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56000000017

第17章 (1)

彻底接纳欲望

第一次接触佛教,是在高中的世界研究课程中,我马上就摒弃了它,因为它跟我的生活毫不相干;而更令人避而远之的是,佛教不但很关注执著问题,更反对享乐。当然啦,每个人都会受苦,但干吗钻牛角尖?当时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大家都热衷于享乐主义,我们对欲望都上了大瘾,而佛教似乎在告诉我,不要再追逐浪漫恋情、不要跟好友共度快乐时光、避开抽大麻的快感、放弃对大自然的探索。在我心中,从欲望中解脱无异于夺走生命中所有的乐趣。

直到多年之后,我才了解,佛陀从未把欲望当成“问题”,当他说贪爱导致受苦,所指的贪爱并非是身为生物所自然具有的欲求与需要,而是说,我们习惯执著于过去的经历,而这经历的本质,则是终会消失。

在了解这点之前,我一路跌跌撞撞,历经坎坷,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当受骗,困境缠身。欲望有时像暴君一般占领我,其他时候我则艰苦奋战,武装自己,不让欲望得逞。最后,我终究发现,明智地跟欲望强大且无所不在的能量和平相处,才是通往无条件之爱的途径。

我首次明了此点,源于滋生欲望的温床——浪漫的恋情。挥别我们的灵修道场数年之后,我先生和我离了婚;我们的婚姻建筑在强调瑜伽训练的生活基础上,对于个人关系却不够重视,我们是好朋友,但不是琴瑟和鸣的亲密伴侣。我们正式离婚不久,我遇见了一个男人,他似乎就是我的真命天子,几次巧遇,我们一拍即合,马上陷入热恋之中。

就这样一头栽进去的当时,我去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周的仲冬禅修闭关。那时我练习佛法禅修已经六年多,参加过许多这样的闭关,也很喜爱闭关时的清明和活在当下的状态。但这次,我竟然一点都静不下心,更不要说是正念察觉当下了,幻想的愉快滋味难以抑制地吸引着我,这类幻想被称为“内观恋爱”,而我正深受十足的“内观恋爱”所折磨。在严格静默的闭关禅修之中,我们心中可能随时挂念一个相识根本不深的人,而在内心建构出一个完整的情欲世界;内观恋爱的对象通常是引起我们注意的另一个禅修者。在短短的几天之中,我们内心可能已编织出一整套爱情故事了——求爱、走上地毯另一端、共组家庭等等。而我等于是从家里把这个对象带进了禅修,无论怎么试着放下、回到当下,我都抵挡不了这个超级顽强的内观恋爱。

我试着放松,将觉照放在入出息上,并注意着身心当下的状态,但是,连两次正念呼吸都没做完呢,我的心思竟然就已经回到最喜欢的主题上了。

我迷失在一连串的影像中,想象着彼此互诉强烈的情意,然后共赴蓝脊山脉度过美好的周末时光,我俩一起禅修,然后激情地做爱。我想象着两人爬上老雷格山,陶醉在隐约可见的早春景致里,并为我们是心灵伴侣的可能性感到欢喜不已。

然后,一阵罪恶感袭上心头,我又记起了自己身在何处。有时我会环顾四周,汲取禅修厅宁静庄严的气息,提醒自己,别忘了活在当下的自在与喜悦,并且要记得,活在情节妄想和幻象中,肯定会受苦。不过,这根本就是徒劳——那些幻想一下子又狂乱纷飞了。我真的很希望能摆脱这些念头,于是起身到闭关中心周围白雪皑皑的步道上,做长时间的行禅。心中不断地剧烈翻腾,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散乱放逸了,也对自己的缺乏自制力感到羞愧,而最挫折的,莫过于觉得自己浪费了宝贵时间。闭关是为了深化心灵修持,但是我竟然让自己困在欲求中,妄想着未来。

极度渴望的痛苦在闭关时往往会变得更鲜明无比,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对这类欲望的影响是再熟悉不过了。我很清楚,恋情发展之初是怎样的情况,心中天天充满了憧憬,等待着对方的来电;我也很清楚自己想凸显聪明才智或灵性修养,以博得他人好感的感觉,无论对方是学生、朋友或老师,但相处到后来,却感到既尴尬又不真实。

