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11200000005

第5章 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的历史文化背景(4)

确定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后,杜威又提出了儿童的学习原:从做中学。这一原实际上是他“教育即生长即生活”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从做中学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在活动中求知、学习,而不仅仅是静静地听课。杜威指出,儿童的兴趣,或者说是本能冲动,往往表现在四个方面:语言交际,探究发现,建造,艺术表现。儿童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对人讲述自己的经验或听取别人的经验。语言本能是儿童社交的最简单的表现形式,可以说语言是最大的教育4泉。儿童的建造性冲动首先表现在游戏、手势、姿态等活动中,然后发展成用材料做出某种形状和实物。儿童从语言本能和建造本能的结合中发展出探究的本能冲动和艺术表现冲动。杜威特别指出,对年幼的儿童来说,“艺术的冲动主要和社交的本能——想讲述和表现的8望——联系着的”。杜威认为,这四个方面的兴趣是儿童的天赋资4,他们的生长发展就是依靠运用这些天赋资4来获得。因此,教育者要从这四个人类的基本本能出发,“通过一种适当的媒介制约这些基本的本能的表现,从而不仅促进和丰富儿童的个人生长,而且更多地得到过去教育认为理想的专门知识和训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杜威已经意识到艺术对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他的这一观点对美国当代的艺术教育理论产生了深6的影响。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以及“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也使当代美国的艺术教育一开始就以儿童的成长为重心,以儿童的艺术创作为主要途径。

二、艺术与教育

杜威指出,当代的诸多艺术理论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它们部分来自于对当代艺术的解释与观察,部分是对古希腊艺术观点与假设的继承。在古希腊时期,艺术被看成是一种人的实践活动,与主观易变的不完美世界相关;科学却被视为对事实的惟一真实揭示。人们认为,只有科学才能探究世界的本来面目,才不会为人的意8与偏见所左右。艺术与生产活动相联系;科学与思索相对应。当时,生产被看做是由奴隶与工匠来承担的低贱活动。这也反映在古希腊的社会制度中。奴隶们进行生产劳动,享用劳动果实的是公民与自由人。有闲阶级掌握着权力与荣誉,因此他们的生活就被认定是高尚的。艺术家为思索的结果塑形,当然属于自然与经验的低级领域。实际上,现代社会接受了古希腊人的大部分观点:知识是沉思;知识才揭示了自然的本来面目。至于古希腊人对艺术的轻视,现代人有所摒弃,也有所保留。现代人也将实用艺术视为一种实践方式,但不承认美的艺术也是实践方式之一。在美的艺术中,现代人将艺术家的体验与观众及鉴赏家的体验区分开来,认为前者是创造性的,后者是消极的。在这种观点中,艺术家要比鉴赏家的地位高,生产者比消费者的地位高。同时,尽管现代人承认知识是沉思,但也承认作为知识之系统探索的科学是实验性的活动,属于实践的领域。

杜威认为,古希腊人的观点之所以能自2其说是因为承认了实用艺术与美的艺术的连续性。它仅错在没有把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因此让知识与实践隔离开了。假如知识真的只是沉思,并据此认定它比纯粹的实践要高级,那么,所有的艺术包括画家的艺术、工匠的手艺都比科学要低级,画家也比看画的观众的地位要低。然而,如果艺术而非知识是经验的最终结果,如果知识只是艺术及所有实践得以丰富发展的手段,那么只有艺术家才能再现自然与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

现代美学与艺术理论在艺术的积极与消极角色上出现分歧,主要是因为这些理论将艺术作为物品的操作与类型的创造过程和艺术作为对作品的愉欣赏混淆不清了。为了避免这些不一致,杜威建议最好用“艺术的”来形容艺术品的创作,而用“审美的”来形容对艺术品的欣赏。

