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08100000030

第30章 学术论文分类选评(1)

理论学习和方法训练的目的,都在于应用。从别人的思想方法中,感受科学理论的魅力;通过别人的研究过程,领悟方法应用的技巧;在别人智慧凝聚的成果中,品尝得失苦乐的收获。这是技能学习的方法,更是经验积累的途径。

本章内容,通过哲社、经济、文史、教育、数理、生化六大类型的学术研究成果的选评,帮助我们从中领悟学术论文写作方法实际应用的规律和技巧。

选评这些论文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我们了解一篇学术论文可能达到的立论目标和难以避免的思维局限,从而破除畏难情绪和迷信观念,树立信心,大胆投入学术论文的写作实践。

[教学提示:根据专业特点,可选择2篇论文和选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建议将“教育类”论文及选评材料作为必学篇目。]

哲社类论文选评

一、例文

朱子思想的终极关怀

摘要:文章对朱子思想的终极关怀及其现代启示进行了初步探索。朱子提出,一物各具一太极,圣人是己与天为一,从而建立了自己独步千古的形上学,表现了深邃独到的终极关怀。在当今人类应对空前严峻的生存挑战之时,朱子思想的终极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朱子圣人太极终极关怀

朱子思想博大精深,平实恢宏,综罗百代,影响广远。史称朱子“绍道统,立人极,为万世宗师”,“孔子大圣,朱子大贤。道德事功,不甚相远。”钱穆先生曾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然而,八百多年的盲目推祟、歪曲利用和感性抨击,极大地扭曲了真朱子。这就使我们很难平和公允地理解朱子。尽管如此,面对朱子这样一位卓立乾坤的思想巨人,面对其丰赡精湛的思想财富,又有谁能保持无愧的沉默?本文即试图以一种力求平允的为学态度,对朱子思想的终极关怀及其现代启示作一初步探索。

按照一般的说法,朱子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是理。这样说并不错,但也不全对。应该说,在不同语境中,理、太极、道、心、天理等皆可以是朱子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

“太极是朱熹易学和哲学中的最高范畴”。朱子对太极这一范畴给予了空前的重视。这可能与他极重视“易有太极”一节有关;也与他极推崇周子《太极图说》有关。

陈荣捷先生指出:“太极的概念对朱熹则是必不可少的。”朱子赋予太极以至高无上的本体论地位和丰富精湛的思想内涵。在朱子那里,太极是宇宙“本然之妙”,“形而上之道”,是宇宙的本原,造化的源泉。他说:

圣人谓之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万物之根也。若无太极,便不翻了天地?!

太极作为宇宙的本原,“是个一而无对者”,是宇宙谨严秩序、万物生生不息的终极根据。它是至高无上的,但却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恰恰相反,太极是超越而有内在的,它与宇宙万物是不离不杂、似二而一、似一而二的,它“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在万物之外而未尝不行乎万物之中,它的存在是离不开天地万物的,天地万物之中皆“自各全具一太极”。朱子就此指出: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因其极至,故名曰太极。

朱子以程颐“理一分殊”的命题,甚至借用佛教华严宗、禅宗“月印万川”的名喻,来说明其“一物各具一太极”的思想:

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

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

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一物各具一太极”,这一思想极为可贵:一方面,它充分肯定了宇宙万物存在的独特意义,和每个人生存的至上价值;另一方面,它又在说,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内在于天地万物的,它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最终依据,是每个人生存的形上支柱。这种思想,一方面是其理论内部的必然要求,是哲学自身逻辑发展的历史结晶;另一方面则表现了朱子令人难以企及的形上学视野和深邃独到的人文关怀。

在朱子那里,太极作为宇宙本原,又具有其鲜明的道德属性。他说,“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底表德。”就是说,太极是使宇宙万物日益臻于完美至善的终极依据和动力。可见,朱子“这种学说是要为儒家传统的性善论进一步寻求本体论的支持”。

不仅如此,因为“朱熹哲学的真正目的在于解决人的精神生活问题......他的哲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心与理一’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对太极进行了阐发后,朱子又对心这一范畴给予了充分关注,认为太极和理须由心来体认和确证,没有心,也就无所谓太极和理,提出“心包万理”,“心与理一”。这便是朱子的独到之处。他说:

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出者也。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故能极其心之全体而无不尽者,必其能穷夫理而无不知者也。既知其理,则其所从出亦不外是矣。

