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83500000006

第6章 不生气,等于成功(1)

佛教中,最严厉的惩罚是漠视

有人问到,我们佛教徒遇到有人在寺庙里犯了过错时,究竟会怎么做?当然我们不会打也不会骂。要是我们生气地斥责“你为什么做这种事?”“你怎么可以做出这种行为?”我们就同样犯了“愤怒”的过错。

我们通常采取的,是对犯错的人完全视若无睹。

不管对方说什么做什么,都装作没听到,直接逐出团体。这并不是指肉体上的驱逐,毕竟他是人,所以还是会为他准备饭菜,还是可以让他共进饮食。要是他生病了,也会照料他。虽然这些事一如往昔,但是在共同活动时,则漠视他的存在。

即使那个人开口说话,也当作没听到,直接跳过他征询其他人的意见。这种做法极为激进。

别人完全无视自己存在,一般人受到这样的对待,是无法忍受的。

被处以这种惩罚的人,是不遵守道德规范的人,是不遵守共同协议、无法和谐相处的人,是只想欺压别人、主张自我本位的人。

采取无视其存在的一方,给那个人充分的自由,任由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只要他没办法遵守团体的和谐,就无法把他当作团体成员的一分子看待,也无法当他是共同生活的伙伴。

当事人会彻底尝到完全被大家漠视、被视若无睹的痛苦。直到他改变错误的生活方式、向大家道歉为止,这种漠视的惩罚都将一直持续着。

“漠视”的正确方式

一般人所做的漠视,并非佛教中的漠视。比如,夫妻冷战,一星期互不交谈。这种情况下,彼此应当是很痛苦的。

因为内心其实非常渴望和对方说话,也很在意对方的事。表面上虽然当作随对方爱做什么都无所谓,但实际上就算没有交谈,彼此间还是有强烈的感情交流。

一般人的漠视,只是勉强抑制自己不去听那个人说的话,而漠视的一方,心中感情仍然波涛汹涌,只是强行压抑,所以这不能算是漠视。

佛教的漠视,和夫妻的漠视,也就是夫妻间的吵架完全不同。佛教的漠视并非是感情上的漠视,而是在一旁静静观察那个人的行为是否改善。但是表现出来的行动,就像把对方当作隐形人似的,这才是我说的漠视。像这样,让对方看到你平静愉快地微笑与举止,即使他不存在也全然无所谓,会让对方感到极大的痛苦。

由于执行的是漠视的处罚,所以绝不能使自己受到损害。就是要让对方看到,“因为你对我造成伤害,所以我当作你不存在,这样我就能幸福了。”

你一点也不要觉得没法跟他说话好难过,或许该跟他交谈比较好。当你笑容可掬、光明磊落、照样开心地过日子,对方应该会重新反省或许真的是自己错了,必须认错才行。

曾让佛陀为难的任性车夫

佛陀出家前,是某国的王子,他有一位替他驾驭马车的侍者叫车匿(Channa)。因为王子的地位崇高,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侍者,因此车匿的地位相当于大臣。只要王子需要马车时,车匿就必须随时驾车,载着当时还是王子的佛陀游走各处。

车匿非常崇敬佛陀,努力悉心照料他的起居。当佛陀出家时,也只带着车匿一个人。虽然那时佛陀已不搭乘马车,而是骑马离开的,不过车匿仍然随侍一旁,两人的交情比任何人都好。

尤其是出家后,佛陀曾委托他代办许多事,例如把他的王冠、珠宝、衣物,还给国王和皇后,并向国王报告他出家。后来,车匿也随着阿难陀(1)等尊者一起出家。

然而出家后,车匿发现佛陀对待身边的同修和自己的态度,完全跟出家前判若两人。出家前,佛陀总是和自己在一起,但出家后,自己老是只能远远地在一旁观看。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摩诃迦叶尊者等伟大的阿罗汉(2)总是随侍在佛陀身边一起行动,佛陀也总是和他们交谈、拜托他们做各种事情。

由于佛陀不像在未出家前,总是拜托车匿,请他帮忙做这个或那个,使得车匿感到很寂寞。

不过,佛教出家的世界是神圣的世界,德行凌驾于一切之上,和出生的环境、有钱与否、具有亲属关系与否,全都毫不相关,而是以“心是否清明洁净”来判断。因此,佛陀的身边是由清明悟道的弟子随侍,而车匿及其他正在修行的人,就少有机会接近。

于是,车匿就变得十分任性,抱怨说:

“你们这些人算什么啊?佛陀变成伟大有名的人以后,你们才一副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跟在旁边。我可是看着他长大的,你们把我当什么了?他出家时,一直跟在他身旁的人是谁,你们知道吗?照顾佛陀从小到现在的可是我呀!”

