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92400000054

第54章 中外各体文学比较研究(5)

“因为我们也有歌颂战争、鼓励战争的诗。战争有两种:一种是侵略战争,一种是自卫战争。我们的诗人反对前者,但当然赞成后者。”所以认为中国诗人“非战”是片面的。在《语言特点与诗的艺术》一节中,丰华瞻认为和西方语言比较而言,汉语最大的特点是形象性,中国诗人写诗时也善于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示普通的东西。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没有冠词,文言文很少用连词和介词,十分简洁。名词、代词没有数和性的变化,有时会造成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况,但是对于写诗,却是有利的。他的结论是:“汉语的语言特点对作诗有利。”

丰华瞻的《中西诗歌比较》是自朱光潜的研究以来,也是近二十年来我国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的最值得注意的成果,它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20世纪80—90年代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的风气。1987年之前,有关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1987年后,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大幅度增加,而且,许多论文在选题、立论的角度以及结论上,与《中西诗歌比较》颇多相似或暗合,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它在学术上所产生的影响。

与丰华瞻的《中西诗歌比较》几乎同时出版(晚一个月)的关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的另一部著作是茅于美的《中西诗歌比较研究》。茅于美40年代初曾在昆明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外文系读书,听过吴宓等教授的比较文学的课程,可以说是我国较早受到比较文学专业训练的学者之一。《中西诗歌比较研究》有着自觉的方法论意识。茅于美在自序中写道:

要把中国和西方文学进行比较,若仅就个别作家或作品做单纯比较……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是这样的比较近乎就事论事。难免见树不见林,有时会脱离各自的背景和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导致牵强附会。实不如深掘一井而得泉。如果我们能从一种文学题材、或一个个题材类型入手,找出中西作家的哲学思维,伦理观念,艺术表现、美学原则诸方面的异同之处,综合分析,寻求出作为文化总体的基本规律来,或更有社会效益。

作者在《中西诗歌比较研究》中的基本立足点是中西文化,从中西诗歌看中西文化,也就是从中西诗歌的比较研究中得出某些中西文化有普遍意义的见解和结论。这与上述丰华瞻的著作的立足点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全书由四组、共15篇文章构成。

除两篇文章专论英国诗人外,大部分属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的范围。这些文章大都从中西诗歌的题材类型入手将中西诗歌或诗人加以划分,并展开比较,所涉及的题材类型和诗人类型有田园牧歌、隐逸诗人、游历诗歌、伤逝悼亡诗、表现童心和老境的诗、战争诗、婚恋题材的诗、赞颂女性的诗等。在比较中时有新颖的见解。如在《别有天地的田园牧歌》一文中,作者认为中西田园牧歌的差异,首先表现在西方诗多写牧民,中国诗多写农民;汉民族诗歌对牧区的描写缺乏客观描述,而涂上了阴暗的色调,而西方诗歌中则带有欣悦明快的色彩。在《大自然的契友——隐逸诗人》一文中,作者认为山水田园诗在西方远没有像在中国那样普遍和重要。在西方诗歌中,大自然常常是与人对立的,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栗栗危惧的。在《感触多端的老境》一文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反映老境的各种感触的诗歌很多,而和中国诗人比较而言,西方诗人更喜好也更擅长描写青春,对于老境的来临,常怀惴惴畏惧之心。

在《是诗人,也是战士》一文中,作者指出,在西方关于战争与参战的诗歌中,个人荣誉感非常重要,而中国的诗人兼战士只有效忠国家和君主的观念,不存在多少个人的荣誉感。在西方关于战争的诗歌中,追求个人幸福甚至是参战的动力,而在中国诗歌中,参军意味着生死离别,意味着个人做出牺牲。中国诗人常坦率表示自己对战争的态度,或支持保家卫国,或抨击不义之战,或流露反战、厌战情绪,内容上十分复杂。在《各呈异彩的婚恋题材》一文中,作者总结了中西诗歌在婚恋内容描写上的五点不同。

