗法。乔红鸾对杨千煜身上的怪病产生兴趣,不时接触杨千煜。【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偷心计:狐女重生乱天下

    偷心计:狐女重生乱天下

    几千年的等待,几千年的夙愿,可面前这个女人真的是自己的转世吗?性格和那傲人漂亮的脸蛋是苏妲己最骄傲的标志,前世是痴儿,再世却又是性格暴躁脑子傻缺的女人。但,她的几千年不能白等…金钱的诱huò让这位缺根筋的香港女警从石棺穿越到了不知名的古代。
  • 鱼游

    鱼游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是一个逆旅者,溯流而上的故事,这是一条鱼跳出光阴的长河的故事!
  • 诸神颂之

    诸神颂之

    这世上妖魅灵族数不胜数,哪一个不是竭尽全力达到修为的巅峰,成为与人比肩的智慧生物。不管是那些追求修为通天的力量还是摆脱六道轮回的苦楚,都不过是想在有生之年,窥视着苍穹尽头的最终奥义罢了,更何况人?但,站在顶端,又与何人诉说这孤独!这顶端的秘密,又有几人知?到头来不过是,苍苍茫茫……
  • 复仇两姐妹

    复仇两姐妹

    她是世界上世界第一的木氏集团,她是世界第一的木氏集团的副董事长。她们的复仇,会发生呢?
  • 叛逆皇妃:冠绝笑江山

    叛逆皇妃:冠绝笑江山

    (完结)女毒医与帝王家的私密情事。第一次见面,他就将她扑倒在地,用那魅惑的嗓音,邪邪的笑容看着她说道:“其实,你是想我以身相许吧?”可下一步,他却要杀了她!当我这穿越而来的药学高材生是吃素的吗!看我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只是,和这个王爷扯上关系为毛引出什么盟主,什么皇子,什么杀手……还一个比一个妖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