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不能存得心,不能穷得理。不能穷得理,不能尽得心。

在朱子看来,“万古长空一片心”,心是人亲证宇宙本体、体悟人生极境、洞察万化玄机、优游世间风云的先天灵明,是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理与天地万物不可或缺的体认者。没有“她”,谁去颂扬宇宙的谨严秩序、自然的壮丽神奇?谁去欣赏澄明的星空、浩瀚的海洋、圣洁的莲花、绚丽的朝霞?宇宙万物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朱子提出“惟心无对”,心与理“本来贯通”,“理无心,则无着处”,“心之神明,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因此,刘述先先生说,“由于朱子思想内部的要求,必须把心当作他的哲学思想的枢纽点。”朱子进一步说道:

人者天地之心。没这人时,天地便没人管。圣人能赞天地之化育,天地之功有待于圣人。

在这里,朱子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充分肯定了人存在的至上价值,尤其高度称颂了圣人成己成物、“继天立极”的神来智慧和卓越才能。这与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的思想并无不同。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那种认为程朱与陆王水火不容的普遍说法是有很大问题的。

在朱子之前,程颐已提出,“大而化,则己与理一,一则无己”及“圣人与理为一”,李侗也有“理与心为一,庶几洒落”的命题。朱子继承了这些思想,也强调指出,为学的最高目标不是对于客观事物知识的了解,而是要达到“心与理一”、“默与道契”、“与天为一”的理想人生境界。他说:

人之所以为学,心与理而已矣。心虽主乎一身,而其体之虚灵,足以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物,而其用之微妙,实不外乎一人之心。......天之未始不为人,而人之未始不为天也。

心与理一,不是理在前面为一物,理便在心之中。心包蓄不住,随事而发。

圣人是人与法为一,己与天为一。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天人本只一理。若理会得此意,则天何尝大?人何尝小也?

人与天地鬼神本无二理,特蔽于有我之私,是以梏于形体而不能相通。大人无私,以道为体,曾何彼此先后之可言哉?

虽然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即天地之心”,但是,由于“此心多为物欲所陷了”,因而要达到“与天为一”的理想境界,关键是要“扫去气禀私欲,使胸次虚灵洞彻”,以体认“天地间非特人为至灵,自家心便是鸟兽草木之心”,自己与天地万物本是一体,天地万物皆是与自己休戚相关的生命存在,如此,即可达到“与万物为一,无所窒碍,胸中泰然”、“见得万物与我为一,自然其乐无涯”的高峰体验,臻于“此心廓然无一毫私意,直与天地同量”的人生极境,从而,小我之有限、短暂,便自然跃迁为大我之无限、永恒,人的本质需要和至上价值因之得以实现。朱子及宋明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也应从修养论这一视角去把握,才不至于有太大偏差。

朱子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仍然循循善诱地启发后学说:

为学之要,惟事事审求其是,决去其非,积集久之,心与理一,自然所发皆无私曲。圣人应万事,天地生万物,直而已矣。

就是说,为学须以“决定是要做圣贤”为“第一义,便渐渐有进步处”,然后专心攻读,丰富阅历,淡泊宁静,勇猛精进,而且“须是胸次放开,磊落明快”,及至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样,便自然臻于“己与天为一”、“心与理一”的人生极境。因而能够以率真自然之天性,从容应对变化无穷之世事。

至此,朱子通过对宇宙人生的深切感触,和对太极、理、心等范畴的独到阐发,成功建立了自己独步千古的形上学,因而从世界观的高度,为儒家的理想人格、最高修养境界和伦理道德学说提供了理论的根据。

当今人类正面临空前严峻的生存挑战,这就使得每一个人都常常处于恐惧不安、焦虑忧闷的状态之中而又无可奈何。朱子思想的终极关怀对当今人类抚慰紧张心灵并早日超越生存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评析

《朱子思想的终极关怀》是一篇优秀的中国哲学史论文。论文虽仅3000余字,却在全面把握当代朱熹哲学思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朱熹哲学思想的精华——“太极观”和“心包万理说”,运用现代哲学与人文科学交融的视角,充分挖掘朱熹哲学思想启发人“从容应对变化无穷之世事”的进步意义,从而肯定其“终极关怀”的超越历史的认识价值。

纵观全文,仔细体味,论文有两个主要优点:一是选题角度新颖,有较为深厚的学术含量朱熹是我国中古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谈论中国哲学史问题不可能绕开他,然而也很难面对他,正如作者所说,“八百多年的盲目推崇、歪曲利用和感性抨击,极大地扭曲了真朱子。这就使我们很难平和、公允地理解朱子。”朱子太复杂,研究朱子的眼光和视角太纷繁、太迷离。

