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次请愿,俞启威在同学中的威信大大地提高了。请愿回来,俞启威、林珊和程沛云一起向王弢交了入党申请书,原来,王弢一直是青岛大学地下党支部的书记,是青岛大学党支部和青岛市党支部联系的纽带。
经过越来越多的相处,林珊越发觉得俞启威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自己的脑海里,除了学生运动,她心中有一种很强烈地想要跟他聊点别的什么话题的愿望,可是却不知道如何开口,也不知道要说什么。这种感觉困扰着林珊,她只觉得几乎每天的会面都有点煎熬,又有点兴奋,想着自己能够越来越了解俞启威,又不得不感到庆幸。
到了1932年的春天,青岛公园里的樱花一如既往地开好了,然而青岛大学的形势却又紧张了。在经历了多次的****和去南京的请愿活动之后,青岛大学当局终于不能坐视不管了。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图书馆里极有限的英文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中文的进步书刊一律封存起来;学校推行了一项学分淘汰制,拿不到学分便不能毕业,频繁的****和参与游行得学生都可能无法从青岛大学毕业。
消息一经发布,学生们都愤怒了。地下党支部又召开了小组会,专门讨论对策,学生们又有行动了。
星期三一大早,王弢、俞启威、林珊和程沛云就来到了国立青岛大学的图书馆。图书管理员正坐在办公桌前看书,见四个学生径直走过来,很是诧异。
“我要借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为首的俞启威说。
图书管理员凝神看着俞启威,忽然面有喜色:“你是俞启威吧!”俞启威在同学当中已经很有威信了。图书管理员继而又面露难色:“这类的书,早就被学校封存了。”
“为什么封存了?是害怕了吧?是害怕我们接受新思想了吧?一个堂堂的国立大学堂,竟然连进步书籍都不让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什么用!”
“……”图书管理员无言以对。
“我们请您转告图书馆领导,我们要读书的自由!要看书的权利!”林珊和程沛云也在一旁说话。
管理员有些为难,但仍然很镇定:“这个……我肯定会说的。”她说,“而且,从我的手里,同学们都可以借到要看的书,只要是图书馆有的。”
俞启威几个人很惊讶,这个管理员竟然帮学生说话,再看看图书管理员的样子,大大的眼睛、清秀而大气的五官。
“林珊肯定不记得我了,去南京请愿时,我在你那里登记过名字的。”管理员说。
林珊不记得她。
“我叫李云鹤。”管理员说,“也是看过马克思的著作的,只不过,要学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