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9700000002

第2章 百病皆从邪起—细说“寒从脚底起,病自心中生”

为什么说“寒从脚底起,病自心中生”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寒从脚底起,病自心中生”,这句话其实是对人体生病原因的最简单的概括。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其中原委,下面我们就细细道来。

风、寒、暑、湿、燥、火属于大自然中的六种不同气候变化,在正常情况下,它们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统称为“六气”,它们的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不会导致人体发病,但是当气候变化异常或者气候变化过于激烈,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的时候,“六气”就会变成致病因素,此时它们就被称为“六邪”。而在通常情况下,脚位在下属阴,而寒亦为阴邪,所以脚是寒邪侵犯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就是"寒从脚底起"。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变化被称为人的“七情”。“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在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不会使人致病,但是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续性的精神刺激下,超过人体生理调节范围,使脏腑气血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候“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七情”不仅可以引起或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还会促使病情恶化。这就是“病自心中生”。

先来说一下“寒从脚底起”:

人类很多疾病是因寒而起

在生活中,我们的许多疾病都是因为寒气入侵所导致的。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有六症之说,即寒、热、温、凉、虚、实,在这六症中,寒气排在首位,所以又有“万恶淫为首,百病寒为先”的说法。寒湿常常损耗我们的阳气,天上的太阳给大自然带来光明和温暖,失去了太阳,万物便不能生存。而我们体内的阳气如同太阳一样,如果人体没有了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生命也就要停止了。

寒气积累在肌肉里,时间长了,人们就会觉得肌肉僵直、腰酸背痛,形成肩周炎(通常又叫五十肩、冻结肩)、关节炎。寒气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侵入到经络,造成气滞血淤,影响气血运行,继而诱发各种反反复复难以治愈的病症。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驱除体内的寒湿,涵养身体内的阳气,让身体温暖起来。

再来讲一下“病自心中生”:

忧愁哀思伤五脏

中医很注重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会使人的内脏失调,反过来,五脏功能的失调也会导致情绪的异常,如心在志为喜为惊,过喜或过惊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为忧,过悲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另一方面,五脏精气功能失调,则可产生情志的异常。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等。《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就是太过于悲伤,整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至于得了肺痨,后来咳血而逝。

所以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凡是不能强求要顺其自然,处事要泰然,得意要淡然,困境要超然,总之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样我们的身心就会和谐,身体自然会健康。

中医理论有个著名的“三因”学说,它认为引发疾病的最根本原因无外乎“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个,这个说法对中医病因学影响最大,沿用至今。内因致病是情绪变化、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而致人生病,也就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最主要的就是上面我们说到的“七情致病”;而外因致病,是自然界的天气变化(风、寒、暑、湿、燥、火)而致人生病,称之为六淫,最主要的就是“外感寒邪”;不属于上面两种原因致病的为不内外因,如外伤骨折、蛇虫咬伤等。

综上所述,除去外伤骨折等意外伤害外,中医理论认为人体致病主要有这两大因素:“外感寒邪,内伤七情”。

正气充足是人体维持健康长寿的根本

中国有句俗话“黄鼠狼子专咬小病鸡”,意思就是说身体虚弱的小鸡容易遭到黄鼠狼的攻击。这句话运用到中医养生同样适用,身体强壮就是正气,黄鼠狼就好比外来的邪气,身体强壮才是逃脱劫难的基本条件。就像一个国家一样,如果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均衡、稳定、强盛的,外敌是不会侵略你的。人体也是这样,如果各方面系统功能正常,致病因素是不可能侵犯你的。这就是中医理论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就是现代医学说的免疫功能、抵抗力,存在于你的身体里。“邪”就是致病的因素。正气充足时,邪是不能侵犯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你要是得病了,说明你的正气是缺乏的,也就是说,健康到老、无疾而终的人正气充足;疾病缠身,甚至英年早逝的人正气受到了严重的损伤。

外部邪气(诸如风、燥、寒、暑、湿等)从肌表侵入腠理后发展为各种疾病。比如有的人形成风邪病,有的形成消渴病,有的形成寒热病等等。为什么同时得病的人,有的患这种病,有的患那种病呢?《黄帝内经》中以工人伐木为例,解释了这个问题。工人用斧头去砍木材,由于木材的阴阳面有坚脆的差别,坚硬的不容易砍,脆弱的容易碎裂,而遇到树枝有节的部位,甚至还会损伤斧头。同一棵树木,每个部分都有坚脆的不同,不同的树木,彼此的差异就会更大。不同的树木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还会产生不同的损伤,更何况人呢?所以说,即使有些人患病的原因是相同的,但由于自身抵抗力的不同,所患的病就有可能不同。

由此可知,我们能否健康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体内正气的强弱。那么正气的强弱是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中医理论认为正气,也叫元气,是由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的阴气与阳气。

