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56500000021

第21章 群体构成和学艺传统再生产(5)

几乎所有杂技学童都要外出演出,校方称之为实习。大多数民办团学童开始学艺一年左右就开始外出演出了,很多有过演出经历的学童从演出中提升了对学艺的满意度。已经学艺两年多的YD告诉笔者,“我出去演出过两次,有一次在石家庄待了2个月,每天晚上表演,演出场所是洗浴中心,每晚表演两个节目,那里除了杂技,还有摇滚音乐、小品、舞蹈什么的,有时给其他节目跑跑龙套,我们是在演出厅里表演,他们给我鼓掌。我心里挺美的。不演出的时候可以自由活动,不用练功。白天没有演出的时候我有时出去转转,回去给他们(没有演出经历的学童——作者注)说的时候,他们都说羡慕我,这个时候就觉得学杂技好,挺自豪的,我可以去他们去不了的地方,吃好吃的、玩好玩的。”这点还可以从没有演出经历的学童的羡慕中看出来。一天晚上看县团2004年在国外演出的录像。当笔者问是否羡慕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童都表示羡慕,希望像他们一样到国外演出。

度过练功强度增强的适应期,特别是演出经历让杂技学童意识到自我的价值,肯定自我劳动,由对杂技的不了解到了解,他们对自我职业的满意度获得提升。

二、非世家出身的杂技学童家长态度

因为学艺是在幼年时期作出的决定,所以决定权往往在父母手中,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家长对学艺的态度进行分析。

历史上,一般是生活所迫才送孩子学艺,学艺很辛苦,在很多人的眼里学艺可以和卖孩子划上等号,所以家长往往需要“下狠心”。据史德俊回忆,“我1901年农历九月十五出生在河北省吴桥县无名树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8岁那年,家中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爹娘只好狠了狠心,把我托付给较可靠的生艺人,出去找口饭吃。在我们县张家圈村有个掌班的叫张烈山,和我的外公有过交往。经外公介绍,我便拜张烈山为师。虽说8岁的我面黄肌瘦,可个头不低,模样也不丑,张烈山一看到我便从心里喜欢上了。就在这年冬天(1908年)我含泪告别了双亲,跟张烈山下了西北口(现在的张家口一带),开始了我的学艺生涯。”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在2003年之前,学艺的孩童数量很多。1991年艺校招生时,前来报名要求学杂技的人非常多,队伍从办公楼门口一直排到校门口,由于学校规模的限制,那一批招40个学童,可报名人达到一千七百多人。据县团学员队负责人ZWL说,1995年县杂技团学员队招50人,报名二百多人,托关系都不好进来。笔者认为当时的“火爆”现象原因有三点:首先,是为了孩子实现农转非,即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户口,当时中国户籍制度管理严格,农业和非农户口在上学、就业、养老保障等多方面享有不同的待遇,许多人不惜花重金买非农业户口。笔者的大姨一家是农业户口,大姨为了让儿子在市里一所比较好的中学读书,就曾花大约5000元买非农户口。通过学艺3~5年,孩子就可以拥有非农户口,在城市工作,是极具吸引力的。其次,当时家长还没那么浓的意识让孩子有文化,考大学尚是精英教育,升学率很低,通过考大学取得非农身份还没现在这么容易。第三,农村地区计划生育贯彻实施导致近年农村地区孩子数量减少,而当时相对而言孩子数量较多,为杂技生源提供了保障。正因为当时学杂技被看做很好的出路,而且人们特有的心态,孩子学艺是经过层层选拔才得以实现的行为,因此,那时家长满意程度相对较高。

时至今日,学艺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学艺类型的增多,家长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大多数家长认为,是为孩子寻找一条出路;也有的家长为孩子学杂技而自豪;有的认为丢人,有的认为对不起孩子。

