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82500000031

第31章 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的现状分析(1)

目前中国的传播学术界提出研究和分析传媒素养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提高大众传媒素养水平,造就现代社会的优质公民,使大众传媒真正成为人类的良师、公众的好友,以建构大众和传媒之间正常的、和谐的、有效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中国当代社会文明的进步。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有待于传媒理论界、实务界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断努力。要提高中国大众传媒的素养水平,首先要分析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的现状。目前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的总体水平和一般状况,是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不过,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并且拥有13亿人口,各地的经济条件差距不小,文化教育差异很大,大众传播事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大众传媒素养水平的复杂多样。要真正掌握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基于科学方法上的广泛的社会调查,并对调查得出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唯有这样,才能得出有关目前中国大众传媒素养水平的客观的、正确的结论。显然,这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不是一两个学者可以完成的。因此,我们在此对于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的现状仅仅作一个大致的分析,还只是一个尝试而已,得出的也许还只是初步的、肤浅的、不成熟的结论。我们这样做意在抛砖引玉,求得更多的学者从事这项工作,以便使大众传媒素养研究获得更多的重视。

§§§第一节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

作为个人的一种内在精神特质,大众传媒素养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虽然人的传媒素养的形成要以人的先天自然条件作为基础,但促成传媒素养的形成,却是社会因素。具体而言,人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经历是传媒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特别是社会的体制,对于人的内在精神有着重大影响力。大众传媒素养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有什么特点,传媒素养就有什么特点;社会的特点,就是传媒素养的特点。而且,除了在个人层面上分析大众传媒素养问题,把传媒素养仅仅作为个人的特质来对待以外,我们还要在社会层面上分析大众传媒素养问题,把大众传媒素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分析,否则就缺乏普遍意义。因此,分析大众传媒素养,应该从分析社会的特点开始。

一、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

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是指我国目前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反差。目前的中国,城市基本进入了工业化阶段,农村还尚未完全实现现代化,无论就物质条件和思想观念来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鸿沟。我国建国以后,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我国实行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两重制度,把全国所有的人口分成两类,一类是具有城镇户口的人,称为城镇居民;一类是具有农村户口的人,称为农民。两者之间的身份不可随便变化,一般条件下,农民不能转化为城镇居民,城镇居民当然也不会到农村去当农民。而且,城镇居民的后代就是城镇居民,农民的后代就是农民,具有城镇户口的人享受到国家的各种待遇,而具有农村户口的人相对于具有城镇户口的人则处于一种自然状态,没有享受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而且,国家由于工业化的需要,从农民那里获得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市建设,使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不断扩大。有人说,中国的城市像欧洲,中国的农村像非洲,这句话虽然有点极端,但是不无道理。这就是中国社会二元结构的基本含义。

1.特殊的国家工业化道路导致城乡差距

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般国家的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是这样的:农业社会到了后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经济资源在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之间的重新分配。在社会经济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农业剩余资本由农业部门流向现代部门,形成工业化发展的初始动力。同时为了满足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大规模转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份额,包括产值份额和劳动力就业份额下降,非农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就业份额上升,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人口从相对减少到绝对减少,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这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共有规律。我国的工业化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的,实施了轻工业和基础工业两个发展阶段,当时以资本有机构成高、吸纳劳动力能力弱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并没有按照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变化的普遍规律而出现合理调整,而是通过行政手段一方面强制农业部门为工业化扩张提供巨额资本积累;另一方面又人为地限制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这样使我国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被压缩在狭小的土地上为生存而苦苦挣扎,以致工业化进程推行了近50年后的今天,农业产值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下降为15.2%,而农业劳动力份额和农村人口份额仍高达50%和64%(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按户籍计算的农村人口比重为73.2%),城市化水平仅36%,造成城乡人口和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2.城乡差距形成两种社会形态和两大利益群体城市和农村的区域存在以及有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分,是世界各国固有的普遍现象,本来也不足为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和迁移,农民和市民之间的转变不存在制度上的限制,只不过是居住地点和职业分工的不同而已。而中国自1958年起实行户籍管理,加上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以及人民公社制度等形成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将我国公民区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农民与市民泾渭分明的两大社会群体。两大群体在社会身份和待遇上迥然不同,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难以逾越的鸿沟,市民成为了事实上的一等公民,而农民则成了二等公民。城市居民由于其地位身份较高,受国家保护,不但享受国家低价供应粮油、副食品,提供低租金住房,而且国家还负责安排市民子女就学、就业,并享受各种福利待遇(如公费医疗、劳动保险、养老)和补贴。而作为“二等公民”的农民长期以来被禁锢在已经严重超载的土地上,不能自由流动和进城,生产、生活等一切都由农民自己或农村集体来解决。农民丧失了公平的就业竞争机会以及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城乡之间形成两大身份不同、待遇不同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利益集团,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利益等各方面存在许多尖锐的矛盾。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形成二元结构的一些制度有所松动和改革,农民可以从事非农活动了,而且能较自由地进城务工和经商。但尽管进城农民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与周围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什么两样,但他们仍被称为农民或农民工,在城市仍没有取得合法地位,在子女上学、招工、住房以及福利待遇方面与城市居民之间巨大的差异和不平等性问题仍然严重存在,歧视农民、排斥农民的现象远未绝迹。这使广大农民的流动和积极性的发挥仍受很大影响。