但是,作者并没有躲避艰难,在纷繁、复杂和迷离中毅然决然地选准了朱子,而且开掘的“面”确定得很科学,只论朱子哲学思想中作者以为最为精华的两个“点”——“太极论”和“心包万理、心与理一”说。而且,并不是从哲学史源流的角度去全面分析两个概念的继承、内涵以及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贡献等纯哲学史问题,而是仅仅从哲学思想内蕴与人类生存挑战的关系入手,将哲学范畴和人文意识巧妙地结合起来,集中论述朱子思想对人类所产生的“终极关怀”作用。这种选题方法,既符合“选题要严,开掘要深”的标准,又符合注重学科交叉、拓展学术视野的创新性选题原则。让人一看论题,就能感觉得到其中可包含的学术容量。

二是材料充分,论证的“前沿性”特征突出。

3000多字的短文列举了4则摘引文,除朱熹的原著外,还引用了钱穆、朱伯、陈荣捷、陈来、蒙培元、刘述先、江永、郑万耕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学者遍及海内外,其成果均为近期成果。以这些系统的新成果作为本文立论的铺垫,使论文显示出鲜明的“前沿性”特征。

不仅如此,论文还引述到朱熹故乡江西省的《婺源县志》,尽管其中史料并无太大的学术价值,但足以让读者感到广征博引、论证严密的学术魅力。

当然,论文也并非无懈可击,细致分析,论文有两个需要改进的方面:

1.论题表述需要作更严格的筛选

原作论题为《朱子思想的终极关怀》,依照这个命题所包含的逻辑联系,“终极关怀”成了“朱子思想”主观具备的功能,就是说,朱子在阐述自己哲学观点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要发挥“终极关怀”的人文作用了。这当然是不可信的。主观意识是一回事,客观作用又是一回事,二者是有区别的。应当说,本文结论中说到的“终极关怀”,是朱子哲学思想在当今社会所产生的客观影响;更准确地说,这种“终极关怀”,是本文作者从朱子哲学思想的某些内涵中所体验到的。因此,如果对论题进行更严格的筛选,在“终极关怀”之前加上“隐涵”或者“蕴含”二字,将论题更改为《朱子思想中隐涵的终极关怀》,就会更贴切一些。这样修正论题,不仅使论题同结论完全保持一致,而且能使论题同论述的主体——“朱子思想”的实在内涵保持一致,从而使论文产生更辩证、更科学的立论效果。

2.论证方法过于单一

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只有一种,自始至终用的都是“引证法”——引用权威人士的研究成果给朱子思想的阐释定位;引用朱熹的哲理表述反复论证“太极观”和“心包万理、心与理一”说的具体内涵。而对“终极关怀”的含义和价值却未进行必要的阐述。

因此,作者推出论文的结论时,显得过于匆忙:“朱子思想的终极关怀对当今人类抚慰紧张心灵并早日超越生存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姑且不论朱子思想有无这种“重要意义”,单说这种“重要意义”的具体发挥,是要凭借哲学的彻悟和心理的调节才有可能做到的。也就是说,作者领悟到了“朱子思想的终极关怀”,但却没有通过必要的推论把这种“关怀”奉献给一般的读者。

由于作者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花功夫论证,使论文结论让一般读者感到多少有些主观臆断的意味。

3.文末“参考文献”标识不规范

“注释”和“参考文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注释”,是指对文章中不好理解的内容作出细致、通俗的解释和补充;所谓“参考文献”,是指关于文章引用材料来源的详细标识。也就是说,“注释”是为帮助读者阅读服务的;“参考文献”则主要是为了尊重前人知识产权服务的。根据这个划分,例文末尾的47个标识,均属于“参考文献”的义项。因此,应将“注释”二字取消,换成“参考文献”。而且,要按照“参考文献”的规范要求写全义项,本文标识的过于简单,不合乎要求。当然,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不仅来自作者,也来自编辑。

经济类论文选评

一、例文

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

摘要: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外经济发展趋势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落实这一战略部署,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显得更为迫切和更为重要。它是缩小地区差距摆脱落后面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城镇化

目前,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出现普遍过剩和卖难现象。尤其是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贫困面大,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种途径和手段,但其中加快小城镇建设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同类推荐
  • 大学素质教育论

    大学素质教育论

    本书揭示大学素质教育的实质和实施大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其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以期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大学素质教育的认识,推动大学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
  • 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科学世界观养成

    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科学世界观养成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 崩溃边缘

    崩溃边缘

    本书探讨了精神病的性质及其中隐含的生物学机制,精神病与创造性天才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发疯和创造性的想象力正是人类的进化之处。
  • 拷问中国教育