1.杂技之乡的大多数杂技学童的家长

他们对学杂技抱有一种坦然的心态,他们认为是让孩子学门技术,没有什么特别的。这种态度曾让我在调查之初困惑。我在一个杂技团调查时,多次遇到一位母亲来看孩子,这位母亲三十多岁,是公共汽车售票员,丈夫是货车司机,公公曾练过杂技,现有时给民办团当教练,有时在家休息。这位母亲和婆婆家在县城,离杂技团很近,经常来看儿子。笔者曾问她对儿子学杂技的态度,她说没什么可说的。起初笔者以自己的书本知识、调查方法的经验判断,她可能是出于对笔者不信任感而不愿多说。笔者就注意观察她和婆婆二人来看孩子时,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候的状态,笔者发现,不论是这位母亲还是孩子的奶奶,每次来都是高高兴兴的,孩子也是高兴地讲近几天发生的事,练功怎样,吃什么饭,想要什么东西等等,母亲和奶奶为孩子带来零食和零花钱、衣服等生活用品,带走脏衣服。并像一般家长一样数落孩子,怎么把衣服弄这么脏,即使看到胳膊上在练功的时候碰破了,也只是关心地问问怎么弄破的,责怪孩子怎么这么不小心,下次注意,为孩子抹点药水,嘱咐别碰凉水之类。临走的时候双方高高兴兴地分手。平常地就像家长早上送孩子上学,然后上班或者回家为孩子准备午饭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明白了孩子的母亲所说的“没什么好说的”的意思,她认为一切太正常不过了,就像被问为什么每天要吃饭一样。笔者曾跟这些家长谈到很多人因为学杂技苦不舍得孩子学,这些家长的回答都是干什么不苦,人只要活着就得受苦,干什么都不容易,趁小的时候受点苦,学门技术,长大了以后才不苦啊。

SMJ母亲说,“我的大女儿今年16岁了,身体条件更好,现在在镇中上学,以前学习还不错,现在住校成绩一直往下滑,我的原则是尽力供孩子,她们越有本事越好,有本事跑远就让他们往高处走,希望他们好。大女儿小的时候我问过她要不要学杂技她说不愿意怕受罪就没有强迫她学。到了这个女儿8岁的时候(指正在学艺的小女儿),看她学习也不行,她跟她姐姐不一样,特别活泼爱动爱说话,我就问她想不想练杂技,她说行,就这样把她送来了。”可见,在这位母亲的视野里,学杂技是上学外主要的选择,而且她认为不想学习,那就学杂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完全没有矛盾的心情。

WXW,独生女,10岁,学艺七八个月,学艺前读二年级,家里以前没人学。父为大学毕业生,现在粮食部门工作,这几年工作效益不好。她母亲告诉笔者,“10年前大学生就业好,现在大学生多了不好就业。没关系更不好找工作。只想给孩子一技之长,家在下面乡里,不远;如果离家远的地方,即使对孩子前途好也不让来,孩子太小,不放心。怕孩子想家,自己不会照顾自己。……我们两口子不指望孩子给家里挣钱,只是为她前途着想,有一技之长好生存,没有关系上大学也不好说。不要像我,没有一技之长,这不前几年下岗了。”当笔者问到有人说练杂技受苦,是否有顾虑时,她表示:“干什么不受苦,看电视上讲一个弹钢琴的把手指都磨破了,其实苦就苦一段时间,等练出来就好了。”CH的父亲说,“前几年孩子多,舍得让孩子学(杂技)的人多,这几年孩子少,很少舍得。我也是再三犹豫,前几年就听说,也考虑送孩子来,但一直舍不得,就这么一个孩子,今年才满9周岁,从来没离开过父母,自己什么都不会干。但是学习不好,寻思给孩子个出路,一个认识的人的女儿在这个团学,说不怎么苦。去年把孩子送来,没交学费,让他试学一个月,看他能不能待下去,结果还行,他自己喜欢,一直没怎么说过不想来,在家时老觉得孩子有多动症,很皮,就干脆让他学了。”LJ的母亲,“家里没人学过杂技。她父亲小的时候和一个伙伴被挑上学武术,她爷爷当时只一个儿子,舍不得,说苦不让去,结果现在她父亲在家种地。那个伙伴现在留在石家庄,当武术教练、混得很好。她父亲总说后悔,羡慕人家。所以就没有反对孩子学杂技。”有意思的是,WFF练杂技是为了锻炼身体,她母亲说,“以前飞飞在学校上学的时候,老说头痛、注意力不能集中,花好几千查不出什么毛病,干脆送来学杂技,后来知道是鼻炎。有时也犯病。但在这里,犯病教练让休息,对练功没大影响,反正好长时间都练一样的。上学不行,作业每天都要写,请几天假就跟不上了。刚来的第一年,还是常生病,后来就很少了,现在身体比过去好多了。”

