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56500000028

第28章 参考文献(2)

8.刘焱:《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旅游教育研究》,载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

9.林秋朔:《抢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言》,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10.孙晓霞;《民间社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载于《民族艺术》,2007年第1期。

11.张卫民、黄文伟:《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教育形式》,载于《装饰》,2006年第11期。

12.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3.张卫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探究》,载于《民族艺术研究》,2005年第5期。14.汪立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载于《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15.程爱军、王海洋:《谁来保护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载于《产权导刊》,2007年第8期。

16.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载于《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7期。

17.王大为:《浅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载于《黑河学刊》,2007年第3期。

18.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19.尹晓华:《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载于《东南文化》,2006年第3期。

20.王冀原、任绪斌:《关于转变艺术教育观念的几点思考》,载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1.荆跃:《民办艺术学校的光明前景——艺术教育目标模式的分析》,载于《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8期。

22.荆跃:《民办教育产业的市场理念和资本运营》,载于《经济世界》,2003年第4期。

23.荆跃:《民办艺术学校成才的绿色通道——艺术专业边缘化教育结构的探索》,载于《信息技术研究》,2003年第4期。

24.高丙中:《日常生活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机遇与路向》,《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

25.高丙中:《中国民俗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载于《民俗研究》,2008年第3期。

26.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的空间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27.高丙中:《民间仪式与国家的在场》,载于《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8.高丙中:《日常生活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机遇与路向》,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31.胡潇:《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湖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32.孙晓霞:《民间社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载于《民族艺术》,2007年第1期。

33.张笃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看民间文化组织参与的重要性》,载于《学习与实践》,2005年第7期。

34.尹凌、余风:《从传承人到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思维》,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35.林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人的培育》,载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6.乌日古木勒:《史诗艺人的生活史研究——对哈萨克族民间艺人卡孜姆的访谈》,载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7.潘定智:《民间文艺与民俗环境——贵州民间文艺生态研究》,载于《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38.邢野:《有关内蒙古地方戏二人台的田野调查》,载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9.曹宏凯:《从地域文化看天津曲艺说唱观众》,载于《艺术百家》,2008年第4期。

40.傅谨:《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41.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

42.乔健等:《乐户:田野调查与历史追踪》,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3.乔健:《底边社会——一个对中国社会研究的新概念》,载于《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44.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5.陈平原、王德威主编:《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6.乌日古木勒:《史诗艺人的生活史研究——对哈萨克族民间艺人卡孜姆的访谈》,载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47.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论丛》,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48.钟敬文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新时代》,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49.《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0.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51.林达·约翰逊主编:《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2.翟克:《中国农村问题之研究》,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1933年版。

53.行龙:《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4.马札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上海神州国光社,1930年版。

55.周谷城:《中国社会史论》上册,齐鲁书社,1988年版。

56.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7.《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93年版。

58.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59.河北省地名办公室:《河北政区沿革志》,1985年版。

6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总八十辑——天津旧地漫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1.《元史》卷一,四《刑法志》。

62.《清世宗实录》卷63,雍正五年十一月庚辰条。

63.刘廷玑:《在园杂志》卷4。

64.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版。

65.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1979年10月30日,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6.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67.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8.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3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

四、英文参考文献

1.Blau,P.M.1997,On Limitations of Rational Choice Theory for Sociology. In The American Sociologist ( Summer).

2.Goode,W.J.1997,Rational Choice Theory. In The American Sociologist (Summer).

3.Riley,M.W.1997,Rational Choice and the Sociology of Age: Heuristic Models. In The American Sociologist (Summer).

4.Heckathorn,D.D.1997,Overview:The Paradox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logy and Rational Choice. In The American Sociologist(Summer).

5.Simon.H.A.1955,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 I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6.Scott.K.Bounded.1994, Rationality and Social Norms: Concluding Comment. In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7.Pierre Bourdieu.1977,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C.Geertz.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New York: Basic Books,Inc.Publishers.

9.Pierre.Bourdieu and Jean-Claude.Passeron. 1990,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0.Yu Hai.2002,Western Social Theory: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Fudan University Press.

11. Jacobj.Climo and Maria.G.Cattell.2002,Social Memory and History: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Altamira Press.