第一,中国诗中怨情诗特别多,离愁别绪,几乎触目皆是。而西方从中世纪以来,男子求荣誉、夺功勋竟不是为了自己地位的擢升,而只是为了获得情人的青睐,对女性倾慕的表白比比皆是。中国的“怨”与西方的“慕”就构成了中西婚恋题材的不同倾向。第二,西方爱情诗写男性的单相思、失恋苦恼的多,他们都夸耀女性的美,认为美可以征服一切,而在中国,美只是男子求偶的一个重要条件,只占“德、言、容、工”的四分之一。“美色”也没有生儿育女那样重要。第三,西方的婚恋诗,表现男女双方朋友般的精神默契,中国则很少在夫妻关系中求友谊、求知己的想法。

第四,西方诗中男女相悦、婚恋合一比较普遍,而中国诗人往往讳言夫妇情爱。婚内恋不屑歌颂,婚外恋不敢讴歌,造成了中国的婚恋题材的诗歌作品不及西方普遍。第五,中国诗中以男女之情来譬喻君臣之义,这种表现方式在西方诗歌中是绝对没有的。这样比较的分析,已由比较文学深入到了中西爱情社会学的领域,是颇有兴味的。

在这些比较分析中,作者随时引用中西诗歌作品,将学术分析与诗歌欣赏熔为一炉,而且有许多作品是由作者自己译成中文的,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

在丰华瞻、茅于美的著作问世十年后,陈柏松的《中西诗品》一书,由郑州的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1997年)。作者把书名定为“中西诗品”,有意继承钟嵘、司空图的《诗品》,突出了一个“品”字,即鉴赏性。本书将中外各种题材类型的诗歌作品加以荟萃,可收到相互映照、对比品味之效,具有相当的趣味性、通俗性和可读性。也许作者把本书的阅读对象定位在“一般广大读者”,所以书中所引用的大量西方诗歌的中文译文,显然并非作者自译,但也并未标明译者和出处,这是令专业读者所不满足的。全书将中西诗歌按内容或题材类型分类,每类列为一章,先后列出“欢爱诗品”、“神话诗品”、“咏秋诗品”、“悲爱诗品”、“美女诗品”、“田园诗品”、“山水诗品”、“咏月诗品”、“战争诗品”、“雅颂诗品”、“咏酒诗品”、“咏怀诗品”、“理趣诗品”、“感伤诗品”、“思妇诗品”共十五类。这样划分中西诗歌的类型,本身就表现了作者对中西诗歌题材特征的联系性的一种认识,但有时划分的范围界限难免有相互交叉、划分标准和大小范围不统一的情况。如有的以诗歌题材为据来划分,有的则以诗歌的风格格调为依据。

每章均采用先分后合的写法,先分两节分别介绍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的创作和中国历代相关类型的诗歌,再分两节介绍西方历代诗歌和西方现代派诗歌,最后一节则对此种类型的中西诗歌加以比较。这种格局安排不仅很清晰,也有一些几何学的美感,但中西诗歌的范围却出现了很大的不对称性——中国诗歌不包括现代诗歌和现代新诗,而西方诗歌则从古典诗歌一直到20世纪的现代派诗歌,并且西方现代派诗歌还列出专节与西方古典诗歌平分秋色。中西诗歌比较的范围的不平行和不对称,就势必影响中西诗歌比较研究中的“可比性”。拿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派诗歌相比较,时代的巨大落差损害了比较研究的科学的基础。这是本书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当然,即便如此,作者在中西比较中时有新颖的见解,例如认为“诗史”和“史诗”分别代表了中西诗歌的有特色的两种基本形式;认为中国山水诗以描写江河湖泊、高山峻岭为多,描写大海的少,自从曹操的《观沧海》后,咏海诗几乎无名篇可言,而西方的山水诗则更多地喜欢描写大海;认为中国诗人的咏怀言志诗“不外忠君、报国、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或求官不遂等,而西方诗随着文明进化而发展,如古希腊时期人本观,中世纪之英雄观,文艺复兴时期之人生观,启蒙主义之天赋人权,以及浪漫主义之理想观,现实主义之批判观,现代派之反传统等”,都是有启发性的见解。总之,《中西诗品》虽然存在一些学术上可待完善的地方,但它对于中西诗歌的普及,对于一般读者关注中西诗歌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民族特点,都是一本有益的书。

