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7100000031

第31章 经营成本—利润背后的一笔账(1)

边际成本——亏本的生意为何有人做

【经济学故事】

从北京开往石家庄的长途车即将出发。客车的票面价格是50元。一个匆匆赶来的乘客见一家国有公司的车上尚有空位,就要求以30元上车,最后被拒绝了。他又找到一家也有空位的私人公司的车,售票员二话没说,收了30元就让他上了车。

哪家公司的行为更理性呢?乍一看,私人公司允许这名乘客用30元享受50元的运输服务,表面上吃了亏。但在懂经济学的人看来,私人公司比国有公司更精明。

【经济学课堂】

利润最大化已经成为企业高呼的口号和行动指南。身处市场大潮之中的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也不敢违背这一目标,而只能尽力去实现它。

那么,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利润最大化呢?衡量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要有一个客观标准。实际上,经济学家们早已经给出了这一标准,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在经济学中,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与总成本有关。

需要指出的是,边际成本往往随着企业的生产发展发生变化。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会时刻监督自己的经营状况,如果从某一刻起,再增加一单位产量,该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说明增加产量可以增加总利润,于是厂商会继续增加产量;反之,如果增加的这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就说明增加产量将发生亏损,这时会减少产量。这样,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的总利润才能达到极大值。在经济学里,通常用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对此加以分析。边际收益用MR表示,边际成本用MC表示,所以,当你看到“MR=MC”这一条件成立时,便说明企业实现了自己既定的目标,即利润最大化。

【经济学茶座】

在从北京开往石家庄的长途车票价这个问题上,当考虑是否让这名乘客以30元的票价上车时,我们实际上应该考虑的是边际成本。

增加这一名乘客,所需的汽车磨损费、汽油费、工作人员工资和过路费等都无需增加,所增加的成本仅仅是发给这个乘客的食物和饮料,假设这些东西值10元,边际成本也就是10元。而边际收益是增加一名乘客所增加的收入。在这个例子中,增加这一名乘客可以增加收入30元,所以边际收益就是30元。

因此,私人公司的售票员让这名乘客上车是理性的。无论他是否懂得边际概念与边际分析法,实际上他是按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这一原则作出决策的。国有公司的售票员不让这名乘客上车,或者是受严格制度的制约(例如,售票员无权降价),或者是头脑中缺边际这根弦。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碰到需进行边际分析的问题。例如,7-11店都是营业24小时,而不是早8点到晚9点营业。从经济学角度考虑:24小时营业当然要额外(边际)花费一些成本(如水电费、营业员的工资等),但也会有一定的额外收益(就是多营业11小时的收入),只要额外营业的收益比额外成本高便可以干。

那些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必然都在通过边际成本分析来作出最佳决策,以达到利润最大化。反过来,如果企业在生产中能够主动、自觉地按利润最大化的规律办事,那么分析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就可以有效避免盲目所造成的浪费。

边际收益——投入多,收益不一定高

【经济学故事】

俄国的托尔斯泰曾写过一个寓言:

一只母鸡每天都下一个鸡蛋。女主人想,如果多给母鸡喂些吃的,那么它下的蛋肯定会增加。但是她真的这样做了后,发现母鸡长得很肥,根本就不下蛋了。

中国也有一则“和尚挑水”的故事:

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开始只有一个和尚,这个和尚每天都到山下的井里挑水,过着悠然自在的生活。

一年后,来了一个外地和尚,经过协商,两人决定一起抬水,因为有了团队,挑水的效率也提高了,于是2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整理庙里的内务,让生活的环境更加干净和舒适。

又过了一年,又来了一个云游和尚,这次,反而谁也不挑水,谁也不抬水了,最后变成了谁都没水喝的情况。

不同的寓言故事,却揭示出了相同的经济学道理:只有适度的投入,才会获得最佳的收益。

【经济学课堂】

在经济学中,要谋求收益的增加,必须分析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要做到“单元成本”的分析。有人认为,只要增加投入,就一定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从而达到降低平均成本的目的。然而,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不一定投入越多,平均成本就越低。

一种情况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一直在下降。这种行业的特点是,开始时需要大量投资,以后每单位产品增加的成本并不多,所以最初的投资会分摊在越来越多的产品上,从而使平均成本越来越少。

第二种情况是,无论产量如何变动,平均成本基本不变。这种行业一般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行业,它们的市场需求量不大,产量也就不大,所用的生产要素并非经济中较为紧缺的要素,不用与其他行业争夺生产要素,因此即使产量增加,要素价格也不会上升,成本也不会增加,而且初始的投资也不大,例如钢笔等小物品。

