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干总比苦熬好,累死总比撑死好
2010年7月,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说,当代共产党人要有造福子孙的宏愿、艰苦奋斗的精神,绝不能躺在前人的基础上睡大觉,不能为官一任,多年下来还是原地踏步。并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苦干”要比“苦熬”好,“累死”要比“撑死”好。
“苦干”是一类,他们爱岗敬业,尽忠职守,甚至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不顾自己性命安危,尽职尽责地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生活无私奉献。
“苦熬”也是一类,主要指那些,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得过且过在其位却不甚谋其职的人。这类人寄希望于“论资排辈”,期待年龄优势转化为政治资本,过早地丧失了为党和国家人民谋发展干实事的热情,形成了消极懒散的工作作风。
“撑死”是第三类,这类就是党员干部中的腐败分子。这部分人忘记了我党艰苦奋斗的作风,禁不住金钱的诱惑放松了警惕,利用职权之便大开方便之门,谋取了许多不义之财。这些人最终难以逃脱国家法律的制裁。
“走什么路?做什么人?当干部的要想彻底。”薄书记说,“焦裕禄拼命苦干,累倒在盐碱地上,百姓记他一辈子;而有的干部吃香的,喝辣的,搞出个‘三高’不算,就是一命呜呼,也很不光彩。‘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人从大学毕业到退休,真正干活儿也就三、四十年,要有点精气神,正正经经、正正派派地干点事,办点让百姓认可的事。”
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内涝、风沙、盐碱等严重的自然灾害顽强斗争,身患肝癌却依旧忍痛坚持工作,对革命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
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他从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绝不离开这里。”
焦裕禄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短短的42年,却感动了几代中国人。每年的5月14日焦裕禄逝世纪念日和清明节,总有上万人从全国各地自发来到河南兰考,祭奠怀念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
“苦干要比苦熬好,累死要比撑死好”。同样是“苦”,是“苦干”还是“苦熬”;同样是“死”,是“累死”还是“撑死”?是做党的忠诚卫士,群众的贴心人,还是做社会的渣滓,人民的蛀虫?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这样才能保证党的基业长青。
可以说,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仍然是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创业、苦干实干过程必须发扬的优良作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时至今日,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想坚持党的先进性,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必须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那么,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需要认清以下几点:
1.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
苦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因此,党员干部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并且具备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心里一定装着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只有做到这些,我们的党员干部才能扑下身子,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不断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奋斗。
2.在工作上要勇于进取
虽然每个党员干部本职岗位不同,工作性质不同,但是要想干出一番成绩,成就一番事业,都必须勇于进取。如果没有一点吃苦精神,整天安于现状,如何能够尽到自己的职责。所以党员干部不论干什么工作都要树立争创一流的工作目标,埋头苦干积极进取。
3.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职谋钱,以权谋私
党员干部严格遵纪守法,反对非法捞钱。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首先要做到自尊自爱、遵纪守法,绝不能为了谋取金钱、私利和贪图享受而千方百计地捞取钱财,昧心收贿受贿。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绝不能用来谋取个人私利,要坚决反对把权力金钱化,把职业商品化,正确处理好“权钱”关系,过好金钱关,自觉的当好基层的服务员、做到想基层所想、急基层所急,解决基层的实际困难。这样才能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做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效防止腐化堕落之风。
不怕苦不怕累,学习“铁人”精神
讲吃苦,并不是一定要求干部穿补丁衣、骑破自行车,而是要牢记党的宗旨,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面对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时代,许多人已经忘记了“苦”是什么滋味。在“苦”面前,多数人选择了逃避:逃避辛苦的工作,逃避生活的困难,逃避劳心的琐事……逃避固然能换来一时的安逸,但绝对换不来精彩的人生,遇事若没有点吃苦精神,难免会陷入被动。身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更应懂得肩负的使命和职责。只有能吃苦、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才能快速带领群众干好各项工作,全面奔小康。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辛勤劳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王进喜以其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油田被发现。当时面对物资和技术的匮乏,党中央发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王进喜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率领玉门油田的1205钻井队赶到大庆,加入这场石油大会战中。
