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七月,瓦岗军与宇文化及的军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展开决战,双方在童山(今河南浚县西南)脚下杀得天昏地暗,由早及晚,不分胜负。李密被流箭射中,从马上摔下来,昏死过去,瓦岗军众人都以为李密已经战死,士气崩溃,宇文化及的大军又趁势追杀,眼见瓦岗军就要一败涂地,秦叔宝临危不乱,在千军万马中将李密抢救出来,随后,又集合散兵败将,向宇文化及发动反扑,终于将宇文化及击败,但是,瓦岗军也已遭受重创,实际上是两败俱伤。这时,另一个割据势力王世充想坐收渔人之利,率领两万精锐对瓦岗军发起攻击,李密却棋走昏招,坚持与对手硬碰硬,在河南邙山与王世充的军队正面决战。王世充的军队面临断粮的境地,正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个个在战场上如同下山猛虎,结果是,瓦岗军烟消云散,大当家李密撇下部下,独自投奔了大唐,秦叔宝、程知节万般无奈之下,归顺了王世充这个奸雄。
秦叔宝得到了高官厚禄,得封龙骧大将军,却很快就鄙薄王世充的为人。程知节对秦叔宝言道,“王世充对人没有器量,又爱诅咒发誓,活象个巫婆神汉,他奸诈狡猾,决不可能是天下归心的明主,我们跟着他没有出路”,秦叔宝深表赞同,决定离开王世充,另投明主。
此时,李渊父子威名远振,出师以来势如破竹,秦叔宝、程知节心中倾慕,决定到大唐去建功立业。公元619年二月,王世充军与唐军在河南九曲作战,秦叔宝和程知节假装向唐军冲击,一行几十骑跑出一百多步,一齐下马向王世充拜别,“我们得到了你的特殊礼遇,也想报答你,但你疑心太重,不能容人,我们不想与你为伍,就此告别,后会有期”,王世充的鼻子几乎气歪,却无可奈何,眼睁睁看着众人投奔了唐营而不敢追击。
秦叔宝和程知节归唐之后,被唐高祖李渊指派到秦王李世民帐下,这时,秦叔宝大概才二十出头的年纪,(叔宝的父亲死于590年,他投唐是619年,再加他之前的事迹,此时的叔宝应当有三十岁多了吧?)与年轻英武的秦王一见如故,很快受到了秦王的重用。秦叔宝被授予马军总管,程知节被授予秦王府左三统军,李世民亲自挑选千余精锐骑兵,穿皂衣黑甲,由秦叔宝、程知节等人统领,组成玄甲队,每战必为先锋,开始了扫平割据势力的征战历程。
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三月,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刘武周举兵攻唐,并州都督李元吉指挥不当,致使太原失守,李元吉逃到了长安,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之战由此拉开了序幕。刘武周大将宋金刚乘胜前进,一路凯歌,大唐的河东领土几乎全部失陷,李世民眼见情势危急,挺身而出,担当了收复河东的重任。
李世民的三万精兵渡过黄河,在柏壁与宋金刚军对峙。宋金刚是孤军深入,利在速战速决,李世民坚壁不出,又派人截断宋金刚的粮道,等待宋金刚粮草耗尽、无以为继。在此之前,河东的夏县与蒲州起兵响应刘武周,大唐朝廷派永安王李孝基前往征剿,宋金刚派尉迟敬德增援夏县守军,里应外合,将永安王李孝基及手下将领尽数抓获。尉迟敬德得意洋洋,准备还军浍州(治翼城,今属山西),此时,秦叔宝已经埋伏在夏县与浍州之间的美良川(今山西闻喜南),准备给尉迟敬德一个迎头痛击。尉迟敬德早已被胜利冲昏头脑,未将秦叔宝的伏军放在眼里,双方交手之后,才发现此路唐军勇猛无敌,势不可挡,尉迟敬德左冲右突,奋力杀出包围圈,狼狈逃向浍州,秦叔宝部斩首2000余级,一举扭转了整个战局。
接着,蒲州在唐军的围剿下也向宋金刚求救,尉迟敬德、寻相又被宋金刚派去增援蒲州。李世民如法炮制,派遣精锐士卒三千人,从小路穿插,在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设下埋伏,杀得尉迟敬德全军覆没,尉迟敬德、寻相孤身逃走。唐军一面收复失地,一面继续与宋金刚对峙,到了公元620年四月,宋金刚军粮草耗尽,撤兵回军,李世民开始后发制人,全力追击。唐军将士一天驰骋200里,连李世民都三天不解甲,两天没吃饭,终于在雀鼠谷(介休西南)追上了宋金刚的主力部队,一天之内连打八仗,俘斩数万人,宋金刚、尉迟敬德逃往介休(今属山西),唐军如影随形,紧跟不放,宋金刚万般无奈,率领两万士兵在介休背城布阵,以最后的老本与唐军决战。李世民派秦叔宝、程知节攻打大阵的北端,翟长孙、秦武通攻打大阵的南端,正面迎击的徐世绩出师不利,李世民亲自带兵冲杀,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击溃宋金刚军,斩首三千余人,刘武周、宋金刚逃往突厥,后来死在突厥人的刀下,尉迟敬德、寻相眼见大势已去,以介休、永安(今山西霍县,介休南)两城向大唐投降归顺。
柏壁之战,河东收复,秦叔宝战功最著,唐高祖欣喜万分,加封上柱国,赏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他派人送秦叔宝一个金瓶,告诉秦叔宝,“你不顾自己的妻子儿女,远来投奔我,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如果我的肉可以食用,我都应该赐给你,何况那些子女玉帛?你要以此为勉励,带领部下,为大唐再立新功”,很快,秦叔宝成为秦王右三统军,下一个敌人,就是秦叔宝曾经效力过的王世充。
王世充原来就是隋朝东都洛阳的守将,他毒死杨侗,于武德二年四月称帝,国号为郑,占据河北大部州县的窦建德也自称夏王,这样,在中原地区,唐、郑、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王世充趁着唐军在河东作战,夺取了河南的许多州县,成为大唐急需解决的心腹之患。李渊采取先王后窦的方略,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令李世民率领八万军队进攻王世充,每次战役秦叔宝都充当先锋。鉴于洛阳城城防坚固,李世民决定扫清外围,拔掉洛阳城外王世充军的各个据点。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正月,屈突通、窦轨巡营时与王世充军遭遇,交战失利,连连告急,李世民亲自带领训练有素的玄甲队驰援他们,斩俘王世充军六千余人,俘虏王世充的骑将葛彦璋,王世充逃回洛阳城,闭门不出。
