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里里外外的挑战,行里下了血本儿,专门请了业务培训师,开展了大量业务培训,包括市场分析,营销策略,财务评定,风险管控一系列知识。老一点的员工一面抱怨占用了周六周日,一面听着违约实施点KMV模型,哈欠连连。空运来的香港讲师,讲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算模型时,再满嘴CAPITAL,CAPACITY,CONDITION,直接有人趴桌上,发出了香甜的呼噜声。
一直场场不落参加听课的马处长—因其营销功夫了得,经常几句话,就被客户认同,大家现在喊他神笔“马良”--看不下去,走到台前,暂停了培训。他看了看还有很多人啪那里没反应,啪的一声,把手里的本子扔到讲台上,说
“客户眼里,我们就是人傻,钱多,好骗,还装样!”
趴在桌上的人,都吓醒了,一个个坐直了身体,看着马良。
马良环视了几眼,接着说:“做业务,只有关系,只会喝酒,啥都不懂,丢银行的脸,更丢你们自己的脸!”
大家鸦雀无声,他又像自言自语一样说“钱都没了,还在跟人握手喝酒。”
马良拿起本子说“接着上课。培训完,开始上岗考试,过不了的直接待岗!”
一期一期的培训,如火如荼一般进行。全行的,全部门的,全科的,依次同时进展。
培训中,郭红忽然发现自己有点像“冉冉升起的新星”。培训老师讲课需要很多人上台配合,回答问题,演示案例。这台上几分钟,台下几年功。有人在台上紧张地声音颤抖,肌肉僵硬。郭红在学校喜欢参加演讲表演,不管台下怎样心跳加速直冒冷汗,上了台,郭红看上去,总是自信镇定,说话专业,偶尔还能冒出点小幽默。
后来一些小型培训,郭红也有了机会上台主讲。晚上回家,她就开始拨拉各种大部头的专业书,很多书是学校带回来的,几年没翻了,有的是这几天才去书店买回来的。郭红勤奋地整理笔记,准备讲义。
躺到床上,郭红会情不自禁反复回味自己的表现,想像同事怎样惊叹郭红“深藏不露,一鸣惊人”;想象因为自己业务精熟做事老练,客户赞赏佩服慕名而来;想象领导忽然发现郭红,感叹行里藏龙卧虎,对郭红大加青眼.
郭红想的自己都微笑起来,越想越激动兴奋,心潮澎湃半天睡不着。当然,白天,一切还要照旧,培训时的自信和风光很快烟消云散。
睡得再晚,早上她还要赶紧起床,胡乱抹把脸,把头发随便一扎,匆匆给玲玲位号奶,就跌跌撞撞地去赶行里的班车。
班车司机头大脸油的胡师傅眼睛雪亮,会根据每个人的分量决定等候时间。有的班车点,只要点上没人,胡师傅刹车都不踩,直接开走,边开还会边嘀咕:“人等车,人等车!怎么能车等人哪?”
张处长那站,郭红专门掐着表看,班车可以等四五分钟。如果还是没人,胡师傅才会一边向处长来的方向张望着,一边启动车子。郭红这个点,胡师傅好歹会停下,但不超一分钟,立刻开走。郭红好几次在后面狼狈地跑,远远地看着班车的屁股,喷着烟走了。
郭红沮丧地明白了,自己的分量是张处长的四分之一。还好,她也是很多人的一倍。
在陪着胡美丽赴宴时,郭红像个不起眼的陪衬,看着光芒四射的美丽科长,比当年的牛玲还面面俱到,张弛自如。郭红跑了很久的客户,却总是差了力度,总需要科长的美丽或是马良的神手,最后一推,门才能打开。
这种时候,郭红总是愈加沮丧,愈加失去自信,也愈加急躁。
郭红还很幸运地赶上了行里最后一次福利分房。
可以挑选的房子,连图纸带详细说明,一张张排列好,张贴在行里的墙壁上。有资格分房的人,拖家带口,拿着笔纸,兴奋的挨个看,边抄抄画画,边热烈地研究讨论。
每个人,按照进行时间、职务职称、文凭等指标,被精确地算出了分值。按照分值高低,依次进行选房。
工龄一年1分,副科级6分,正科10分,处长15分。本科4分,经济师5分。最后,还可以交钱“赞助”,每万加1分。婚龄不再算分,单身也可分房。
公开,公平,也很公正。知识,职位,金钱,明码标价,清清楚楚。并且与时俱进,认可离婚独身。
郭红排在了后面几名,但也很开心地分到了一套两室带个小暗厅的房子,当晚和于东讨论怎么布置,想得失了眠。樱花报了厚厚的一摞钱,分数骤然提升,骄傲地飞越过很多人,提前下手,选了可意的房子。
郭红要求上进的心,在不断的得意沮丧交替中,在这种准确的量化中,逐渐变得热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