2.也有不少杂技之乡的家长为孩子学杂技感到自豪

ZL的父亲说,“村里有十几个学的。他们(孩子没学杂技的家长)都羡慕我,说我送孩子学杂技路走对了。上大学,上那么多年,花钱多,找不到什么挣钱的工作,学杂技比他们挣钱还多,上学是为啥,还不是为挣钱?能多挣钱就行,再说有几个能考上大学的。……一个亲戚的女儿十多年前学的杂技了,去过好几个国家,一般人谁能出国啊,她一个月能挣好几千呢。”言语中流露出羡慕之情。“学杂技比在家种地强”是多数农村杂技学童家长的心声,在当地大多数农村学童家长观念里,学杂技是基于和种地、读大学比较基础上理想的选择。许多家长认为,不用给孩子花钱上学,挣钱早,还能帮家里干农活(如ZL的父亲家里农活忙不过来时就把孩子带回去帮他干活)。

ZBL的母亲说,一个熟人的孩子也在县团学,说不错,现在已经毕业了,在县杂技团工作。在这(县团学员队)学几年,毕业花点钱托托人留在团里,当正式工挺好。有一个例子从侧面证明她对儿子学艺的满意态度。一次,她和朋友一起来看儿子,朋友有一个和小朱同岁在读书的儿子,关于朋友的儿子没有学艺的原因,小朱母亲认为是,“她家攒不下钱,交不起学费。”从小朱妈这句话本身及她神气的态度,笔者认为她似乎觉得孩子学杂技很体面,以自家拿得起学费为荣。在他们家,没有把杂技看做无奈的选择,反而是首选、体面的事。觉得学几年有一份铁饭碗、正式工作是很好的选择。

可见在家境差的一些家庭,学艺是自豪的事。以小朱家的条件为例,小朱父亲今年六十多岁,以收废品为生,母亲四十多岁,小时候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两个姐姐在外地打工,他们都没有正式的职业,因此对铁饭碗、正式工作才会如此向往,同时并不想儿子离开自己,学艺留在县团,演出几年后留团当教练很满意。

3.部分家长对学艺持矛盾心态

一些家境好的家庭不愿孩子学杂技,他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穷人家庭的孩子才学杂技。笔者在调查中遇到过一个杂技学童HYD,9岁,家庭条件很好,家里贷款买了十几辆货车跑运输,家里有私家车,号称吴桥县第一辆宝马,母亲经营一家服装店。他是学习差实在没办法才来的。他母亲送儿子到杂技团的第一天,看到这里说条件太差,嫌破。因HYD喜欢才留下学艺。笔者在调查中见过他爷爷奶奶,爷爷据说是当地某政府官员,奶奶戴金首饰、化妆、修眉,打扮得很时髦。他爷爷表示家里没人学过,爷爷一副领导的派头,说什么这里该修、该有人关心什么的。最有意思的是,他把孙子学杂技的原因归结为锻炼锻炼身体。显然和农家人说话方式不一样。这个说法代表了他对学艺的心态,也反映了他这类情况对学艺的态度,家庭条件好对学杂技接受难,不愿提及,一种高高在上、对杂技不屑的态度,同时包含对学杂技的无奈。

另一个孩子LM,家境很好,父亲卖烧烤发家,后来开饭店,现在有好几家自己的店。他母亲说,“实在没办法才送LM学的杂技,他换过好几个学校,在石家庄待过好长时间,生他妹妹的时候,把他接回来的。在哪个学校都待不长,不仅学习不好,还捣乱。其中一个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好几次把他送到我家的店里,我也是没办法,我都对他没信心了。不知道把他送到哪里,因为贾老师(县杂技团学员队的文化课老师)的关系,把他带送到这里的,当时只是想让他有个地方待,这么小让他干吗呢,发愁。也是为了让他受点苦,锻炼锻炼,半年后继续上学,现在不上学没有文化怎么行。谁知道他不想回来。……都不愿跟熟人说孩子去学杂技了,没脸说,觉得丢人……听别人说别的孩子学习怎么好、考大学特别羡慕……他爷爷、姥爷都舍不得、他爸也舍不得,有什么办法呢。”DWS的妈妈告诉笔者,“别人说我心狠,送孩子受这个罪,我老问女儿,你恨妈妈吗?妈妈会不会害了你啊。”家是外地,周围认识的人没有学杂技的家庭更是如此,家在保定的一位母亲来看孩子时告诉笔者,“就因为我送孩子练杂技,好几个亲戚都不理我了,说我心狠,咋对亲生闺女下这么狠的心。……说甭想从他们那儿借钱”。她说的借钱是指女儿学杂技的费用,她女儿在艺校学杂技,一年学费一万,对家庭是个不小的经济压力,可当她向亲戚解释说学杂技和舞蹈一样时,并以学费高证明自己不是像亲戚想的那样在卖孩子,可是依然得不到亲戚的理解。这让她很痛苦。这些外在的压力让她不断质问自己的做法是不是正确的。

