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屈了这么多天,将士们早就蠢蠢欲动了,现在好不容易得令,吃饱喝足后,气势大振,鸣鼓吹角攻向华安城。
千寻之所以选择在这样的时刻攻城,就是因为华安做都城百余年,城池建设固若金汤,又是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若一味们强攻,华安守军必定会誓死守城,与落华军拼个鱼死网破,而他们后方供应充足,是落华军比不上的,到时候肯定对落华不利。
所以千寻这几天一方面按兵不动观望开封那边的局势,一方面派了人进华安城内散播消息,说康王赵亦一心为国,却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满门忠烈,无一幸存。目的在于打垮城中军民对敌的决心,在赵国四面楚歌,都城即将被攻陷,皇帝群臣逃窜的时候,就是动手的最佳时机了。想想看,连皇帝都逃命去了,这些无人管的士兵百姓还何苦为了守城无辜丧命呢。
在华安军心大乱之时,就是落华攻城之日!
这场攻守战结束得很匆忙,本来应该固若金汤的城池,却是防御消极,士兵毫无斗志,在落华军的新式投石机和勇猛的将士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很快守城的将领就直接开城投降了,从战斗开始到结束,仅仅用了两个半时辰。
本着一鼓作气,乘胜追击的想法,攻下华安的当夜,在把这边的事情交给刘文和石明彦他们后,千寻领着方自成和戴子期一路向西连夜行军,在第二天天还没亮的时候抵达了若水小城,也没遇到多大的抵抗就攻下来了。
这样用了不出七天的时间,落华连下赵国五座城池,直抵最西面的重城翼城。当是时,秦军已抢先一步占领了开封,随后到达的祁军也迅速攻占了附近了几个城池,越军趁夜攻打百叶,却发现赵帝早已偷偷逃往长治,与他一同前往百叶的百官大多数都被越军擒获,此事一出,天下大震。
本来千寻想着要拿下翼城可能要花费一点时间,因为多方传递回来的消息都表明现在的翼城守将是一个忠君爱国的老将,谁知在千寻决定攻城的前一晚,翼城城门竟自动打开,翼城不攻自破。后来千寻才知道,原来是翼城的一些世家们担心战争会损害了他们的商铺和生意,联合起来出卖了苦苦作战的军队,买通守门士兵,从内打开了城门。
二月初八夜,翼城告破,守将李福德兵败自刎。
落华军还没在翼城安顿下来,第二天一大早,那些世家们就派了代表来向千寻表明诚意了,说是愿意投诚。这些人虽是背弃国家、两面三刀的人渣,但他们在翼城世代经营,势力和影响力都不容忽视,而且对翼城的情况也最为了解,所以千寻当下微笑地接待了他们,并向他们保证不会影响了他们的生意,也不会增加税赋。众人得了许诺,心满意足地离开。
“这些人,要留着?”他们一走,赵无名就悄无声息地走出来。
“暂时。”这样卖国求荣,为恶一方的人,留着也是祸害,迟早要让他们尝到恶果。
这次赵国之争比想象中的要顺利,落华早早就完成了预计的目标,把华安以南一带都收入囊中。这个时候不能表现的太张扬,太出风头,所以接下来的时日,千寻并没有再下令作战,只是每日巡查这几个地方的情况,派兵整顿部署,致力于恢复城中的正常生产生活,为今年的农耕做准备。
这段时日,进攻长治的越国和祁国都遭遇到了强硬的抵抗。
长治的守将是赵国的前大将军马超的儿子。马超是赵国的一员老将,年轻时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俗话说功高盖主,慢慢就引得前赵帝赵政其的猜忌,后来有一次好战的赵政其硬是要命令他攻打越国,他却以时机不合和无利可得为由拒绝了,赵帝大怒,一日下了七张圣旨要他出兵,最后不得已下他还是去攻打越国了,结果大败而回,回来后就辞去了大将军的职务,携带一家老小回归故里,也就是长治了。
真是无巧不成书,这次新任赵帝无奈之下的逃亡之地正好也是长治,这时的老将马超早已过世多年,不过他的儿子马彪完美地继承了他父亲领兵作战的本领,以一介从未真正上过战场的年轻小将的身份,硬是领着长治不出三万的军队抵抗住了越国和祁国的轮番猛攻。
而且他还以新任皇帝和他父亲的名义召集赵国的兵力一同对抗敌国,不知是天子的威严和尊崇,还是他父亲过往的威名,很快赵国各地纷纷群起响应他的号召,有城池的守军,也有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义士,浩浩荡荡,也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主要是人多且杂,防不胜防,给各国都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被落华攻下的几座城池也有不少蠢蠢欲动的迹象,虽然千寻派了兵去镇压,但还是有一支几千人的队伍逃出去,逃向长治,一时之间,像这样的情况在赵国各地频发,汇集到长治的各方人马在短短几天内就形成了一支有二十余万人出头的军队,奉马彪为大将,一同抗敌。
这样的队伍说是鱼龙混杂、毫无章法也不足为过,但偏偏面对这样的队伍,几十万人的正规军也拿不下来,还损失不小,加之越国和祁国利益冲突,不能一心一意合作,秦国和落华又作壁上观,各国之间因为分割不均还时有摩擦,这支加起来有五十万的心照不宣的联军霎时告破,在对战中竟是处了下风。
“将军,祁国来的文书。”有传令兵高喊着递进文书。
千寻打开一看,就忍不住笑了,果然是祈慕生最为积极,他的文书无非就是一个意思,希望诸国能见面商讨一下,结成同盟,抵御赵国。
“将军,怎样,去是不去?”
