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08100000027

第27章 学术论证的逻辑和技巧(2)

论题与论证的不一致,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那就是形式逻辑所说的“转移论题”。在常见的论争性质的论作中,最容易产生这种逻辑错误。科学史上十分著名的“牛津大辩论”中,就有一个“转移论题”的典型例子: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观点,以科学的理论动摇了宗教的神权论,牛津主教威尔伯福斯(WiLberforce)扬言要“打倒进化论”,作了一次疯狂的演说,他如此阐述自己的观点:“按照达尔文的观点,一切生物都起源于某种原始的菌类,那么我们人类与蘑菇就有血统关系了。那所有的萝卜品种都可以变成人。这是可信的吗?”他还刻薄地质问进化论的拥护者赫胥黎:“你是相信猴子为人类祖先的??那么请问你,你自己是由你的祖父、还是从你的祖母的猴群中变来的?”很明显,威尔伯福斯主教对进化论一无所知,把生物界几千万年的发展进化,看得同魔术师手中的变戏法一样了。这种以无知来任意转移论题的做法,不过是一种耍赖式的、垂死的诡辩罢了。

对于善意的论者来说,转移论题通常是由于某些类似的概念发生模糊或错觉所造成的。一位大学生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拟了这样一个论题:《对文艺阶级性特质的再分析》,文章这样论述道:

任何事物都是可以一分为二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文艺的阶级性特质也是可以一分为二的,有的文艺作品固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比如《国际歌》),但是,许多山水画一类的艺术作品,什么人见了都觉得赏心悦目,这样的作品显然就是没有阶级性的。

这段论证主要的逻辑错误,就是转移了论题。首先,它把作为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一分为二”,运用来对同类事物进行机械划分,这是对“一分为二”作了望文生义的曲解;第二,它把“文艺”这一论述对象转移为“艺术作品”,继而又转移为歌曲(音乐作品)和山水画(美术作品),用山水画的美感作用这一基本特征,来否定文艺具有阶级性特质这个一般事实。这样的论证,当然不可能产生逻辑力量。

无论随意缩小概念的外延,还是随意扩大概念的外延,都会产生“以偏概全”的毛病。又如,一篇《关于扶贫资金流向的调查和质疑》的论文习作,根据较为具体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扶贫资金使用中出现的“贫而不扶、扶而不贫”现象。应当说,这是很有价值的。如果将写作过程实事求是地引向深入,具体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论文就会更有价值。但作者并没有这样写,而是匆匆收束,提出这样的结论——“再这样‘扶’下去,扶贫资金不是都装进腐败分子进行个人交易的钱袋里去了吗!”全面地看问题,我国政府扶贫工作的成就是世界公认的事实。当然,“扶而不贫”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的。但是,如果将这种个别现象随便放大,得出以上的结论,则又走到了违背事实的极端,使立论走向谬误。

保持论证和论题的同一性,要求人们在确切地把握论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同时,在整个论证过程中,必须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论证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判断必须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和转换。

四、必须保证前提和结论的真实性

逻辑推论中的前提,在论证行文中被称为论据。保证前提和结论的真实,就是要求我们所采用的论据要实在,不能有半点虚假;论点和结论必须建立在充分可靠的论据之上。这个道理似乎很容易理解,但是,作为学术论文的立论依据,它同世界上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具有自身的多种侧面。立论者如果不准确地把握论据的各个侧面,在使用过程中找准论据的“着力点”,常常有可能得到事与愿违的立论效果。

不少写作教科书在论述“选材”的“典型性”时,经常沿用一个著名的写作实例,这个实例就是夏衍先生《野草》中的—段话:

人们头盖骨结合的非常致密,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都没有成功。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与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很明显,夏衍先生想用这个实际例子来说明“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并进而证明“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可是,让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个例子最基本的内涵,是在于表现种子力量的“大”么?显然不是。这个例子的本来意义,在于表现人们对种子萌发时所产生的特殊力量的“妙用”。稍有力学常识的人都明白,一般常见的机械力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人的头盖骨分开来,只是难于“完整地分开”。这是由于机械力的方向是单一的,机械力的释放形式又是突发性的,它们很容易破坏头盖骨各个部分的“完整性”。而装满头盖骨的种子,萌发膨胀的力由内向外成放射状,并且是逐渐增大的,再加上均匀的受力分布,自然可以将头盖骨“完整地分开”了。显然,这个例子的“着力点”不在于说明力量的“大”与“小”,而在于说明如何对受力作用进行巧妙应用。因此,它无法确立作者文章中所要证明的“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这一观点。尽管前提是真实的,却得不出作者需要证实的结论。这种逻辑错误,一般来自作者的疏忽,即没有准确地把握好立论依据的本质特性,论据的“着力点”没有找准。一般说来,运用自然现象和规律来证明社会道理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自然知识和科学规律的本质属性。只有这样,作为论证材料的“着力点”,才能准确无误地选择和把握清楚。