我也知道自己一心为了完成文学评论的论文,一直拖延跟儿子玩耍的时间。在我的生命中,我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妄想未来——努力取得心理治疗执照、渴望找到合适的伴侣、辛苦完成出书提案,不都是如此?这并不是说,我不能有这些抱负,而是说,总是将眼光投向未来,是一种不舒服且不平衡的生存方式;当这样的时刻如火如荼开展之时,我就会变得太紧张,以致无法欣赏身边美丽的事物,由于心思都被占满了,所以无法倾听内在的声音,也无法与挚爱的人快乐共处。这次闭关原本是个绝佳契机,可以去觉察当下的种种声音、感受当下的种种觉受,但我竟然让那执著渴望的自我成了最大的阻碍。

几天之后,我跟禅修老师谈了一会儿,这对我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我描述自己不知所措、快受不了的感觉之后,她问我:“那么,你如何看待欲望的呈现呢?”这句话有如当头棒喝,我惊愕地发现,欲望已经成了我的敌人,而我已经快被打输了。她的问题指引我回到正念禅修的精髓: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究竟要如何看待这些经历。她建议我不要再抵抗这些经历,而是去探究欲求之心的本质,她也提醒我,我大可放心接纳所发生的一切,却不必迷失在其中。

虽然欲望往往让人感到不舒服,但它不是坏的——它是天生自然的。欲望的引力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具之一,它让我们想吃东西、有性行为、工作、做该做的事以求成长;欲望也驱使我们去读书、听演讲、探索灵性修持之道,以求了悟并安住在爱的觉性中。欲望这一导致我们受苦的生命能量,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获得觉醒的燃料;只有当它掌控一切,成为一种自我时,才会成为我们的麻烦。

佛陀在教导中道时,指引我们要以一种既不为之所控、也不抗拒之的态度来看待欲望,他指的是所有层次的欲望——无论是对食物、性、爱或解脱。他所说的是各种程度的欲求,从小小的偏好到最迫切的渴望都包含在内。当我们以具体的觉性来体验欲望,认清欲求的觉受与念头只是生起又消逝的现象时,便能对欲望保持正念觉察。虽然行之不易,但是,随着一边培养彻底接纳的明见和慈悲,我们便会发现自己终将能够彻底敞开,接纳这自然的力量,自在地安住于其中。

欲望是什么

所有的人都想要快乐,没有任何人想要受苦。我们对快乐最基本的欲求,就是生存的欲望,自然世界中万物的产生,都源自于这股力量;这股遍及一切的凝聚力,不但使得原子聚合形成分子、让众多太阳系在银河系中持续运转,也是促使精子和卵子结合,进而产生人类族群的动力。佛教高僧、学者罗喉罗化普乐在谈到这股原始欲望时说道:“这是一股让所有生物生存运转的惊人力量这股力量更运转了全世界,它是最强大的力量,是全世界最强大的能量。”

人类对快乐的欲求,主要集中在对自我需求的满足。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将人类欲望的范畴层级化——从最基本的生理欲望,一直到心灵与精神层次的追寻。我们都需要安全感、食物和性,乃至于情感的认同与互动、精神层面的思考,以及创造性的活动、彼此交流和自我完成。满足了这些身、心、灵的需求,我们就得以感到愉悦和满足;相反地,这些需求假使遭到拒绝,我们就会觉得受剥夺、挫败或残缺不全,因此我们不断对外攀缘、寻求各式各样的经验,使自我感到存在、充满活力与充实。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这些经验和经历有多么令人心满意足,无常必然会改变这些状态。佛陀就四圣谛的第一圣谛“苦谛”详加解释:“存在即起始于欲求不满。”我初次听到这个教示是在读高中的时候,那时这句被普遍翻译为:“生命的本质即是苦。”当初我以为这句话的意义是:生命本身只是悲苦与烦恼罢了。其实,佛陀对所谓“苦”的了悟是更为深奥微妙的。我们之所以不自在,是因为生活中的一切,无论心情、身体、工作、所爱的人,乃至我们所居住的世界,都不断在改变;我们留不住任何一刻,留不住美丽的夕阳、留不住一口甜美的滋味、留不住与爱人相处的亲密时刻,甚至也留不住称之为“我”的身体和心,因为,万事万物即来即去。由于无法恒常得到满足,于是我们得持续为自己注入新的生命力,渴求刺激、挚爱之人的再三保证、药物、运动和禅修。我们锲而不舍地驱使自己追求成功,沉醉于更多经验之中。

