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496000000045

第45章 从成都出发,自由地追求,闲适地写作(1)

——2009年成都散文评述

□王菱

自由,是散文文体的整体精神,也是散文诸多层面的共同追求。这种自由是生命意志的自由,它超越政治环境,时代精神。散文创作主体只有在人的本质层面上拥有了自由,才能具有真正个性化人格,也才能保证散文的独立品格。只有将生命或生活的自由本性贯彻到散文文体的诸多层面,才能全面地展现出散文的艺术精神。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阐释自由境界时说:“在这个世界中,激情即是色彩,色彩即是激情,因为一切事物对一种不可能得到的公正都感到有难以忍受的需要。审美对象意味着——只有在有意味的条件下它才是美的——世界对主体性的某种关系,世界的一个维度;它不是向我提出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而是对我打开作为真理源泉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对我来说首先不完全是一个知识的对象,而是一个令人赞叹和感激的对象。”作为一种界域宽泛的古老文体,散文的言说方式是主体最大限度地扬弃共性化的东西向个性化的自我复归,使日常生活琐事导向一种对“意义”的追寻。“散文自身的历史昭示了散文的质的规定性,这就是散文的文化本位性,与史与哲学相绾结的思维性,以及在审美变革中的先驱地位”。它意味着作家的某种主体定位和角色自觉。汪曾祺曾说:“其实,看山看水看雨看月看桥看井,看的都是人生。否则,就是一个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不是散文家。”散文中的山山水水、宇宙万汇皆为作家主体性的展开之地,人之存在的敞开之域。因此散文要具有主体性,要表现出作家个人的存在,这种存在既包含人的感性和理性,思想和情感,也包含态度、情趣、情绪、感觉等,散文呈现的应是一种独具个性的主体性。

1990年代,贾平凹曾以“文起八代之衰”的魄力,倡导散文走向文化,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楼肇明:当代散文潮流回顾[J].当代作家评论,1994,(03)。

汪曾祺:《相看两不厌》[A].汪曾祺全集[M]第5卷。

走向田野,走向民俗,走向人类学,以期后新时期散文能实现突围与重建;他提出了打破文体的“大散文”观念,并立足于地域文化,使行走式的文化散文成为当代散文创作的一支生力军。

蒋蓝的散文创作无疑是“大散文”的延续。他在散文中捭阖古今中外,谈历史、谈阅读、谈动物、谈风俗、谈地理、谈城市,他的历史散文创作意味着知识分子的文化、文学在超越或摆脱了精英意识主宰和政治意识主宰之后与一般社会文化合流的趋势,代表了知识分子通过文学的途径重新寻求自身的文化定位和社会定位的努力。他在《屠沽之辈的形上之死》一文中对“读书人”的否定恰恰是对知识分子应当何如的未泯的期冀:“我不大相信那种如主义一般空降的‘侠之大者’。既是侠义,就定有恩仇。我希望不要再用‘暴力美学’之类来谈论践义之举。如今坐而论道的‘读书人’,秉承去感情去中心去向度的‘去势主义’原则,就像一副磨盘,去掉了所有的锋棱磨齿,做着纯学术的空转,而他们的中立姿态恰是无根之木,连墙头草的仰俯功能也没有,反衬出古人的狷介与耿直是多么金贵。”

在倒溯的时光隧道中与历史人物相遇对话,在立体的维度中展开多视角、多侧面剖析,真切地进入到历史、社会、人物的深层心理结构,是成熟的历史散文作家应当表现出的对人性本位、文学本位的处理能力。历史文化散文的困境,往往不在于作家们历史知识的匮乏,而在于写作者难以拥有深邃的史识,缺乏主体认识参与的写作易被史料左右,将极大地限制自由心性的抒发和心灵力度的展示,而陷入喋喋不休的阐释泥潭,不可能真正地与历史、文化发生精神对话,不可能发现历史的个性,从而寻觅到历史的人性珍藏。