由于农民进城不能取得合法身份,他们大都只把城市当作打工挣钱的驿站,大多数农民只好仍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活动,他们受教育的程度、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生育观念等都与城里人有很大的差异,如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与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不相适应,农业先进技术难以推广;他们消费观念较滞后,消费水平低,无法为城市工业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他们生育观念较为传统,多子多女就是福的想法使已经不堪人口重负的中国增添更多的人口包袱。因此,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给中国带来了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

3.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迅速发展,城乡经济联系得到增强,城乡对立有所缓和。但由于农村经济起点较低,生产力水平较低、劳动生产率较低,因此,从总体上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地区差别也有扩大之势.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由改革初期的缩小到1985年后重新扩大。1978~1985年,农村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加上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得到较大提高,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1985年与1978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61.2%,年均增长14.7%,比改革开放前的增长速度提高了12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6%,年均增长7.1%。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增长速度比城镇快1倍多,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1∶2.4下降到1985年的1∶1.80。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带动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1985年与1978年相比,农民消费水平提高了94.2%,年均增长9.9%,而同期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了47.4%,年均增长仅5.7%,相应地,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明显缩小,1985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为802元,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为347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比由1978年的1∶2.93缩小到1985年的1∶2.31。但是1985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又开始扩大。特别是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速连年递减。到2001年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为2.9倍,比1985年拉大1.1倍,扩大了61.1%,年均以3.1%的速度扩大,消费水平差距(2000年)为3.6倍,比1985年的2.3倍扩大了1.3倍。农民收入低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的扩大,使得启动农村市场以扩大内需的政策目标难以奏效。二、中国社会的人口分布在分析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的时候,除了对中国社会的二元特点要有所理解以外,还必须对中国社会的人口分布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主要特点以及未来趋势等等,均和大众传媒素养发展水平有一定的相关度。1.中国人口分布基本格局及成因中国人口分布依然是不均衡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东密西疏。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373.9人,中部地区为每平方公里154.44人,而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50.12人,只是中部地区的1/3、东部地区的1/7弱,东密西疏的特点十分明显。

从20世纪30年代胡焕庸先生发现中国人口分布的著名的胡焕庸线,即指从黑龙江瑗辉到云南腾冲的近似分割中国东部人口密集区和西部稀疏区的直线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70余年,但是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宏观格局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从表4也可看出,解放以来,西部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变化很小。1953年这一比重为23.27%;尽管1953~1964年这段时期西部地区除了四川(包括重庆)、贵州为人口净迁出外,其他省份都为人口净迁入,但由于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中东部,所以1964年西部人口比重降为22.00%;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前半期,由于“三线建设”和支边,西部地区有较大的人口净迁入(70年代末这些西迁人口开始回流,西部地区转为人口净迁出),所以到1982年西部地区人口比重增加到23.11%;从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和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地区为人口净迁出,所以到1990年西部地区人口比重下降到22.85%;90年代以后,主要是因为西部人口自然增长较快,西部地区人口比重稍稍有所回升,1995年为22.98%。从西部地区人口比重变动的原因来说,50年代以人口自然变动为主,60~80年代以人口迁移为主,90年代又变为以人口自然变动为主。不过相对于中东部的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90年代与50年代完全相反:50年代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低于中东部,90年代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高于中东部。原因是50年代未实行计划生育,中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于西部,所以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高于西部地区;90年代则是因为中东部地区的计划生育水平高于西部地区,所以中东部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西部地区。

实际上,50年来西部地区人口比重的变化是很不明显的。如果考虑统计数据的误差,即使假设数据的精度较高,误差在6%以内,上述22%~23.3%的数据变化幅度仍可以认为仅仅是误差造成的,也即没