假使欲望很单纯,短时间就能实现,我们所呈现的反应是很自然直接的,口渴了就补充水分,疲累了就上床睡觉,不甘寂寞时,就找个朋友天南地北聊一聊。但是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状态没有这么单纯,我们的欲求常常难以实现。

由于陷入缺乏自我价值的迷惘之中,我们的欲望于是集中在急于一劳永逸,安抚因种种不圆满而产生的焦虑,努力想把所有的枝节一并处理好,同时一心避免犯错——即使自己心里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渴望对工作、养儿育女、人际关系、健康、外表和生活,都能时时感到心满意足;也许对他人亦存有某种特定的期待,希望他们时时刻刻都是快乐的、健康的,也对我们充满爱与尊重——由于这是不可能的事,我们于是被一种残缺感或失败感掌控。日复一日的烦恼,使得我们无法放松,无法觉知自己更深层的渴望,我们不断地寄望未来,期待未来的事件能抚平现在欲求不满的缺憾。

欲望的英文desire,拉丁文字根是desidus,意思是“远离星球”,我喜欢把这个词解读为:星球是一切生命的根源,也是纯净觉性的一种展现,这种活力以及觉醒的状态,其实是我们内心深处最为憧憬的;我们渴望归属自己的星球,渴望了悟自身的真实本性。

然而,由于欲望习惯性地将我们窄化、使我们固着于远离本性的事物,我们因而感到“远离星球”,远离生命、远离觉性与爱——我们的真正本质。当感到远离自身存在的根源时,我们于是对自己的欲望以及满足欲望的方式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

为什么会感到欲求不满

接受我的心理治疗的一位客户叫克理斯,在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人赞美过他,他连“做得很好”这句话都没听过。他的双亲似乎不懂得欣赏他的聪明和幽默,也几乎完全没注意到他的音乐天分——几乎所有的乐器他都能无师自通。

克理斯对5岁时发生的一件事记得特别清楚,当时他爸妈在客厅聊天聊了很久,这让他感到备受冷落,为了引起爸妈的注意,他从玩具箱里拿出新买的手风琴,开始演奏给他们听,没想到他们竟然觉得乐声吵得他们无法交谈,叫他回自己房里去弹;他不依,结果爸妈干脆回自己的卧房,还把门关上了,他索性站在爸妈房门前弹个不停。他们可能是想给他一个教训,他却觉得委屈极了,好像被遗弃了一样。最后他竟然窝在地板上睡着了。

克理斯来找我之前,已经跟好几个灵修老师学习过,他不断地换老师,据他自己形容,部分原因是“从来不觉得被他们正眼瞧过”,最近的一位老师是犹太教的教士,克理斯在他面前总觉得自己很渺小、没有安全感。他在教堂的众会中弹吉他、在犹太神秘哲学课程中百般炫耀自己丰富的知识,希望以此博取他人的好感;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去跟教士谈话,而教士也总是很友善地响应他,但是克理斯总觉得自己无关紧要,认为即使他没出现,教士也不会注意到。

克理斯认为,如果他没有凸显自己的独特,就毫无价值可言,这种总是想当“第一名”的需求,还延伸到感情、友谊和职场上。如果他不是众所瞩目的焦点,他就会觉得自己受冷落或排斥。在治疗过程中要坦承这点,实在是有点难为情,他觉得一定是自己有毛病,才会这么依赖外界的认同。克理斯很担心自己的依赖感和缺乏安全感会阻碍他找到生命中的真爱,“这样总是把女生吓跑,她们一察觉这点,马上就会跟我分手。”虽然他也学会了控制自己,不做过分的要求,或要求对方许下什么诺言,不过似乎也没有多大帮助。“这就是我的‘风格’。”他说,强烈的欲求不满使他觉得自己毫无吸引力可言,就算被拒绝也是应该的。