对历史抱以“温情与敬意”的情怀构成了蒋蓝历史散文的基本要素,而这些又源于他生命的心灵体,因此他的文字也就有了可以触摸的个人体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真正现代意义的历史观,打破了中国历史书写中的“二元史观”——“中国人重褒贬,写历史时动辄把笔下之人讲解成为至善与极恶。这样容易把写历史当做一种抒情的工具。”中国古代有史官传统,史官职责是记录历史并作出道德判断。由于史官态度与意识形态紧密纠结,在历史书写中就会采取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褒一方而贬一方,其笔下的人物都变成了道德符号,丰富的人变成了平面人。这种历史书写由于忽视了历史构成的多元性,因而常将预设的标签强加给历史,最后不是削足适履就是挂一漏万。蒋蓝的历史散文把历史对象与现实情感、宏大题材与个人体验融为一体,对久远历史的再度审视,不仅是对文明与代价的再度追问,也是作者与历史与当下构成的立体对话关系,由此他做到了对历史人物的“同情的理解”,并实现了“人的历史”的重建。

“稗史漫传曾羽化,千秋一例不平鸣”,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在《与绞肉机对峙的中国身体》一文中,蒋蓝在城市的行走中循着当世的目光和场景,一点点剥落时光的掩埋,在尘封的档案和记载中追随石达开被凌迟的细节与过程,不仅追慕英雄的壮烈,还长叹千年专制的罪恶:“所谓‘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价值算式,一直就是历代革命者的身体筹码。因为除此之外,革命者实在拿不出什么可以换算的东西了。但西方人不同,他们可以开列出人身自由、爱情、子女、名声、前途等筹码。国人灵魂的痛苦,基本上已经被身体之痛偷梁换柱,而且把身体之痛视为了一种合理的承受。那么,当权力的绞肉机已经逐渐钝化于这样的麻木群体时,如何让制度的刀片得到及时的更新换代,反倒是让操作者产生‘灵魂的痛苦’了。这就进一步意味着,国家机器才是唯一合法酿制纵深疼痛的温床;而敢于反抗这一价值谱系的人,必然要提供更为锋锐的骨头使之折断。”

在对历史的窥视与揭示中,蒋蓝的散文体现出一种深度追求:他以对历史社会和人生万物的深度关怀和深切体验,将内在的情感展露无遗,展现出充满个性色彩的人格风范。他试图在状写云谲波诡的历史烟云时,以一种冷隽深邃的历史眼光,渗透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在美的观照与史的穿透中,寻求一种指向重大命题的意蕴深度,实现对审美视界的建构,对意味世界的探究。蒋蓝以散文之笔,将生命转换成历史烟云中的人物与形迹,将今人的灵魂与黄仁宇:中国近代史的出路[M].大历史不会萎缩.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故人对接,力图实现传统文化与人性的精神契合。在对历史文化的批判中,蒋蓝着意考量知识分子的现代人格,时时关照自身,有着自剖自审的意识。以现代性为参照坐标对历史进行比较和反思,着眼于过去,用心却在当下,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这种生命的焦灼和文体的自觉,表现出作者重塑历史精神的渴望,也表现出创造新的文体的自信。他在作品中所能达到的历史深度、情感深度乃至哲学意蕴,以其强劲的文学魅力给我们带来崭新的阅读经验和生命意义的反刍。《与绞肉机对峙的中国身体》一文中蒋蓝用极理性的语言表达了对英雄石达开的敬意:“我想,石达开之所以感动后世,一是他的睿智、豪爽、悲情所形成的人格魅力;二是他承受了生命中不堪承受之痛。他用上百块挂在铁钩上的肉,突破了一种大限。所以他无须再讲一个字。因为,对一具被制度的刀具细心洞穿的身体来讲,再多讲一个字就是丧尽天良。”这种克制的理性,却深邃地表达出作者的审视维度和精神的自由向度,内质的悲凉仿佛能在读者的心头绕梁三日。蒋蓝写人,不虚美,不隐恶,不随意臧否,不泼污水,这使他的散文充满人的声音,人性的细节,有了“复调”品格,那些人物不再是神圣化或妖魔化的怪物,而是血肉丰满的立体人物。

