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09300000020

第20章 从夷务向洋务转变的传播思想(3)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出自《孟子》。原文是:“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曾国藩继承这个思想并将之作了详尽的解释:“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然徒与人则我之善有限,故又贵取诸人以为善。人有善,则取以益我;我有善,则与以益人。连环相生,故善端无穷;彼此挹注,故善源不竭。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孟子强调的只是自我修养,曾国藩则把这一思想运用到了人际关系,运用到了取才用人上,将“取”和“与”两种不同的传播关系统一起来,形成“为善”这个传播行为的两个环节。

与此同时,曾国藩在多处把它强调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

1861年他在《日记》中写道:“九弟来久谈,与之言与人为善、取人为善之道……无论为上、为下、为师、为弟、为长、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则日见其益而不自知矣。”。而且他利用自己的权力试图将这个人际关系原则化为军政制度。咸丰九年(1859年)他在给部下的一封信中谈到:“前曾语阁下以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以后望将取诸人者何事,与人者何事,随时开一清单见示,每月汇总帐销算一次。”要求部下将自己在为善过程中处理“取”和“与”关系的行为实录下来,无疑是使思想化为行动的一种有力推动。

(三)谨言慎独的言语传播思想

曾国藩非常重视自我修养,常以儒家的“慎独”思想要求自己并勉励部下和家人。在这方面有许多精彩的言论,有的几成格言流传至今。他的“慎独”思想发展了儒家的原旨,他所说的“独”实际是指一个人的内向传播,任何人都有“独”,但是有修养的人和缺乏修养的人思维上有很大差异,他说:

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谦之功密。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在这基本观点指导下,他提出了不少涉及言语传播的论述:

巧语悦人,自扰其身。闲言送日,亦搅女神。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听途说,智笑愚骇。骇者终明,谓女贾欺。笑者鄙女,虽矢犹疑。尤侮既丛,铭以自攻。铭而复蹈,嗟女既耄。不说大话,不骛空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禁大言以务实。自世儒以格致为外求,而专力于知善知恶,则慎独之旨晦。自世儒以独体为内照,而反昧乎即事即理,则慎独之旨愈晦。要之,明宜先乎诚,非格致则慎亦失当。心必丽于实,非事物则独将失守。此入德之方,不可不辨者也。他批评了传统儒学过分注重“外求”功利,遂歪曲了“慎独”的要旨。“慎独”的关键是要“诚”,这个“诚”字应建立在“格物”的基础,离开了客观事物的真实性,那么就会出现“慎”失当“独”失守的错误。

为此他为自己的子女们制定了12条课程:

一、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五、读史。丙申年购《念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页),间断不孝。

六、谨言。刻刻留心,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九、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十、月无亡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

否。不可一昧耽著,最易溺心丧志。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活动于中国社会由中世纪向现代转变的苦难历程的前期,在他的政治思想和人文精神里不无闪光的智慧,他的思想曾经影响过许多人。

四、曾国藩的洋务传播思想

曾国藩是洋务运动首创者之一,曾主持洋务“新政”10年(1862~1872年)。他办“洋务”的时间不长,但他却是第一个师法西洋新文化的人,由仿造洋器而罗致人才,由翻译西书而意识到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而又创办洋务学堂。

1849年,面对鸦片战争后列强由沿海而深入内地的经济侵略,任礼部右侍郎的曾国藩忧心如焚,在咸丰帝即位后连续上奏,提出不少建议。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又向咸丰帝陈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指责皇帝拒谏自专,专横独断,致使太平天国起义不能很快镇压下去。曾国藩上奏此折原想效古忠臣之耿直敢谏,自以为不失为忠心耿耿之诤言,但却差一点引起大祸,咸丰帝阅奏折后大为震怒,“立如见军机大臣,欲罪之”,由于周围大臣的劝说才作罢。此一事件对曾的教训很深,此后他再也不敢凭一片赤诚去“冒犯天颜”了。

太平天国接受基督教文化,宣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触犯了封建文化的伦理道德观。1854年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攻击太平天国:“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以痛哭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在”。号召封建卫道士们起来“慰孔、孟人伦隐痛……为上下神祇雪被震之憾。”他抓住太平军焚诗书、信洋教的一些弱点加以渲染,竭力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与孔孟之道。