同类推荐
  • 悦读MOOK(第十二卷)

    悦读MOOK(第十二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人性的“新大陆”

    人性的“新大陆”

    人性问题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就有很多先哲展开争论。在西方,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哲学家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论述过有关人性问题。
  • 教学相长文丛-教育和弦

    教学相长文丛-教育和弦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培养精英

    培养精英

    美国社会是由公民组成,而非由社会工程的“零件”、“螺丝钉”所构筑。教育要先塑造人,然后再谈专业,否则你不知道如何把专业技能用到人身上。
  • 成人高等外语教育研究

    成人高等外语教育研究

    成人高等外语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个分支,成人教育是教育这个大的概念框架下所包括的一部分,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成人高等外语教育的内涵,在解释成人高等外语教育的定义之前,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的涵义。
热门推荐
  • 秒杀皇帝老儿一只

    秒杀皇帝老儿一只

    哦!这个皇帝太妖娆,可惜就是吃不到。榻上的俊朗天子粗重的喘息,潮红的眼看着正对他笑嘻嘻的女娃,“你到底給我吃了什么?”“没什么啊!”看似天真无邪,嘴角却多了一抹邪气!不安分的小手抚上他的脸颊,念念有词“皇帝老儿,你是我的!”
  • 勾情总裁的情人

    勾情总裁的情人

    她是一个充满了仇恨的女人,她甘愿做总裁的情人禁锢在囚牢之中!只是这情人当的太无奈,只是这仇恨报复的太漫长。丈夫是恶魔,情人是虎豹!一个身负家仇的她,要如何在他们之间喘息、生存?在这多角情中,归宿又在何方?
  • 幽幽的紫云英

    幽幽的紫云英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每当吟诵这首千古传颂的《正气歌》时,浑身总是有一种不可征服的凛然之气在回荡,眼前也就会浮现出七百多年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那威武不屈的高大身影。
  • 有一种爱叫科技的错

    有一种爱叫科技的错

    我的存在,不意外;你来过,很心塞!两人就这样错过了,没有追忆,没有哭诉,没有释怀,只是青春是一场惊艳的试点,渴求华丽绽放,到头来,笑话没有剧本却最感人······
  • 梦回千年恋如情缘

    梦回千年恋如情缘

    莫名奇妙的穿越,乱七八糟的职位。。还突然来个未婚夫!!什么啊!!劳资要闯江湖~~~~~
  • 创世枪魂

    创世枪魂

    夜枭世家,本是当时一个举世无双的功夫门派,然而在夜枭即将出生的那年,一次毫无防备的意外,是他们知道了一些不该知道的事情,随后便遭到了军队残忍地追杀。直到两个月后伴随着夜枭的出生,他们才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逃离现代科技的追捕,只好将夜枭托付给了他们当时最值得信任的人,沐君成沐中将,然后纷纷失踪于世。然而在二十年后的今天里,早已长大的夜枭竟然也收到了一封神秘邮件和两个游戏头盔,从此,他边怀揣着这个秘密,开始了他长达四年的复仇之路……
  • 重生农家女

    重生农家女

    她重生到乡村,一醒来家徒四壁,且看小女子如何脱贫致富奔小康。
  • 天道缘仙

    天道缘仙

    竹林仙海,如烟幻境,只不过是镜花水月,似真却幻。悲苦喜怒,踯躅过往,纵刻骨铭心,也不过是弹指一现。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凡世种种,只是镜中一景。且看我拨开镜中迷雾,踏云仗剑,得其天道。QQ群:106488990欢迎大家加入,聊天、灌水、泡MM(有两个美女哦)
  • 校园风云史

    校园风云史

    张扬是个三无青年,在学校常常挨欺负,通过一本书而改变人生,没事给校花做保镖,调戏一下美女老师
  • 精灵纪事

    精灵纪事

    人类何时才能获得精灵的原谅,而新生的精灵们又何时才能走出自己的围城。一味的躲避与退缩只能换来失败与耻辱。当层层虚构的迷雾散去,茫然的生灵又该去向何方,不同的时光连接成三个不同的世界,那些愚昧的人啊,难道依然不能了解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