其实,更多的是第三种情况,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先下降;当产量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平均成本达到最低;如果产量再增加,平均成本就会增加。也就是说,平均成本先随产量增加而递减,后随产量增加而增加。达到平均成本最低时的产量就是适度规模的产量。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会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根据这一法则,如果不断添加相同增量的一种投入品(其他投入品保持不变),这样所导致的产品增量在超过某一点后将会下降,而且这种增加的产量会变得越来越少,甚至使总产量绝对减少。这一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经济学茶座】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说的就是经济学上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并不是这样,投入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等才是现实中的真相。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投入越多但收益越小的情况。比如在农业生产中,一味地往田地里增加肥料,所获得的产量一定是有一个先增后减的过程的。随着肥料的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先是递增的,当达到一个极限后,再继续增加肥料,农产品的产量是递减的,如果肥料太多就会把庄稼烧死,那么最后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再如很多国有企业,人员很多,也就是劳动投入多,但是效益很低,于是“减员增效”使之达到合适的规模,便能达到适度的成本投入,获得最佳的收益。

只有投入适度的成本,才能获得最佳的效益。其实我们若将经济学的这种“度”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经常说的“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从边际收益变化的角度来看,由一个和尚挑水吃到两个和尚抬水吃,说明边际收益已经递减,当发展到三个和尚时,边际收益已经递减到没水吃了。

当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18世纪被提出之后,就引发了两种观点的争论。一种观点从递减性出发,引申出了企业的利润趋于下降的趋势,李嘉图以后的众多西方学者据此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抱以极大的同情;另一种观点通过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强烈批判这一规律,认为它抹杀了技术进步对收益递减的反作用。

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产量先递增后递减,递增是暂时的,而递减则是必然的。边际产量递增是生产要素潜力发挥后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而到一定程度之后边际产量递减,则是生产要素潜力耗尽、生产效率下降的原因所致。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短期内是无法超越的,人们只能遵守它,而别无选择。

固定成本——赢利或亏损,它就在那里

【经济学故事】

王永庆被誉为中国台湾的“经营之神”,其经营之道备受推崇。

20世纪50年代初,王永庆表示要投资塑胶业。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公然嘲笑他,说他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肯定要倾家荡产。其实,王永庆作出这个大胆的决定,并不是心血来潮、铤而走险。他认为,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

1954年,王永庆创办了中国台湾岛上的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产,可是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出了20吨,明显地供大于求。按照生意场上的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决定扩大生产。

这样,连他当初争取到的合伙人也不敢再跟着他冒险,纷纷要求退出。王永庆决定背水一战,变卖了自己的全部家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他有自己的算盘,他相信自己的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可以通过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来实现。

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成成品供应市场。事情的发展证明了王永庆的预测是正确的。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慢慢被打开了。台塑公司和南亚塑胶公司大获其利。后来,塑胶粉的产量持续上升,王永庆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当然,台塑的成功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内部管理有序、与政府的关系良好等,但最关键的是,台塑通过扩大自己的产量,从而使成本达到最低,这是台塑成功的法宝。

同类推荐
  • 商贸:繁荣贸易举措

    商贸:繁荣贸易举措

    本书包括儒商之鼻祖的自贡、秦汉时期商业的活动、五代十国的商贸特点、明清时期的五大商帮等内容。
  • 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贸易实务

    本书针对高职高专类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和学生学习就业特点而编写,相对于其他同类教材,在编写上更注重实操性,突出一个外贸业务员从入门到成长的全过程。教材内容完全基于进出口业务流程,站在一个外贸业务员的视觉来阐述相关知识点。全书从熟悉商品、了解国际市场、选择境外客户开始,到出口报价、交易磋商以及合同履行全过程,共分为十二章。
  • 论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

    论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

    本书共十二章,分别对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
  • 市场营销学

    市场营销学

    本书共十章,内容包括:企业战略计划和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市场购买行为、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国际市场营销等。
  • 西部区域人口发展战略与规划

    西部区域人口发展战略与规划

    本书内容包括:西藏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甘肃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甘肃省民勤县生态移民规划研究、西部干旱贫困县教育移民调查报告等。
热门推荐
  • 深情总裁护航呆萌丫头

    深情总裁护航呆萌丫头

    她万千宠爱在一身,却只是桎梏,冷艳不容靠近,男人却说她调皮可爱。开始的开始,她只是乡村不起眼的小女孩,与妈妈相依为命。不知道是哪一天,天色有点沉闷……一间平屋门前停放着两台黑色奔驰,小女孩就在不知明的一天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天价为聘之嫡女