美的艺术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包括建筑艺术、绘画艺术、文学艺术,等等。这些艺术活动与产品跟其他类的活动与产品往往有共同的属性与缺陷。但真正的审美对象是完满的,而且也是富有创造性的,能不断给人以新的愉感。伟大艺术品的永恒品质在于“它为了进一步的完满经验而不断再新的媒介”。艺术既是服务性与愉性的结合,也是工具性与完满性的结合,这一事实使人很难在实用艺术与美的艺术间进行类的区分。杜威认为,美的艺术与实用艺术一样,也有其工具性。

它是以教育为目的的实验工具。它有特殊的用途,是一种新的培养感受力的方式。艺术创造者与科学家、发明家一样在为人类做贡献,为人类造福。

杜威于1929年发表《教育中的艺术与艺术中的教育》一文,明确认同如下观点:生活与教育计划中应包括审美欣赏。艺术与审美欣赏决不是这个真实世界的附加物。相反,它们是掌握自然与人的世界中个性化因素的惟一途径。科学假定个性化现实的存在,即事物的存在有各自的目的,却不关心它们到底是什么。有了审美欣赏,我们才不会失掉世界上最具特色、最珍贵的东西。

杜威指出了现代社会所处的困境。现代社会最为重视的是科学与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现代的教育也照搬了这一模式。这一情形促进了职业主义的倾向,也禁锢了人们的头脑。如果说,中世纪的饱识阶层倾向于肉体的禁锢,那么,现代社会又出现了对智力的禁锢,人们6离了对整体事实的具体思考。人类竭力为占有、控制环境而竞争,而不去思索艺术为创造一个新环境能做些什么。现代文明也无法为人类的灵魂提供幸福与新奇的体验;只有通过艺术来关注事物生动而易逝的价值才能实现这种身心的愉。这种身心的愉虽然短暂,却规定着人的内在。

现代文明的困境显示出艺术审美欣赏的缺乏,也提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即教育与艺术的内在联系。杜威认为“艺术内在地是教育”。

现代社会导致艺术没有发挥其教育潜能的原因有两个。原因之一是怀特海所指出的:现代文明的价值取向对审美欣赏的忽视。另一个原因是艺术家与所谓的鉴赏家将艺术抬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艺术是神秘深奥的东西。这就把艺术与内在于事物的完整体验中的价值分割开来,与普通人的日常需要分离。

一般人往往会把艺术同生活割裂开,把艺术看成是神秘之物。杜威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人们对把美的艺术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心存敌意,这其实是对生活的一种感伤的,甚至是悲剧性的评价:生活是平淡无奇的。只是因为生活通常是充满挫折、失败、缺乏或过重的负担,就耽溺于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在日常生活与美的艺术创造及享受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对立。”杜威认为,美的艺术、实用艺术与日常生活一样,都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些活动都体现出了经验的共同模式。经验是杜威哲学中的重要术语。它不同于一般经验主义者给经验的定义:经验是个人的认知。在杜威眼里,所谓“经验”,是指处于环境中的个体对某一情境的整体反应。它不仅包括人的认知,还包括人的感受、行为等。经验活动的共同运作模式是“需要—阻力—平衡”。只要体现出了这种模式,日常生活经验与实用艺术就都属于审美经验。也就是说,审美经验与实践经验有着共同的本质。因此,艺术并不是外在于人类经验的什么超验理想,而是一种完满的经验,与日常经验只是程度上的、量的不同。所谓完满的经验是指经验的各部分衔接紧密顺畅,既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又保持了原有各自的特征。但这种完满又是相对的,它不只是固定在某一点上,而是反复多次地出现。比如,人们读完一首诗或观赏完一幅画后,所获得的印象会在以后的经验中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来。杜威从经验的角度来界定艺术,正是要恢复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的连续性,让艺术走出神秘,走向普通人。