车匿对其他僧众也总是摆出傲慢的态度,别人说的话他也听不进去。其他僧众如果劝他,出家人应该用怎样的生活态度,怎么做才是对的,他就不高兴地还嘴:“你们凭什么说这种话,打算对我说教吗?真是没分寸!”

僧众们都对他束手无策。结果,别说是指点修行了,什么话也不能对他说。车匿唯独对佛陀,才会因敬畏而不敢抱怨。因此,佛陀也不曾直接对他说过什么。

弟子们经常会请示佛陀如何处理各种事务,佛陀甚至连自己的葬礼该如何举行,也都一一指示得很清楚后才入灭。不过只有一件事,佛陀一直放在心上。

佛陀非常关心每一个人,对于照顾自己的人更是充满感谢,牢牢地记住他们对自己有恩。因此,他也挂念车匿。他知道车匿对自己抱着很深的关爱,就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般。但车匿现在的态度,还没办法将他导引到悟道之路,所以令佛陀很担忧。

受到漠视的惩罚而觉悟

因此,佛陀在入灭之前,拜托阿难陀尊者:

“车匿不听别人劝导,总是我行我素、态度傲慢,真的很让人困扰。所以,等我死后,请大家对他施行‘神圣严惩’(1)(brahmadanda)。”

当然,因为这些僧众都是圣者,所以不会以殴打作为处罚。因为“神圣”和“严惩”字义相反,所以阿难陀尊者便问:“神圣严惩是什么呢?”佛陀加以说明道:“请所有僧伽(亦即僧侣、僧众、僧团)作出共同议决(2)。僧伽们谁也不要和车匿说话。车匿有说话的自由,不过僧伽中的任何人都不要回答他。另外,决定执行这个处罚时,应当正式向当事人宣布。”

学校当中似乎也有共同漠视某个同学的欺辱方式。佛教并不是鼓励我们采取像小孩子欺负同伴的漠视方式,佛教的漠视是透过僧伽这个团体,经由会议全体人员一致决定的正式执法。

这种情况下,向犯了过错的人正式宣布:我们决定采取漠视的处罚。学校的孩子们,并没有透过学生会共同决定,而是自行对看不顺眼的人视若无睹,因此这是不被允许的。

不管是逮捕或是制裁一个人,虽然可以依照国家法律制裁,但个人或是组织却没有这种权力。虽然佛教中对于性格恶劣、不遵守和谐的人会采取漠视的处罚,但不是佛教徒的学生或是一般公司的职员,就没有行使漠视惩罚的权力。

之后,佛陀的入灭使得僧众慌忙了好一阵子。

当葬礼结束,一切恢复平静后,为了整理佛陀的所有指示,僧众(阿罗汉)聚集在一起。就在这个会议中,僧众决议了:“那么,就依照佛陀的指示,决定给予车匿漠视的处罚。”

会议结束后,阿难陀尊者去车匿家通知他大家已经决定了对他施行的处罚。

“佛陀在入灭之前,决定了对你的惩罚。”

“什么惩罚?”

“默摈。这是神圣的严惩。”

车匿追问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不会再跟你交谈。不过你要不要开口说话,是你的自由。”阿难陀尊者回答道。

听到这个惩罚通知的瞬间,车匿因为打击过大而失去意识,昏倒在地。

这个惩罚就是如此严格。可是就算如此,也不能够觉得太严格了而心软、稍微放宽一点。这在佛教戒律中是不被允许的。

车匿受到了严重打击,也知道谁都不会再跟自己说话了,所以他就一个人开始很认真地冥想。一旦开始认真冥想后,他很快就顿悟了。

当他开悟了以后,思想就变得全面而透彻了,所有的惩罚也就自动结束。不过,因为要遵守德行规定,所以他便拜托僧众:“我对佛陀多有冒犯,所以接受了同修们这样的惩罚。今后我会谨守戒律,请饶恕我吧!”