1990年代中西诗歌比较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是北京大学辜正坤的专著《中西诗鉴赏与翻译》一书。辜正坤喜爱和擅长诗歌研究,此前已经出版《世界名诗鉴赏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东西诗研究合璧论》(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3年)等,翻译出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译林出版社1997年)等,具有深厚的中英文和诗歌艺术的学养。在《中西诗鉴赏与翻译》一书中,作者从“鉴赏”与“翻译”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他系统地提出了“汉诗鉴赏五象美论”,即视象美、音象美、义象美、事象美、味象美。第二,他首次用中国传统的阴阳理论而不是简单照搬西方理论来宏观鸟瞰与概括世界诗歌的发展演进规律,他写道:

纵观世界诗歌史,我们会发现东西方各民族心灵的钟摆总是在禁欲与纵欲、古典与浪漫、理性与非理性等二极对立之间作有规律的减幅振荡。趋向于纵欲、浪漫、非理性的这一极可以称之为阳极,趋向于禁欲、古典、理性的这一极可以称为阴极。与此相对应,取向阳极的诗叫阳性诗,趋向阴极的诗叫阴性诗。这种阴阳二极振荡效应是历时的又是共时的,即是说,从宏观上看,世代与世代之间有阴阳之别;从微观上看,各时代(甚至更小的单位时间)内亦有阴阳之别。

辜正坤按照这种观点将东西方诗歌发展史大体划分为七大阶段(或七大潮)。第一阶段是远古(古埃及、古巴比伦),阴性诗发达;第二阶段是古希腊、罗马,阳性诗发达;第三阶段是中古时期诗歌,阴性诗复兴;第四阶段是文艺复兴时期,阳性诗复起;第五阶段是古典主义时期,阴性诗再勃起;第六阶段是浪漫派诗歌时期,阳性诗又成主潮;第七阶段是现代诗歌发展时期,阴性诗泛滥。他认为,这七个阶段以阴阳二极对立的模式递进、循环发展着。显然,这种概括本身并不算新鲜,据笔者所知从20世纪初到现在,一些研究西方文化史的学者就描述过世界文学的这种“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

而且,这样的概括归根到底还是以西方文学为主要依据的,对东方文学而言未必适当。如印度文学,其特点是几千年社会文化变化不大,阶段性不明显,对中国文学、阿拉伯文学、日本文学、朝鲜文学而言,这样的概括也很难契合文学发展史的实际。尽管如此,辜正坤的这种概括的价值不在它是否普遍适用东西方各民族文学,而在其思考问题的理论起点或出发点。近百年来,以西方的理论“阐发”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成为中国学术研究中的习惯,而以中国传统的哲学理论来阐发世界文化、世界文学,则鲜有人明确地尝试过。在这种情况下,辜正坤的这种理论尝试是应该得到充分评价的。

除了上述的在“中西”这一语境下进行的比较研究外,还有两本书将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的另一方——西方,进一步缩小到“英国”这一国别的范围内。一本书是狄兆俊的《中英比较诗学》,另一本是朱徽的《中英比较诗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中英比较诗学》是我国第一本中英诗歌比较研究的著作,书名虽叫“诗学”,但实际上并非只是研究诗歌理论,而是诗论与诗歌并重。作者以美国学者阿布拉姆斯归纳的“模仿”、“实用”、“表现”、“客体”四种批评理论中的“实用”和“表现”理论作为全书的基本理论框架,将中国和英国传统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分为“实用”和“表现”两类,并以此来概括、梳理和阐释中英诗歌的发展史。这种概括有时不免显得牵强,但是对读者从这个角度理解中英诗歌不无益处。