“博而不约是谓俗学,约而不博是谓异端。”,历史散文创作需要作者具有博而能约的整合能力和收敛思维,从而发现一些规律性的见解。这项工作不仅需要翻阅、研读、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还得拥有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丰富知识才行;除了纵向描述外,还得进行横向的中西比较……作者非但不能重复前人的话语,更得有超越他人的独特描述与深刻感悟。蒋蓝在《与绞肉机对峙的中国身体》一文中,对石达开被凌迟的具体地理位置的考证,便显出其不同一般写作者的严谨态度和考据功夫,更可看出作者于细节中追溯历史真实的体悟能力。“我推测,‘绑赴市曹’不过是公文词语,因为必须这样说,才符合官场要求,以免留下‘拖延’的把柄。其实,为防止突生变故,对石达开这样的巨魁,权柄者往往渴望一刀两断,越快越好。我征询过成都文化学者蒋维明、郑光路的意见,他们或撰文或对我指出,审讯后,即在臬台监狱对石达开进行凌迟。”

在现代散文理论的发轫期,文学性便已作为散文的重要本体性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关注与彰显。其根本特质,无一例外地指向了“人”。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就这一重大文学命题作了论述:“用这人道主义之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我所说的人道主义……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是从个人做起”,“人的文学”要“发现‘人’”,“‘辟人荒’”。文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表现“人化”的存在,而散文是人性景象中最直接的语言现实。白郎散文《灵光消逝的祖地》便为我们呈现了祖先地盘上的生活切片,这些生活切片无一例外地都指向了人,指向了“人化”的存在。

“我”在祖宅土楼二楼望向院子时,“有时可看到祖母驼着个背在一棵苹果树下静静地做针线活,她坐在一个浅黄的草蒲团上,头上裹了块青布,身上穿着纳西式的素色皂衣,朝外翻着的袖口宽大阴白,像东巴经里描绘的两只白蝙蝠。”祖母带给白郎的童年记忆交错着故乡的风土人情、民族宗教、供奉仪式和亲切的生活经验,这些记忆铺垫了作者儿时的生存经验和美感来源,成为其精神上的原乡。童年总被作家建构成远离成人社会的乌托邦,属于过去自我的天堂。白郎将童年作为灵感和生命的源泉,就像以追悼仪式来接受过去的自我已消逝的事实,始终站在今天的位置上回望童年,在成年的理性穿透中赋予生命释放的特质。他追述祖母的文字,都跳动着浓酽的幸福感觉,这种感觉包括人生之初由民族宗教带来的应对自然无常的安全感,也有受祖母灵告的列祖列宗的被庇护感。

同类推荐
  • 人间万象顺口溜

    人间万象顺口溜

    本书收集有文字记载和民间口头流传的顺口溜段子500余个(笔者创作的小部分),分作“社会百态”、“世人万相”、“官场调侃”、“话说吃喝”、“爱情婚姻”、“健康益寿”等篇,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其中“健康益寿歌诀”80则。以供读者品味欣赏,并从中了解百姓的风趣幽默及智慧。书中的语言活泼、文字灰谐,雅俗共赏,给人启迪。
  •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玛雅文明是美洲文明中绽放最早的一枝。玛雅文明是在与其他古老文明相互隔绝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在天文、历法、数学、象形文字、建筑上,玛雅人都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尤其是在农业上。玛雅人培育的玉米、土豆、西红柿,即使在现在,也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和蔬菜。然而,让人费解的是,玛雅文明就像谜一般销声匿迹了,它秘密隐藏在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中,没有人知晓其历史的悠久。没有人能说得清,在这千百年的时光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当这片土地尘封许久时,后来的人叫醒了它,并开始对它进行“拜访”,退去了厚厚的外衣。
  • “三言二拍”与拟话本

    “三言二拍”与拟话本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烽火岁月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烽火岁月

    该系列丛书为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的烽火岁月。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本书作者凭借兼有中、日、韩三国生活经历而具备的独特知识背景,从三国文化比较的角度出发,深入到三国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方方面面;由三国许多称谓的不同谈到了三国语言的差异,由三国人的婚恋观、家庭观、女性观谈到了三国人的佐餐习惯、餐桌用具、代表食品,由三国地域划分的习惯谈到了三国人的日常坐卧方式、送礼观、人情观,由三国人不同的情、义、理观谈到了三国人各有千秋的国民性格。
热门推荐
  • 逆天神医:等你盛宠

