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王朝第四十三届武林盟主选拔大会上,众多人都开口抱怨苗族最近实在四顾越来越无法无天,欺人太甚。不仅大批炼制蛊物祸害了诸多武林上颇有声望的世家,更是掳走上百儿童,单单是为了圣女祭天活动的顺利圆满。
当晚武林盟主郝英便召集了豪杰一同商议,最后决定由段书寻潜入苗族部落内探听,最好是拿到蛊物解毒的药方,然后探查那些孩子的下落。
段书寻,年方二十四,年少有为且武功高强,但是却一直低调行事,也是因此未曾得到众人赏识。他辈分低,在武林中也未曾有过什么名号。但最近传言郝英要将武林盟主的位子退位让贤给他,众人才诸多猜疑,对他起了极大的好奇。
这一次,是大家给他展示本领的绝佳机会,理所当然地,段书寻爽快应下。
恰巧不久后苗族收纳画师,说是为新选圣女画画像,段书寻便借此机会入了苗族部落。很顺利的,段书寻跟随苗族的六长老入住**的客居,他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为圣女画画像。
十六岁,刚刚过了及笄礼的苗宛如是苗族最美丽的女子。也是苗族用蛊最厉害的女子,所以她当圣女,是众望所归。而她,也是异议声最小的候选者。
一日午后,两人最平凡不过的相遇了。
段书寻是陌王朝百姓,因此与苗族男子长的有七八分的差异。加之段书寻的容貌就算是在陌王朝,也是引人注目之极。
所以正值思春年纪的少女苗宛如,便对段书寻一见倾心。而段书寻精湛的画艺优雅的谈吐,更是让她芳心暗许。
可苗族的圣女当朝时都不能有伴侣。除非当满十年,自行废了武功退位。否则终其一生不会有夫君。
圣女这一职位,就如陌王朝君王的地位一般不是一个空位,权利握在当权人手中,因为没有什么宗法制,所以圣女候选人都是当朝圣女亲自挑选。但是一旦当上圣女,大都会被权利所迷惑,不到辞世是不会自动辞退,候选人也渐渐地成了陌王朝王爷一般的存在。
而圣女私底下养些男宠却是正常的事。只要不是太过分,苗族的臣子和族人都会理解。
但是,苗宛如对潇洒倜傥的段书寻是一见钟情,越久相处越是喜爱,更是舍不得让他背负男宠这一个不光明磊落的代言词。
所以,一个月后,性格一向直爽地她开口对他述说了心底的情思。
段书寻自然是欣喜异常,不是说他也喜欢上了苗宛如,只是这样一来,他们亲近的机会会更多。而他的目的达到机会自然是多了几层。
年轻人,总是认为事业为重。
段书寻渴望武林盟主一位,渴望自己的付出和能力被认可。
自然,两人有了肌肤之亲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情被大长老鬼血知道。鬼血是最宠苗宛如的长老,他对此只是叫她别用情太深便不再有所言语。但是沉浸在段书寻时不时地甜言蜜语中的苗宛如,怎么可能放在心上。
所以,美满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段书寻也在苗宛如一日日明媚可人的笑容中,渐渐忘了自己的使命。
直到一日。
那日,段书寻仍然在亭中等待苗宛如,帮她作画。
但是这回等来的不是她,而是她卧病在床的消息。不久之后也传来,她怀孕的消息。
段书寻自是欣喜若狂,虽然他知道,他不可能与苗宛如真正的在一起,但是此时此刻的他确实是真正的开心。
奈何福无双至,自有孕传来消息后的几个月,段书寻见苗宛如的次数屈指可数。
而一日,来了一个段书寻万万想不到的人——郝英。
依旧是庭院中,“寻儿,你陷进去了?”郝英沉声开口,段书寻自然知道他是在生气,在怒他的不争。
作为段书寻的师傅,郝英实在不能理解最近段书寻的行为,男儿当以事业为重,到时候要什么女人没有?
“没有。”段书寻茫然的倚在柱子上,眼中是自己都不知道的落寞。宛如已经半个月没有出来见他了。
“还说没有。”郝英看着他走神的模样,更是怒上心头,提起内力,一掌就要打下。但是在落到闭着眼睛甘愿承受的段书寻的头顶上方时,却硬生生止住。
“师傅。”段书寻等待许久还没有感受到痛,睁开眼,看到养育自己成人的郝英竟然红了眼眶。这个男子,如山一般在他心中的令人敬仰的男子,竟然首次红了眼眶……
“别叫我,我没有你这样的徒弟。”郝英转过头不理会段书寻。
“寻儿对不住您,对不住大家的期望,今晚,寻儿会潜进圣女寝宫找找。”段书寻艰难地开口。
郝英听到这话,才缓缓转过身,脸上也是一丝复杂闪过,对着段书寻语重心长的交代:“寻儿,相信为师,苗族人作恶多端,你爱的女子远没有你以为的那般美好。男儿以事业为重,一旦扬名,要什么女人没有?”
虽然勉强答应今晚去找接蛊的药方子,但他还是听不得自己最喜爱的女子被自己最尊重的人所贬低。于是他没有附和郝英的话,只是以沉默来表达自己的不赞同。
“罢了,为师走了,苗族守卫森严,最近几个月才松了下去。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自己一个人要多加注意知道吗?”说完,没有等段书寻回话,郝英便摇摇头,一个身影摇晃,已经不见。
段书寻怔怔地跌坐在亭子边石制的长凳上,心里乱成一锅粥,不知道今晚到底该怎么做。
几番思量,他还是偷偷溜进了苗宛如的寝宫。靠近的时候,他心里有那么一份隐隐地激动。半个月没见了,这么久,这么久。
没等他进入内室,灯已在瞬间点亮。屋子大亮,还有苗宛如最爱的白濯香在四处蔓延,侵蚀人的感官。宛如的味道。
一个沙哑的声音从里屋传来:“段书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