不仅家庭条件好的家庭会有这样的态度,一些家境一般,但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也表现出类似的态度。WX,独生女,家是沟店铺的,村里有不少学杂技的,“别人老说我妈,就这么一个孩子,干吗让孩子学这个,受这个罪。”

4.演出经历对家长满意度的提升

如前文所述,演出经历对杂技学童提升自我职业满意度影响很大,对杂技学童的家长效果是一样的。艺校开家长会,会后组织家长观看学童的汇报演出,让家长检验学童的学习成果,许多家长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三、杂技演员

同类推荐
  • 晚晴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

    晚晴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

    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绪论近代中国的青年。学生,是除旧布新的重要社会力量,在民主革命的各个阶段,在社会变迁的各个方面,常常起着先锋和桥梁的作用。1919年。的五四运动,便是在青年。学生运动的前奏曲中拉开序幕的。学生的行动不仅促使新文化运动与反帝爱国政治运动相结合,而且将少数先驱者的引吭高歌变奏为全国各阶层民众的雄浑合唱,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回响。
  • 写作技法大全

    写作技法大全

    《写作技法大全(超值金版)》除了常用文种外,还增加了其他实用写作书中很少出现过而当今又极需要的文种,如加强了经济文体的介绍。未来的世纪是科技与经济主宰人类的时代,经济生活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实用写作的经济化趋势已经逐渐成为国际性潮流。鉴于此,本书增加了有关股份制企业文书的介绍和外贸文书的介绍等,以适应当代经济生活的发展。
  • 体育新闻学

    体育新闻学

    《体育新闻学》阐述了体育新闻的发展历程、类型与特点、功能与作用,分析了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不同媒体开展体育报道的模式与特征,并总结了奥运会、世界杯、田径世锦赛、F1、NBA、四大网球公开赛、环法自行车赛等国际大型比赛报道的规律,从而使《体育新闻学》成为一本全面系统介绍体育新闻理论、指导体育新闻实践的专业必备教科书。
  • 震颤教师心灵的育人故事

    震颤教师心灵的育人故事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智慧教育篇、学科教育篇、道德教育篇、师生关系篇、班级管理篇。这五个篇章选取了来自教师的心灵体验、经典体会和实际经验,分别讲述了不同的教育故事,给教师们分享教育经验,指明教育方向,帮助教师增长教育智慧,提高学科教学水平,掌握道德教育方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班级。全书撷取一线教师的文萃,贴近教育现实,反映教师生活实际。一篇篇精彩的美文,一个个感人的育人故事,相信能够为教师带去新的启迪和收获!
  • 纸媒变革

    纸媒变革

    本书为第二届浙江省报业经营管理论文集,收录了相关征文大赛中获奖的40余篇论文,按内容分为发展战略篇、运营方略篇、纸媒转型篇、发行策略篇、广告经营篇、文化产业篇、内部管理篇七个部分。全书对我国与浙江报业的现状进行客观分析,体现了浙江报业面临严峻现实的冷静思考,阐述了积极应对的战略思路与创新探索。
热门推荐
  • 怎么能没有刀

    怎么能没有刀

    西风瘦马,邋遢老头,残阳如血的天南官道上。少年远望着雨幕中的巍巍大山,一身破旧的麻杉洗的发白。“他娘的,出来混,怎么就忘了带刀呢?”少年懊恼道。邋遢老头咧开嘴笑道“少爷,那山上有刀。”少年喜笑颜开:“哈哈,本少爷就说嘛,这个江湖怎么能没有刀呢!老黄,小黑,前方开路!”......
  • 大隐隐于婚

