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09300000032

第32章 戊戌变法时期的传播思想(4)

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而删削取径,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其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不佞此译,颇贻艰深文陋之讥,实则刻意求显,不过如是。又原书论说,多本名数格致,及一切畴人之学,倘于之数者向未问津,虽作者同国之人,言语相通,仍多未喻,矧夫出以重译也耶?。

翻译的三项原则,也可以说是三项标准。这里的“信”,指忠实于原著,“达”,表达顺当,“雅”,文辞尔雅。从原则上讲,这三条标准,确实是确实涉及到翻译工作的三个主要方面,具有指导作用,故在翻译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严复的“信、达、雅”之间本身存在着矛盾,要恰当地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连严复自己也感到棘手。这是由于西方的名物、概念非中土所有,其由修饰成分构成“多者数十百言”的复合句,更难照样直译,故严复提倡“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前后引衬,以达其意”。但这“达指”毕竟有点近于改写或者再创作,往往难达全“信”,故他也承认并非“正法”。稍后,严复在《原富》的《译事便言》中略有改变,“虽于全节文理不能不融会贯通为之,然辞义之间,无所颠倒附益”。就表现出更为谨严的态度。“信、达、雅”三条标准中,最明显地暴露严复思想局限性的是“雅”。“雅”

假如从抽象意义上指注意修辞,富有文采,当然无可非议。深受桐城古文“雅洁”论影响的严复,为了“雅”,反对白话,反对文字大众化,这与他的文字积习未除有关,也与严复同广大民众保持一定距离有关。

谭嗣同的传播思想

谭嗣同的办报思想,一是求新,他提出报纸是“助新工具”;另一是提出报纸是“民口”、“民史”,为民喉舌。

一、谭嗣同生平与传播活动

谭嗣同(1865~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通眉生、寥天一阁主等。原籍湖南济阳,生于北京宣武城南烂眠胡同。出身官宦家庭,其父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

10岁就学于济阳学者欧阳中鹄,敬仰王船山并受其影响。1876年北京发生流疫,谭嗣同被染,昏死三日,后又苏醒,故取号复生。这次流疫中,其母、姊、兄相继染疾而逝,他备受庶母虐待,亦遭其父歧视,心灵受到极大创痛。他憎恶封建伦理,勇于为理想献身,与早年遭遇不无关系。早年在京师结交过专以锄强扶弱为事的义侠王五(时称大刀王五,名正谊,回族),向他学习拳击与剑术。1877年,其父由京官外放,补授甘肃巩秦阶道,此后,谭嗣同多次来往并居住于其父兰州住所,继续读书求学。1884~1894年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屡屡败北,但由此往来南北各地,加深了他对社会的了解。

中日甲午战争后,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谭嗣同受到极大的刺激。悲愤高歌:“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他追悔自己30年前的精力花在考据辞章间,痛感到再不能抱残守阙,决心弃旧图新,走维新变法的道路。正当他在湖南、湖北等地从事维新活动之际,其父为他捐资取得候补知府的官衔,且一再催促他到南京候补。1896年2月,谭嗣同离开武昌,北游访学,先到上海,访见英国传教士傅兰雅,还购买了一批西书,再到天津,参观了唐山的煤矿和漠河的金矿,在天津还加入民间秘密组织在理教,继而到北京谒见帝党翁同龢。7月他到南京著《仁学》,一边集资办报,打算自己在南京筹办《矿学报》,与友人在汉口创办《民听报》,惜以资金严重不足而未成。转而为上海的《时务报》、《农学报》和长沙的《湘学报》撰稿,并主动承担《时务报》在南京的推销工作,一年后被推为《时务报》董事。

