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向生活学习,生活教育了人民。
这次无比深刻的教训,使老洪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随便什么“发廊”都是理发的,也不是什么“发廊”都是可以随便进去的;以后一定要仔细搞清楚了,才能决定可以进去还是不可以进去,否则搞不好是要出人命的!
平静下来以后,老洪不知怎么就想到了这个最古老的行业、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一些“沦落风尘”的“奇”女子,像什么李香君啊、杜十娘啊、李师师啊、董小宛啊、苏小小啊、赛金花啊、小凤仙啊、玛格丽特啊、等等,最后占据脑子的是“发廊”里那个略胖的姑娘。这个姑娘因为在关键时刻帮我说了句话,就被那凶恶的黑大汉打了耳光,她特惹人怜悯!那个流氓黑大汉真是******太可气、太可恨、太可恶了,我老洪要是有武功的话,一定非得要好好地教训、教训他不可,把他打的……?把他打的……?对了,就像《水浒》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样:打得(他)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让他跪在我面前磕头如捣蒜般地讨饶;我要叫那位姑娘狠狠地抽他一顿耳光,非抽得他叫这位姑娘为姑奶奶不可!不再犹豫了,下定决心,明天就去拜师学艺——练习武功!
老洪又想到:像那位姑娘这样到城市去打工的外来妹,真不知道有多少?这些到城市去打工的外来妹的父母亲们,如果知道了自己女儿的真实情况,可怜天下的父母心——必定是痛不欲生、生不如死,天天以泪洗面、夜不能寐,万剑穿心般地难受啊!
这位姑娘的仙乡不知在何处?她的妈妈生病现在不知道好些了吗?她的弟弟上学钱够吗?她每月能够寄多少钱回家啊?她的妈妈和弟弟都在眼巴巴地等着她寄钱回家吧?她的生活一定很不如意吧?真可怜啊!那五十元钱不知坐在收银台后面的黑大汉能不能给她呢?以后如果遇见了这位姑娘,一定要给她一些钱,就当买“福利彩票”了罢。
善良的人们啊,千万别轻视她们,这部分到城市去打工的外来妹,我老洪绝不相信她们这样做只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她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为了她们的家庭做出了自己的英勇牺牲:她们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学业、理想、青春和爱情,她们为着崇高的目的——为了她们生病父母的医药费,为了她们的哥哥、弟弟的学费,等等、等等。
如果她们真的是为了这样的目的,你还能小看她们吗?她们的精神同样是是伟大的!她们同样是这世界上最可爱的人!
世界名著《简爱》有这样一段话: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我也会的,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要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上帝没有这样做,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的站到上帝面前!
当然这些话得稍微改动一下,就会更贴切些:你以为我穷做了“这方面”打工者就没有感情吗?我也会的,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能力,我一定要使我们的姊妹——“这方面”打工者统统都得到美好的生活——生病的父母用不着担心医药费,她们的哥哥、弟弟不愁学费!上帝没有这样做,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的站到上帝面前!
显然,她们非常需要帮助,需要社会大力的帮助,可那些有关部门为什么不去多帮帮她们呢?!
她们这些不幸的人,这些不幸的外来打工妹,这些“这方面”不幸的工作者,她们天天生活在恐惧之中,一来什么“严打”行动,某些部门为了表彰自己光荣的、卓越的“扫黄战绩”,在抓她们的现场,还要拍一些照片和视频,并在报纸上、电视荧屏上曝光,使得她们不但在肉体上受到摧残,精神上还受到更深的侮辱。
她们心中的痛苦、她们心中的悲哀、她们心中的忧伤,何人知晓?何人明白?又何人能理解?!
在老洪的印象中,有二部中外很有名的描写风尘女子的作品:一是中国的《桃花扇》,二是法国的《茶花女》。这二部作品充满了对这样下层女子悲惨命运的同情与伟大的、无私的爱,老洪感到“发廊”内那个略胖的姑娘身上,一定也有着类似《桃花扇》和《茶花女》这样的不幸故事。
她们做这种事仅仅出卖的是肉体,其实有些人出卖灵魂比她们出卖肉体要下贱的多得多!老洪心想:如果我是记者的话,一定要把此事写成新闻报道,争取去拿世界顶尖的“普利策”新闻奖;如果我是作家的话,这些活生生的事情,提供了多么好的素材啊,假如再深入详细多了解一些,把此类事写成一部像《桃花扇》、《茶花女》样的不朽小说,又何愁拿不到不在话下的“诺贝尔”文学奖呢?!
另外老洪也感到很困惑,这样的社会现象多么奇怪啊,颇值得令人玩味:我们政府的有关部门难道不知道某些“发廊”的性质吗?早就成立的“扫黄打非”办公室,其工作人员难道个个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三好”学生吗?公安巡逻车闪着刺目的警灯经常从这些“发廊”门前缓缓驶过,受过职业训练,那么精明能干、英勇无比的人民警察为什么眼鼻子底下发现不了一点儿蛛丝马迹?我们的“妇联”是保护妇女权益的群众组织,也就是说是“专业对口”的部门,为什么都把头埋进了沙子——装成鸵鸟了呢?而那些敢于借店面给他们非法营业的公司,胆量又从何而来?这些问题的答案,老百姓心里都是明镜儿似的,但为什么有关部门都要讳莫如深、装聋作哑呢?
也许是有关部门从人性化立场出发,考虑到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远离亲人的实际情况、以及生理上必不可少的需要;再则他们找“小姐”主要是为了解决****、而不是为了要生孩子,对“计划生育”工作有百利而无一害,于是便“网”开了一面吧?
老洪就这么胡思乱想了好一会儿。
这时,老洪感到自己身上挺脏的,最大的愿望就是立刻去洗个澡,在澡堂的大水池里好好地泡一泡,然后再用热水尽情的冲洗一下。
老洪照例去离家不远处,店名叫“和平”的男、女浴室洗澡,这可以说是他们家的老传统了,从小老洪的爸爸、妈妈每逢星期天,必带老洪去此浴室洗澡。
这个优良的“卫生”传统,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文革)”这样史无前例的年代也没有断过,只不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任何单位用“和平”来命名都是绝对不行的,因为那时候提倡的是“斗争”哲学,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阶级斗争是不以人们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的,一切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只有“纲举”才能‘目张’;中国有那么多的人,不七“斗”八“斗”能行吗?怎么能够“和平”呢?怎么可以“和平”呢?!
而且阶级斗争不但是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更是非常残酷的,是你死我活的!“和平”简直就是投降主义、修正主义、等等一切最坏的代名词儿!
于是“和平”男、女浴室的店名在“文化大革命(文革)”中就改了,更名为当时最最时髦的“战斗”,大家感到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革命”!可有些人心里也许会嘀咕几句,“战斗”男、女浴室,难道男、女在浴室里不“和平”地洗澡,还要继续的“战斗”吗?!是不是有些太不雅了呢?
不过“文化大革命(文革)”结束后,这个公共浴室的名称又改回来了,不“战斗”了,又要“和平”了,仍然叫“和平”男、女浴室。
过完这条马路便是“和平”男、女浴室了。以前这条马路车子是很稀少的,现在车子渐渐多了起来。老洪等了一会儿,见左右没有车了,便过马路。他快步走着,离马路对面就差那么几步时,看到人们惊恐的目光,同时听到有人喊“快跑”,但一切为时已晚,一辆红色的“宝马”车把他撞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