    逆天神医:等你盛宠

    说好的只是合作,怎么你会霸者我不放,还掐我桃花;“安安,我不许你看别人,他们有我美吗?”只见某男眼神哀怨的望着安安,只要安安说:“有。”估计马上会哭给她看!……男强女强,一对一
  • 王爷太坏之萌妃要翻墙

    王爷太坏之萌妃要翻墙

    “哈哈,我终于有了!”一位长相十分清秀的女人站在大街上肆意狂笑,并且不断的重复着这句话。周围路过的人,一脸黑线的望向那名女人面上似乎再说“这女人傻了吧,我决定不认识她了。”路人乙问“我们认识她吗?”路人甲挠了挠头说“我们好像不认识她也。”路人乙轻飘飘的说了句“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走了?”“切!”周围都嗤之以鼻的走开了。然而此时此刻的上官琳心想“我终于有了我最爱的奖金了!”心里正暗自高兴“啊!为什么总是我呀?我的奖金该怎么办呐!555~”可怜的上官琳不小心踩到了一块香蕉皮,华丽丽的晕了过去。等她醒来之时变成了将军之女上官琳琅,且看她如何在古代泡得了美男,打得过白莲花,收的来萌宠,混的风生水起!!!
  • 禁忌密码

    禁忌密码

    刻在古玉上的铭文是什么?而空白历史的背后究竟掩藏着什么?一个被诅咒束缚了千年的家族,到最后也仅剩一个人。他…独自一人扛起了寻找诅咒根源的大旗,途中结识了钢铁般的友情。他到最后能否摆脱诅咒的命运?
  • 混乱位面之冥冥注定

    混乱位面之冥冥注定

    吴海宫是一个有点中二的少年,同时很能很喜欢妄想。
  • 末日之开端

    末日之开端

    末日的降临代表的是开始还是未来,毁灭的世界是否会迎来新生
  • 怒江之战

    怒江之战

    六十年前,十万中国远征军溃败怒江,五万英灵长存边缅,胡康河谷尸首如山,那片土著口中的魔鬼居住地无人再敢接近。
  • 魔族肉身

    魔族肉身

    一名武斗家,无意之间,被一头魔界残魂带进了一个仙侠世界。因为资质的缘故,只能率先改变肉身,而修习无上进化魔功霸天诀,淬炼肉身,踏上王者之路……
  • 盛宠天才魔医

    盛宠天才魔医

    她本是天才般的人物,为了承诺使自己万劫不复。血狱三千年,她逢魔重生,是天使,也是魔鬼。今生她不再有仇有恨有爱,谁知遇到了他原来是那般美好,他打破了她的面具,为她,他可以颠覆世界的一切,乃至泯泯众生,为他,她亦如是!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一本书读懂枸杞:杞乡,杞瑞

    一本书读懂枸杞:杞乡,杞瑞

    这本集子以宁夏枸杞为主线,从“杞韵、杞甜、杞妙、杞瑞、杞乡、杞红”六个部分,从关食美味、保健养生、城乡山水等各个方面,妙语连珠、引经据典展示了宁夏与宁夏枸杞的功效.能让读者读完后对关于宁夏枸杞的传统历史、文化价值、保健功用、人文风俗、消费特点、市场品牌等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体现了历史与现实、文学与生活、艺术与健康的有机融合。虽是一部散文集,却文气贯通、语言简洁、富于特色,有地域文化积淀,有个人灵性抒发,是一部宁夏枸杞集地域、文化、保健、科普的精品力作。
  • 妖妻倾城

    妖妻倾城

    家里人从城里带了个姑娘回村,说要给我当媳妇,当天就拜堂成亲,结果洞房花烛夜就出事儿了......本想做个好人普渡众人,最后却做了千夫所指的混蛋,只怪你那倾城一笑,崩塌了我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