1898年2月,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聘,谭嗣同弃官回湖南长沙任时务学堂教习,全身心地参加筹划湖南的维新之举。首先于2月21日成立政治团体南学会,接着于3月7日创办该会的机关日报《湘报》,任董事兼撰述。在该报创刊初的两个多月里,发表《湘报后续》、《试行印花税务说》、《论湘粤铁路之益》、《论电灯之益》、《壮飞楼群治事篇》等20多篇政论文章,大造维新变法的舆论,成为戊戌时其最激进的报刊宣传家。当时,在南学会听讲的毕永年深有感受地说:“闻复生先生讲演,声情激越,洵足兴顽起懦”。曾有人评论湖南“全省风气大开,君(指谭嗣同)之功居多”。

湖南的改革维新,遭到当顽固士绅的反对。王先谦、叶德辉等人攻击维新党人“首倡邪说”,“背叛圣教”,“乃无父无君之乱党”;他们还施展种种阴谋,“哄散南学会,殴打《湘报》主笔,谋毁时务学党”,甚至还扬言要杀谭嗣同。湖广总督张之洞也对《湘报》、《湘学报》阐述民权思想的文章横加指责。谭嗣同义无反顾,毫不动摇,坚持斗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诏定国是”,明令变法维新。谭嗣同因侍读学士徐致靖的保荐,被擢为四品军机章经,至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参与维新,时号“军机四卿”。他应诏入京,致力于变法维新。随着改革的推进,新旧斗争愈演愈烈,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下,手无实权的光绪帝感到“朕位几不保”,密诏谭嗣同等设法营救。维新派没有群众基础,自身又毫无实力,在这紧要关头,惟有失声痛哭。最后,只好把希望寄托于袁世凯的支持和帝国主义的干涉。

袁世凯出于政治投机,加入过强学会,骗取了支持维新的名声。此时,他统率着7000余人装备精良的新建陆军。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维新派希望能争取袁世凯,利用他掌握的军队作最后的抗争。在维新派的举荐下,9月16日,光绪帝召见袁世凯,赏以侍郎衔,专办练兵事宜。9月18日深夜,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劝他诛杀荣禄,包围颐和园,以解救光绪帝。阴险奸诈的袁世凯,虚于应付之后,即叛变告密。一场宫廷政变终于爆发,光绪帝被废禁瀛台,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自此千钧一发之际,谭嗣同的密友义侠王五愿作保镖,护送其出京,日本公使馆也派人见谭,愿设法保护。在生死抉择面前,谭表示“大丈夫不做事则已,做事则磊磊落落,一死亦何足惜!”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旋被执,入狱,在狱中谭题诗于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刑场上,他不顾监斩官刚毅的阻拦,临终犹自呼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被杀害,年仅34岁。著作有《谬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思纬壹台短书》、《秋雨年华之馆丛脞书》、《壮飞楼治事十篇》、《仁学》,以及大量书信与报章政论等,今人辑有《谭嗣同全集》。

二、谭嗣同的新闻传播思想

谭嗣同的新闻传播思想,集中体现在《〈湘报〉后叙》与《报章文体说》两篇文章中。

(一)报纸是“助新工具”,办报要“求新”

谭嗣同主张救亡图存,维新变法,办报要求“新”,视报纸为“助新工具”。他认为夷狄与中国本无永远固定的地域区别,关键是看国家是先进还是落后,是求新还是守旧?“是夷狄中国,初不以地言。故《文王》之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者夷狄之谓也,新者中国之谓也。守旧则夷狄之,开新则中国之。新者忽旧,时曰新夷狄;旧者忽新,亦曰新中国。”维新变法,各种传播工具各显神通,比较突出的是书籍、杂志、学堂、学会、报纸。“新之具不一,而假民自新之权以新吾民者,厥有三要”,即学堂、学会和报纸。在传播广泛性而言首推报纸。“报纸出则不得观者观,不得听者听。学堂之所教,可以传于一省,是使一省之人,游于学堂矣;书院之所课,可以传于一省,是使一省之人,聚于书院矣;学会之所陈说,可以传于一省,是使一省之人,晤言于学会矣。且又不徒一省然也,又将以风气浸灌于他省,而予之耳,而授以目,而通其心与力,而一切新政、新学,皆可以弥纶贯午于其间而无憾矣”。报纸如何“助新”?谭嗣同认为:首先,通过报道,报纸的传播媒介威力可以弥补其他工具空间的局限。其次,在印刷传播媒介中,与常见的书籍相比较,报纸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时事新闻,与时俱进。“昨日之新,至今日而已旧;今日之新,至明日而又已旧。”“言新必极之于日新,始足以为盛美而无憾”。书籍“其构意也有日,谋篇也有日,成卷也有日,刊行也又有日,比书之寓吾日,则去其初著书之时,不知凡若干日”,难以做到“日新”。同为报刊,刊期较长的杂志如《湘学新报》,逐旬以出,也难以做到“日新”,因而另创《湘报》,日一出之,“其于日新之义庶有合也”。