正因为艺术是人类完满的经验,杜威十分看重艺术在文明的传承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他指出:“审美经验是一种文明中生活的展现、记录与庆典,是促进文明发展的工具,也是对一种文明的特质的最终判断。原因在于当个人创造与享受审美经验时,他们也因所在的文化而体现在了自身经验的内容里……在一种文明中,既有暂时性的因素,也有持久性的因素。持久性的力量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大量的历史事件在组合成意义以构筑人类心灵时的功能。艺术是实现这种统一的伟大力量。具有这种心灵的人早晚要逝去,客观地表现出意义的作品却保存下来。它们成了环境的一部分。它们与环境层面的相互作用又成了文明生活延续的轴心……对除了文物考古家以外的所有人来说,古埃及即是它的古遗址、庙宇和文学。文化在不同阶段从一种文明延续到另一种文明,并在自身内实现这种连续性。这正是由艺术而非其它东西所决定的。”由此看来,审美经验的内容不仅仅限于审美,它的社会功能也不容忽视。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再次论证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杜威的教育思想中主张“从做中学”,他的美育思想也必然贯穿着这一主张:美育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通过实用的艺术设计活动来实施美育;艺术欣赏的培养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美育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同类推荐
  • 中国电视娱乐文化批评

    中国电视娱乐文化批评

    本书试图解答以下问题:在我国当下的媒介文化具体语境下,电视娱乐是如何建构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娱乐为王”的时代,如何打造优质的娱乐产品?电视娱乐化的道德伦理底线在哪里?其合理的内核、价值和边界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对娱乐进行审美救赎?应该塑造和架构一种什么样的娱乐精神、审美精神和“快乐文化”?
  • 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和对策,拓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学术氛围,形成教师和学生双方创新意识的良性循环,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如何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
  • 翻译中的文化信息重建

    翻译中的文化信息重建

    本书以翻译研究中的认知语境理论为主要框架,在欧美和中国司法制度及法律语言中搜集体现独特法律文化背景特色的语料并加以分析,通过了解中国法律和法律使用者的现状,对比中外法律语言在相同及不同语境中的作用及意义,探讨法律文化在法律文本、日常司法过程中,包括司法过程中话语人际交流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 对农传播(基于受众的实证分析与对策探讨)

    对农传播(基于受众的实证分析与对策探讨)

    郑欣等所著的《对农传播(基于受众的实证分析与对策探讨)》的研究主题为基于农民受众为研究主体的对农传播实证调查与对策探讨。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对农政策传播、文化传播、经济信息传播、科技传播、健康传播和法律传播等乡村传播现状及其效果。本书以发现和解决当前对农传播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在与新的时代背景的动态关联中,从传播学的角度充分关切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研究成果对促进对农传播服务的改善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 开发想象力智力猜谜

    开发想象力智力猜谜

    这是一本特意为广大青少年和低年级学生编制的谜语书,全书共收录了八百多则谜语,内容包括字词、动物、植物、自然现象、人体、日用品、食品、科技工业、交通运输、农业技术、军事装备等十多个部分,形式有故事谜、连环谜等,可谓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包罗万象。在这些谜语中,除少量为事谜外,其他大部分为物谜,这些谜语所揭示的事和物,都是青少年常常见到的或常常听到的,是生活中的知识,身边的学问。因此,对于少年儿童来说,通过猜谜,可以启发思维,培养想象力,可以辅助教学,起到寓教育于娱乐之中、长知识于课堂之外的作用。
热门推荐
  • 周晓伟的电竞之路

    周晓伟的电竞之路

    周晓伟,没有周润发的霸气,没有黄晓明有钱,更没有梁朝伟的帅气。一个非常普通的人,是怎么成就一个不平凡的电竞人生的呢?
  • 豪门秀

    豪门秀

    庸俗,庸俗,她就是庸俗啊!她为了钱,出卖了灵魂?为了贪慕虚荣而选择了他?她为了爱,背叛了朋友,为了利益,放弃了前途?龙秀珉,龙氏家族的次子,手无大权,游手好闲,吃喝玩乐,纨绔子弟,超级花心大罗卜,她居然还能爱上他了?他结婚了,新娘为什么不是她?她为什么从新娘变成了伴娘?直到后来……她才发现了谜底……
  • 近身教师