自我感的浮现,源自于所有经历的基础层面——我们对强烈的欢愉感或不愉悦感的惯性反应。就像克理斯一样,当我们想得到他人的宠爱时,体内就会有某种特定的觉受,或许是因渴望而心痛的感觉,有时则感到兴奋和开放。假使我们的需求遭到否决,身体就会体验到一种强烈的紧缩感,我们会觉得羞耻,想找个地洞钻进去,还会感受恐惧的侵扰。我们一次又一次经历需求无法满足的恶性循环之后,最后就会陷入一种联想:我们的需求只会导致恐惧和羞耻。而一堆强烈的惯性感受就如此禁锢在我们体内,形成了欲求匮乏之自我的能量核心。

佛使比丘所说的我执与我所执,就是这样的惯性——将这些顽固的感觉认同为一种自我。欲求的压力和兴奋感生起后,我们便将之体认为“我的”渴望,无论是对亲密关系的憧憬、期盼跟他人接触,或者是寻求他人的关注。相同的道理,当“我”遭到拒绝时,我的恐惧、我的羞愧就会浮现。假使我们不断编织情节妄想,告诉自己:“我这么贪婪,一定有毛病,但是为什么我就是得不到想要的?世界何其大,定有容我之处,可我却总是无法如愿以偿。”如此,就会使这欲求匮乏之自我感日益巩固壮大。

没有遭受生死存亡的重大威胁时,欲求匮乏之自我就会将焦点锁定在情感和福祉上。当期望有人爱、有人了解的基本需求受挫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产生恐惧和羞愧感;如果我们像克理斯一样,希望与他人互动的需求总是遭受忽视或误解,那么,我们的欲求就会变本加厉,更迫切地渴求他人的关注。

我们终其一生不断试图逃避恐惧和羞愧的痛苦感受,亟欲脱离并麻木自己的身体,且迷失在自我批判与执著的想法中;但是,这种做法只是徒增欲求和羞愧感罢了。由于这样的惯性反应一再恶性循环,于是乎,这欲求匮乏之自我感便更加根深蒂固、更加孤立,缺乏自我价值感也更深。

无法直接满足情感上的需求时,欲求匮乏之自我就会发展其他策略,寻求其他替代物以求满足。就像导致缺乏自我价值之迷惘的所有策略一样,这些用来赢得爱与尊敬的手段,吸引了我们全部的注意力。

我们可能会像克理斯一样,迫切地想要以自己的天分和知识来博取他人的好感,也可能拼命地赚钱或追求权力,或者疯狂地不断以性爱征服异性,我们也可能会迫切地想要献身于帮助他人、服务他人,成为一个别人需要的人。我们也常常用比较容易得到愉悦感的事,比方说食物、酒精和药物,来满足情感的需求;当这些手段起作用时,即时就能提供满足,使人暂时充满欢愉感,但它们同时也麻痹或掩盖了恐惧与羞愧的原始伤痛。

同类推荐
  •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彻人的心性;“禅”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的心路。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欺、自怨、自慢和自我枷锁,然后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翱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再粉碎自我。《一日一禅(超值金版)》所撷取的佛学故事,篇篇隽永,字字珠玑,每个故事就是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汪沁心的泉水,一把理解现实人生的钥匙。以禅养性,以禅修身。旨在帮助你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明灯,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高僧辈出,译师荟萃,著书立说,创宗立派,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佛教发展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著名高僧窥基法师为佛教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他是初唐名将尉迟敬德之侄子,是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大师的高足弟子。窥基聪慧颖脱,过目不忘。躬事玄奘,独得嫡传。学富五车,辩才无碍。切问近思,新意迭出。勤奋著述,有“百部疏主”之誉,尤其是继承玄奘事业,为开创唯识宗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佛教唯识宗的创始者,被尊为唯识宗二祖。本书就窥基的功业作一专门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佛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智慧一点通