前提与结论相违背的另一种情形,是随意编造前提。作为立论的前提,一定要有充分可靠的根据,经得住推敲,绝不能为一时立论的需要而凭空编造。宋代的诗歌品评家洪迈在谈论王安石七言绝句《船泊瓜洲》时,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选用过程作了种种附会:作者最初用的是“到”字,觉得不好而改为“过”字;后来又改为“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以此作为荆公善于炼句用字的证据。此后的诗歌品评、写作技巧之类的文章和著作,一谈到修改,谈到炼字命意,总喜欢引用洪迈的这段话作为论据,以为“绿”字的动词用法为王安石所独创,借此证明文章修改过程中苦心炼字炼句的必要性。当代学术大师钱钟书先生对此提出过精辟的见解。钱先生的《宋诗选注》,在列举了洪迈的说法之后如此分析道——

但是,“绿”字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见而亦屡见: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何日至?已绿湖上山”;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于是发生了一连串的问题:王安石的反复修改是忘记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他的选定“绿”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最后想起了唐人诗句而欣然沿用呢?还是自觉不能出奇制胜,终于向唐人认输呢?

王安石的学力深厚,是历代学人所公认的事实,况且,他还有过数次编选唐诗的经历,不可能连唐人的上述诗句也没读过。可见,洪迈《容斋续笔》中的话,不过是为了品评的需要凭着猜想编造出来的。值得指出的是,此类情形在前人对诗文的品评和注疏中随处可见,例如历代对《诗经·关雎》的注释,就极尽笔墨歪曲原作的爱情主题,将其附会为一首“周公求贤”的说教诗。现代人如果对这一类以封建卫道观念诠释文学的方式缺乏警惕,随意引经据典,将这些被曲解的内容用到学术论证中,就难免产生出一些貌似严谨的学术笑话。

分论点与结论不协调,是前提同结论相违背的又一种表现。相对于结论说来,服务于结论的分论点实际也是一种前提。作为前提的每一个分论点与推论所得的最终结论一旦发生抵触,就说明二者必有一方不真实。例如,《美的历程》中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的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可是,在为这个观点提供论据时,作者又提出了这样一个分论点:“在(道家)这些似乎神秘的说法中,却比儒家以及其他任何派别都抓住了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因为“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的创造非认识的规律”,“而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审美规律”。依照这个前提,道家就突破了作为儒家的“补充”的地位,占据了中国美学发展史上起主导作用的地位。如果我们承认这一前提是真实的,那么把“儒学”当作是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学派这一主要观点,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严格地讲,这个矛盾的根源并不是来自作者思维过程的缺失。这个矛盾的存在,正好暴露了我们对传统文化遗产历来存在的认识偏颇:多年来人们一直未能对思想史和艺术史作出确切的理论界定,而是用所谓“文史不分家”、“政史合一”、“文学的政教色彩”之类的语言,来描述前人的文化遗产,对其未作科学的划分和周密系统的研究。因而,也就未能把在中国思想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儒学”,和在艺术创作方法史上起主导作用的道家美学精神,放在各自的领域里进行客观评价。所以,在立论中发生了以上冲突就成了无法避免的问题。

以上的三个实例,第一个是前提与结论不对号,互相脱离,由于材料运用没有找准着力点,得出了不真实的结论;第二个例子结论真实(即写作应当注重遣词造句),前提却是虚假的;第三个例子的前提(分论点)是真实的,结论却并不真实。可见,在学术论证中要确保前提和结论的真实,是一件颇费功夫的事,不认真思考、反复推敲,是很容易出差错的。名家尚且如此,一般的人就更要重视了。

只有熟练、清晰地掌握学术论证的逻辑方法,才能使我们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不断提高辨别能力,使我们能比较直接地寻求到最切合立论需要的前提材料,为自己的论文写作,设计出最切合论题要求的逻辑结构。

