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41000000002

第2章 公章:官印里的知识(一)

“拿印把子”就是当官掌权的代名词。不同的铸印材料与印绶颜色表示权力大小和官阶高低。

公章,古称官印,是行使权力的信物,故又有“印信”的别名。《三国演义》里,不少精彩的情节都拿它做道具:关云长封金挂印;诸葛亮乞印行令;司马师咬烂被头与死神抗争,为的是捱到乃弟司马昭从洛阳赶到,亲手“以印绶付之”……凡此,都可称是对其性质的形象的诠释。

夏商以及西周时代的政权组织,实际上就是一个以王族为主体的由诸多贵族家族所构成的统治网络,血缘关系的本支亲疏便是权力分配和行使的依据,不必另有凭信。所以,设官授印的制度,大致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际,即各国的政权组织逐渐向庶民开放以后,才开始出现的。《墨子·号令》谓“还授其印,尊宠官之”;苏秦佩六国相印的故事,脍炙人口。这些史料记载,恰好同至今尚未发现战国以前官印封泥的事实互相印证。

比较完备的官印制度,形成于秦代,自丞相太尉到郡守县令,都由国君在任命时授予官印,同时配发穿在印钮上的丝带,叫做“绶”,以便须臾不离地佩带在身上。秦末,天下大乱,会稽郡守殷通召项梁叔侄共商应变之策。项梁指挥项羽拔剑砍下殷通首级,“佩其印绶”,然后便自封为新的郡守,行令各县,“得精兵八千人”。这个凭印绶当官、认印不认人的制度,又为汉朝所继承。汉武帝时,穷得连老婆也养活不起的朱买臣忽然被任命为故乡会稽郡守,当其回到下榻的会稽郡驻京办事处时,吏员们仍把他当穷汉看待,不予理睬,及至发现他怀里揣着印绶,“坐中惊骇”,马上排好队,一起跪拜。这种观念的沿袭,便是“掌大印”、“拿印把子”成为当官掌权的代名词。

印绶制度的另一特征,是以铸印材料和绶带颜色区别官阶。如汉代,丞相太尉一级高官,金印紫绶;御史大夫及两千石以上,银印青绶;六百石以上,铜印黑绶;二百石以上,铜印黄绶。从晋代起,印绶制又改为印囊制,印囊用皮革制成,盛进官印后佩在腰间,以绣缕区别官阶,如北朝制度: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彩缕等等。此外,印绶或印囊只授给治事官吏佩带,像光禄大夫、大夫、博士等散官或加官之类,尽管品秩不低,但皆无印绶,这是汉代定下来的规矩。两晋和北魏都有制度规定,凡没有印绶的官员或代理有印绶职务的官员(即临时掌印者),都不给佩囊,以免混淆视听。相反,如刘邦微时所干的乡亭小吏,倒也有“五两之纶,半通之铜”的一方小印。所谓“半通”,是相对于“全通”而言的:汉制,凡二百石以上的官印,“皆为通官印”,意思是具有发号施令的法律效力;“半通”呢,就当做具有一半法律效力来理解了。所以,刘邦领一个泗水亭长的“半通之铜”佩在腰间,摇来晃去,也挺神气。

官印非官员之印而是官府公章的观念转换,直到南朝时才出现,更趋完备的制度创立于唐代。

官印又称印章,因为印上都刻有文字,如“丞相之印”、“御史大夫之印”等。汉武帝时,五行学说盛行,印信制度顺应时尚,推行“数用五,定官名”,凡官印上的文字均以五为定数,遂成“丞相之印章”、“御史大夫印”、“中郎将印章”等格式。不过我们看《封泥汇编》上的汉印文字,倒是四字为多,因为到东汉时儒学已奠定正统地位,就不再僵守这个定数了。另外,官印虽然由御史台统一制作授予,但印文书写并不一致。光武帝时,伏波将军马援曾就此问题上书皇帝,并举城皋县县令、县丞、县尉三颗官印上“皋”字写法不同为例子:县令之印上的皋字是上“白”下“羊”,县丞是上“四”下“羊”,县尉是上“白”中“人”下“羊”,“即一县长吏,印文不同,恐天下不正者多。符印所以为信也,所宜齐同”(《东汉会要》)。为此,他还特意向皇帝推荐“晓古文字者”进御史台工作,整理郡国印章。