    拷问中国教育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犀利的笔锋、忧愤的思想、澎湃的激情、生动的描述,直指应试教育的软肋与死穴。与此同时,作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对中国教育改革的严重性、紧迫性及其出路,进行了有益的不乏见地的论证与探讨,是一部呼唤中国教育改革的警世书。
  • 和中学生一起读《论语》

    和中学生一起读《论语》

    《和中学生一起读》是一位长年潜心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专门为中学生“量身打造”的《论语》读物。书中内容按中学生的关注和需要排列,包括成长快线、君子高洁、智慧魔方、学习修身、孝敬无价、修养丰盈、交友有道、忠信立本、心灵修仁、礼用和贵、诗艺兴观十一章,选取《论语》中最适合中学生诵读的脍炙人口的名句,作适合于中学生的解读,既活泼、丰富、灵动又不失严谨、规范。
热门推荐
  • 易学滥觞

    易学滥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紫陌絮语

    紫陌絮语

    她,身处一个自己都不清楚的家室当中,她到底是千金?还是一个让人瞧不起的丑小鸭?他,自从7岁那年在大白家长大,他自己都还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孤儿?还是一个仅仅只是被抛弃的孩子?就在那个夏天,两个懵懵懂懂的孩子相遇,他们一起倾诉心中的苦事,成为了彼此的好朋友。然而长大以后,两人却反目成仇,她,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身世。她这才幡然醒悟.......她缓缓拿起了手中的刀,向那个曾经爱到疯狂,爱到忘我的他走去,闭上眼睛......再见了,等到下一次紫陌花开的时候我一定不会再爱上你。
  • 铁骑洪流

    铁骑洪流

    人魔大战后,天渺大陆迎来短暂平静。好景不长,人族内部权贵站争斗,魔族蠢蠢欲动。乱世再起,大战又将爆发?没落家族杨家唯一子弟杨万又将在这乱世中何去何从?一身战甲为谁披?一腔热血为谁流?
  • 仙民

    仙民

    一个穿越者,难道我就是那个拥有无限光环的猪角了?那我的作弊器呢?算了,没有作弊器,你要惹我,我照样打的你满地找牙。
  • 失衡武装世界

    失衡武装世界

    千年寂灭的血日之际,绝对光速与超弦的交织,大崩坠所成的维度滞空,虚无时间的穿隧之路,现实与幻想的纵横交错!沉浮乱世中踏入百步古路,徘徊失衡的边际,观望维度之隙,得自然伟力,觉醒异世之记忆,这就是穿世者,号称救世主!
  • 东轩笔录

    东轩笔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纵爱过度知娇妻要造反

    纵爱过度知娇妻要造反

    她,吴梦萱,上得了厅堂(有好吃的怎么能不去呢,素吧)下得了厨房(别想多了,纯属是去‘光明正大’的‘拿’好吃的蛋糕吃。缺点呢没有了啦,额,不知道这样算不算上是缺点:睡觉磨牙,爱踢被子,暴女一个,微微贪财……总之应有尽有了啦…你问我优点?哈哈哈屈指可数了!喜欢大脑短路玩正义,额,能吃,能睡,这么乖巧,居家必备哦!(我怎么感觉我背后凉飕飕的?)唯美小片:高高的悬崖上一男一女望向远方,“你爱我吗?”吴梦萱对着蓝天呼喊,“我爱你!”凌哲揉着吴梦萱凌乱的头发对着天空大吼着,“有多爱!”“非常!”“我也爱你”夕阳绚丽的霞光落在他们的身上,凌哲转过身来吻上吴梦萱,画面定格在凌哲吻她的那一瞬间……
  • 追随你的心:做你想做的人

    追随你的心:做你想做的人

    心灵能够达到自己渴望的高度,也会沦落到无所期望的水平,一切外界的境遇只不过是心灵收获的一种手段。人永远是自己的主人,即使在最软弱和最堕落的悲惨境地也仍然如此。
  • 倾心以对

    倾心以对

    白妖这辈子最大的一个愿望是把自己嫁出去,可是,她嫁了三次,第一次成了弃妇,第二次成了寡妇,第三次更惨,只能和牌位成亲···可是这个自称是皇帝的人你怎么可以这样,我不是你的三千后宫,你凭什么对我指手画脚的,什么,你是我的前夫,呵···前夫算什么啊!拉出一个美得天地变色的男子,现任夫君在这里,看你怎么办
  • 风云大唐之伪修仙

    风云大唐之伪修仙

    进京赶考的学子叶舟因行程意外受阻错过了约定到达的时间导致自己的名额被人顶替。悲愤落魄的他慌乱地游走在江边。意外地拜得名师,从此踏上修仙之路。谁知道修炼多年之后他却得知自己这样下去根本无法成仙,而且还回不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