“去,当然去。”这是好事嘛,不过千寻是走不开,万一这边有变,他们稳不住可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千寻派了刘文代表她前去,方自成领着一队人马陪同,虽然千寻是不认为这事会有不妥,这样对众人都没有好处,但是国威也是要彰显一下的。
刘文他们只去了两天就回来了,带回来的是四国统帅盖章的协议。言道,四国一齐对抗赵国,共同进退,且不可互相厮杀,最后的收益按着各自攻下的城池分。
协议是顺利签订了,不过好笑的是这样重要的协议,大家派的都是代表,没个亲自去的,不过不管怎么样,有了这一纸协议,虽然不能明确什么,但至少能使四国暂时一致抗赵。
依着协议落华这边也派出一队人马前去攻打长治,四国每日轮番进攻,打得是车轮战,从早到晚,不给赵军休息的时间。这样坚持了几天,虽然四国都没有尽全力,但长治城中的人还是撑不住了。
听说最近几日长治城中意见一分为二,一派是马彪为首的主战派,意见是维护国家的尊严,誓要战斗到底,这一派普遍的观点是四国虽暂时结盟,但利益终归有冲突,可以想法瓦解,派人各个击破;一派是随着赵帝一起逃亡的宠臣们的意见,他们坚持保留实力,先不宜继续与联军作战,应暂且求和,以割地换取安宁。
当然,最终结果是主和派的胜利,不知道是不是他们几家做了手脚,十天后,赵帝派使者求和,许诺只要联军退兵,被攻下的城池就都归联军所属,还会每年向各国进贡。
其实这个并不是最好的结果,再坚持上几天的话,长治城必破,到时候赵国就彻底消亡了,也不会留下后患,不过问题也就在这儿,到时候,长治城该归谁?赵帝会被哪一方所擒?
考虑着同样的问题,最终,四国都欣然同意了赵帝的求和,不过这个姿态还是要摆足的。三月初一,赵帝亲率朝臣开长治城门求和,缚守将马彪,献上共三十余城池,言以后对各国都行朝拜礼,每年进贡。越、落华、秦、祁四国在长治城外的点将台与赵国签订盟约,歃血立誓为证。
赵国的问题这样就算解决了,当日赵帝缚了马彪,说他是挑拨离间引起战事的罪魁祸首,把他交由四国联军处置,当然四国谁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还因为马彪的事引起百姓的不满和反抗,也要摆个胜者大度的姿态,所以一致表示既往不咎,但暗地里谁会做些什么就不一定了。
虽然留着马彪确实后患无穷,但他作为一名将领,能力出色,赏罚分明,身先士卒,还是很值得人敬佩的,若是在同一阵营,千寻一定愿意与他结交,所以她私心上是打算放过他的,还想着怎么才能把他拉到落华这边来。
不过又一次事与愿违,马彪被缚回去后的当天,就当着长治城中众将士和百姓的面,挣脱绳子,怒指赵帝,厉声喝道:“竖子不足与谋!你们父子误我与父亲,唯愿来世不要生在赵国!”说完就决绝地撞向旁边的城墙,血溅三尺!
得知这个消息,千寻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她是不赞成这样轻生的观念,但或许任谁在一心为国却受了那样的屈辱后,都难以忍受。
忽然就想到,从天昭七百九十六年她加入军队至今,经历过的战争,遇到的将军也不在少数,但细想来,竟大多数都没有好下场,那些名震四方的老将,那些才华横溢的年轻将领,除了急流勇退的云天河,无一不是不得善终,更甚还会累及家人。
这,会不会就是手沾鲜血、杀人如麻的报应?
就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