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762400000046

第46章 投身泥河湾考古与科研的部分中外专家简介

巴尔博GeorgeB.Barbour(1890—1977)

英国地质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22—1926年期间任燕京大学教授。他是泥河湾层的发现和命名者,也是进行泥河湾盆地地层与地貌研究、拉开泥河湾盆地科学研究序幕的第一人。

德日进PierreTeilharddeChardin(1881—1955)

原名泰雅尔·德·夏尔丹,德日进系中文名字,是法国哲学家、神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他把“泥河湾层”再次划分为上维拉弗朗和下维拉弗朗两部分,是泥河湾科学奠基人之一。

桑志华EmileLicen(t1876—1952)

法国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科学院院士。他是“泥河湾哺乳动物群”的发现者和发掘者,“如果没有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对桑干河的动物群则仍然一无所知”。

杨钟健(1897—1979)

中国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1948年,他作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参加了伦敦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正式提出将泥河湾层作为早更新世地层,获得大会通过并正式作出决议,从此泥河湾地层成为中国北方相当于欧洲维拉弗朗层的早更新世标准地层而著称于世。

裴文中(1904—1982)

史前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是北京猿人头盖骨第一个的发现者,也是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奠基人。在他生命弥留之际还组织指导泥河湾盆地的旧石器考古调查。他生前最后触摸的标本就是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旧石器,可以说他是带着对泥河湾旧石器的思索离世的。

贾兰坡(1908—2001)

中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是一位虽没有大学文凭却攀登上了科学殿堂顶端的传奇式人物,在11天之内连续发现了三个“北京人”头盖骨,而且第一个明确提出“泥河湾期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的著名论断,为研究泥河湾人类起源和进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刘东生(1917—2008)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

王择义(1905—1979)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太原工作站站长、著名考古专家,分别于1963和1965年发现了峙峪和虎头梁遗址,与盖培一起拉开了泥河湾早更新世旧石器时代帷幕,首先将中国历史推进到100万年前。

周廷儒(1909—1989)

浙江省富阳市人,著名地貌学家、自然地理学家,新生代地理学的创立者,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3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学士学位。194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硕士学位。

周廷儒院士对泥河湾盆地研究的开拓性贡献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首次确认虎头梁“冰卷泥”并阐释其环境意义,揭示了“华北更新世最后冰期以来的气候变迁”历史。

第二,开创泥河湾盆地新生代地理环境演变的综合研究,指导完成了泥河湾研究的第一篇硕士学位论文、第一项基于湖相沉积钻孔的环境演变研究成果、第一部综合研究泥河湾地理环境演变的学术专著。

第三,开拓泥河湾地貌与第四纪野外教学基地,创建了“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室”,多次率领师生到山西大同等地实习。

张宗祜,1926年2月19日出生于河北省满城县,工程地质学家、水文地质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两院院士。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获副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中国黄土》《中国第四纪地质》等,主编了《中国水文地质图集》《中国黄土类土工程地质图》《中国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毗邻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等。对黄土地层划分、工程地质特性与微结构的关系、土壤侵蚀、水流运移规律、黄河治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第四纪下限等方面都有创新、独特的观点。他多次到泥河湾考察,并指导寻找建立泥河湾层型剖面研究工作。

吴新智,安徽合肥人,1928年6月2日生,汉族。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1999年当选中国