于是比丘僧伽之后再度召开会议,作出结论:“车匿已经诚心道歉了,要是僧众们没人反对,对车匿的惩罚就到此结束。”

生气时,“照镜子”进行反省

如果有人做了离经叛道的事,倘若我们不生气,那个人简直就会肆无忌惮,继续胡作非为;要是我们生气了,他发现有人动怒了,才会觉得害怕,因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生气能够发挥它的效果。

一般的法律,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论点上。在法律的执行上,不是采用对其生气的方式,而是施以处罚,比方暂时停止其作为社会公民的某些权利自由。大家因为害怕被骂、害怕权利自由被剥夺,所以才尽可能约束自己不去做坏事。

在佛教中,并没有责骂行止恶劣者的想法。但是,对于那些认为大家都心怀慈悲,不必担心会遭骂而为所欲为的人,会给予适当的惩罚。在车匿这段故事中,所决定的惩罚是漠视那个人。以这种方法对当事人施以完全漠视,是出于慈悲心期待对方成长而采取的方法。

再举个例子:培育僧侣的方法之一,是让他“揽镜自观”,即让犯了错的当事人客观地自我觉察。虽然僧侣可以命令犯了错的人“去照镜子反省”,不过出家的比丘们平常就会“揽镜自观”,以观察、确认自己的行为有无过错。因为,如果不主动反省自己的行为,就没有意义。没有反省的过程,就没办法真正改过自己的过错,也无法成为一个良善的人。

需要声明的是,尽管我们讲求“不要生气”,但并不是要人对任何事都只会连声允诺,这只是懦弱性格的表现而已,与不生气是不同的。

乐于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日本关于阎罗王的故事,和揽镜自观的概念很相似。人死亡后,究竟是下地狱还是上天堂,是由阎罗王来审判的。因为这是佛教世界里的故事,所以阎罗王审判的方式,和西洋宗教中的“最后审判”并不相同,绝对不是以“不信神者入地狱”、“信神者进天国”这么简单的二分法决断人的生死。

阎罗王的审判是让当事人看镜子。从镜子中可以看到自己生前究竟做了哪些事情,由自己来判断善恶是非。因此,当事人能够自行觉悟到原来自己没做过任何好事,所以该下地狱。

就算最后的结果是必须下地狱,也不是阎罗王的错。即使阎罗王不作出裁决,当事人也能够自行判断自己该去的地方是哪里。换句话说,当事人是心悦诚服,甘心接受处罚的。

从这当中学到的,并不是“以恶制恶、以暴制暴”,而是让当事人承担自己作恶多端的结果。

这种揽镜自观的方式很有帮助,请千万牢记。

要是有欺负你、让你很困扰的人,不需要还嘴也不需以牙还牙,只需要让他“照镜子”明确觉察自己的行为,这是让当事人省悟、重新做人的最简单的方法。

挨打的佛陀大弟子——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尊者是以绝不动怒、虚怀若谷而闻名的僧侣。佛陀常称他为“我的右手”。佛陀甚至曾对僧众说过:“能够确实指导你们的,不是我就是舍利弗了。”由此可见,他对舍利弗尊者的赞誉推崇。舍利弗尊者拥有高人一等的智慧,更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比任何人都更谦虚。由于他太过谦虚,格外不显眼,以至于人们常问哪一位才是伟大的舍利弗尊者。

有一天,有个婆罗门(1)听到其他的婆罗门说:“舍利弗尊者的个性非常好。”他很不以为然地说:“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不过是个秃驴罢了。谁会把秃驴放在眼里呢?”当时的婆罗门对于僧侣剃发的行为,抱持十分轻蔑的态度。

他想确认舍利弗尊者的性格是否真有那么好,于是心想:“那么,我就去看看他是不是真有那么伟大。充其量不过是个凡人吧?总会让我找到什么缺点的!”然后,他尾随出门托钵(1)的舍利弗尊者,突然从背后很用力地打了他。

普通人要是没来由地被人打了一下,一定会有所反应。

但舍利弗尊者却连头都没回,若无其事地继续往前走。那个婆罗门揍了他之后,一直在等他的反应,看到舍利弗尊者竟然全无反应,不禁感到有点扫兴,便一直跟在后头。可是,舍利弗尊者连看都没看他一眼。