可惜由于没有找到更具体的问题点、可比点,作者只好将中英两国的整个诗歌史纳入研究范围,同时又涉及诗学理论,又涉及诗人和诗作,论题的宽泛造成了资料使用的一般化,也影响了学术新见的凸显。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英比较诗艺》,是朱徽在《外国语》等刊物上发表过的有关文章的结集,主要运用西方现代语言学及英美“新批评”的方法,从语言层面对中国诗歌和英语诗歌艺术进行比较研究。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分别比较了中英诗歌中的格律、修辞、描摹、通感、象征、张力、复义、意识流、用典、悖论、想象、移情、变异、突出、汉诗英译中的语法、中英十四行诗等问题;下编主要是中英重要诗人和作品的个案的比较研究,如汉乐府与英国民谣、李清照与白朗宁夫人、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与中国古诗等。作者对中英诗歌是很熟悉的,找到了中英诗歌、诗论中的不少他认为相同、相似的地方,并把它们都列举出来,展现出来,这本身也是有价值的,在对比中也有自己的体会见解,但作者的资料、例子罗列较多,而理论分析、阐释稍嫌不足。

除了上述的专著以外,80—90年代有关学术期刊上还发表了五六十篇有关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的论文。选题立意也多从诗歌的题材、主题类型入手,就中西的爱情诗、咏物诗、山水诗、田园诗、哲理诗、讽刺诗、苦吟诗等进行比较,或从中西诗歌中寻求相似的思想内涵。主要有冯国忠的《谈中西古典爱情诗的不同》(《国外文学》1985年第1期)、何功杰的《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盛子潮、朱水涌的《中西咏物诗的主导美学性格》(《当代文艺探索》1987年第5期)、宁一中的《中国山水田园诗与西方自然抒情诗比较》(《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马承五的《“病态的花”的文化心理特征——中西苦吟诗人比较研究》(《江汉论坛》1989年第11期)、颜家安的《中西山水诗自然意识论略》(《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以及赵夫青、贾海青、刘禹轩等的《中西山水诗歌比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程立初的《论中英哲理诗意境表现的共同特点》(《福建外语》1996年第4期)、茅于美的《中西诗人的忧患意识》(《国外文学》1995年第4期)、陈冰的《中西诗歌“及时行乐”主题的文化背景分析》、(《淮阴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和王秋海的《中西诗歌的死亡观》(《松辽学刊》1999年第5期)等。

同类推荐
  • 莎士比亚喜剧集

    莎士比亚喜剧集

    德国诗人歌德有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莎士比亚是公认的世界级戏剧大师,他的剧作中蕴涵了浩瀚的人生,渊博的知识和发掘不完的深邃思想。本书就收录了莎士比亚六部喜剧代表作,包括《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错误的喜剧》,《第十二夜》,《温萨的风流婆娘们》,主题大同小异,情节却生动而且丰富,不落俗套,错综复杂的情节经常由许许多多的欺骗、偶合、乔装打扮和奇遇组成。作品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芒,充满着欢乐气氛和乐观精神,歌颂了人类的美好爱情和纯真友谊,具有永恒的魅力。
  • 在北川的日子里

    在北川的日子里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之前,国人中,有人正为温饱生活打拼;有人正为小康生活忙碌;有人正为个人进步奋斗;有人正为股市下跌惆怅……
  • 追踪报道

    追踪报道

    本书讲述了黑白利益盘根错节、基层司法监管空白、国企改制资产流失、派系之间权谋倾轧的故事。新闻媒体以镜头剑指腐败,突破层层阻碍揭露真相。资深媒体人十年磨一剑,直击中国媒体舆论现状。本书从细微处着眼却不落窠臼。书中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某市一起离奇的车祸在电视台播出,引得方方面面的强烈关注,随着报道的深入,唯一的女知情人被迫害成精神分裂,案情陷入迷局……副台长方诺亚基于记者的职业道德,决心将官场腐败的黑幕彻底掀开,他像拆弹专家一样游走在生死边缘。随着幕后主使渐渐浮出水面,方诺亚发现自己陷入一个更大的谜团……
  • 桃花扇故事:英文

    桃花扇故事:英文

    ThePeachBlossomFamisagreatmasterpieceofKunoperaandhasbeenafavoriteofChineseaudiencesformorethan300years.Thisbook,withplainwords,intendstohelpforeignreadersunderstandthestoryandappreciateclassicChineseopera.
  • 乌篷船