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中国人口分布的这一稳定的宏观格局是有深刻的地理背景的。由于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而且远离沿海,在经济的全球组织中处于边缘腹地的地位,所以西部地区人口承载力比中东部地区低得多。尽管西部地区人口密度比中东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区人口对环境的相对压力已经大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生理密度(以每公顷耕地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已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密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负担的人口)不仅高于中部地区,而且高于东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高出的幅度达50%以上。正是由于西部地区人口相对压力已大于中东部地区,所以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灾害要比中东部地区严重得多。因此从人口承载力与人口压力的对比关系来说,尽管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很低,但西部地区人口超载更加严重。所以,西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不仅不能增加,相反应该降低。总之,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的格局,是完全合乎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空间组织的社会规律的,是不随人们的主观愿望改变的。从协调人地关系的角度来说,为了改善处于我国江河源头和风沙源头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我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不仅不能再增加,反而应该有所降低。

2.中国城乡人口分布特点

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的城市化速度有了很大提高。1999年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已达到30.89%。但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依然较低,仍然有近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大大低于许多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同类推荐
  • 年轻人要知道的2000个社会常识

    年轻人要知道的2000个社会常识

    20几岁,是决定整个人生格局的关键时期。对20几岁这一时期把握得好与坏,未来的人生境遇会有天壤之别。20几岁要懂的2000个社会常识,精彩揭示了做人与做事的深刻道理。2000个社会常识,荟萃名人经典,浓缩前人精华,让你的人生与众不同。一本改变你一生的智慧书,二十几岁不懂,三十岁后要悔。
  • 云影萍迹

    云影萍迹

    颜瑾师姐不善言谈,属于纳言君子一类。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贵州电视台,在做了几年记者、拿了几个奖之后,转入总编室工作,任时光荏苒。相对宁静的空间,给予师姐更多思考的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电视成为真正的主流媒体,走在媒体改革的前沿。师姐在青云山下《贵州电视》杂志那个角落清净的办公室里,静静地观察着,静静地写了一篇又一篇文章。她始终是文静的,但是在一些文章里(主要是第一辑《论文、电视杂文》部分),言语却犀利得毫不留情,指出浮躁的时代、浮躁的“电视”出现的低俗现象,呼吁影视工作者沉下心来,多些内涵之作。作者的影视评论同样是期望影视工作者抵制低俗,制作出有创意、有深度的精品力作。
  • 你才神经

    你才神经

    这是一本颠覆你世界观的非常态人群心灵访谈书。书中收集了国内最离奇的非常态人群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22个经典案例。包括透视眼、多重人格犯罪、不眠人、潜意识训练、楔齿蜥眼、世界末日论、自我变性人、灵魂存在、智商转移、心脏移植与记忆跟随、阅读强迫症、四维空间的蚂蚁、人卵说、梦境控制、预测学等许多目前科学无法解答的行为和现象。
  •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以美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理论为基础,以“权利贫困”概念中的核心要素——机会、参与和机会的失而复得为分析工具,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如下议题:第一,不同形态的贫困家庭“社会权利贫困”状态以及动态演化过程;第二,现有社会体系对贫困家庭的“社会权利”机制性排斥的表现和状态;第三,现有的扶贫政策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或方向;第四,贫困家庭和社会的连接及社会扶贫机会的增加。全书动态地分析城市贫困家庭的不同贫困状态,亦即贫困、致贫、脱贫和返贫以及其演变过程,最后着眼于已有的城市贫困家庭的相关政策,如低保、医疗、就业、教育等政策的完善和再建构。
  • 隔墙有耳

    隔墙有耳

    本稿件并非要釜底抽薪,去探讨人权和隐私等跟告密相关的问题,只是希望通过讲述告密史上一些人和事来让人们欣赏一下,这些古代肮脏的幽灵到底给他们自己和历史带来了什么,他们那种为告密而不要脸,甚至是不要命的“勇敢行为”是怎么修炼成的。
热门推荐
  • 打开棺材遇见你

    打开棺材遇见你

    我爸是开棺材铺的。可有一天我睡着了,他竟把我放进了一口棺材里。之后我每天都梦到一个好帅好霸道的男人。我本来以为他是我的白马王子,可是他却非要和我签订一个契约……否则他就会杀了我……
  • 地狱少女重拾爱

    地狱少女重拾爱

    不停地穿越,已让她成熟,高贵,优雅,学会隐忍。困惑于黑暗的可悲影子啊伤害,贬低他人沉溺于罪恶的灵魂啊想死一次看看吗
  • Q星球的最后一个人

    Q星球的最后一个人

    《Q星球的最后一个人》为“微阅读1+1工程”系列丛书之一,精选了微型小说作者(刘万里)长期创作的精品作品,集结成书。本书作者用朴实无华的笔触,从一个个温暖感人的小故事中,讲述了人间的真、善、美。情节生动,笔调幽默,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读者可以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小说的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一种新鲜的思想。
  • 落夜