湘军与太平军交战初期,屡战屡败,曾两次投河自杀被救起。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在天京内讧,石达开带兵出走,湘军才取得优势。1864年7月19日,天京沦陷,曾国荃部湘军抢得了镇压太平天国的头功,并纵兵对天京大肆掳掠烧杀。清廷论功行赏,对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衔,赐一等侯爵,世袭罔替,赏戴双眼花翎;对曾国荃赏加太子太保衔,赐一等伯爵;对其余湘军将领也都赏赐有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了清统治者与外国侵略者联合对付农民起义的新局面,这便是“借兵助剿”的问题。曾国藩认为“目前权宜之计,只宜借兵守沪城,切勿遽务远略”,始终强调“借洋兵以助守上海共保华洋之人则可,借洋兵以助剿苏州,代复中国疆土则不可”。正由于曾国藩等的反对,清廷最后没有接受英、法、俄、美等国大规模的洋兵联合会剿。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曾国藩对于西方国家的言论和对策,发生180度的大转变,在根本态度上,反复强调起“与洋人交际,要言忠信,霆笃敬”,“要开诚布公,与敦和好”。转变的原因在于“洋人(咸丰)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伐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怒其小者”。这促使他由宋明理学的信仰者变为主张“师夷智”以“自强”的洋务派大员。曾国藩的思想也以程朱理学为体、申韩之术为用发展为“中体西用”。

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倡者。在当时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冲击下,为了对付太平天国与捻军,办洋务必先从办军事工业开始。1860年提出借洋兵“助剿”和委洋商运米粮问题时,他曾表示“目前资夷以助剿、济运以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军营里设内军械所,招募科技人员制造洋枪洋炮。第二年,在中国科技人员徐寿、华蘅芳的努力下,造出第一艘木质轮船“黄鹄号”。1863年冬他派遣早期留美学生容闳到美国购置机器,进行扩充。两年后机器运到,在上海创建江南制造总局。除了制枪炮、造船外,曾还在江南制造总局设立翻译机构,“另立学馆,以习翻译”。他对于主持编辑翻译的徐寿大加赞许,认为“此举较办制造局为尤要”,强调“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只有通过翻译,才能“明夫用器与制器之所以然”。并聘用英、美传教士伟烈亚力、傅兰雅、玛高温等人专事翻译制造的科技书籍多种。他还接受容闳的建议,在江南制造总局兵工厂旁边建立一所兵工学校,以培养机械制造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

1871年8月18日,曾还接受容闳的建议,与李鸿章联名奏请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具体办法为:“派员在沪设局,访选沿海各省聪颖幼童,每年以三十名为率,四年计一百二十名,分年搭船赴洋,去外国肆习十五年后按年份起,挨次回国”。120名青少年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未能按预定15年的期限学完,而于1881年便全部提前撤回。但通过6~9年的学习,还是培养出一批近代中国早期的外交、海军、电报、路矿、教育等方面新式人才。

怎样评价曾国藩的洋务活动与洋务思想?陈贵宗和李永璞认为,“曾国藩办军事工业经历了一个由‘专门剿发逆’、‘清内乱’到‘勤远略’、‘御外海’同时共谋”的过程。殷绍基和彭靖指出,曾国藩办洋务,既有“借师助剿”的一面,又有“渐图自强”的一面。曾国藩的“欲求外交之胜利,宜先求自强之道,欲求自强,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总务;以学做炸弹、学造轮船等具为下手工夫。使彼之所长,我尽有之”等言论,表明其“自强”之术,是针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彭靖、殷绍基也指出,曾国藩倡导洋务运动的实绩虽不那么辉煌,但意义在于:他主持制造的,是中国的第一艘轮船(指安庆内军械所造的“黄鹄号”);他建立的,是中国的第一翻译馆;他派出去的,是中国的第一个出国购置机器设备的人(指容闳);他送出去的,是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其中就包括詹天佑这样有功于民族、造福于后代的人物。在近代中国,好些学习西方的大事都与曾氏有密切关系。例如:《几何原本》明末翻译出版了其中的前六卷。19世纪60年代,李善兰完成前人未竟事业,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合作译出后九卷,令中国人得睹全帙。曾国藩极力支持,承担了出版费用。派幼童留美,在上海机器局添设翻译局等,他都是主要决策人,而这些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都起了良好的作用。中国由闭关自守转向对外开放,他是最初的倡导者,这是不能抹煞的。

“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他是在同治元年(1862年)说这句话的。这也是他致力洋务的指导思想。他曾说:“鄙意办理洋务,小事不妨放松,大事之必不可从者乃可出死力与之苦争。”也反映了他在洋务活动中的外交原则。

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及其传播思想

一、李鸿章的军事传播思想

李鸿章是个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挂帅人物,他毕生致力于洋务事业,是洋务运动创始人之一。