然而我们由《封泥汇编》所见,此现象依然存在。原来当时人对官印的理解,是官员之印,而非官府之印。印绶由官员随身佩带,除非因犯法、罢官等缘故例应追缴外,升官调职或告老病殁,都可带走。中央因某个治事官职有缺而另授新官时,通常总是另铸新印,所以官印上的文字书写不可能长期保持统一。这种一官一印的颁授办法,一直到南朝宋时,才有尚书左丞孔琳之上书提出疑问。他说,既然皇帝公侯的玉玺都是历代递用,并不使人怀疑他们是否拥有行使权力的资格,地位卑下的臣僚又何必非要把印绶佩在身上呢?况且“终年刻铸,丧功消实,金银铜炭之费,不可称言,非所以因循旧贯,易简之道。愚请众官即用一印,无烦改作”(《宋书·孔琳之传》)。宋武帝刘裕提倡节俭是出名的,采纳了这个建议。“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印移交的制度,大抵就是从那个时候逐渐形成的。这种制度行之既久,给世人所带来的观念上的转变,就是官印乃某个部门某级机关行使权力的信物,这就同现代的“公章”概念贯通了,虽然在习惯上仍旧以“摘印”来指称罢官。

依循这种新的理念,更趋完备的官印制度的创立,应该说是发生在唐代。先举个事例对照:西晋赵王司马伦称帝时,为“取悦人情”,凡当年报名应试贤良方正、孝廉良将等文武各科的生员和十六岁以上的太学生,以及各地州郡来京出差的吏员,一律免试授官,难以计数的官员,一概赐印,“金银冶铸,不给于印”,以致只好用木刻印章代替一时奇缺的金银铜材,舆论乃有“白板之侯”的取笑(《晋中兴书》)。但是到唐初政体肇建时,作为中央最高政令执行机关的尚书省,只有总办公署(称都省或都堂)和吏、兵两部有印,其余各部司都用尚书省的印信发遣公事。因为官印只代表官府权力,而非官职,所以连左右仆射、侍郎郎中这等内阁首相、部长司长一级的高官,也无官印佩带。直到武则天当国时,体制改革,各部司的行政独立性加强,尚书省二十四司才分别置印。

相似的情况在其他部门也存在。唐德宗时薛之舆任谏议大夫,是隶属中书门下的正四品高官。因为并非一级行政机构,也无印信。薛以保密为由打报告给皇帝:“谏官所上封章,事皆机密,每进一封,须门下、中书两省印署文牒。每有封奏,人且先知。请别铸谏院印,须免漏泄。”这话听起来像是伸手讨权,还含有同中书门下闹独立的意思。未几,此人被平调到中央大学做校长助理(国子司业)。反之如翰林学士院,早先虽有“北门学士”之誉,侍从皇帝,应对顾问,又掌制诰,但不是独立官署,没有印信。自德宗以后,内参密命,职权加重,号称“内相”,最终形成了与中书舍人分掌“内制”“外制”的格局,作为一种标志,便是在宪宗初年的翰林院单独置印。总之,官印脱离个人职级而完全成为施政机关的公章,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过程,从此,政出多元、职司重叠的麻烦大为减少。上述数例还说明,观察古代政治体制变化和各种机关的权力消长,有无官印及规格高低,是一个独特的视角。

