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实质在于:父母要以身作则,把成人世界作为模范呈现给孩子。
成年人必须自问:我的内心是否喜悦自在?
能否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成就?若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又怎能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常常唤醒大人内在的童真,促使大人反躬自问:是否仍要这样生活下去?这样的反思才让生命时时充满重新出发的活力。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家庭生活以及亲子关系,父母也开始关注孩子身心灵的健康。现在,我就来谈谈如何活用新时代思想来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爱是成长的最大动力
我想先从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起。我来自乡下的一个贫困家庭,自幼就是个乖巧懂事的小孩。父亲当过农夫、工地工人、建筑承包商,母亲则帮忙下田劳作及照顾孩子。虽然父母从未给我施加压力,但我明白优异的学习成绩会让他们满足开心。于是,我从国中起便不断鞭策自己往前冲,经常拼命熬夜念书,一路过关斩将,先后考入了建国中学和台北医学院。
我曾认为自己一生只为达成父母的期望而努力。但进入大学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过什么样的人生?想开创什么样的未来?这么努力读书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在我内心翻搅纠结,最后,我痛苦地跪在家中厨房的地板上。然而,回想起父母的关怀,我领悟到他们殷切的期待背后原来存在一份爱!一想到父母对我的爱,而我也愿意为了这份爱而努力——那一瞬间,内心的纠结就解开了。
所以,当我们谈到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时,首先要强调的是:
父母必须让自己的孩子明白,他们对他的爱远远高于期待与要求。唯有当孩子感受到这点,他才愿意为这份爱而努力,表现才会突飞猛进。许多父母将孩子视为白纸,一味地灌输自认为最好的观念,结果却引起孩子强烈的反抗。因为那样做不但造成亲子之间的极度不谅解,甚至扭曲了孩子的本性,还可能让他们迷失自我,以致亲子关系日趋紧张。为人父母者应该都有经验,每个孩子都具有独特的天性,这是因为在某个程度上,人类的心灵本来就具有规划和预知未来的能力,有时候儿童的预知能力反而更强。如果我们以现有的知识和技巧教导孩子,效果还是有限的。
我们必须了解,每个孩子是完整的个体,他的内在自有一套程序,只不过目前是被包覆在孩童的躯体内而已。因此,我们要以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孩子,因材施教,而不是将其视为可被随意涂抹的白纸。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培养孩子专注的习惯,就是培养他应对生活的能力和信心。
许多孩子的能力是通过专注的学习培养出来的!一旦孩子接触到深感兴趣、顺应天性的事物,他们便会全心全意投入其中,这种专注的学习将成就自信心,成为人生中不断成功的动力。
新时代理论对于儿童教育的观点是:应该依照儿童的天性,支持、鼓励他们多接触外界,多给予机会,使孩子的才能得到适当和自然的发展。当今社会,许多父母由于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和困境,容易把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担心他们将来无法应对现实社会的生存竞争。其实,每个人的内在都具备适应未来环境所需的才能,即便是儿童,也具备应对人生挑战的潜力。
我们到底应如何发挥孩子的潜能呢?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并了解孩子独特的天性,以启发孩子发展出应对挑战的能力。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特长所在,这样他才会产生自信,也才有能力更深入地学习其他事物。
父母不必经常抱着担忧的心态看待孩子,只要真正按照孩子的天性特质来栽培他、鼓励他,就能找出符合他天性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会感受到父母的爱和信心,从而获得自信与活力。我发现有些父母出于补偿心理,还没有仔细观察孩子的天性,就急着把自己能给的知识或物质都塞给孩子;或忽略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结果不但浪费精神和金钱,还引起孩子的误解及不满,让孩子错失认识自己特质的机会。
孩子倘若不知道自己有何特质,也无法发挥专长时,就无法运用个人的力量,进而获得自信心和对生命的信任。何谓“个人的力量”?它包括一个人存在的尊严、对生命的掌握,以及为追求和实现生命价值而付出的努力。它是每个人创造自己实相的力量,也是我们活在人世间最需要拥有的力量。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示范