    乌篷船

    《乌篷船》是我的第四本散文集了。这集子所记,既有我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也有我对当下生活的记录。无论是追今还是抚昔,无一不表达着我对人生的领悟,我对生活的理解,我对精神生命的探索。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我的成长经历,也在某一方面印证了共和国的一段历史。南怀谨大师说,你不一定要相信历史,历史未必是真的,但你一定要相信文学,文学里的故事也许是假的,但它所说的现象却是真的。
热门推荐
  • 混世刁民

    混世刁民

    最穷不过要饭,不死总会出头。这一年,在祁连大山里混吃等死了二十多年的刁民赵出息终于选择走出大山,带着最庸俗的想法来到大城市。不富贵、不还乡……
  • “女神”别跑

    “女神”别跑

    众所周知,我大s市第一实验中学乃各路学霸云集之地,各个“身怀绝技武功高强”,于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且该校学生众知高二a班汉子班长曲颜彦霸气狂魅、英明神武,向来目空一切,嗜书如命,可在一天曲颜彦居然会有女神!!!对,你没听错!就是女神!(来段采访:校报记者:同学,请问你对“女神”事件有什么看法?a班同学:妈妈,,,带我回家,把我们的汉子班长换回来!!!!!!!)这是一个糙女汉子钓“女神”的辛(逗)酸(比)血(罗)泪(曼)史,且看腹黑“女神”耍萌汉子漫漫追妻路~
  • 静悄悄的大漠

    静悄悄的大漠

    大漠里,几个家族的恩怨情仇,给您好看……
  •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数千年来,儒学经籍浩繁,汗牛充栋,人们要想一窥堂奥,殊属不易。除鸿儒学者外,一般人对儒学的汲取主要是以儒学经籍的名篇名句,尤以四书五经为首。儒学的经典名句,具有能传之千古,播之四海的功能,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受其熏陶教育,从而使整个儒学的传承,像浩浩长江,永不衰竭,且历久常新。
  • 盛世独宠:逆天魔妃不好惹

    盛世独宠:逆天魔妃不好惹

    (因为作者是学生,所以可能只有放假更新)她是21世纪华夏大陆的煞星,金牌杀手:梦影,却被亲妹妹害死。一朝穿越,她成了空灵大陆辛府的二小姐,虽然有家人保护,却是一个傻子,那就看我怎么玩转异世大陆了吧!说姐没颜值?那当今的逆天魔妃是谁?!说姐是傻子?那空灵大陆第一大阁:梦影殿的殿主:梦尊是谁?!可是这个自称是当今冷血无情的魔皇的美男是怎么回事啊?!热了要降温,冷了还要暖床!第一次写,大家多多支持~另外星辰创建了书友群了:567948863繁星点点
  • 花千骨之画骨倾城

    花千骨之画骨倾城

    白子画我以神的名义诅咒你,今生今世,永生永世不生不灭不老不死。
  • 妞,快到碗里来

    妞,快到碗里来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年纪的她嫁进了豪门,谁能想到福没享成,却开启了悲催的人生。
  • 南郭外传

    南郭外传

    千百年来,历史上有一段公案。把南郭先生当作了一个反面的形象,人们一提起南郭先生就想到了滥芋充数。其实历史的本来面目不是这样,南郭先生在战国时期也曾经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战国时期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和诸侯竞争,给了南郭先生一个舞台,让他这个本来的杀手,后来的芋手,一举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那剧烈的社会动荡中扮演了一个历史人物的角色。阅读本书,可以让你了解那一段恢宏的历史画卷,可以让你感受宫廷的激烈斗争,也可以让你领略众多政治人物、军事人物的风采。如果你能在其中借鉴到一些知识和经验,作者就心满意足了。
  • 百转阑珊

    百转阑珊

    逃不去的皇庭高院,解不开的苦情柔肠,负不尽的婚约好友,是真情还是命运是捉弄还是执念答不了以为命运告知的答案会好过,却终等来青灯相伴
  • 偏爱上瘾

    偏爱上瘾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当懵懂变清晰,当暗恋变偏爱,一切都已走上了不可预知之路,你又怎么知道你的爱无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