《儒林外史》中潘三爷用块豆腐干便能刻制假印,伪造公文。层出不穷的诈伪方法促成印制规格和使用方式愈趋严密

说到官印的规格,也有一个从紊乱到齐整的整饬过程。我们看《古玺汇编》中战国时的官印,一颗编号为0007的“君之信玺”的边长才两公分半,另一颗编号为0227的“左禀”印章的边长,倒有三公分。再看《封泥汇编》中的两汉官印,不仅低级官印大于高级官印的多多,其印面形制也呈“百花齐放”,有的极为方正,有的近似长方,有的四角呈弧形,还有圆形和椭圆形的,估计多为因材治印,逮到一块什么样的材料便做成什么样的印面。至于印文的书写以及自左分行还是自右分行的排列方式,同样是五花八门,无章可循。当它们以整体形状出现时,固然可从金银材质、青黑绶色上区别规格,但一旦以封押形式反映在公文上,如非十分熟悉,困惑是无可避免的。贾谊着《治安策》,揭述矫伪者诈取国库近十万石粮食,冒征六百余万钱赋,骗乘官车驿传周游郡国,应该说都与这些印制上的缺陷有很大关系——在形形色色的官印到处都是,甚至连离任或去世者曾经用过的官印也依然存在于世间的情况下,只要有人胆敢妄为,辨别真伪还真不容易哩。

从官印设置从严控制的唐代起,印制规格也趋向周密。诸司之印一律用铜铸,印体为正方形。宋承唐制,中书门下的印为两寸一分,枢密、宣徽、三司及尚书省各部的印为两寸,节度使署的印为一寸九分,以下各级衙署的印为一寸八分,呈依次递减(《宋史·舆服志》)。这个以印面大小区分级别高低的办法,又为元代所继承,如“一品衙门用三台金印,二品[衙门]用两台银印”等(《续文献通考》)。此外,官印上有把柄以方便钤印的形制,即所谓“印把子”,也是在这个时候推行的。明代,各衙门印信俱由礼部铸印局统一刻制,且有详细的铸、换、辨、验条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铸印局辩其印信真伪”。当然也不能说这样一来便能杜绝诈伪,比如《儒林外史》第十九回中那位在浙江布政司当差的吏目潘三爷,为帮助财主掠买妇女捞取酬谢,让匡超人替他捏造一纸乐清县署的公文,“家里有得是豆腐干刻的假印,取来用上”。不过这些花样只能在基层玩弄,而且是在里外勾结的条件下生效,要想去设有铸印局可辨真伪的京师行骗,就不那么容易了——此即制度周密的好处。

同类推荐
  •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这是一本好小说。一本引人注目的系统文,值得一看。
  • 四国演义

    四国演义

    桃园依旧把义结,却是项关张;刘备依旧把德玄,却是小人样;四分天下曹刘孙,外加楚霸王;天已死兮天已死,管它苍与黄!
  • 幕后大老板

    幕后大老板

    他,大有万马军中,独取上将首级的胆略。骗过了一切障碍,孤身一人独闯龙潭虎穴,只是他生存的本事,因为他就是那幕后大老板。永远的甩手掌柜,永远的参谋将军,永远的谋臣师爷。
  • 季汉再起

    季汉再起

    东汉光武帝对世族、豪强的妥协,导致世家、豪强、士族的坐大,最终形成朝小野大的局面。后任天子时常夭折、短命。能够成长成人的皇帝为了平衡或铲除重臣拿回自己的权利和威严,不得不更加依赖宦官。就在这种相互搏弈中,东汉朝庭日渐虚弱、腐烂。世族、豪强为了稳定、壮大自己的家族,不择手段对百姓土地进行掠夺、对中下层进行打压。再加上天灾,百姓无路可走,不得不起而进行反抗。就在这反抗与镇压的过程中,萌生了一些野心家。终于爆发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东汉朝庭也在这场战争中彻底失去了控制。最后,豪强奋起、诸侯争霸。正在这时,一个小人物的命命的改变,从而改变了大汉的命运,历史也在这里发生了一个拐点,让大汉重新雄起。
  • 一轮明月

    一轮明月

    自古以来,战争都是残酷、充满血腥的杀戮,是极其惨烈的人类自相残杀的悲剧,是血与火、刀光与剑影的代名词。而女人是深受造物主厚爱的,是水做的骨肉,充满柔情,万千娇媚,是温婉柔媚的代名词。从人性的角度看,女人是需要被保护的,美丽的女人应该远离战争。但是从人类的战争史看,女人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战争,战争也从来不能离开女人。美女与战争似乎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战争因为有了美女显得阴柔美丽而富有诗意,美女也因为战争而变得悲壮、阳刚,成为一道美丽的彩虹。
热门推荐
  • 次元试炼者