婆罗门不由得开始感到畏惧:“我实在太不应该了。这个人竟然连被打都不放在心上。我所做的事果真太冒犯了,这个人才真正了不起!”他身体微微发颤,全身冷汗直流。

然后,他走到尊者面前,跪下来向他道歉:“非常抱歉,请您饶恕我。”

舍利弗尊者问他:“怎么了?你做了什么事吗?”尊者心中甚至连自己挨打了的念头,也丝毫不存在。他完全没有怀疑或许眼前的人,就是刚刚揍了自己的人。这使得那个婆罗门更加畏怯。

于是,他坦白地告诉尊者,自己刚才所做的坏事。

这时舍利弗尊者说:“原来如此,我明白了。我一点都不在意,我饶恕你。”

结果,这个婆罗门就因为这一机缘,成了佛教徒。

对一般人来说,这是很难达到的境界。要成为修行至完全开悟的阿罗汉,必须达到完全没有“实体等于自我”这一概念的境界。

因为阿罗汉对于每一瞬间的无常,都能够充分体悟,拥有“内观”的智慧,所以就算被痛揍一顿,对舍利弗尊者来说,也只是物质和物质在某个瞬间的单纯接触而已。即使在当下感到疼痛,也只是心里觉得“啊!好痛”,然后这件事就算结束了。连“我很痛”或是“我被揍了”的想法,也丝毫不会在潜意识里留下踪影。所以,舍利弗尊者才能展现出如此宽宏的态度。

越是伟大的人,越是谦虚、不易动气

要是我们能够舍弃不必要的自尊,变得十分谦逊,就不会有愤怒。

舍利弗尊者曾有一次没留意到身上的衣服有一处耷拉着。因为僧众的衣服穿着方式有严格的规矩,看到这种情形的某个小沙弥就提醒他:“师父,您的衣服没穿好。”

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即使这么微不足道的事,舍利弗尊者也很感谢对方能提醒自己,于是正襟危坐地向小沙弥道谢:“非常谢谢你提醒我。”

舍利弗尊者相当于佛陀的左右手。与他的地位相比,小沙弥还只是个刚出家的小孩,算不上是真正的同修,差不多相当于见习生而已。但是,舍利弗尊者即便对这样的小沙弥,也完全没有我执,所以才能做到这种地步。

因为没有无谓的我执,所以被指正出错误时,能对他人的指点心怀感谢。

这对我们来说,或许是非常难以达成的境界,但至少应该牢牢记在心里。

相对于舍利弗尊者高尚的举止,我们总是一天到晚摆出无聊的架子,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课长或一家之主。如果为了芝麻小事生气,我们内在的自我将变得丑陋无比。

在我们佛教徒的世界中,所有僧众里最伟大的是佛陀;若要论第二伟大的是谁,那就是舍利弗尊者了。这么一位伟大的人,被小沙弥提醒衣服没有穿妥的小事,仍虚心感谢对方的提醒。请你务必记住舍利弗尊者的态度,抱持这样的谦虚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顾及面子而生气?

相较之下,我们又是如何呢?我们经常表现的态度是“竟敢对我说这种话,你以为你是谁呀?”或是“你太狂妄了!”在大学校园里,如果大一新生对大三、大四的学长抱怨了什么,下场通常都很糟糕。在中学或高中也一样,要是学弟学妹说了什么逾越的话,说不定会惹来学长的报复。

同类推荐
  • 感悟人生(白金版)

    感悟人生(白金版)

    一个故事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哲理可以改变千万人的命运。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但不同的是,人生还不如弈棋,因为任何人都没有再来一局的机会。生活中,许多事就像一张窗户纸,在没有捅破之前,你会愁眉不展,两眼茫然。当有人轻轻地告诉你答案时,你会若有所悟,噢……,原来如此。打开此书,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心结,就会一个又一个地被你解开……
  • 题赠用语举隅

    题赠用语举隅

    这是一册日常生活中交际应酬馈赠用语特别是题写牌匾、幛幅等用语的工具性参考书。
  • 进与退的人生处世智慧

    进与退的人生处世智慧

    教你如何规避并运用潜规则睿智为人、通达办事,看清潜规则的真面目,找到规避和读懂潜规则的方法,让你能够在险象丛生的人性丛林中保全自己,更快更顺利地走向成功。活学活用潜规则,才能少走弯路、少碰壁,直抵成功。
  • 七天打造职业形象

