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敢于担当的气魄,有没有直面矛盾的勇气,是衡量党员干部为政之德的重要标准。当前我们面临的许多矛盾和困难,是以前从未遇到过的“硬骨头”,迫切需要我们的干部有敢打敢拼、克难奋进的勇气和精神。而所遇到的一切困难,也唯有在“干”中才能解决,不干只叹,困难永远还是困难,甚至还会贻误发展时机,百害而无一利。
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有干事创业的雄心,要切实地做出一些政绩出来,就要不惧艰难,直面问题,干字当头。
一切办法,只有在“干”当中才能找到
事业是干成的,不是吹成的;局面是“打”开的,不是“喊”开的。一切办法,只有在“干”当中才能找到。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表明了干部对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的态度。只有抱着这样的心态做自己的工作,才能解决好工作上的问题,完成自己的工作使命。
各个战线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难办的事,难以攻克的关,只有不怕苦、不怕难、不放弃,在真抓实干中才能激发创造力,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创造性找到方法去应对。不去做,困难永远是困难。只有真正地去干,积极地去想办法解决才能最终克服难题,争取主动,开创出好局面。
秦文贵1982年从华东石油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青海油田。他怀着“头戴铝盔走天涯,昆仑山下送晚霞”的豪情走向了戈壁瀚海。
渐渐的,大漠的风沙吹粗了他的皮肤,高原强烈的紫外线晒黑了他的面庞。在全队掰腕子比赛中,他已排名第二。打钳子、甩钻杆、扶刹把、下套管……钻井的每一道工序,他都了如指掌。
渐渐的,秦文贵发现,柴达木盆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油田相对落后的技术装备严重阻碍了青海油田的进一步发展。要改变现状,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实干。他深知,在艰苦地方苦熬不算真本事,只有自强创业,干出一番事业才有真正的价值。一种强烈的责任心、紧迫感促使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为学好英语,秦文贵自费订阅了英文《中国日报》、《北京周报》等报刊,长年坚持用英语记工作日记。劳累了一天后,别人已酣然入睡,他还就着昏暗的灯光学习。
在钻井队,他还不断琢磨研究各种设备,练就了一套千里眼、顺风耳的本领:看板房的灯光明暗,就知道井上启动了什么电机设备;听钻机的异常声音,就可判断出井上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毕业第五年,他入了党;第八年,他当上了钻井队队长兼工程师。
在油沙山一口井的施工中,为了防止把井打斜,他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提出采用刚性满眼钻井技术和钟摆钻井组合工艺。他的建议被采纳了。实践证明,不仅井身质量合格,而且钻井速度提高了20%,节约成本20多万元。
秦文贵主持“尕斯油田深井简化技术套管程序”研究。经过半年的苦心钻研,秦文贵和他的课题组完成了可行性论证,并成功地打出了4口深开发井。每口井节约技术套管2500米,4口井节约综合钻井成本近700万元。在这160多个日日夜夜里,34岁的秦文贵一头黑发竟花白了。
秦文贵是柴达木石油精神哺育成长的英模,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又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年典型,他那“越是艰苦,越要奋斗,越要奉献”的壮志凌云,与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革命豪情一脉相承。
困难是对实干精神的呼唤和昭示,挑战是对实干精神的锻造和升华。遇到困难时,要相信凡事都有办法解决。平庸的领导者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从不缺少借口。
干部要把科学态度与实干作风结合起来,把尊重规律与积极作为结合起来,要以实干为荣、以实干为责、以实干为大,坚决破除“干得好不等于领导印象好、干得少不等于提拔机会少、干得差不等于组织评价差”的功利思想。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优秀的领导干部都是那些在困难中积极找方法的人。而遇到问题或困难总是找借口推脱者,必定是个不合格的干部。不要再让问题或困难成为事业的绊脚石,而是要变问题为机会,要让它变为成功的加速器。
竭尽全力、尽职尽责,是干部解决问题的基础。干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务必竭尽全力、全心全意,这就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保尔·柯察金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作为领导干部,就要竭尽全力地在实干中去克服苦难,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面对过去的时候,才能说句“无怨无悔”!
一切机遇,只有在“干”当中才能抓住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对广大干部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指导性,领导干部在大有作为的机遇期大干实干。因为,一切机遇,只有在“干”当中才能抓住。
在通往光明前途的征程中,挑战与困难如影随形。有挑战就有机遇,机遇在前,不能轻易错过。领导干部应当带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历史的崇高责任、对发展的不懈追求,大展身手、大干一场,干成一些大事,干出一番事业。
干事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前提。越是困难多、矛盾多,干部越能开拓创新和大有作为,也是锤炼干部党性、增长干部才干的重要机遇。一个干部只有在“干”中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才能为本地区赢得机遇。
他是一个像山一样的坚韧土家汉子,带领5万多父老乡亲艰苦奋斗了16年,终于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大山之子,始终用山一般的情怀把群众的冷暖系在心头,用责任和爱心架起了一座通往千家万户的桥梁。他就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官店镇党委书记刘银昌。
他的工作间就在山间地头、农民家里,因为总走山路,刘银昌的两个大口袋里总是装着烤土豆,烤玉米,走得饿了就吃几口,渴了就把嘴凑到石头缝里喝山泉。正是这位“草鞋书记”组织过一场场开发大战,留下了一次开发战役吃掉一万多公斤羊芋、挖断187把锄头的故事;他带领群众用国家不到1000万元的投入,在官店新修公路600多公里,发展高效经济林和用材林27万亩,使全镇90%的农户通电,80%的农户解决了饮水问题。官店这个有名的“吃饭靠救济、用钱靠贷款”的小镇如今人均纯收入由233元增加到2300元,人均粮食占有量由不足300公斤上升到700公斤。1998年来,刘银昌先后11次被上级党组织评为先进工作者,19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被中组部评为“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和“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大山里的公路又窄又险,刘银昌曾8次遭遇翻车,8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其中3次是给农民送种子、送薄膜。
这就是草鞋书记刘银昌,一个往来于村组农户、每年要在农家劳动100多天的乡官;一个深爱着大山、一辈子扎根高山、为民奔忙的乡镇党委书记。
做任何工作,光喊重要不行,光有热情不够,光表决心也没用,必须有干事的本领、有务实的能力,用行动来说话,用实干来证明。一个总想着干事,千方百计要把事做成、做好的干部,一定是一个境界高远、事业心强,把老百姓装在心中的干部。
2007年4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宁夏回族自治区时说,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真正把自觉坚持科学发展、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
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拿出干事创业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以大局利益为重,不惧困难,啃掉工作中“硬骨头”,在干事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纵观发展大势,现今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会难得、机遇难求。只要抢前抓早快干,“干”不是口号,不是空话,必须落实到具体事上,落实到具体工作成果上。
面对难以破解的难题,以不谋则已,谋就要谋出点道道来;不抓则已,抓就要抓出点力度来;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出点名堂来的雄心壮志和气魄,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来完成工作任务。盯着问题抓落实,揪住关键性问题不放手,遇到老大难问题不撒手,短时间解决不了的问题不松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早出手。只有这样,才能在实干中抓住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