    天价为聘之嫡女

    她是个掉价的哑千金,却在媒婆前来提亲的时候,说出一句,“非天价为聘,不嫁。”仅此一句话,让天下大笑,却也引得四方好奇,哑千金会说话?从此,她开始了斗,斗庶母,斗庶女,甚至斗嫡长女。以斗为乐,以斗气人,以斗怡己。
  • 气动云霄

    气动云霄

    你叫我神马?废材?TMD看拳!神马?你问我为什么以前这么弱,现在怎么突然能把你打到你妈都不认识?你个LJ,劳资不屑跟你讲原因!——这便是一个曾经由于天赋废材而受人鄙视的少年在走了狗屎运得到一颗奇异气旋实力猛然增强之后对待他人的方式——你叫我一声废材,我还你一个残废的身子!你叫我两声废材,我剥夺你生存的权利!神马?你说如果对方比我强怎么办?去!仙剑在手,谁TM敢跟劳资拽?一剑出,就算你是大圆满至尊,我也让你试一下神马叫狗吃屎!【本书已签约,更新有保证,请各位放心收藏、放心投票。对于马铃薯来说,收藏和推荐票,都是相当重要的,请各位能顺便将两者赐予马铃薯吧。谢谢!】(本书QQ书群为:117976966,有兴趣的童鞋踊跃加入吧!)
  • 无可替代的少年

    无可替代的少年

    在最好的青春里有一群最好的我们,每个人都经过爱情的疼痛与甜蜜,亲情的温暖与心酸,友情的不离不弃与不忘初心,而我们的青春却是把我们从青涩懵懂到美好快乐展现的淋漓尽致,感叹生活的酸甜苦辣,感谢青春有你真好……从小活在没有爱没有温暖的青春经历让她慢慢懂得家人的温暖和爱是多么的美好,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绝对是家人支持自己的梦想,朋友是你坚强的后盾,你爱的人也爱着你……世界的冷酷我们一无所知,而生活的温暖却也一直都在……
  • 祝你好运

    祝你好运

    房地产公司老总郑飞扬,偶然解释物业人员许荣君及中学教师吴为,三人一见如故。许荣君专事读书,后任大学临时图书管理员,因时有不世之语被强入精神病院,一心想转行的郑飞扬被自杀。才高而与现实不合,无人理解减持自我的吴为,遭人嫉恨,因故被开除,所有仰慕信仰与之交往密切的女人都离开了,孤独踏上了调查大哥与三弟内情之路。
  • 恶少请接招

    恶少请接招

    人们常说,不作就不会死。到昨天为止郑星儿都认为自己不会做这样的傻事,而今天她却自己打自己嘴巴。此刻郑星儿正坐在那圆弧形的沙发上。她缩了缩脖子,小心翼翼的观察着容雅赞的表情。而郑星儿对面,容雅赞正满脸烦躁的神色,来回踱步着。他忽然停止了步伐,狠狠的瞪着郑星儿。额头上的伤口还隐隐作痛着,此刻的郑星儿正无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给眼前这位新邻居送饺子......
  • 坏王妃:良妻难当

    坏王妃:良妻难当

    一朝穿越,她附身在软弱的相府四小姐身上。自此,一双玲珑剔透眼,看遍世间炎凉态。她那风流不羁,宠妾无数却对她恨之入骨的相公不要也罢。啥?已给出的休书要作废?行,那她就先扰乱这无情的三王府,再拿起笔来写休书!
  • 恶魔之吻の等待

    恶魔之吻の等待

    “丫头,要加油哟。”“嗯,一定。”她的笑容,就如她的名字般,如晴天里绚烂的阳光刻在他的心里,照进了他那灰暗的心底。他说过会陪着她走过每一场比赛,会看着她如何在舞台上发光发亮,看着她一点点地蜕变。只是,她以为的美好世界却只是一场笑话,一场阴谋。很傻、很天真的她全心投入,换来的却是他毫无声息的背叛。
  • 恋爱牛皮糖

    恋爱牛皮糖

    悲摧地从科技楼顶掉下来,为啥掉在了河边,看热闹的预备粉丝们咋就消失了,两千块还没到手,还没见老哥领媳妇回家,新买的鞋还没穿,后桌男生写的情书还没交给我,和死党约好周末去爬山……看狗血八卦励志版无赖女追羞涩男,看他们鸡飞狗跳哇咔咔。
  • 不朽火鸦

    不朽火鸦

    玄鸟乌家,一个拥有上古三足金乌血脉的古老家族。乌烨,当今乌家第一天才。在这个风起云涌,天才辈出的时代,乌烨曾言:“当后世看待如今这段历史时,不会将之视为天才云集的盛世,而会看成天才匮乏的时代。因为他们会发现,除我之外,再无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