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6100000022

第22章 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的摇篮——改革发展中的高等教育(2)

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办学体制与投入体制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的时代,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更多地依靠人才和智力,知识与技术将起到比任何其它资源更为重要的作用,因而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与增强。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又面临信息化的任务,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选择的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不同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而是一条跨越式的道路,实现跨越的关键是知识、技术与人才。高等教育是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的摇篮,是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依靠力量,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就成为我们国家事关全局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扩大教育规模的两个现实问题。一是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实行了计划生育,但人口仍处在增长阶段,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增长很快;二是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起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相对于形势发展要求而言,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仍然缺乏,财政的负担也相当沉重,特别是地方管的院校更为困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均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但按人均计算,个人所占国民生产总值份额很低。特别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政府用于义务教育财政性经费大大增加。发展高等教育是不可挤占别的教育的资金,以牺牲别的教育为代价的。面对这两大现实问题,只能走改革之路,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发展问题。这就是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办学体制,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建立以政府为主渠道的多元投入体制,以解决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所面临的经费紧张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不仅统一由国家管理,而且主办高等教育的权力也均属于国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经济制度条件,使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成为可能。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指出:“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改变政府包揽办学,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新的高教办学体制而作出的决定。

1995年3月1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它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

为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及规范高等教育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在1998年8月29日通过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第六条规定:“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举办高等学校,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它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这一专门法对高等教育多元办学体制又进一步予以明确和给予法律支持。1997年,国务院首次发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依法对社会力量办学进行行政规范,标志着我国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进入到了依法办学、依法管理和依法行政的新的发展阶段。为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以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在改革发展中还创办了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以及各种非学历教育的高等教育培训等多种办学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改革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新格局,国家立法予以保障,政府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使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的局面逐步打开,进而得到较快发展。到2001年,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已达1200余所,注册学生113万余人。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89所,在校学生15万人。我国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正在成为整个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为培养数以亿计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作出贡献。

社会力量办学即是民办,与政府办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举办者是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并非国家机构;出资者是社会组织或个人,是自筹办学资金,而非政府财政拨款。从校产所有制来讲,不是国有即全民所有,而多数则是集体所有。

民办学校同样要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教育、教学与公办学校有同样的要求。我国在历史上虽有民办学校的传统,但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律改为公办,使民办教育长期中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庞大的公办教育体系,特别是公办的高等教育体系,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达到公办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是相当困难的,在许多人的头脑中公办高等学校与民办高等学校也是不等价的,因而发展民办的高等教育面临种种困难,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现在国家已正式制定民办教育促进法,将进一步依法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民办高等教育面向职业教育与培训方向,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需要明确举办者的合法利益,允许在扣除办学成本和按国家有关规定必须提取的费用外,举办者可以取得合理的回报,以调动办学积极性。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依法办学,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制止和查处乱办学乱收费乱发文凭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把鼓励、支持民办教育与查处坑蒙拐骗学生、家长的行为相结合,维护民办高等学校形象和声誉。政府还可根据需要与可能,为民办高等学校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以增强实力和为地方服务的积极性。

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高等教育经费总感到不足虽然带有普遍性,但尤为突出的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人口增长,需求上升,往往使财政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无力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的紧缺一直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因素,牵动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点与热点。一个时期以来,高等学校面向现代化建设,打破封闭办学局面,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这是高等教育在改革中的一大进步,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另一方面,为了创收,为了增加学校和教师的收入,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盲目地办公司,搞投资,其结果是不仅往往造成亏空,而且严重分散了教学、科研的力量,影响了教育质量。这种局面形成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费短缺,对于很多教育工作者而言,明知不可为而又不得不为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等教育必须进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体制改革、教育与教学的改革,这是对的,符合教育与经济制度关系的基本规律。面对这种新的改革形势,有人又提出教育要产业化、市场化的观点。教育界很多人是不赞成这种观点的,认为教育是一种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特殊产业,不可能像其它产业一样实行产业化,也不可能完全靠市场来进行调节,实现市场化。“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如何办学,如何培养人,必须正确处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不能完全用经济手段来办教育。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要尽可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能脱离市场需要去办学,但不能用市场去代替根本宗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提出教育要产业化,要市场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源于对教育经费不足的一种思索。可见,经费问题关系高等教育发展,也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为此,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为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2002年11月8日召开的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中强调:“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完善国家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和制度。”

为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落实,我国走的是一条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改革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的道路。《中国教育改革指出:“增加教育投资是落实教育地位的根本措施,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和个人都要努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通过立法,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纲要》还具体明确了政府逐步增加教育投入的意见:

“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计划、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认真加以落实。”“各级政府必须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所规定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的原则,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要提高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八五’期间逐步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不低于15%。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级财政、县(市)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乡(镇)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发展教育。”“进一步完善城乡教育附加征收办法。凡缴纳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按‘三税’的2%到3%计征城市教育费附加;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办法和计征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上述所征款主要用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方政府还可以根据当地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开征其它用于教育的附加费。”以上这些关于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的意见,均在国家教育法律中予以确立。1995年3月1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它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加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1998年8月29日经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它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照教育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保证国家举办的高等教育的经费逐步增长。”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对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渠道也予以明确,主要包括收取非义务教育学费、发展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捐资助学和捐赠、集资办学、运用金融和信贷手段融通教育资金、学校基本建设与设备购置实行优惠政策等。这些意见在《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以法律形式予以保障。如《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它社会组织和个人向高等教育投入。”“高等学校的举办者应当保证稳定的办学经费来源,不得抽回其投入的办学资金。”“国家对高等学校进口图书资料、教学科研设备以及校办产业实行优惠政策。高等学校所办产业或者转让知识产权以及其它科学技术成果获得的收益,用于高等学校办学。”“高等学校收取的学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其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中央高等学校主管部门与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市(地、州)政府共建高等学校,及教学科研生产(即产学研)联合体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大了高等学校获得经费的渠道。

同类推荐
  • 中华句源(超值金版)

    中华句源(超值金版)

    本书是对中华民族积淀传承下来的经典之作的深度总结提炼,涉及到修身、养性、学习、处世、心态等诸多方而,在每条经典诗句后均附有出处、释义及延伸阅读,以期在帮助读者了解每一句经典之作的来源及现代解释外,引导读者向更深的层次去探寻、去思考。好的诗句会给人如沐春风之感。《中华句源(超值金版)》能为每一位读者带来缕缕春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多维视域的大众传媒

    多维视域的大众传媒

    本书是在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人文社科项目和中国传媒大学“382人才工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成果。本书尽量做到有理论有实际,论述深入浅出,适合大众阅读,希望能在传播理论的研究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

    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

    影视翻译语境论——对译制问题的语言学思考、从单性到双性:格·斯泰因的《埃达》解读、国内ESP教学与研究综述、浅析话语实践分析教学法、略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缘起及其三大主要流派、英语语言文化教育对二语教学的作用、英汉翻译中对含义的处理、论“情境演播”的语用意义——对促进快速掌握英语语言能力训练法的语用学理论点分析……
  • 灾害对策全书

    灾害对策全书

    《灾害对策全书》是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兵库震灾纪念21世纪研究机构共同设立的翻译编辑委员会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灾害特点与行之有效的防灾对策,从日语版的《灾害对策全书》全四卷中精选了39篇文章翻译,集成一册。《灾害对策全书》包含了应对灾害所需的法律、政策、方针,各种应对手段和工作流程,防灾教育和防灾文化等各个方面,为从事防灾减灾工作人员和研究者提供参考,是一本结合了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的灾害对策指南。本书是以真实的自然灾害为案例,对灾后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和针对性,提高灾害对策的能力,为构建安全与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法律制度研究.下册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法律制度研究.下册

    本书内容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法律制度评估方法、步骤和评估实例等,以及甘肃省防治土地退化法规、政策和机构能力建设评价综述。希望能为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行政官员、科研人员以及关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公众了解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提供有益的参考。
热门推荐
  • 神妖仙怪

    神妖仙怪

    恭祝你新年快乐!祝你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美满!合家幸福!喜气萦绕!想不发财都困难!好事多!欢乐多多!"满天的烟花是飞舞的音符,以思念谱成乐章,用祝福秦出所盼,带给你快乐的新年!""新年到,向你问个好,办事处处顺,生活步步高,彩票期期中,好运天天交,家中出黄金,墙上长钞票!希望朋友们多支持我,鼓励我,来一次投一次票,求收藏,非常谢谢。到了第二天,他们远远地就看到那个媒婆朝他们家里走去,于是他们又变化三只蝴蝶飞了进去。只见媒婆对小伙子他说道:“女孩子说他父母死得早,无依无靠,想找一个对她好的。但是她不知道你们家的人好不好。我就给她出了一个主意,说要她到你们这里做做事,做饭洗衣之类,了解了解。女孩子就答应了。”小伙子他娘就说道:“那就让他今天就来,让我看看那个女孩子。”那个媒婆于是连忙站起身,故意不站稳,鞋子一下就掉了。媒婆说道:“孩子他娘,你看看,这山路真是不好走,我昨天穿的一双鞋,由于走山路,穿坏了,我今天又穿的另外一双鞋。我还要到家里回去一趟,我给女孩子还扯了一些花布。”小伙子他娘一听,连忙跑到家里去,拿一个大大银元宝给了媒婆,说道:“孩子的终身大事真是让你费心了,怎么还好意思让你花银两,这个你拿去。”媒婆一听,连忙边拿边说道:“你看你,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于是那个媒婆就走了出了大门。走出大门,接着又回头笑着说道:“孩子他娘,我下午就带女孩子过来。”小伙子他娘一听可喜欢了,连忙笑着说道:“我在家里等着你们的到来,我那里也不去。”灵灵说道:“这媒婆就知道要银两,今天又让她拿了一个大大的银元宝回去了。”神神就说道:“她就是靠说媒吃饭,你说,她不要银两,她又变不出银两来,她还到哪里要银两去。”尊尊就说道:“她是说媒的行家,她就靠说媒吃饭的,现钱不抓不是行家。”这时那个小伙子又要准备去到山上去练剑,孩子他娘说道:“孩子,你今天就不要去了,今天那个女孩子要过来。”
  • 执掌星辰