    大隐隐于婚

    阴差阳错,林晚晚去相亲的时候,去错了桌子见错了“顾先生”顾凯。第二次她被相亲对象鄙夷的时候,顾凯适逢经过,替林晚晚解围。不久后顾凯认出了她,又厌倦了无休止的相亲活动。于是提出跟林晚晚秘密结婚,就是所谓的“隐婚”,并替她承担成为植物人母亲的所有医药费。他说服顾家二老,将林晚晚调职到自己的身边,甚至将她“骗”至在外的公寓一起生活。因为工作的缘故,林晚晚重新遇上了四年前一起参加钢琴比赛的宋晨,并被这位“钢琴王子”热切追求。一边是新任的丈夫,一边是有着相同过去、曾经憧憬的同道中人,材晚晚这段有名无实的婚姻又会走向伺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曦之间:恋上你的拽

    一曦之间:恋上你的拽

    他们在深秋认识,她以为,他是个内敛不会说话的男生,她以为,她与他的交集只会像现在这般平淡。她是个叛逆少女,网恋、逃课什么都做,他是个拽到让人怀疑人生!酷到让人怀疑世界!炫到让人的世界观可以崩塌的那种!第n次见面时,她说:“姓尹的,再烦我信不信本姑娘把你带坏?就是很.色很.色的那种坏!”第10n次见面,她高高在上的说:“我喜欢你!对没错就是你!”我喜欢你,不是因为你长得好不好看,只是单纯的喜欢你,想把全世界都送给你的喜欢而已!我知道你不信,其实我也不信,但现在我信了!
  • 江山为聘:皇后你嫁了吧

    江山为聘:皇后你嫁了吧

    他,皇位继承人,却生就一副淡泊于世的性子。父皇驾崩,他毅然弃位,出走江南。烟雨江南中,他们相遇,相识,相知,相恋。奈何好事多磨,金家的反对,皇帝的阴谋,上一辈的恩怨,无不使他们心力交瘁。为了娶她,他放下尊严。为了守她,他囚帝登基。他决然放下一世情仇,只求能伴她海枯石烂。他亲手送上江山为聘,只愿能护她一世无虞!
  • 我的网聊人生

    我的网聊人生

    一个在现实中失意的大学生,能在数以亿计的网聊风潮里面经历怎样的风雨。。。
  • 篮球之规则破坏者

    篮球之规则破坏者

    他是篮球规则的破坏者他是篮坛的无敌霸主他是篮球历史上总冠军戒指最多的人他让群星在他面前黯然无光他让所有教练绞尽脑汁却毫无办法他就是王熊,一个时代的王者同时他又是一个平凡的人,这是一个普通人的传奇。
  • 剑道符仙

    剑道符仙

    一个少年无法引气修炼,迫不得已转而修炼符道却没想到,他却是符道天才,不再是废物,不再忍受屈辱,谁敢辱我一句,必定千倍百倍还之且看少年杀伐决断,一剑一符,玩转异世江湖大千世界里,不一样的剑道,不一样的符道
  • 肆意年华无怨无悔

    肆意年华无怨无悔

    三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女孩,三种不一样的性格,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同居小窝”,她们认识在高中,相处到工作,相陪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她们一路上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人从她们的身边离开,他们的感情之路艰难坎坷:她的始终如一,不离不弃能否换来他的浓情回报?她的左左右右,深深浅浅的情感能否找到此生的命中注定?她和他的爱情会得到别人的祝福,家人的认可吗?三个女孩,四段情,一起领略青春的风采,我们的肆意年华,我们的无怨无悔……
  • 维以不永伤

    维以不永伤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棵柔软的刺,那是青春的时候长出来,伴随一生。十年之前、十年之后,我们还在这里,但是爱情已经埋葬,青春已经消逝……
  • 小小龙女很倾城

    小小龙女很倾城

    她叫龙浅歌,是神龙族最小的公主,排行老九,却打出娘胎便怕水,在其即将成年时被龙族所弃,流落凡间;他叫凌破晓,是人族首领,保卫人间和平,却碰上胆小的她,命中注定二人恩怨纠缠;他叫裂宇,是狼族尊主,野心勃勃,势欲统领人间,偏偏计划每次都被龙浅歌破坏,可他偏偏倾心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