(二)报纸应为“民史”、“民口”

谭嗣同在维新变法时期,提出报纸应为“民史”与“民口”,就是说,报纸要反映民众的活动,称为民众的喉舌。这一思想,较之梁启超办《时务报》提出的“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是有明显的进步。

“报纸,即民史也。彼夫二十四家之撰述,宁不烂焉,极其指归,要不过一姓之谱牒焉耳。于民之生业,靡得而详也;于民之教法,靡得而纪也;于民通商、惠工、务材、训农之章程,靡得而毕录也,而徒专笔削于一己之私,滥褒诛于兴亡之后,直笔既压累而无以伸,旧闻遂放失而莫之恤。谥之曰官书,官书良可悼也:不有报纸以彰民史,其将长此汶汶闇闇以穷天,而终古为喑哑之民乎?”。

人与禽兽相比较,人之所以能喻志兴事以显其灵,而万过于禽兽者,能其能言耳。“而暗之,而哑之,其去禽兽几何矣。呜呼!‘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周之所以亡也;‘不毁乡校’,此郑之所以安也;导之使言,‘谁毁谁誉’,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吾见《湘报之出,敢以为湘民庆,曰诸君复何忧乎?国有口矣》”。这段论述较之报为“民史”说,更进一步。民史不过在于记录民事,民口则要反映民意,为民喉舌。

当一般的维新志士尚处于“开民智”阶段时,谭嗣同已经提出“兴民权”的概念。“盖方今急务在兴民权,欲兴民权在开民智。《湘学报》实讵声宏,即足以智其民矣,而立论处处注射民权,尤觉难能可贵”。

(三)首倡《报章文体说》

同近代报刊一样,报章文体在近代中国作为一种新事物,难以为守旧的国人所接受,更不用说认真研究。1897年1月谭嗣同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报章文体说》(又名《报章总宇宙之文说》),以全新的目光,大胆地把世人侧目的报章新文体,提高到崇高的地位予以热烈礼赞。谭嗣同首先阐述古代传统文体发展的历史,无论是史书,还是文选,不但范围狭窄,而且内容也不丰富,而近代出现的报章文体,才是范围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文体。

其次,谭嗣同把数千年来传统文体概括为三类十体。三类是名类、形类、法类。十体是纪、志、论说、子注;图、表、谱;叙例、章程、计。近代报章上所出现的文体,完全可囊括以上这些文体。“若夫皋牢百代,卢牟六合,贯穴古今,笼罩中外,宏史官之益而昭其义法,都选家之长而匡其阙漏,求之斯今,其惟报章乎?”谭嗣同强调报章文体是一种社会上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文体,有较为自由的形式,能“骈散合一”。他推崇这种较为自由的报章文体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梁启超提倡的报章文体,是狭义的政论文体,这由王韬开其端,梁启超奠定基础。谭嗣同倡导的报章文体是广义的,包括一切报章上的文体。有“胪列古今中外之言与事”与“缕悉其名与器”的纪体和志体;有“发挥引申其是非得失”的论说体,即报刊评论;有“事有未核,意有未曙,夹注以下”的子注体,即编者按语;有图体、表体,即各种图表,还有新闻、章程、文艺作品等。但是,谭嗣同把“千白”、“招贴”(即广告)仅仅作为报章“编幅行余”列在最后一项,在政论报刊的报人眼中,当时已占商业报刊版面很大篇幅的广告,竟然这等无足轻重。谭嗣同的报刊文体分类,虽有繁琐、牵强之处,却有其独到的深刻之处,能给予后人以启迪。

