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并将其列为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举行的省部级主要负责同志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它的内涵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决定还规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遵循的六个重要原则和五大任务。由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重大战略任务,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
抗击“非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系统疾病。2002年11月,中国首例非典型肺炎病例发生在广东省佛山市。2003年2月中下旬,疫情在广东局部地区流行;4月中下旬,波及到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疫情不仅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也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领导全国人民同这场突如其来的疫病灾害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重大问题,作出重大决策,全面部署防治工作。4月24日,成立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为总指挥的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指挥部与各地区、各部门和各方面一道,按照“沉着应对、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完善机制”的总体要求,全力以赴开展防治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考察调研,慰问医护、科技人员和广大干部群众,指导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经过坚持不懈的奋斗,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北京从“非典”疫区名单中删除。
2、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2004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11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5年1月,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做了重要讲话,鲜明地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命题,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先进性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围绕党必须履行的执政使命,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执政水平来加强党的建设,目标是“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在全党7000万名党员中,分三批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党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基础工程。
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取得许多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2003年7月28日,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在讲话中首次使用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的表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3年底,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明确指出: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于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讲话,对科学发展观作了进一步深入阐述。
4、党的十七大和新的考验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代表2217人,代表全国7300万党员。胡锦涛在会上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报告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强调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报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报告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并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中共十七届一中会全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贺国强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决定胡锦涛为中央军委主席。大会科学地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了全面部署。因此,党的“十七大”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自2008年3月开始试点,2008年9月正式启动,自上而下分三批进行,到2010年2月底基本结束,共370多万个党组织、7500多万名党员参加。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从各批次、各领域和各类党员群体实际出发,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批次衔接,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化理论学习,努力为促进科学发展打牢思想基础;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努力为促进科学发展夯实组织基础;依靠群众、发扬民主,广泛吸收群众参与,努力为促进科学发展巩固群众基础。二是紧密联系各项工作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凝聚科学发展力量;紧贴群众愿望和期待,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三是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集中整改,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努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历时1年半的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观活动,基本实现了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涉及中国10个省区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共造成6.9万多人遇难,37.4万多人受伤,1.8万多人失踪,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达8450多亿元。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和国务院迅速组织了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活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投入现役部队总兵力达13万之众,涉及20余个专业兵种,规模之大,专业之全,创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灾历史纪录。我国第一次决定接受国际社会救援力量的支援,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民众、各地政府,迅速汇成抗震救灾的洪流。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为尽快恢复灾后重建工作,19个省市确定分别对口援助18个四川受灾县市和甘肃、陕西两省受灾严重地区。6月8日,国务院发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至当年9月底,抗震救灾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中国举国抗灾、众志成城的精神以及政府高效有力的救援,得到了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