元气虽然是先天带来的父母之精气,再加上后天的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自然之气来补充,但它毕竟是有限的,有一个定数。人活着的这些年就是不断耗散这些元气的过程,元气足的时候,人的免疫力就比较强,身体也比较健康,随着元气慢慢耗散,人的免疫力开始下降,疾病上身来,有一天元气耗尽了,也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总之,人就是靠元气活着的,元气没了,人也就死了。

总之,如果父母身体都很好,其子女的身体也会比较好,免疫力也比较强,不容易得病,但这并不代表他就可以长寿,因为还有一个后天保养的问题。如果他总是倚仗先天的那点元气,尽情地透支,寿命也不会很长。而有的孩子父母身体不是很好,先天元气没有那么充足,这样的人虽然自小免疫力低、体弱多病,但如果他知道自己先天条件不好,很注意养生,懂得养护自己的元气,也可能长寿。因此,父母的先天精气会影响孩子的身体状况,而至于能否长寿,还是要看他本人能不能好好养护体内的元气。元气是我们生存的根本,希望大家珍惜父母赐给我们的生命力,好好养护元气,不过度透支,这才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所在。

正气PK邪气,此消彼长决定健康

所谓邪气即病邪,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诸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七情内伤、食积、痰饮等等,均为邪气。

中医发病学认为,决定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正气的强弱,二是邪气的有无。人生病的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邪气侵犯人体之后,正气邪气即相互发生作用。一方面是邪气对机体的正气起着破坏和损害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正气对邪气的损害着起抗损害和驱除邪气,并消除其不良影响的作用。如果正气强盛于病邪之气,那么过不了几天,机体就会产生抗病能力,病势也就逐渐好转了。而如果邪气强过正气,人体就对病邪推动了抵抗能力,疾病也就发生了。由此可见,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而邪气凌然则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正气与邪气的相互斗争,在此消彼长中决定着人体的健康。

那么什么是助使邪气凌然于正气之上的因素呢?一般来说,除了要内养正气之外,我们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下列事项,以免助长了邪气。

1.避免“五劳”。

中医的养生之道,讲究适度、和谐。不可过度,过度则有害无益,具体说就是“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也是对“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一个具体说明。

久视伤血。是指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用眼视物,不但会使其视力下降,还会导致人体“血”的损伤。因为肝主血,人的视力有赖于肝气疏泄和肝血滋养,故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所以眼睛过度劳累会损伤肝脏,进而影响血的调节;久卧伤气。是指人如果是只躺卧不运动,人体内的气脉就运行不起来,就会伤及人的肺气;久坐伤肉。久坐其实伤的是脾,在办公室里经常会遇到这种人,他就喜欢坐着,从不起来走走,非常的懒,能坐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这样的人其实脾湿已经非常严重了,由于不爱运动,脾的运化功能非常差,才会出现这种状况;久立伤骨。久立其实伤的是肾,因为肾主骨,如果老站着的话,就会伤及肾,腰部、腿部就会出现问题;久行伤筋。久行其实伤的是肝,因为肝主筋,过分劳累和运动就会伤及肝脏,肝脏就会出现问题。

2.远离“七伤”。

在中医学里,有“七伤”之说,那么,什么是“七伤”呢?“七伤”是忧愁思虑伤心,大怒气逆伤肝,寒冷伤肺,大饱伤脾,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恐惧不节伤志,风雨寒暑伤形。总的说来,这些均为诸虚百损之症,也是导致邪气凌然的关键因素。

忧愁思虑伤心、大怒气逆伤肝和恐惧不节伤志,都可归于七情过激致病,这点我们在下文中会详细解说。寒冷伤肺。我们现在太多人不顾及自己的身体大量喝冷饮,这样对肺气的伤害是很大的,而且也伤胃。有一些孩子脸上有痤疮,就是因为过度喝冷饮造成的;大饱伤脾。一个人如果吃得过饱就容易伤脾,脾的运化功能不好了,就会伤及身体;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如果行事频繁或者久坐湿地就会伤肾。所以在办公室感觉疲惫的时候可以伸懒腰,这样对调动身体的气机是非常有好处的,这是因为双臂向上伸拉的是胆经,胆经是生发之机;风雨寒暑伤形。如果一个人不根据气候变化来改变穿衣,那么对他的形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有些女孩子有时候觉得小腿肚比以前粗了,其实就是因为经常不保护好腿部,让其受寒,为了抵御寒冷,更多的脂肪就会积聚在腿部。

总而言之,“五劳”与“七伤”是助长邪气的主要因素,我们要避免邪气的入侵,就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思虑有节、冷暖适度,以免给邪气以可乘之机。

同类推荐
  • 拔罐、刮痧、按摩全集

    拔罐、刮痧、按摩全集

    拔罐、刮痧、按摩是中医健身的集中重要实用疗法。它们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简单,因为人体的穴位有几百个,针灸、拔罐、刮痧和按摩的具体方法也有几百种,把握不好二者之一就会使疗效大打折扣,甚至会给自身或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 美食与保健——高血压食疗谱