梁启超的传播思想

一、梁启超生平与传播活动

梁启超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前期热衷于政治活动,利用报刊进行政治宣传,不仅是报刊活动家,而且是新闻理论家;后期从事教学与学术研究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人,1873年2月23日生,字卓如,号任公,笔名小伙子江、任甫、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哀时客等,日本名为吉田晋。

两三岁时,母亲就教他认字,四五岁时,祖父教他读四书、诗经,才华早露,8岁已经能作八股文,9岁便写出了千字文,有“神童”之称。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90年师从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学习4年,接受康的变法维新思想体系。

1895年3月,去北京参加会试,名落孙山。为反对辱国丧权的中日《马关条约》,康有为发起,梁启超联络18省举人1200余人“公车上书”,开始投身于维新变法运动。同年8月17日,出版《万国公报》双日刊,“只有论说一篇,别无纪事”,刊印千余份,委托送《京报》者代递,“分送朝士,不收报费”。11月中旬,在北京成立强学会,推举陈炽为会长、梁启超为书记员,编撰由《万国公报》改组为《中外纪闻》的双日刊,增刊新闻、西书译稿,从1895年12月16至1896年1月16日在北京出版。1896年8月9日任上海《时务报》旬刊总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60余篇文章,系统宣传变法维新,他的文体骈散合一,笔端常带感情,气势磅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章文体,后被誉为“时务文体”。1897年11月,梁启超应邀去湖南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和《湘学报》、《湘报》董事,并为两报撰稿。在此前后,他还曾去澳门参与创办《知新报》,担任该报撰述,“遥领”该报“诸事”;并积极支持上海《农学报》、《萃报》、《蒙学报》、《演义白话报》的出版。1898年7月3日,光绪召见梁启超,以六品衔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1898年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12月23日在横滨创办《清议报》,1900年4月19日在美国夏威夷创办《新中国报》,为第一任主笔;1902年2月、10月,又在日本横滨先后创办与主编《新民丛报》、《新小说》;发表大量文章,鼓吹“斥后保皇”,主张君主立宪;介绍西方学术文化,进行启蒙思想宣传,成为当时舆论界的“骄子”。1904年6月,曾化名潜回上海,参与创办《时报》。1905年11月后,与革命派在东京出版的《民报》展开“保皇还是革命”的激烈论战。

同类推荐
  • 常用熟语由来

    常用熟语由来

    本书收集了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习惯语和歇后语等形式的熟悉词语近300条,以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等为依据,介绍其出处、原意、变化等来龙去脉,还有相应的典故、趣闻、故事、传说等。
  • 罗以澄自选集——新闻求索录

    罗以澄自选集——新闻求索录

    新闻传播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众多门类中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国,新闻学的研究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传播学的引起关注和广泛研究,也有近三十年的历史。由于新闻传播学者们的努力,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已经由被某些业界人士妄自菲薄的“无学”,变成了“显学”。在国家颁布的学科目录中,从无到有,由附属在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变成了独立门户的一级学科。
  • 播音主持艺术论

    播音主持艺术论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是现实,播音主持艺术、是现实,话筒前,镜头前的有声语言创作,也是现实,如何面对广大的受众,更是现实。我们既然有志于研究中国播音学、那就要专心致志、矢志不移地为此而一往无前、永往直前。播音界公认的继往开来的领军人物,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学术泰斗,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开拓者,他是国家级数学名师,他以“为人师表”而自稁,以“塑造灵魂”为自律,他为电波里,荧屏上的“名人”们培根养心……
  • 媒体创意与策划

    媒体创意与策划

    这是一本教材式的媒体创意与策划专业书。一是为大学教学而用。二是想用于媒体创意与策划专业人士的培训。既然类似教材,当然就有自己的东西,也大量参考了别人的东西。
  • 社会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