科学院院士。

他在1984年与两位外国人类学家联名提出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说,主张现今的四大人种分别起源于中国、非洲等四个地区,他们在各自的地区相对独立地连续进化,互相间有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使得全人类发展成一个多型种———智人。现在这个假说已成为世界上这个研究领域两个影响最大的学说之一。他将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说涉及中国的部分扩展开来,于1998年为我国的人类进化提出新的假说:连续进化附带杂交,主张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为主,使得在经过了100多万年相对独立的进化后,中国人还能保有与其他人群易于识别的形态特征;与其他地区人群的杂交是少量的,但足以使中国人与其他人群能维系在同一个物种内。他发表了80余篇学术论文和专著,其中20余篇(册)在国外发表。1990年获选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1991年以中国远古人类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邱占祥,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36年3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60年莫斯科大学毕业。1984年在德国美茵兹古堡大学获博士学位。兼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委员会常务理事。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邱占祥院士主要从事新生代地层和哺乳类化石研究。证明了古新统在我国的广泛存在,是20世纪70年代古生物界的重大突破之一。邱先生在山西榆社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有丰富哺乳类化石和古地磁年龄的上新统完整剖面;在兰州盆地把原定为中中新世的咸水河组确定为早渐新世到中中新世的地层,发现了5个不同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层位;在临夏盆地近70个化石地点中发现了8个不同层位的哺乳动物群,确认了该盆地是欧亚大陆最大的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产地和最好的陆相晚新生代地层剖面。他将我国新近系分出15个有代表性的哺乳动物群层位(NMU)和欧洲的17个哺乳动物带(MN)相对应,使该年代的生物与地层研究再次跻身国际前列。

朱日祥,1955年出生,山西省大同市人。197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物理系。1984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之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为法国奥尔良大学荣誉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兼任第三世界科学院地球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朱日祥院士长期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解决了陆相沉积物剩磁复杂性和记录地磁场信息不确定性等理论问题,首次确定了争论已久的河北泥河湾盆地小长梁和马圈沟旧石器遗址的年代,为认识早期人类走出热带非洲进入欧亚大陆的时代、迁徙路线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地球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1994年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首届“百人计划”优秀科研团队称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150篇被SCI收录,被SCI引用2000余次。

相关论文及专著:《泥河湾盆地岑家湾旧石器遗址的古地磁定年》;更新世打通火山群地磁场古强度的测定,1986;人类在东北亚的最早出现,2001;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古地磁年代测定,2003;人类最早出现在东北亚高纬度地区的新证据,2004;泥河湾盆地磁性地层学定年与早期人类演化,2007。

高星,出生于1962年2月。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人,中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委员会(ICOMOS/China)执委,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2004—2006),AsianPaleolithicAssociation(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周口店古人类博物馆副馆长、遗址管理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学术委员、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博物馆顾问。担任《人类学学报》副主编,《第四纪研究》副主编等职务,《北京人》杂志副社长、副主编,《中国考古学》(英文版)顾问,《科学通报》编委,《化石》杂志编委,ThereviewofArchaeology编委,Archaeology,Ethnology&AnthropologyofEurasia编委,L’anthropologie编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承担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局等多项重大项目。

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范围包括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史,更新世人类在东亚地区的生存模式和技术发展,东西方旧石器时代文化比较研究以及现代人类的起源等。提出“中国旧石器时代两期断代说”和东亚古人类“综合行为模式”。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编著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世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石器微痕分析的考古学实验研究》等专著。

相关论文及专著:德日进与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早期发展,2003;虎头梁遗址楔型细石研究,2006;虎头梁遗址中的细石器技术,2007;虎头梁尖状器功能的微痕研究,2010。

李凤麟,1933年出生,1953年进入北京俄语专门学校留苏预备班学习,1954—1959年到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普查专业学习五年,毕业后留校在地质系与古生物教研室任教,历任中国地质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科研处处长,兼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秘书长和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专家评委会”评委。

其1963年起介入泥河湾的考察,曾在泥河湾对下沙沟进行详细的考察,在郝家台中部发现化石,在红崖发现红崖沉积和三趾马红土。其多次参与泥河湾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谋划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发展规划等重大项目的论证和审定。

郑绍华,汉族,1940年3月生于四川遂宁市。1960年从遂宁高中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地貌专业。1965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至2000年退休。1994年被评为研究员。曾在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北、辽宁、云南、贵州、重庆、湖北、山东、安徽等省从事过古人类与古哺乳动物化石的考察、发掘和研究。后期主要从事小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发表文章(包括专著)数十篇。