    次元试炼者

    亡灵悍将横扫三国学园默示录的死体进化成了喰种罪恶王冠晶体病毒降临生化危机...李玄在不断的征服之中登上神位
  • 鬼吹灯之升棺发财

    鬼吹灯之升棺发财

    鬼吹灯的小说已经完结,但我们的热情还没有消散在鬼吹灯的世界里,在那个如火的年代,与胡八一,王凯旋,大金牙一起纠缠在鬼吹灯的时空中。鬼冢疑冢,黑凶白凶,机关阵图,玄学易数都会一一现身,让我们于主角一起,再历一次鬼吹灯的惊悚。风咋起,只见东南角的烛火暗了下来……
  • 小妖要修仙

    小妖要修仙

    从小居住在长白山水下妖域的少女秦白伊,某一日好不容易从师兄萧骁那儿得到她一直想去的蓬莱体验修真者求仙问道的生活机会,却不想在试炼中遇到了同在混沌幻境游历的修真者凌风。二人不慎被混沌幻境中的异兽包围……
  • 道无始

    道无始

    重生异世,困于孤岛;艰难入道,攀登巅峰;爱恨情仇,如梦如幻;极尊难成,唯道无始。
  • 通天帝国:千年之交

    通天帝国:千年之交

    历史为骨,武侠为翼,回到公元一千年前,掀起一场震撼人心的“货币战争”;大宋交子、四方联盟、运输命脉、西蜀风云……千机万变的货币体系,柔情似骨的爱恨别离,纵横捭阖的江湖武林,尽在《千年之交》;“精彩,才刚刚开始!”
  • 天主之荒古世界

    天主之荒古世界

    已经没有写下去的必要了,这跟我最初的想法已经完全不同了。
  • 云尘

    云尘

    这是一个怎样深情的故事呢,夹杂着爱与恨,友谊和稚嫩的青春,还有那些般如飘散的彩色花瓣似的离散而纯洁的爱情,这些都将在命运和时间的缺口中,渐渐失去色彩,最后变成了美好而又痛苦的回忆。无奈是宿命的安排,那曾经有你的美好短暂的浪漫时光,最后在高考的舞台之上无情散场,感谢曾经有你的温柔的岁月,感谢你纯真的笑脸,让我学会坚强,学会爱。逃脱不了的是命运的安排,让我们从此只能在各自的路口孤独守望。
  • 一个人的舞蹈

    一个人的舞蹈

    我和雪儿翻越了凄风苦雨的日子,也翻越了快乐和悲伤。经历过了不少事情后,我更铁定了今生今世和雪儿厮守的决心。任何外界的诱惑都无法使我堕落,都不能把我和雪儿分隔开去。
  • 逆天无上

    逆天无上

    主人公天生圣体,可就在出生当天家破人亡,仆人带着主人公四处逃荒,隐姓埋名。一次偶然的奇遇发生了改变主人公的一生,使得主人公报的大仇,并且杀妖尊踩魔帝诸强臣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要阻我我便踏破这老天,登上无上的巅峰!
  • 重生之再闯末世

    重生之再闯末世

    2020年2月初2,一颗流浪小行星撞击地球,地震、海啸甚至火山爆发,给地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灾难平静后,当人们满怀悲痛地准备重建家园时,发现危机才刚刚开始。流浪行星带来的不仅仅是对地球的冲击,还有一种神秘的病毒——世间万物开始进化变异。地球上进入人、兽、虫、魔四族争霸的混乱世纪。王承枫,人族中的高级异能者,身怀隐身、夜视、瞬移以及坚毅四种异能,人族亚洲区前百的高手,在联合兽族与虫、魔两族战斗中,为拯救战局,以性命为代价灭杀虫族、魔族联军三名高手、重创数名,一战成为传奇。牺牲的王承枫发现自己重生在大灾变前夕,面对即将到来的恐惧灾变和末世危机,他该如何闯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