    社会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迅速发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得到高度重视。本书采用制度主义的方法,专门对社会组织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考察我国的社会组织的具体状况,从而为社会组织的治理提供参考。本书首先讲述了社会组织总体的发展与现状,而后对正式社会组织、草根社会组织、网络社会组织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了梳理。
热门推荐
  • 逆天兽妃:白衣卿相

    逆天兽妃:白衣卿相

    她,前世是杀手,被自己人暗算,惨遭灭门,却无意间转世重生,不曾想是珑玲大陆的废物,她是尹府唯一嫡女却因为强者为尊被全府冷漠,过的不如下人。他,高高在上,家世,地位,实力远远超过她,他身后美女如云,却唯爱她一人,两人许下海誓山盟生生世世用不言弃……
  • 重生之戒尊霸道

    重生之戒尊霸道

    元婴自爆到仙界,小小流民震乾坤。他虽然没有什么背景,去做出了一件很强悍的事情来.曹曼宇本来只是一个生活的无忧无虑的小修士,没想到却牵扯进了一场风波之中。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自爆之后,却到了仙界。为了能完成自己对十二仙家八大门派的报复,他一步步往上走,一步步往上爬。斩仙帝,站仙尊,在仙界掀起了一场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的厮杀.
  • 忠孝勇烈奇女传

    忠孝勇烈奇女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追爱:亿万总裁的首席娇妻

    追爱:亿万总裁的首席娇妻

    一次的宴会相遇,他对她一见钟情,开始关注她,心情因为她而起起伏伏,她却浑然不知。他在外人面前是冰山总裁,在她的面前却十分温柔,他宠爱她,恨不得把她揉碎融合在自己身体,不让她受到伤害。……“老婆,我错了!”“你错在哪了?”“我不该不让你吃我豆腐……”某人绞着手指头,咬着唇道。“……”她看着自家老公那小媳妇样,额头不禁滑下三条粗粗的黑线,她想问:可不可以退货?某人坚定得回答:不能!已经用过了,不能退!!
  • 末世剑火
  • 独怜幽心

    独怜幽心

    她从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注定舍命,所以她生性凉薄。她本以为她只能守着她那无可逃脱的宿命走向终结,然而在绝望的刹那,他给了她光明。他说:“怜幽心,你从来不是一个人。”他说:“怜幽心,你需要我。”
  • 好久不见,大叔

    好久不见,大叔

    某大叔见到某傻瓜和陌生男子相亲,顿时怒气就上来了,拎着某傻瓜的后领,强行塞进车里,于是.........自己YY哈(写这小说时,我提纲都没想好,临场发挥,写的不好,不要怪宝宝,宝宝下次一定改!吼吼)
  • 不就是分手,行!

    不就是分手,行!

    每次恋爱,结果都是因为对方是渣男亲看见脚踩两只船,大闹之后分手的。老天!你就不能赐给我一个善良美丽大方的男朋友吗?!!
  • 魔域史诗

    魔域史诗

    神说:“既然众生平等,那我们为什么要庇佑人类?人有问题,问神。那神有问题,又该去问谁?”当有一天,人们发现神并不像他们心中期待的那么完美,反而是自私,卑鄙的,将万物视作玩具,视他族生命为草芥。那谁来化作破晓之刃,斩杀一切黑暗?正如神所说,人有问题,求助神,那神有问题该求助谁?洛兰特,一个再普通不过得小镇村民。为了与相依为命的姐姐每天的生活费,兼职佣兵。今天他接到了一个不起眼的大任务,很不起眼。
  • 老板,加个关注呗?

    老板,加个关注呗?

    刷微博刷出本公司老板,她作为一个销售业绩不尽如人意的大龄女纸感到鸭梨很大。哥不是天然呆:忧伤的负二代给我煮碗面。忧伤的负二代:回复哥不是天然呆:好滴!只要不扣工资给我煮了都行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