相关论文专著:泥河湾地层中小哺乳动物的新发现,1981;河北蔚县东窑子头大南沟剖面中的小哺乳动物化石,1991;泥河湾盆地上新世小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学及相关问题讨论,2003;河北泥河湾盆地典型剖面地层学研究进展,2004;泥河湾盆地洞沟剖面上新世/更新世小哺乳动物,2006;蔚县盆地牛头山(铺路)剖面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小哺乳动物,2007;泥河湾盆地马圈沟遗址化石哺乳动物及年代讨论,2008;泥河湾盆地上新世生物地层序列与环境,2008。

李容全,1937年生于河北省滦平县。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貌学专业(五年制本科)。1961—1978年在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工作。1978年5月至1998年10月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原地理系),主要从事地貌学、沉积学和第四纪环境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任教育部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第四纪研究》《地理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学术期刊的编委。2004年受聘为泥河湾地质遗迹保护区学术顾问。他发表的70余篇(部)学术论著,内容涵盖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冰缘,地貌与环境,湖泊与环境,新构造运动,水土流失,环境考古等方面,其中学术专著《内蒙古高原湖泊与环境变迁》(1990)作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及其影响评价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获199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黄万波,男,1932年出生于重庆市忠县。1954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巫山人”“蓝田人”“和县人”等重要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特约研究员,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名誉所长,重庆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发表学术论著百余篇(部),撰写的科普读物近百篇(部)。曾荣获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科学奖,自然科学一、三等奖,裴文中科学奖,振兴重庆争光贡献特别奖。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

学术成果包括“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几个地层剖面的观察”《巫山猿人遗址》《200万年前的山寨》《巫山迷宫洞试掘报告》《远祖之谜》等,其中“亚洲的早期人类化石及其石器制品”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

同类推荐
  • 晚风吹动一弯月

    晚风吹动一弯月

    书中收录的诗,尽量的求自然、朴实、通俗、易懂,不玩弄深奥,只当百姓,不拿官架子,不做假洋鬼子,不装神弄鬼,不吓人,也不食古不化。
  • 演说经典之美

    演说经典之美

    本书以“思想·开放·个性·好读”为标签,所有内容均源自名家之讲谈实录,或源自名师课堂,或源自公共讲堂(坛),或源自开放非开放之各种讲演、谈话,所选内容我们秉持或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或具有更为开放的思维与向度,或具有极其强烈之个性(表述及其他),而所有的作品,我们都注重“好读”,注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良性沟通。
  • 梦想照亮生活

    梦想照亮生活

    穆孟杰,一位盲人农民,以自己坚定不移的意志、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勤勤恳恳的努力,历经百般苦难,终于在两三年之后,成功地建起了自己的学校。他一步一步地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为盲人办学,帮盲人自立。他最见不得盲人被人遗弃和蔑视,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他要以一己之力,竭尽所能地去帮助盲人,把他们从不被公正对待乃至被虐待、被轻视、被侮辱的境遇中解救出来。
  •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谁在呐喊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谁在呐喊

    集中外名家美文之精粹,好书是来自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让我们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更生。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只有那些历史上最具天赋的作家才能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只有那些超越了时空的经典文字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我们,指引着我们远离浮华虚空。
  • 秋天的背影

    秋天的背影

    本书收集了作者1984年至2000年间的部分诗作。包括“四十不惑”、“黄昏意象”、“晨曲”、“聆听远方”、“忘掉孤独”等。
热门推荐
  • 琉璃成梦梦成空

    琉璃成梦梦成空

    这是一场由六只雪琉璃引发的游戏。栾栾作为一只神鸟曾在这场游戏中产生过许多次无比消极的念头。——她想她一定是这世上最路痴的神鸟!——她想她一定是第一只成为花肥的神鸟!——她一定是史上最怕鬼的神族!诚然,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一只喝酒就会断片儿的菜鸟~
  • 骰子有柒个面

    骰子有柒个面

    我们都在年少时怀揣梦想,但是,对,就是但是,还在怀揣梦想,为梦想打拼的,还有谁!不是我们挫败给了现实,是我们错败给了坚持的自己。
  • 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大全集