李鸿章(1823~1901年),字少荃,安徽合肥人,出身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父李文安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1844年,李鸿章考中举人,1845年师事曾国藩,过了两年,他考中进士;1850年,授翰林院编修。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他多次率领团勇协助安徽地方官员对抗太平军。1852年,他到江西晋谒曾国藩,入其营幕。1853年10月,被任命为福建延建邵遗缺道,未曾到任。在曾幕期间,李郁郁不得志,曾一度拂袖他去,闲居一年。1861年秋,湘军攻陷安庆,他又回到老师的营幕,受到曾国藩的重用。自1870年始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和文华殿大学士后,操纵晚清对外军事、外交和经济大政达30年之久,正如时人所说,李鸿章“坐镇北洋,遥指朝政,凡内政外交,枢府常依为主,在汉臣中权势为最巨。”但人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在其一手操办的对外交涉,诸如天津教案、中日修好条规、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无一胜数。因此有人认为,李鸿章的个人历史,几乎就是近代中国国力衰败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沦为外国列强半殖民地的历史。

但是,李鸿章仍不失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思想家、军事家和政治家。19世纪中叶,中国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东南沿海门户洞开,西方列强势力侵入。他认识到,此“实为(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灭亡,他强调“自强”,注重学习和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变易兵制,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其军事思想鲜明地表现振兴中国近代军事的特点。

(一)发展军事工业,“以夷制夷”思想

1860年,太平军进军苏、杭,威胁上海。李鸿章奉命回安徽招募淮勇,皖籍地主武装张树声、周盛波、潘鼎新、刘铭传等人纷纷响应,一支6500余人的淮军正式编成。曾国藩调拨湘军数营并入该军,又以湘军悍将程学启、郭松林充当军中头目。李统率淮军由安庆乘英轮来到上海,旋奉命署江苏巡抚。淮军抵达上海后,曾国藩告诫李对待列强要恪守“忠信笃敬”信条;李又看到外国军队拥有新式枪炮,叹为“神技”,“日诫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他一面以重金聘请洋教官到各营教习,一面向列强购买新式武器。他与常胜军合作,攻占太仓、昆山、苏州,追杀太平军余部。清廷封他为一等肃毅伯,他的淮军由原来的6500余人逐渐扩充到六七万人。1868年平定捻军后,李被实授湖广总督,赏加“太子太保衔”,成为清廷所倚重的“中兴名臣”。

李鸿章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接触过程中,他深感当时的清廷存在的不仅是“内忧”,而且还有“外患”。他认为外国侵略者“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他又目睹欧美各国“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为了巩固晚清统治,李提出变“成法”,立“奇业”的主张,即在不变更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略事变革,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加强内部统治,对付新的“变局”、“强敌”。

李鸿章最早创办的军事工业,有1862~1863年在上海、苏州设立的洋炮局,规模不大,即给淮军提供了一部分枪炮弹药。1865年又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局。后来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后,接办了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

筹建北洋海军是李鸿章“求强”事业的重要内容。同治末、光绪初,西方列强加紧窥伺中国,出现边疆危机,因此加强海防,刻不容缓。1874年,清廷设立海军衙门,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设。

在举办军事工业过程中,李时常感到经费不足,使局务难以维持和发展。

同类推荐
  • 郁闷的中国人

    郁闷的中国人

    从《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到《郁闷的中国人》,著名作家梁晓声捅破了中国最后一层窗户纸!1949年之前,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郁闷自不必说;1949年后,人们迎来了新的时代。然而,好景不长,“文革”那个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10年让人们着实郁闷;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没少折腾,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折磨着中国人坚强的神经。现如今人们不愁吃喝了,但不知何时起,苏丹红、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馒头、硫磺姜出现了;学校不包分配了,找工作也要权钱交易;入学托关系,住院托关系;豆腐渣工程频繁出现了,矿难接二连三,瞒报也接二连三;物价飞涨了,买房买不起,租房也只能蜗居了……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又开始郁闷了。
  •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本书通过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例的个案研究,运用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为主的质化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取径切入,对中国的“美剧网上迷群”做了一次全面和深入的观照。研究发现,中国的“美剧迷群”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在美剧论坛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这些能动的“迷”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形成了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方式,并在这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身份认同的建构,同时本书的研究结果也为受众研究中探讨媒介使用与受众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现实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出版后的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出版后的思考

    本书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对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启示作用》、《更好地用党史国史教育全党和人民》、《二十年风雨写春秋》、《从苏联向资本主义演变的教训看国史研究》等文章。
  • 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