    近身教师

    同学们,游泳其实很简单,想要游的好,必须穿的少!来,这位女同学,老师帮你检查下泳衣穿好了没!至于防身术,那就更简单了,俩字--踢裆!什么?碰上女流氓?那就更简单了,用力抓住她的两个重点,接下来还是那俩字--踢裆!
  • 求职爱情

    求职爱情

    五年过去了,什么都改变了,童煜娶了同为尸体美容的下属,柳岩舒得到了惩罚,白岩的公司一步一步走上了更高的位置,可张小芬居然带着小孩子独自归隐深林,居然无视白岩一次又一次有意或者无意的求婚。不过,白岩并不担心,他有的是时间陪着她耗下去……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我才不要当魔王的新娘

    我才不要当魔王的新娘

    来到了异世界所发生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被魔王求婚?莉莉安此刻的心情可以说是糟透了,说到底这个魔王长相在现实里都是难得一见的帅。如果说到莉莉安会讨厌他的原因,大概只有在穿越前她还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男孩子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秋风袭人1

    秋风袭人1

    杜鹃是一位爱憎分明的女记者。多年不联系的外祖父的一场车祸引出一个又一个的迷团次第浮出,祖父是意外死亡吗?如果不是,那么凶手是谁?一个个嫌疑人被发现又被否定。与此同时,她失联多年的男友,也从新出现在她的生活中,而这一切都与大都酒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于是,作者带着你通过慎密的逻辑,丝丝入扣的推理,意料之外的行动,层层抽丝剥茧后,让我们为你看到了,每个人心里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你以为看到的真相,其实未必是真相。真相会披上这样或者那样的外衣,时而露在外面,时而又把自己隐藏起来。真相虽然是残酷的,但却揭示出了人性的扭曲和人性的伟岸,人性的沉沦和人性的复苏。
  • 王俊凯:初久,思恋余悸

    王俊凯:初久,思恋余悸

    [第二部《王俊凯:初久,恰遇佳人》已发,请搜索收藏推荐谢谢]伫立在流年的彼岸,推开一层层被风吹乱的过往,翻开记忆里的芳香,那些如歌谣的岁月不是跳跃在伤痕累累的棱花镜里,瞬时间,衍出昨日的不一样。回首,转身,才发现,你的一闪而过,让我记住这永恒的瞬间,青春只是一道黯然的忧伤。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鲸鱼沉如海底,心有余悸;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风走了八百里,不问归期;曾迷茫过,曾放弃过,却不曾忘记过。王俊凯,你是我一生的羁绊.原名:LOVE王俊凯之摩天轮的思念
  • 战破神霄

    战破神霄

    昔日统御鸿蒙神界的云天帝,在三大君主的围攻下陨落身亡,那一缕游荡数百年的残魂转生后,心中唯一留有的信念。“这一世,只为杀你们而生。”
  • 灵与肉

    灵与肉

    张贤亮说:"世界如果没有女人便不成其为世界,如果我在摇篮中发现这个世界没有女人,我一定在摇篮中自我窒息而死。"《灵与肉》是张贤亮的中短篇合集,包括《灵与肉》、《刑老汉和狗的故事》、《吉普赛人》、《四十三次快车》、《霜重色逾浓》五个短篇和中篇小说《土牢情话》。其中,中篇小说《土牢情话》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一个年轻的“摘帽右派”在文革中蹲土牢时遭遇的一段感情经历。姑娘姓乔,丰腴、妩媚而又端庄,是看押我的班长。因为爱我,不顾危险夜里送饼子给我,夏天利用职权把我安排在靠窗凉快的位置,冒死往外递条子,得知我将被迫害,大胆提出私奔。可我,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对信念虔诚的悔悟,全部向当局坦白,导致善良的乔姑娘被领导糟蹋。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
  • tfboys之Angel

    tfboys之Angel

    作为校中学花的她是走了霉运还是好运,亲亲男神竟像她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