    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大全集

    要做称职父母,先和男孩成为朋友,男孩可以说天不怕地不怕,没有安分的时候,你可以批评他、教育他,但是千万不要不理他。他们最怕的是没有人做他们的朋友,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帮助、没有人支持。从小就要男孩知道,他是个男子汉,他跌倒了,就要自己爬走来;他犯错误了,就要让他知道,好汉做事好汉当;他不听话了,就要让他知道,男子汉是不会给别人添麻烦的……让你的男孩能力超群,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别的孩子,一天到晚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其实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要知道,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比对孩子知识的浇灌更重要,中国有句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孩子时同样要加以借鉴。
  • 我有一个世界叫饥荒

    我有一个世界叫饥荒

    新公历2055年,全球核战争爆发,地球陷入全面的核危机!原本蔚蓝的星球变成了一个严寒无比,核冬天,变成了全球性唯一的天气,而人类也只剩下了寥寥无几的人口!这一切的危机,是人为?还是偶然?变异人组织,爱国者战士,七十二国联盟军,各种神秘的势力一一浮出水面,这个充斥着死亡的世界,似乎没有那么简单。萧然,普通屌丝一枚,捡到了最后一个恶魔威尔逊的戒指!很巧,这个戒指里有一个世界,叫做饥荒!
  • 驭魂传

    驭魂传

    儿时的记忆,灵魂的牵引,上一世的回忆。双魂者,驭魂也,谓之魂将。亲情,爱情和友情又该如何抉择。一切尽在驭魂传中。
  • 超级邪能公子

    超级邪能公子

    某黑道枭雄说:若是给老子一杆007发的枪杆,外加一枚声控的榴弹,老子可以干掉整个太平岛屿。某武道至尊说:若是老子手中能拥有一本武林秘笈,外加上老子的大力金刚指,老子可以动荡黑白两道江湖;然而,某位痞痞的公子大少却是说:若是给老子一个女人,外加上一瓶阿拉斯的印度神油,那么,老子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民族......
  • 妖孽修仙记

    妖孽修仙记

    真正的妖孽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一个实力为尊的世界,一个弱小的青年崛起于江湖。自此一个道根让他踏出凡人江湖,一艘传说中的永恒仙舟带领他纵横星空,寻幽探秘。各种险恶的秘境、光怪陆离的险地等着他光临。神秘的星空等着他探索。远古的战场、巨大的残骸、神秘的沼泽、满是硫酸的星辰、炎热无比的太阳……他都一一光顾!当仙舟横空之时,他已登临巅峰……
  • 毒女成凰

    毒女成凰

    “妹妹,这一桩姻缘虽然不尽人意,但疯子配傻子,却也很般配,不是吗?”侯府内,大姐笑靥如花的对她道。内室中,祖母冷面无情的对她道:“熙芸,为了家族,你就嫁给严丞相的二儿子罢!伯府养育了你十几年,该是你回报的时候了……”名声被毁,而且被当做一颗棋子送给了当朝丞相的痴傻儿,苏熙芸的命运不仅多舛,而且多灾多难。但她孙茜是谁?现代二十一世纪在各种知识,各种技能,各种训练下长大的宠儿会斗不过这些早已经作古之人?当孙茜穿越成了苏熙芸,当单纯变为了心机深沉。这一切,便开始改变……欠了她的都得还回来!
  • 网游之我道

    网游之我道

    是有多大的机遇才能让我们聚到一起,而让我们聚在一起的都是因为这一款游戏。无兄弟,不dota。
  • 贵少宠上瘾:Kiss呆萌小甜心

    贵少宠上瘾:Kiss呆萌小甜心

    身为菜鸟保镖兼女仆,景染上要卖萌耍酷虐渣渣,下要陪读陪Kiss秀恩爱,最后还要被夙少吃干抹净!“宝贝,再拉着脸我就扣工资了?”夙千夜坏笑。景染缩了缩脖子:“别,少爷我给你笑一个!”“笑一个怎么够呢?”夙千夜垂眸,俯首吻上她的唇。“你,唔……”景染瞪大了眼。夙千夜把她打横抱起,往房间走去:“宝贝,我要你从心到身,都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