    本书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探索、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实践策略三方面展开分析与研究。主要运用哲学思辨方法,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体、目的、内容、资源开发、管理、评价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主要观点。在课程本体方面,着重阐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什么”及“何以存在”,并按照思维结构与系统演化规律,围绕“知识”“能力”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体论发展的逻辑体系。在课程目的方面,分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的合理性,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确定找到了理论依据。在课程内容上,阐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及原则,探讨了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体系及内容整合的主要策略。
  • 酷短信之至理名言

    酷短信之至理名言

    这是一套最新、最酷、最炫的沟通手册。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幽默逗闷的搞笑专家、情意绵绵的爱情攻略、温馨感人的祝福满堂,随时随地幽默搞笑,时时处处富有哲理。轻点拇指,传递无限情谊吧!
热门推荐
  • 帝道鸿途

    帝道鸿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鸿界仙门林立,百家称雄,吾当立天,监管天地,赦封群臣,统御诸天。
  • 暗杀密令:极品宫主倾天下

    暗杀密令:极品宫主倾天下

    她是杀手界人人畏惧的死神,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是地狱修罗般的暗黑至尊,不见阳光,生活黑暗。一次次挑战她的极限,真当她是吃素的?某个雨夜的心动,唤起了她内心深处懵懂的少女心;一顿毒打,使他树立了活下去的信心。什么王者,什么规矩,就是隐藏在黑暗下最肮脏的存在!暗夜的枷锁,怎能困住她追求光明的步伐?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不管你现在是多么高贵的存在,我只人那个陪过我,爱过我的你,如果连苍天都要阻止我靠近你的脚步,那我只好,逆天而行!
  • 人道珠

    人道珠

    这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宅男得到至宝人道珠后,祸害诸多世界的故事。-----------------------------------------------------目前主写《遮天》《永生》《复仇者联盟》《哈利波特》这几个世界。
  • 至尊杀手妃:凤破九霄

    至尊杀手妃:凤破九霄

    她是军火女皇,王牌杀手,一场精心阴谋,一朝时空交错,诸葛家人人轻贱被生父推上祭台的血祭小姐死而复生。再度醒来,登仙台上锋芒乍现,谁与匹敌;废灵根?却不知,隐藏其后的是不世天才。丑八怪?谁人晓,那阴阳脸后是何等绝色天下!骂她?割你舌头!打她?断你双手!害她!夺你性命!比比谁更冷血!一朝得变,风云突起,用累累白骨筑起万里长城,傲视九霄,纵横六道……
  • 我当师太那些年

    我当师太那些年

    我是一个纯阳命的女孩子,出生在风水世家。我们家在农村世世代代从事着风水先生的行当,爷爷本来希望我这个长孙是个男孩,好把一身本领传个长子长孙,偏偏我却是一个女孩子。爷爷不待见我,爸妈只能把我带到城市生活。谁也想不到,我二十五岁那年鬼节,出事了....
  • 王俊凯我爱你,那你爱不爱我

    王俊凯我爱你,那你爱不爱我

    他是万众瞩目的大人物,她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无名小卒,他们的相遇让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他们的恋情也遭到了家族的反对,他们还能在一起吗?
  • 阴阳路

    阴阳路

    你以为孟婆是个老婆婆吗?你以为孟婆汤真的是一碗汤吗?不要怀疑,其实孟婆就在你的身边,随时准备着将你带入地狱。不知悔改的人啊,快快醒悟吧,前面便是万丈深渊,一念之差已是万劫不复。她说:“需要点什么?我有最好喝的奶茶和各种美味的点心,能满足你一切的贪婪和欲望。”你敢尝试吗?有些爱注定不能说,有些人注定要辜负,很多事情无法选择。然而得不到未见得就会不快乐,有一种欣慰叫做我看到你幸福……
  • 24小时贴身守护

    24小时贴身守护

    差等生的逆袭,美女、权利、地位、爱情统统收入囊中。
  • 极品高手之都市纵横

    极品高手之都市纵横

    夏天。一个从异世大陆穿越过来的高手,在这个陌生的世界如何不断地寻找着回去的道路。路途艰险,我便披荆斩棘。一不留神就顺路收走了一票大小美女。
  • 红楼之禛惜黛玉

    红楼之禛惜黛玉

    她,眉如黛,人如玉,他,活阎王,冷面佛,相遇,或许注定了纠缠,生命的纠缠,或许注定了相守。一部红楼,那是半壁江山,不知道多少人感叹,红楼未完,但是真正的结局却已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