在大庆,面对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住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钻机运到大庆后,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无法从车上卸下来。这一刻,王进喜对同事们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王进喜就带领大家用滚杠加撬杠,靠着双优和肩膀,奋战3天3夜,终于将这个庞然大物安然写了下来。要钻井时,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有带领大家到附近水泡子里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一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一系列的艰苦奋战,王进喜带领大家仅用了5天零4个小时就开凿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
有一次油井发生了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但是成袋的水泥倒进去之后仍然不管用。于是腿伤未好的王进喜奋不顾身地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重晶石粉,被人们誉为“铁人”。
王进喜不仅工作上能吃苦,还学以致用地带领工人们搞技术革新。为提高钻井速度,他和工人改革游动滑车。为打好高压易喷井,他带领工人研究改进泥浆泵。为提高钻井质量,他和科技人员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他还在多年的钻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钻井绝技”,能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磨损情况。他对待工作严细认真,一丝不苟,经常向工人强调:“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
王进喜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也是科学求实的典范。在科技领域,他以“识字搬山”的意志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刻苦学习,带领工人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创出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
王进喜曾多次向工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王进喜正是用强烈的责任感和艰苦卓绝的苦干精神,积极地扛起了生产发展的重任。
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内涵丰富:“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等。“铁人精神”就是一种力量,突显了一种坚韧不拔创业的勇气,是对苦干精神最好的诠释。
吃苦是一种折磨,是一种资本,也是一种思想境界,而能吃苦更是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意味着具备了一种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坚韧斗志;一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一种不怕牺牲、忘我奉献、不懈追求的坚强毅力;一种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务实作风;一种常怀忧患、居安思危的清醒态度。
时代在变,党员干部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变,党员干部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不变。所以,身为党员干部一定要立足岗位,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把群众的疾苦当做自己的疾苦,切实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兢兢业业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党员干部只有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攻克工作中别人不能战胜的难关,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要想群众少上访,干部就得多“下访”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现在的办公条件越来越好,但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了;高速公路越修越多,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通讯水平越来越高,干部和群众的联系却越来越少了”。
田坎是把尺,丈量着干部和群众的距离。电话是条线,沟通着干部和群众的心。党员干部都需要动起来、走下去,在实践中净化了灵魂,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了党员群众之间的感情,这样才是真正坚持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
党员干部到群众家里“登门拜访”,无形中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使他有了亲切感,就会消除顾虑,如实地反映情况,这与在公开场合听取的东西肯定是不一样的。再如,轻车简从的“微服私访”与前呼后拥的“华服公访”,对前者,群众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而对后者,则会敬而远之,或欲言又止。所以,干部下访,“走下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去了还要多听善访,才能取得基层干部和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使问题得到及时、公正的解决。
虎城是重庆市梁平县最偏远的山区小镇。邓平寿,曾是虎城镇党委书记。
每逢赶场天,邓平寿的办公室总是挤满了群众,挑担子的,背背篓的,抱着小孩的,抽旱烟的,有的讨口水喝,有的谈谈家务事,有的说说遇到了什么麻烦,你挨我我挤你坐满了靠窗的沙发。邓平寿总是微笑着听群众说,有问题就记录到笔记本上。由于接待群众多,天长日久,那排能挤下十多人的人造革沙发,很多处磨掉了皮,透出白色的里子。
除了到县里开会,或者赶场的日子,白天到镇上去找邓平寿,保准有人告诉你——下村了。邓平寿下村,不管多远,一律不坐车。有的干部见他身体不好,就劝他坐车下乡,省时又省力。邓平寿却怎么也不答应,他说,农民的问题在地里,我坐在小车里,农民不会来找我说话办事。
一身布衣,一个帆布挎包,一双胶鞋,他踏遍虎城78平方公里的沟沟坎坎。哪块田没插上秧,哪棵桑树树干没有刷白,哪条路垮了块石头,哪位五保户家里的肥料还没有买回,他都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