安排论证逻辑结构的技巧

一、安排论证逻辑结构的一般规律

毛泽东同志说过:“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讲求作品的结构,是人类文化史发展中的重要内容,物体图像的比例分割、事物关系的有序性,构成了艺术哲学的核心内容。苏轼在谈到自己文章运笔的体验时认为,写作应当“随物赋形”,“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自评文》)其意思就是说,文章的结构(形)应随着表现对象(物)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就需要寻求最适当的表现方式,才能使文章自然和谐,构成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结构。苏轼的说法,也许过于诗化,不好确切把握;刘勰的概说,就十分富于理性,更切合学术论文结构安排了。刘勰认为,文章结构的实际内容和基本目的在于:“总文理,统首尾,定于夺,合涯际,弥沦一篇,使杂而不越(乱)者也。”(《文心雕龙·附会》)在这段话里,刘勰把文章结构的目的概括为:统率文章的逻辑联系,连接首尾段落,决定材料的取与舍,严密各段落间承接转换,使全篇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使内容丰富而又显得不散乱。刘勰的文章结构理论,体现了很高的逻辑思维水平和杰出的理性概括特征。

抽象的写作理论,多少都有点过于简单或过于神秘的色彩。因此,当我们面对写作的实际操作时,总要借助文章高手的经验之谈,帮助我们认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步骤,来组织一般学术论文的逻辑结构——

应该按照你研究的过程来引导读者的思路,你怎么研究的,就怎么写,从头讲起,引导读者逐渐深入,逐渐到你的结论上来。

......写科学论文,一般的地方要很扼要的讲。相反,在你发明的地方,在你如何得出结论的地方,要讲得很详细,要讲透。不详细,就不能深入,没有价值,也说服不了人家。

(王力:《谈谈写论文》)

王力教授的这个办法,不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而且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通过学术论文发表新的成果,不容易被别人接受,所以,学术论文写作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能够说服读者接受作者的学术观点。不讲透彻,不写深入,势必难以表现论文的价值;而写透、写深的学术论文,总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一般的读者读起来不免要费力气。因此,作者必须主动地“按照你研究的过程来引导读者的思路”,这是最切合认识规律的论证方法的选择,因为这种选择易于发挥学术论文循循善诱的思维特性。据此,作者“研究的过程”体现在论文之中,就成了论文(亦即“结论”)的思考和推论过程。同本节的标题挂起钩来,这种过程便是“论证的逻辑结构”了。

由此看来,我们在讨论“安排论证逻辑结构的技巧”这问题时,首先就必须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思考方式。日本学者庄司和晃把这种思考方式,精辟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情绪的思考”,在这个阶段中,研究者主要是凭借经验和直觉来思考,这一阶段的思考在于发现问题,寻求大致的科学命题;第二阶段是“比喻的思考”,在这个阶段中,研究者主要是运用类比和联想的方式来帮助思考,通过各种假定和比较,估价论题的真实性,并为它寻求各种依据;第三阶段是“原理的思考”,即运用科学的法则和原理,验证作者的理论思维成果,证明结论的真实性。从这个流动的思考过程和鲜明层次之中,我们不难发现:论证的逻辑结构并不神秘,它和我们的认识步骤和规律,是循着相同的思路演进的,我们完全可以认识并掌握它。

二、安排论证逻辑结构的分类说明

虽然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程序具有共通的规律性,但是,由于研究对象、讨论方式不尽一致,在具体写法上就必然有所区别。为了便于认识,我们再从学术论文分类的角度,对各种类型的论证结构进行一些简明的分析。

人们初涉学术研究,初写学术论文,最好的办法是从“讨论”和“争鸣”开始,即阅读他人的学术论文,倾听他人的学术报告,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新的认识,有了想表达自己意见的欲望,于是开始动手写作。这样的学术论文,通常有三种类型:(1)基本同意别人的意见,受论文或报告的启发,在别人立论的基础上,自己从新的角度提出补充,阐述自己的独特感觉和见解,借以丰富原有论点;(2)不同意他人的论点,使用新的材料,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涉及新的探讨领域,得出不同于他人的研究结论;(3)发现他人的论文中尚未论及的新问题,根据自己掌握的一系列新材料,进行更为全面的论证,确立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同类推荐
  • 诺贝尔传

    诺贝尔传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奖的创立人。本书主要叙述了他的一生。
  • 三字经品读

    三字经品读

    我们编辑的这套《国学小书院》包括《论语心得》、《三字经品读》、《千字文解读》、《幼学琼林解析》、《千家诗赏析》、《唐诗鉴赏》、《宋词鉴赏》、《元曲鉴赏》、《孙子兵法释译》和《三十六计释译》等10册内容。本套丛书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引导青少年学习国学,掌握国学,热爱国学,直至将其发扬光大,辉耀千古。它是青少年学习国学的最佳版本,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 初中化学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初中化学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收录了初中化学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42例,具体内容包括《〈空气〉说课稿》、《〈水的组成〉说课稿一》、《〈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二》、《〈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说课稿》等。相信通过学习感悟撰写者教学理论、钻研教材、研究家法学法,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路和做法,会拓宽您的视野,启发您的思维和创意,便您的课堂教学更轻松、更高效!
  • 快乐心灵的励志故事