    在古代,不管是君王还是庶民,只要遇到难以解开的疑惑和难题,他们往往会去深山古庙去寻找高僧大德,虔诚向他们求教,以求得问题的圆满解决。因为人们相信,只有生活在清静之中的人,才会有通天彻地的大智慧。如今,生活在现代的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房子问题、婚姻问题、工作问题、人生问题等等接踵而来,但是我们又去哪里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呢?事实上,高僧虽然远去了,但是他们却把智慧留给了后人。本书立足于佛教圆满无上的智慧,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不同的角度着手,依靠古人的智慧,去解决现代的问题,以处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以此给忙忙碌碌的人们一个智慧参考。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弘一法师全集01佛学·杂记

    弘一法师全集01佛学·杂记

    在浮躁的世俗社会中,很多人都试图从弘一法师的文字作品中获得智慧,继而获得内心的宁静,找到心灵的归宿,鉴于此,通过对民国时期有关弘一法师的资料的查找甄别,本套从书收集了所有现存的弘一法师的全部文字,《弘一法师全集》由此而诞生。
热门推荐
  • 倾城独宠:爱上神秘冷妃

    倾城独宠:爱上神秘冷妃

    一朝掉下悬崖,却连魂带身一同到了云卷大陆。他,不近女色,只因他的心里早已住进一个女人。她,高冷,不相信爱情,却在他的爱情攻势下开始动摇。当冷情无心的冰山遇到邪魅嗜血的妖孽时,到底谁先乖乖认输?
  • 我的回忆

    我的回忆

    由程思远编著的《我的回忆——百年中国风云实录》既有程老对历史事件的回忆,也有对曾提到过的历史事件的补充;既有与政界人士的密切交往,更有对妻子、女儿不幸去世的怀念与悲伤,情真意切,令人感叹万分。
  • 华山剑圣

    华山剑圣

    一个意外,一次旅行,一场失恋,使得刚刚经历了高考的叶清莫名其妙的来到笑傲江湖的世界,并且机缘巧合下成为华山派岳不群三弟子!
  • 星甲机魂

    星甲机魂

    十年前的战役,展现在林皓面前的是全新的道路!不懈努力,只为那屹立月球的坚定信仰!机具与复仇之火,异地同灰域之殇!……披荆斩棘,顽强启航艰险亦不足惧,只为心中荣光——我等机师,身负机具之魂!—书友群【452764612】,欢迎大家加入~~
  • 六界吞噬者

    六界吞噬者

    新书《超脑魔卡使》上传,请广大读者朋友点击、推荐支持,谢谢了~~[bookid=1510103,bookname=《超脑魔卡使》]
  • 一念凌天

    一念凌天

    世事如棋,乾坤莫测。是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还是蛰龙已惊眠,一啸动千山!
  • 过招

    过招

    他将她逼进绝路他带她走出错路他为她铺平前路重生在酷似君主制国度她深陷至爱设计的阴谋为求保命只有步步为营..简介彻底无能,只能奉上萧条的灌水楼【111305691】欢迎亲们进来
  • 邪王宠妃:妖娆三小姐

    邪王宠妃:妖娆三小姐

    一纸休书,她成弃妇!十年之前,她是天造之才,享受众人仰望。十年之后,她沦落为废材,受尽众人欺辱!父母的冷漠,兄妹的残酷,未婚夫的无情,使她被迫离家出走。她,不甘!铁了心的,逆转苍穹!发誓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
  • 引魂灵

    引魂灵

    如果你是道士,你的男朋友是道士,收个徒弟有阴阳眼你会怎样?。爷爷奶奶的仇人数十年后来找你复仇,给你制造无数大大小小的麻烦,你又会怎样?本人简介无能,大家自己进去一看吧!重要说明:从二十八章开始本文改用第一人称叙述!慢热!
  • 重生之九星王者

    重生之九星王者

    一个有着宗师级炼丹理论知识,却碍于天生绝脉无法修炼导致无法炼丹而只能做一个最低级的配药师。重生回到三十年前家族惨遭灭门之前,十六岁的他能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