    美食与保健——高血压食疗谱

    本书主要针对生活中患有高血压病群体的食疗菜谱:一是高血压食疗素菜谱;二是高血压食疗荤菜谱;三是高血压食疗粥菜谱;四是高血压食疗汤菜谱;五是高血压食疗主食谱;六是高血压食疗素药茶;七是高血压食疗素药酒
  • 厨房里的用“药”手册

    厨房里的用“药”手册

    本书包含了谷薯类、蔬果类、肉蛋类、坚果和豆类等11大类食物的营养知识与购储技巧。
  • 手到病除

    手到病除

    流传五千年的自然疗法,寻常百姓家的终身医生,《手到病除:手部健康疗法手册》,按摩师的实用教科书,家庭保健首选读本,全书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手部保健按摩的作用机理,以及常见疾病的手部按摩疗法,并配以大量图片,使读者更直观、更明了地学习和掌握各种手部按摩技巧。利用本书的指导方法,便可有效地驱除病魔,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随书附赠手部穴位图。
  • 黄帝内经与四季养生

    黄帝内经与四季养生

    在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时候,大家都会想到孔子、老子等人,很少有人想到黄帝。事实上,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就是从黄帝算起的,而且黄帝给我们留下了《黄帝内经》,它与《山海经》、《易经》并称为上古时期的三大奇书。《黄帝内经》这个书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方伎略》中,有“黄帝内经十八卷”的记载。《黄帝内经》从结构上分为《素问》和《灵柩》两部分,各九卷。《素问》主要是对生命的体质、生命的本质追问,是黄帝与岐伯等臣之间在进行的发问、探讨。灵柩,就是说神灵的关键,生命的枢纽。
热门推荐
  • 雪涟汐

    雪涟汐

    爱,几经无奈,尘雪落尽之时,世间的美,离落了太多,太多……
  • 无量星神

    无量星神

    心茫茫,路何方?我老天你即让我活下来,就不该将我锁在这片天空!我,要寻找!要找到那消失的过去、找到那迷茫的未来
  • 圣剑情缘

    圣剑情缘

    落花无情人有情,花谢花开葬剑吟。古往今来无论人神鬼妖魔都难逃情结,纵使翻天覆地,称霸一方,最难称霸就是情心。
  • 青春无悔,不说再见

    青春无悔,不说再见

    青春,是跑道上挥洒的汗水;青春,是阳光下美妙的邂逅;青春,是夕阳下的欢声笑语!见证我们美好的青春!(文中有条理不清的,请见谅)
  • 都市极品咒帝

    都市极品咒帝

    看谁不顺眼?无需动手,只需一句话就让他倒霉!小戒指在手,爱谁谁!
  • 2011年度微型小说排行榜

    2011年度微型小说排行榜

    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掩映之中,一个小村庄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带的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就连我们的向导,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我们惊喜地走了进去。小小的村落,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敞开着的。最后,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我们想在这里补充点物资。小店里只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品卖:盐、酱油、一两种劣质烟、坛装的老白干……都是村民们需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补充的矿泉水和方便面,竟然都没有。店主解释说,矿泉水,村民根本不需要。方便面?那么贵的东西,小村可没几个人吃得起。
  • 海天一梦

    海天一梦

    穿越,为什么别人一帆风顺,她却到了1800年后?2012,世界末日。一个普通的女大学生,在一次意外中重生在1800年后。修真,为什么到了她名下就是苦命又无聊。为什么帅哥看到得不到?刚有进步,却发现自己早就陷入一场惊天骗局。到底是为什么?前世,海天阁。到底是如何?圣界,为什么充满疑云?那个声音到底又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金簪又是属于谁?倚瑶。到底这又是什么?海天一梦。原来一切如梦似幻,又真实存在。那么梦醒又在何时,又何去何从?
  • 生于侯门

    生于侯门

    重生为候门大宅中不受欢迎的六姑娘。凭空多了个指腹为婚的夫婿。眼瞧就到嫁人时。徐然素拿出十二分斗志,不悲不怒,为明日悄悄筹划,同时暗暗安抚戒告自己:福祸相倚,乐天知命。候门似海,步步为赢。
  • 乱世妖狼行

    乱世妖狼行

    乱世起,群雄出。宗门并立,九国争霸。这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同样是最残酷的世界。一头白狼该是背负了怎么样的使命来到了这里。它不知道,就如它不知道,这是福还是祸。
  •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主要取材于唐朝太宗时期,著名僧人唐玄奘受皇命上当时的天竺,即现在的印度,去取佛经。本书故事就是以此心怀慈善,身体又柔弱的唐僧为主要人物之一,他在神通广大、会七十二变武艺的孙悟空,偷懒、好色成性但力气满身的猪八戒以及诚厚老实、忠心耿耿的沙悟净的保护下,降妖伏魔,历经七七四十九难,成功完成皇命,取回真经,修成了正果。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