王世充困守孤城,弹尽粮绝,只得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不是等闲之辈,当然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决定联合王世充共同对抗唐军。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三月,夏王窦建德亲率十余万大军驰援洛阳,很快推进到东原一带(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李世民采纳郭孝恪等人的建议,继续用重兵围困洛阳城,自己亲率精锐步骑3500人抢占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西),阻止窦建德军西进。五月初二,决战打响了,秦叔宝横枪跃马,从敌军正面一直杀到敌军背面,他手持唐军军旗,又从敌军背面杀到敌军正面,千军万马之中,纵横驰骋,勇不可挡,敌军心生怯意,阵脚大乱,唐军一鼓作气,赢得了虎牢战役的最后胜利,窦建德被迫接受了充当俘虏的命运。唐夏虎牢战役,为数不多的唐军消灭窦建德军十余万人,成为历史上围城打援的著名战例。王世充眼见窦建德军的主力已经溃败,洛阳城不会再有援军,走投无路之中,向唐军弃械投降,中原的主要地区落入唐军的掌控,唐王朝的统一大业初告成功。秦叔宝受赐黄金百斤、帛七千段,因功进封翼国公。
唐高祖武德四年七月,窦建德在长安遇害,其旧部高雅贤等人共推刘黑闼为首领,起兵反唐,半年之内,尽复窦建德故地,占据了河北大部郡县和河南部分地区,又与突厥狼狈为奸,得到了突厥颉利可汗的支援,一时声势惊人,严重威胁了唐朝在河北的统治。十二月,李世民奉命出征,身边自然少不了秦叔宝这位王牌将领。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二月,秦叔宝在列人(今河北肥乡东北)迎击刘黑闼部,又立殊勋,三月,刘黑闼粮草已尽,粮道又被李世民截断,不得不与唐军决一死战。刘黑闼的两万步骑渡过洺水(今河北曲周东南),与唐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战斗一直从中午持续到黄昏,唐军气势如虹,刘黑闼军拼命顽抗,唐军决开洺水,顿时浊浪滔天,刘黑闼军终于士气崩溃,被唐军斩首一万余级,数千人淹死在洺水当中,刘黑闼带着两百骑兵仓皇逃走,后来也避免不了被人出卖、斩首示众的命运。沦陷州县光复了,秦叔宝再受重赏,前后受赐的金帛数以千万计。
在跟随李世民的征战中,每逢敌人的骁将锐卒在阵前挑衅,李世民总让秦叔宝去拿下他们,秦叔宝提枪跃马而去,“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堪称英雄盖世的万人敌,李世民对秦叔宝更加器重,秦叔宝也以此颇为自负。
李世民战必胜、攻必克,在李唐统一战争中居功至伟,让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十分嫉恨,李建成感到自己的皇储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千方百计想要除掉李世民。突厥进犯中原,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做了主帅,他请求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等强将精兵调到自己帐下,想等李世民成为光杆司令后再予以加害。形势紧迫,秦王府将士一致要求李世民马上动手,先发制人,秦叔宝也坚定地站在李世民这一边,愿意与他同生共死。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事变爆发了,李世民诛杀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夺取了皇储之位,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秦叔宝拜左武卫大将军,得封邑七百户。
自此,秦叔宝没有再领兵出征,多年以来缠绵病榻,身体十分虚弱,他曾对别人言道,“我从少年时代起就戎马倥偬,经历过大小二百多次战斗,屡次身受重伤,计量我前后流出的鲜血,总有几斛之多,怎能不生病呢”,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秦叔宝因病去世,追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墓前雕刻石人、石马,以彰显其显赫的战功和超人的武功,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改封秦叔宝为胡国公,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放进了凌烟阁,画像与真人一般大小,去世多年的秦叔宝也名列其中,成为永垂青史的大唐英雄。 战马、长枪、剽悍勇武的男人、鲜血染红的沙场,秦叔宝的形象充满了男人的血性,充满了气吞山河的阳刚,他如同一种振聋发聩的声音,让今人反思我们民族失落已久的精神和梦想,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唐人的无比自信,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唐人的豪情万丈,智、信、仁、勇、严,他样样具备,是他聚焦了我们无限向往的铁血大唐,豪杰辈出,逐鹿天下,英雄的传奇久久在我们心中风云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