    七天打造职业形象

    如果一位陌生的男子穿着一身皱巴巴的西装,头发蓬乱地在向你推销其公司的新产品,你会相信他的话吗?至少你的眼神会传递给他一种信号:“你的形象与这份职业不相称。”“职工人士成功秘诀”每一个职业人士,在学会工作之前首先要学会打造职业形象。你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公司的形象,意味着产品与服务形象。《七天打造职业形象》是员工、经理人必读的黄金读本。它主要从工作、生活,以及社交等角度,系系地介绍了如何提高自身容貌、发型、服饰、体态、礼仪,以及整体风格的塑造水平,以及如何在不同场合展示自己的整体素养。从而帮助你在一周内塑造出一种完美的职业形象,让你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快乐。
  • 多个心眼少上当

    多个心眼少上当

    本书选取了众多人际关系中的典型案例,应对每个案例,又给出了能够直接运用的、卓有成效的心理策略。它集合了我不是教你诈;揣摩心理,以心攻心;韬光养晦,深藏不露;洞察人性,把握尺度;做个讨人喜欢的人;结交、不结仇;留条路给自己退;为自己排雷;别把自己当回事儿等十大心眼。其下又分有80多个小心眼。
热门推荐
  • 追妻大作战

    追妻大作战

    她,现代著名法师。却不知被穿越了?!背叛我者死路一条。当晚喝了点酒,却不知被禽兽占有,从此便一直缠着她。“娘子~晚上约不约?”“相公~不约…”却不知晚上耕耘了5小时,第二天…“禽兽!”“我是禽你是受!”
  • 从心选择——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35条忠告

    从心选择——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35条忠告

    “从心选择”、“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是李开复在个人事业上不断取得成功的秘密所在。也是他向学生耳提面命、谆谆教诲的最基本理念。面对学生中那些失败者的泣诉。李开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命感悟给陷入人生沼泽的他们提出了忠告,令人信服地向青年学生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 遇见爱情,遇见你

    遇见爱情,遇见你

    一个是出身豪门的霸道公子哥一个是身世凄苦行走黑白两道的商业奇才一个是身负重任的名门千金一段偶然的邂逅......一段曲折的感情...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如若缘份,为何错过错过再错过?若非真情,为何放手放手再放手?一眼万年,从此,生命之中不会再遇见第二个他(她)...遇见爱情,遇见你..
  • 都市超级兵王

    都市超级兵王

    这是一个混迹都市的兵王,不断被逆推的故事!荡气回肠、精彩纷呈,尽在《都市超级兵王》!
  • 妖气冲天:毒蛇王妃

    妖气冲天:毒蛇王妃

    她是玺国最尊贵的女子,未来太子妃同时也是全天下人的笑柄!意外穿越,现代少女魂归古代,废柴?草包?废了你老二看你还敢不敢说,琴棋书画一样不会,但一样能打得你们屁滚尿流!听说她一见太子就犯二,可是现在……这情形怎么好像反过来了?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娱乐圈之呆萌小助理

    娱乐圈之呆萌小助理

    娱乐圈里的轻松小爱情看呆萌小助理如何拿下傲娇大明星!
  • 宿舍日记

    宿舍日记

    A学校的205女生宿舍,八个普普通通的女生,你知道她们经历过什么吗?笔仙?灵魂?死人?那些的事情,真真假假……小心,夜晚来了……
  • 宕昌历史研究

    宕昌历史研究

    宕昌是古代羌族聚居并建国称王的地方,历史悠久。由于朝代更迭战乱,民族迁徙融合,羌族文化和宕昌国的历史资料留存甚少。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县名读音在内的诸多历史问题,引起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史志工作者历尽艰辛考察研究,着书立说,各抒己见,但认识不尽一致,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少疑难问题,有些甚至以讹传讹,形成谬误。
  • 绝品丹医

    绝品丹医

    ##正文一名普通的都市学生,偶然成为了上古炼丹门派最后一名弟子,他在年轻腹黑的萝莉掌门带领下,用一个功夫神医的身份,逐渐向世人揭开了上古丹师的奥秘。
  • 实习公主养成记

    实习公主养成记

    在现代已经备受关注的姐妹俩,因为一块玉佩而穿越到古代,成为公主。长相虽好,可人缘不见得好。刚到宫中,就有一个野蛮丫头惹上门来,解决了这个,又来了一拨。一笔接着一笔的烦心事正在来袭,两姐妹会怎样应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