    快乐心灵的励志故事

    本书是从《文汇》杂志的征文活动中选拔出来的优秀篇目,故事精彩,寓意深刻;文章被划分为若干类别,读来赏心悦目,令人心情舒畅。
  • 语文新课标必读-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语文新课标必读-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SydneyPorter),1862年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师家庭中。他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热门推荐
  • 笑揽美人回人间

    笑揽美人回人间

    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只想娶到一个美女当老婆。谁料,他却有一个拥有神秘身份的亲哥哥。于是,一个震惊三十六天的布局从他身上展开……天界:春秋大陆神秘七绝:九狱山,狱狱惊险;仙魔一念间,处处诡异;遗落仙涧,府府有宝;荒芜深林,白垩山脉,天外仙境,探险无限……
  • 神的语言

    神的语言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这个世界中人们使用储存了神的语言的记忆体,化身三千,遨游天际。
  • 海棠花下

    海棠花下

    基于剑灵背景原创出的故事,在绿明村和江流市中反复徘徊,讲述少女灵川为了追求自由淳朴的生活来到绿明村并邂逅饭馆杂工南岳的故事。故事篇幅不算过长,但多次留下空白给与读者想象空间。
  • 回到三国当黄巾

    回到三国当黄巾

    世人,可老子好死不死穿越到三国,穿越三国就穿越三国吧,我琢磨着脑子里的历史不少,抱抱刘备曹操大腿足够混的不错,但被三国群雄专用刷经验值的黄巾军看上是啥情况,哭,我能不答应被张角选成继承黄天之志吗,能打个商量先放过我吗?不能!
  • 比悲催更悲催的仙妃

    比悲催更悲催的仙妃

    我是仙妃,我是一个无人知道的仙妃,我是一个魂穿而来无人知道的仙妃。我的男友是仙皇,我情敌的男友是魔帝,我情敌的现男友是我的前男友,我的情敌是妖王……
  • 阿德勒谈灵魂与情感

    阿德勒谈灵魂与情感

    人类对其环境所做的改变,我们称之为文化。我们的文化就是人类心灵激发其肉体所做的各种动作的结果。依我看来,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地位增进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自己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奉献乃是生活的真实意义。假如我们在今日检视我们从祖先手里接下来的遗物,我们将会看到什么?他们留下来的东西.都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 我的无盐皇妃

    我的无盐皇妃

    本是一位绝色美人,却偏偏右眼角有一块拳头大小的印记,落在脸上。拥有绝世无双的面容,却不能现于世。是美,是丑,是喜,是忧,只在一念之间,只要她快乐,又何必顾及其他呢?嫁进宫中这样的福气真是没几个人消受得起,她可不想被关在那大笼子里。她出逃,她抗争,但却只能成为争权逐利的牺牲。
  • 偷窃美人心

    偷窃美人心

    葛全是神盗门的大弟子。从他十二岁开始,每日都苦练神盗门的偷术,他的技艺已经练得如火纯青,可师父总是不让他出师。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他隐身在普通的高中里做一名普通高中生。他以为到十八岁时将得到师父的认可,没想到得到的却是师父的死讯!为了报仇,他开始了偷窃美人芳心之路,为了找寻师傅的线索而混迹花丛……
  • 一剑乱天机

    一剑乱天机

    她本是笑容明媚,慧黠灵动的无忧少女,奈何造化弄人,一朝穿越,等待她的竟是这样沉重的使命。族姐暗害,母亲疯癫,她筋脉寸断,跌落无回之谷。因祸得福,习得三煞鬼剑,看她如何回归,一了恩仇。先师遗命,回归之愿,她一路前行,天魔宫前,雪山之巅,她墨发飞扬,三煞鬼剑,剑指天阑……天机乱,生灵将覆,天宫出,鬼剑纵横。是谁的手,掌这天下棋局?是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以天下人血祭天魔?天宫魔典,引血雨腥风。天下江湖,谁主浮沉?
  • 神兵乱舞

    神兵乱舞

    不灭剑界的绝世剑道天才渔阳,持荒古魔剑含恨自刎,却被命运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附身在一个与自己同名同姓的少年身体中。先死而生的渔阳注定崛起,他是否真的能够再回不灭剑界呢?一切的一切难道都只是巧合么??还是有一只命运之手一直都隐藏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