许多社会学或犯罪学的理论中都提到,问题儿童大多源自问题家庭。孩子敏感的心灵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家庭的内在特性和能量的冲突。因此,父母之间的冲突或矛盾(比如管教方式不一致),常常会形成几股不同的内力在孩子心里拉扯,导致其性格上的矛盾与内心的不快乐。
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时时提醒我们葆有那份赤子之心。我们应该跟家中的孩子打成一片,因为孩子总是可以唤起大人的童心。除了要以大人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还应像孩子一样和他们相处。若一味用成人的方式教育小孩,往往会把小孩变成不快乐的小大人。
父母的日常行为就是孩子最好的课堂。很多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因为他们不愿成为跟父母一样的人,有这种想法的孩子当然会与父母相对抗。亲子教育的实质就在于:父母要以身作则,把成人世界作为模范呈现给孩子。
进一步讲,父母的行为模式也会逐渐被孩子内化,成为他将来对待自己的方式。所以,我们应回归到自身去觉察、反省和整合,想想自己是如何把父母的人生观内化的?这样我们自己的心灵才能获得平静,不致处于永远的矛盾与挣扎中。
成年人必须自问:我的内心是否喜悦自在?我能否感受到生命的成就和价值?若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又怎能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常常唤醒大人内在的童真,促使大人反躬自问是否仍要这样生活下去。这样的反思才让生命时时充满了重新出发的活力。我们要永远记住:能真正活出自我风采的父母,才是孩子最棒的示范!而运用身心灵整合的观点来教育孩子,不再落入过去以压制为导向的旧式框架之中,才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理解孩子的逻辑和价值观
根据我多年从事心理治疗的经验,大多数成人都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我们从小就缺乏被父母真正接纳的感受。成人尚且难以摆脱心理的桎梏,何况小孩子呢?不过,在孩子的情感世界、行为和情绪背后,都有一套自成体系的逻辑和价值观。下面我就通过实际咨询案例来说明。
有个男孩四岁时曾经历过一场车祸,当时他七岁的姐姐因头部重创而去世。这个男孩上国二(相当于内地学制的初二)后就常常自言自语,家人担心他有精神方面的问题,于是母亲带着他前来咨询。
经过几次会谈后我发现,这孩子其实是在跟心里的姐姐对话。姐姐是老大,既懂事又善解人意,她过世后,父母又添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于是这个从车祸中活下来的小男生面临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方面,父母希望他承担起老大的责任,凡事都应对弟妹让步。另一方面,他认为姐姐是为了保护他才会死的,所以一直对自己的幸存怀着极深的罪恶感。
这孩子内心承担着的许多痛苦和压力,都无处倾诉。于是,每当有心事,他就在心里跟姐姐对话,逐渐形成了自言自语的习惯;同时,因为得不到旁人的理解,男孩的情绪和行为也出现失序的问题。于是,我在治疗中引导男孩正确看待姐姐的去世。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男孩已不再自言自语了。他开始坦然接受那场意外,明白了姐姐并不是自己害死的,并且愿意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从那之后,他解开了心中纠结的情绪,带着平静的心回归到日常生活中。
第二个例子是一位九岁的小女孩。她平日里不愿意跟父母沟通,更不愿听从父母的吩咐。父母为此头痛不已,最后带着女儿前来寻求心理援助。
经过几次谈话后,我了解到这种状况是在女孩的妹妹出生后才出现的。这个小女孩心里有一股怒气,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被妹妹夺走了,心里对父母和妹妹都很生气。女孩心中的逻辑是:
既然你们喜欢妹妹、不喜欢我,那我何必要乖乖听话?这就是她不合作的关键。
所以,一味按照我们的逻辑去跟孩子沟通是行不通的。我们要试着以孩子的角度思考,先明了孩子内心的情结和逻辑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改善现状,化解彼此之间的心结。
为什么孩子会向父母隐藏内心的真实情感呢?因为他很清楚父母不会认同他的情绪和观点。认同是接纳和理解的开端。一旦孩子察觉到你无法认同,他就会连带认为你不接纳他,开始退缩和隐藏,最后导致跟家人之间的沟通流于形式,亲子关系也渐渐淡漠。这时,除非你能尊重他的逻辑、理解他的想法(甚至是歪理),才有可能跟孩子对话。
许多父母会想:孩子都是我自己一手带大的,难道他不应该听我的话吗?但孩子并非可随意搓捏的黏土,他们有自己的个性、爱好和思考逻辑,所以父母应先建立信任孩子的心态。这并不代表完全顺从孩子,而是表达出对他的关爱、支持和接纳。
许医师课后辅导室
问: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尤其热衷暴力游戏,令我十分担心!这样下去,他的学业必定亮红灯,孩子会不会因此失去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