    执掌星辰

    多姿多彩的修真世界,炫丽的修真法宝;琳琅满目的法术。且看主角如何在危机重重的修真世界一步一步的登上巅峰!
  •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从日常生活着手,帮助我们解读《黄帝内经》里的养生智慧。年有十二月,日有十二时,五脏六腑有神明。只要我们每天按照人体的本性好好生活,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供养好我们的先天真元,养生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 夫婿天定

    夫婿天定

    她死后重生来到现代,来现代干嘛?来留学!留学就谈起了恋爱!那……带回家呗!没想到他却不愿意了,哼,那干脆自己走了!于是他只能认怂,开始艰难地追媳妇之路,从现代追到古代!
  • 蓝天倒影的灵魂

    蓝天倒影的灵魂

    一个十九岁的少女,距离了一件十分神秘的事后,看穿生死,放弃救赎,甘愿扑向死亡。
  • 重生之意外爱上你

    重生之意外爱上你

    我从来没想过死,可是我死了;我从来没想要穿,可是我穿了。爹不疼娘不爱,活了大半辈子又回到了六岁,大刀阔斧重新改过自己的人生,弟弟不乖那就打,身无分文那就赚。二十一世纪的中文系博士现在的季家神童,其实……我不过是打酱油的!
  • 你别想离婚

    你别想离婚

    凤劲夜实在讨厌看到方静颐每回见到他,那副恨不得拔腿就跑的样子,难道他会打女生吗?还是她就那么讨厌他、害怕他?这对他真的很伤!男人怎么可能接受自己深深爱恋的女人会怕自己,那未来还有什么希望?唉!他真的很爱她,从她十岁、看见她的第一眼起,他就认定她了,偏偏他骄傲得不敢表白……
  • 纯恋室温26度C

    纯恋室温26度C

    [花雨授权]为寻找素未谋面的姐姐,她来到偏远小镇,没想到才下火车,装有她所有身家财产的行李就被一个莫名其妙的男人“绑架”了!而赎回行李唯一方法就是她必须承认是他的妻子,承认是他女儿的妈妈,甚至必须跟他回家。
  • 绝色帝妃

    绝色帝妃

    他,邪魅帝尊,暗夜帝王,绝美无双,冷酷无情,手段狠辣。她慕家悲催嫡女,一朝穿越她成了她。她,腹黑佣兵女王,倾国倾城,医术无双,嚣张无比。初次见面,她在屋顶上边吃点心边在库房拿东西,遇见了从天而降的他,她视为空气,他亦淡然处之,心里却记下这个小家伙。再次见面,她误打误撞救了他,他说:你救了我,不如我以身相许如何?她说:你脑子有病吧?第三次见面,她在鸭楼里闲逛,遇见在鸭楼里喝茶的他,他将她堵在雅间里。凰儿,为夫都是你的人了,为何不让为夫侍寝反而来这烟花之地呢?难道是嫌为夫不够勇猛吗?她嘴角抽了抽。凰儿,不如你从了我吧?你想要的我为你倾尽天下,再不答应––为夫只好将生米煮成熟饭了。
  • 生活“绿茶禅”

    生活“绿茶禅”

    侨居美国的日本作家栢木利美在遭遇丈夫重病、经济拮据等一系列生活挫折后,想到向自己的日本祖母学习,从改喝绿茶、巧用茶叶开始,一步一步改变习惯,过起充满东方智慧的“绿茶式生活”。她在书中介绍了100多项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为前提的,新奇而又实用的日常生活小窍门,指点读者如何通过诸如携带自己的筷子、穿五指袜、吃盐津梅肉、用淘米水作地板腊、坚持将10%的收入储存起来……这样的点滴小事,实现降低体重、保护环境或节约开支等各类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找回生活中的平衡感。书中尤其提倡一种低碳、节约的“乐活”理念。通过这种“绿茶式生活”,读者在帮助自己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帮助了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