    落夜

    “诶,听说等会祈少就来了,终于能见到他了!”“他好像还带了一个女伴呢!”“是啊,啊!好羡慕啊!!要是我能当他的女伴~~”话未说完,一直关闭的庭院大门打开了。“是祈少!”不知是谁叫的这一声惊动了所有人,大厅里的人安静了下来,纷纷向门口望去。一身蓝白西装衬托着那笔挺的身材,精致的面容让人无法转移目光,左耳两颗耳钉在灯光照射下反射出奇特的光芒,好似在诉说着什么…“祈少,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老爷子在前室。”跟随在祈夜身旁的男人侧身报告。“恩。”祈夜冷漠的应答,正打算起步身后却传来些许模糊又熟悉的声音,于是转身一看,是她--代号.寒。
  • 豪门情虐:总裁我爱钱

    豪门情虐:总裁我爱钱

    她与总裁大人在办公室调情,被总裁夫人当场抓奸,然后被狠狠暴打一顿,她认栽,只要总裁大人能给她钱就行。她长相美艳、身材有料,公司里有很多人喜欢她勾引她,她一一回绝,因为她已经是总裁大人的所有物,但如果有人能给她相应的报酬,她还是会和他一起去夜市喝酒聊天,至于有其他的,拳头解决,谁叫她从小都爱打架,而且还会那么一丢丢的跆拳道,一般的人还真不是她的对手。同事男的勾引她,女的鄙视她,可是谁又能知道她的苦楚,她的家里可是有5个包子要养呢···最后总裁大人冒火了:林咲肖,给我生孩子,记住至少得5个!某女默了:她是母猪吗?
  • 赖上恶男

    赖上恶男

    魂淡啊,哥哥卷款出国,年过半百的奶奶带上家当嫁人。只能喝水当饭吃的我还不够衰?还要被破门砸死,成了史上死在门下的穿越第一人。穿了就穿了呗,还要我当奴才,当奴才就奴才呗为毛还要偶倒夜香,倒夜香就倒夜香呗还不给偶工资,你说谁比我还霉?我不是什么天仙,更不是你的神,小兄弟误会了,在下唐绘羽,字纳言,是这个瑶瑟山庄的庄主.听到他说是什么庄主什么的,我的双眼的星星立刻变成了两个铜钱。快速连跪带爬的挪到他腿边,使出了林氏祖传必杀技,一把抱住他大腿开始凄厉的哀嚎我今天就血染这个瑶瑟山庄,变成历鬼,扰得这个山庄鸡犬不宁,我要变成历鬼天天到你梦里死缠着你,让你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我还要吃光你给你祖宗烧的元宝腊烛,让你成为不孝子孙。公子你怎么对得起天地良心,你老师有没有教你助人为快乐之本,对弱小要有爱心。爹!娘!孩儿不孝,你苦命的娃今天就要来找你了!”
  • 制服高冷男神1000次

    制服高冷男神1000次

    冷子凡握紧拳头暗想:唐糖你一辈子也别想逃出我的手掌心谁也不能抢走。唐糖三番几次就像逃跑不过很快就被抓回来冷子凡问我为什么逃跑因为和你在一起有压力不想和你在一起。腹黑男人说和我在一起有压力和高凯在一起就没有压力吗?呵。是。。还没说完腹黑男人的吻如雨点狂风暴雨。
  • 幻想之全能师祖

    幻想之全能师祖

    他,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权力!他,拥有着世界上最多的财富!他,创造了世界上最强的组织!然后,地球的毁灭,让他失去了所有,唯一留下的就是寄生在他身上的系统以及自己的一身强大的力量。在系统的帮助下,他逃脱了毁灭,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他,将再次征服,他就是......传说!
  • 孩战

    孩战

    生还是不生?生一个还是生两个?孩子怎么带?老人怎么养?摆在八零后独生子女面前的问题越来越多,作为中国唯一的一代独生子女,他们能应付的过来吗?他们能否在成长的道路上独立走出自己完美的人生?且看80后独生子女讲述独生子女的成长故事。
  • 消失的右耳

    消失的右耳

    外表万年冰山脸,低调又多金的国际警界偶像新星韩非一向不怎么懂得和女人相处。却在遇到记不清童年的的菜鸟警察苏沫之后变得腹黑狡诈强势霸道。一句爱与不爱从来不是你说了算震撼了她的心弦。在共同经历了数起计划周密的杀人案件之后,仿佛陷入了一个巨大的阴谋,真相渐渐浮出水面,谋杀,复仇,爱情,阴谋,诅咒..她该何去何从而他依旧陪在她的身边,时光拆不散,岁月减不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