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埋头苦干,更要抬头巧干
埋头苦干、肯下功夫,是工作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品质,也是一个优秀党员干部的基本功。但随着效率时代的到来,仅埋头苦干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抬头巧干。
苏联有句谚语说:“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一个人做事,若只知下苦工夫,则易走入死路,唯有三分苦加上七分巧才能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标。做任何事情,都要将“苦”与“巧”巧妙结合。正所谓“三分苦干,七分巧干”,“苦”在卖力,“巧”在灵活地寻找思路,只有这样,才最容易找到发展的捷径。
人们常说的“一件事情需要三分的苦干加七分的巧干才能完美”。也就是说,行事时要注重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用巧妙灵活的思路解决难题,胜于一味地蛮干。“苦”的坚韧离不开“巧”的灵活。一个人做事,若只知下苦功,则容易走入死路,若只知用巧,则难免缺乏“根基”,唯有苦干加巧干才是干事的根本途径。
从工人发明家“抓斗大王”到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国际标准的编制者,包起帆拥有了许多人一生都难以企及的辉煌。
“抓斗大王”的称号让人们认识了包起帆,30多年来,他没有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而是将创新作为工作的原动力,不断取得突破。“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工人应该有所作为。”包起帆说。
以前当工人的时候,是以‘老大粗’为荣,比谁汗流得多、大包扛得多。如今,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尽管艰苦创业的精神还是需要的,但更需要智慧,更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包起帆这样认为。
2006年5月,包起帆的发明项目在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上一举获得4项金奖,成为该展会举办105年来一次获得金奖最多的人。有了技术创新还不够,掌控了标准,才能掌握行业话语权,包起帆实现了“零”的突破。2009年5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投票表决,正式任命由包起帆负责领导由9个国家专家组成的工作组编写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2010年7月1日作为国际可公开提供的规范已经在日内瓦总部由ISO正式发布,这标志着中国物流和物联网领域在获准制定国际标准方面担纲主角。
进入新世纪,码头发展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成为趋势。为了适应港口发展的需要,包起帆带领研发团队实现了港口从传统装卸功能向现代物流服务业的转型:上海罗泾散杂货码头实现了一条岸线同时供公共码头、钢厂和电厂灰场共用,做到无缝隙物流配送。
凭借持续创新、不断突破,包起帆成为中国工人发明家的一面旗帜。
苦干不等于没有目标地蛮干,巧干也不是凭空想象地胡干。干部做事需要巧干,需要在工作中融入自己的创新智慧,好干部成功的秘诀就是用大脑想问题,用智慧去工作。他们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注入创新精神,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
干工作、促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困难和矛盾,有的甚至十分错综复杂,这就要求干部要带头做好苦干加巧干的准备。干工作,只有做到心中有底,手上有法,脚下有力,才能真正抓出成效。
巧干,不是偷懒和投机取巧的代名词,而是讲究工作方法、工作技巧、工作艺术的同名词。之所以强调要巧干而不要一味蛮干,就是要求办事不盲从、不机械,坚持统筹兼顾,深谋远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热点;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社会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科学办事能力;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创新,尤其要用新眼光观察问题,从新角度提出问题,用新思路分析问题,用新方法解决问题。
只有巧干加上苦干,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党员干部既要埋头苦干,又要科学巧干,才能真正干到点子上,干出成效来。
要重视原则性,也要重视灵活性
我们党历来强调,党员干部要讲原则。讲原则是对党员干部的根本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干部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必须要讲原则,这个原则必须是不折不扣地得到执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反过来,党员干部做事也要讲灵活性,做到“做事必须有力度,做人还得有温度。”也就是说,即使按原则办事也要兼顾方方面面,看看你所处的环境是什么,你所面对的人又是谁,能不伤害别人的,尽量不要伤害。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正是因为有了原则性,执行者才能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正是因为有了灵活性,执行者才能避免政策实施的僵化和教条。正确的政策变通往往是“只求神似,不求形似”。原则性与灵活性二者是统一的,原则性是灵活的基础,灵活性是原则性的保证,是为实现原则性服务的。
干部开展工作,接触具体问题多,这就要求干部从实际情况出发,重视灵活性,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把上级的精神落到实处。
邓小平同志做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的、原则性的问题抓得住,小的、一般的问题放得开。
1953年,邓小平同志由地方调到中央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年底,财政部开始编制下一年的预算草案。为了编制好预算,他找到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的戎子和,询问毛主席对财政工作有什么重要指示。戎子和说:“毛主席对财政工作有过不少指示,但在财政预算编制方面就只说了三句话:收入打足,支出打紧,留有余地。”邓小平同志听后,沉思了一会儿,坚定地说:“主席这三句话说得好,这就是我们打明年预算的基本原则,你们就按这个方针办!”于是,财政部据此编制了1954年预算收支计划。到了1954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向中央人民政府提交的《关于1954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必须把国家预算建立在可靠的稳妥的基础上”,执行的结果要力争“达到收多于支和有相当的后备力量”的目标。最后1954年的财政预算与执行工作都搞得比较好,缓解了1953年资金紧张的局面。
1953年夏季财经工作会议过后,邓小平同志觉察到财政部的大多数干部都比较谨慎,这主要是怕犯错误。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邓小平同志在部办公会议上明确地指出:“你们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今天我同你们约法三章,我到财政部后,决策方面主要靠你们反映情况,如果你们反映对了,我决策错了,这个责任由我负;如果你们反映的情况错了,我根据你们反映的情况作了错误的决策,这个责任就要你们负,这叫职责分明。”短短的几句话,就把在决策问题上的职责分得清清楚楚。上面的原则抓住了,下面的工作也好做了。
只讲原则性,不仅会给人过于生硬和冷冰冰的感觉,而且反倒大大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所以在原则问题不妥协的情况下,也要讲灵活性。只有这样,广大党员干部才能大胆、放手地去干,否则,就会因害怕犯错误而做事畏首畏尾。
周恩来同志经常强调“要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统一的方法有不少,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原则问题绝不妥协,在情感和别的方面给人以补偿
党员干部如果在工作中能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人以情感的慰藉,就会发现即使很难处理的问题,同样也能赢得理解,减少很多工作阻力。
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有许多时候,可能按照原则办事会很不近人情,虽然这样做无可厚非,但在执行过程中,如果多一点细心,多一点情感,就会给人不一样的感觉。这样,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并且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3.“第三条道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